[轉載]《青玉行氣銘飾》新譯及煉功方法
作者:暮初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中館藏戰國《青玉行氣銘飾》一件,原為李鴻章的後代李公木所藏。早在三十年代,曾被稱之為《玉刀珌》,羅振玉將其命名為《劍珌》,聞一多將其命名為《玉珌銘》。新中國成立,郭沫若將其命名為《行氣玉佩銘》,而這個名稱在後來的氣功界較為流行。而陳邦懷將其命名為《行氣玉銘》。但毫無疑問的是,《青玉行氣銘飾》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養生理論文物資料,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
該銘飾為十二面稜柱體,每一面經拋光,自上而下陰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號,記述行氣要領。該銘飾高5.2厘米,寬3.4厘米。上不穿頂,中空如帽,用來套在杖上,頂部為圓形平面,空白無銘文。下部有一孔與內壁相通,疑似與杖連接的定位銷孔。
原拓片見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第20卷49頁。全文共四十五字,郭沫若翻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但是,相繼的譯者眾多,爭議的字多達10個:「深」作「吞」;「伸」作「神」,「萌」作「明」;「退」作「復」;「幾」作「兀」或「其」;「舂」作「木」或「樁」等等。但天津歷史博物館仍採用了郭沫若的譯法。
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釋文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那麼郭沫若對銘文的解釋是否對呢?
郭沫若青年時代在日本留學期間曾患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痛苦不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中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王守仁,浙江餘姚人)著作,受王陽明取靜坐之法治病的經歷啟發,向日本人學習過岡田靜坐法,最終治癒了神經衰弱症,(詳見郭沫若的《王陽明禮讚》一文)。無獨有偶,中國著名的養生家蔣維喬(因是子)少時也患重病,通過靜坐法恢復了健康;不僅如此,他還結合自己的練功方法撰寫並出版了《因是子靜坐法》(1914年商務印書館),也翻譯過日本人岡田虎次郎的《岡田靜坐法》,積極倡導靜坐法,因而靜坐法在當時的知識界影響較大。但是,靜坐法僅僅是中國歷代眾多養生功法中的滄海一粟,並不能由此涵蓋了所有的功法。也就是說,郭沫若對《青玉行氣銘飾》銘文的譯文顯然是從自己靜坐的親身經驗而來的,但是也僅限於此。
從《青玉行氣銘飾》的銘文來看明顯就是與周天搬運法相近,即屬於真氣導引術,與靜坐的調息方法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郭沫若的解釋大至正確,但無法指導修鍊實踐,尤其強調吸氣更是弊多利少。
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對《青玉行氣銘飾》銘文翻譯的人,除了郭沫若之外,並沒有親身修鍊的經驗,更談不上對真氣周天運行的體驗,所以都僅僅是字面上的解釋,即屬於學院派的文字考證。但事實上,《青玉行氣銘飾》是對真氣周天運行的體驗記錄,不經過周天搬運法的修鍊實踐是無法真正了解《青玉行氣銘飾》究竟講的是什麼。
周天搬運法(又名周天河車搬運法)通過以意導氣和煉精化炁等相關步驟,打通小周天(即任脈與督脈貫通)。此外,觀察到《青玉行氣銘飾》的原文並沒有逗點,而重文符號其實既表示重文也可表示逗點,可見古人的構思和設計十分巧妙。因此根據周天搬運法的親身修鍊體驗,會有另一種更加貼近原意也貼近真實修鍊過程的解釋:
原文改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即整合為十二段,每一段都有獨立的含義,是修鍊的十二個過程。在記述文字上,或三字或五字為一段,大體均為奇數(最終一段為雙三組成,由於含義陰陽互照,不可分拆)。銘文具有以奇始,以偶終的形式美。而「十二」為偶數,符合古代十二音律和十二時辰之數。奇偶構成陰陽之數。
譯文:「導引真氣功夫日久,真氣自然積聚。真氣積聚,則真氣自然充盈;真氣充盈,則自然下行。真氣下行,則營衛丹田;營衛丹田,則丹田充實;丹田充實,則萌發生機;萌發生機,則真氣下行至極;下行至極,則真氣繞轉上行;繞轉上行,則真氣直達頭頂;頭頂有真氣集聚;腳踵有真氣貫通;順其自然則有助於養生,逆於自然則有害於養生」。
