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拿:靜中守神 動中守形
【治未病】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外治法,起源於人類本能的自我防護,被認為是「最原始、本能」的醫學方法。在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後,它與針灸、中藥並稱為中醫學的三大支柱。但是,推拿學的發展歷經曲折,加之很多人對這種療法的濫用,導致其發展越來越追求剛猛,偏離了推拿原本所追求的柔和與舒適。臨床中,也有很多患者因懼怕疼痛,不願施用推拿進行治療。這樣的狀況怎樣才能得到改變?
推拿一詞由案扤、按蹺、蹺摩、按摩等逐漸演變而來。這不僅是名詞的變更,更是千百年來從事推拿醫術的醫師不斷總結、創新、發展的結果。而太極推拿自誕生以來,因柔和舒適的感受及良好的修復作用,深受廣大患者推崇。目前,太極推拿已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1.錯誤認識阻礙了推拿學科發展
中國推拿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明代「隆慶之變」後,推拿醫學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危機。
明代隆慶五年,太醫院從13科削減為11科,按摩科和祝由科被撤銷,自此,手法醫學進入了低谷,這就是手法醫學史的「隆慶之變」。按摩治病成為非法,致使按摩手法治療失去了持續發展的環境。隨後,成人按摩包括膏摩的臨床施治範圍也開始萎縮,只有部分按摩術藉以正骨手法的形式存在於骨傷科中,「推拿」一詞取代「按摩」,開始出現在小兒臨床治療的相關文獻中,推拿也逐漸成為手法治療醫學的代名詞。
由於推拿和骨傷科的結合以及正骨手法的出現,推拿手法逐漸向剛強轉變,忽視了被治療者本身的舒適感。針對這一偏激的轉變趨勢,明朝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關節,走人元氣,莫此為甚,病者亦以謂法所當然,即有不堪,勉強忍受,多見強者至弱,弱者不起,非唯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若輩者,不可不慎」。胡文煥在《類修要訣》中,也勸人不要接受當時的推拿按摩。《古今醫統·翼醫通考上》亦云:「是法(指推拿等法)亦絕不傳。其僅存於世者,往往不能用,用或乖戾,以致夭札而傷者多矣。」
然而,這些醫家之言並未為後人所警醒。很多非正規的推拿操作者及患者,都認為推拿手法力量大、治療持續時間長就是好的手法,患者如同受刑一般苦不堪言還樂在其中。殊不知,這種錯誤的認識,極大地阻礙了推拿學科的發展,因手法不當致病情加重,甚至暴力手法造成骨折等事件也時常見諸報端。
2.太極推拿已成新流派
太極推拿結合了前人的經驗,以太極思維、武當太極拳為臨床「守形」「守神」的基礎,總結出「綿、沉、寬、厚、松、巧、透、暢、精、思、意、覺、雅、韻、守、極」十六字,將精妙的推拿手法從形、從神一併概括。一個好的推拿醫師,在操作的時候應呼吸自然,身體放鬆,體位和步法輕快而優美,雙手所到之處的解剖結構都在腦海中有清晰的印象;有思想,有內容,有智慧,有開始,有結尾,有節奏感,有韻律,有彈性,有強弱,有主次;有時如湖水般平靜、有時像大海一樣雄渾,有時細膩如絲,有時高潮迭起,像藝術家在演奏一首優美的交響曲,有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大腦里充滿強烈的治療慾望,引領病人的思想隨著雙手的運動而運動。這種渾厚有力、深沉厚重,極具地域特色的手法稱之為「太極推拿」。
另外,一名合格的推拿醫師除了要具備精妙的手法之外,其個人素質更是重中之重。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古人對醫生的要求尚且如此之高,作為一名現代推拿醫師,更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行醫素養,培養溫文爾雅的氣質、高尚的品德和獨特的個人魅力。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與改進,太極推拿已形成具有成熟思想體系的推拿新流派。在診療過程中,可以通過太極手法推拿,使外柔內和之內力綿綿不斷緩緩滲透於筋脈骨髓,使臟腑調和、經絡暢通,同時通過太極導引術培元固本、調理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起到防病治病保健的效果。多年的臨床實踐也證明,太極推拿以其極度的舒適性深受患者的歡迎,同時在臨床療效上,也較傳統的推拿手法要好。
3.推拿過程要「粗守形,上守神」
清代大醫學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手法總論》中,對手法做了明確的論述:「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又有云:「況所傷之處,多有關性命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於流散,可以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旦被傷,勢已難支,設手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
那麼,什麼樣的推拿手法才是精妙的手法?《黃帝內經》中有云:「粗守形,上守神」。在行推拿手法的過程中,也要做到「粗守形,上守神」。
何謂「粗守形」?分兩個層面來講,一為醫生推拿施術之形,包括施術動