整個修鍊方法,可以將其命名為「行氣銘導引術」,這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純樸、最簡潔的真氣導引修鍊方法,完全摒棄了後人對於修鍊功法的穿鑿附會和故弄玄虛,尤其適合有靜坐功底的人。具體修鍊方法為:
1、「行氣深則蓄」:即「導行真氣日久,真氣自然積聚」。導引真氣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常人的真氣較弱且散亂於四肢八脈之中,不堪大用,所以通過導行功夫對真氣進行梳理,並將真氣積聚起來,為我所用。初始入門的方法是:身形端坐,心情放鬆,舌頭輕抵上齶(搭鵲橋),眼觀鼻,鼻觀心(心窩部),意念集中於中焦(膻中穴,即心窩部),用鼻輕柔地吸氣,以口輕柔地吐氣,靜聽輕柔的吐氣聲傳到中焦部。猶如在深山之中唱一句山歌,再側耳靜聽深山的緩緩回聲。
初始入門的方法即為築基功夫,不可著急,要順其自然。靜聽呼氣聲傳到中焦部,久而久之,就會感覺到中焦部(膻中穴)附近不斷充實的感覺,好象有一種溫熱的能量在積聚。期間,尤其要注意各種雜念紛起,以及各種舊傷病痛、或者彷彿蟲叮蚊咬、皮肉跳動等感覺。此時要毋忘毋助,順其自然,耐心忍耐。
2、「蓄則伸」:即「真氣積聚,則真氣自然充盈」,真氣在中焦部積聚到一定程度,則真氣自然充盈,此時真氣有一種萌動的感覺,猶如老樹發出新芽含苞欲破。
3、「伸則下」:即「真氣充盈,則自然下行」,真氣充盈,萌動的氣機產生,忽然間新芽的芽苞綻開,則真氣自然下行。隨著呼氣的綿長,真氣隨呼氣沿著任脈(奇經八脈之一,身體前胸中間線)下行延伸。
4、「下則定」:即「真氣下行,則營衛丹田」。在修鍊一段時間後,隨著真氣下行,會在丹田繼續沉澱下來。丹田好比是一個池塘,從中焦溢出的真氣,踏著呼氣聲輕柔的節奏,沿著任脈汩汩而來,不斷在丹田部位集聚,真氣在這裡暫時安定下來,營衛著丹田。
5、「定則固」:即「營衛丹田,則丹田充實」,真氣繼續在丹田集聚並營衛著丹田,真氣就越來越充實,並給予身體一種充滿力量的感覺,並能切身感覺到丹田充實。
6、「固則萌」:即「丹田充實,則萌發生機」,丹田充實,猶如老樹根基紮實。老樹待機發出新芽,萌發新的生機。此時仍要固守丹田,對於真氣的運行毋忘毋助,不揠苗助長。
7、「萌則長」:即「萌發生機,則真氣下行至極」,真氣在丹田集聚一定程度後,也會如中焦一樣產生滿溢現象。此時真氣繼續沿著任脈下行最終到達會陰部。
8、「長則退」:即「下行至極,則真氣繞轉上行」,真氣從丹田出發下行至會陰部,則會繞轉到身後沿督脈(奇經八脈之一,大部分在背部中間線)上行。
9、「退則天」:即「繞轉上行,則真氣直達頭頂」,真氣沿督脈上行最終到達頭頂。
10、「天幾舂在上」:即「頭頂有真氣集聚」,真氣到達頭頂後,真氣會暫時駐留,環繞盤桓不前,真氣波動如搗粟。待後續真氣不斷補充後,真氣會從頭頂百會穴,沿著督脈繼續前行,通過「鵲橋」連接任脈,此時任督二脈打通,亦表明通了小周天。(「舂」字意是「波動、跳動」之意,即常見的經絡因真氣充盈而跳動的現象。)
11、「地幾舂在下」:即「腳踵有真氣貫通」,下盤牢固。打通小周天后,繼續修鍊,真氣會貫通四肢。最具標誌性的就是真氣貫通腳踵,真氣波動亦如搗粟。繼續修鍊則在一呼一吸間全身真氣充盈,最終達到「真人呼吸以踵」的境界,契合上古丹書所說的 「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之意,奇經八脈逐一打通,最終打通大周天。
12、「順則生,逆則死」:即「順其自然則有助於養生,逆於自然則有害於養生」。在整個修鍊過程中要做到聽其自然,靜觀其變。順其自然,毋忘毋助,不揠苗助長。否則容易出現偏差,導致走火入魔。要牢記「物極必反」,以及「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訓。
最後揭示一點核心要旨。之所以要將這篇功法刻於青玉之上,有其深刻寓意。青玉是一種軟玉,並不適合於硬碰硬,煉功也是一樣,在遇到阻礙時,不可硬碰硬地去修鍊,否則要出偏差,這或許是第一個寓意。此外,青玉器物的表面以細膩潤滑為特徵,在日常保養中需要以溫養為主,修鍊過程中的行氣過程也要以圓潤、細滑為意象參照,對於真氣也要溫養為主,這或許是第二個寓意。當然,青玉行氣銘置於杖首,並不著力,於手杖功能而言,只是裝飾而無大用。所以,無用也是一種寓意,取無用才得長久之意,或許這是第三種寓意。
推薦閱讀:
※[轉載]金鎖泄秘(一)
※奇門、六爻、八字、梅花「用神」多怎麼確定?(轉載劉文元)
※葉飄然奇門高級教材(轉載一)
※【轉載】OL的黑色裝扮
※[轉載] 文昌帝君戒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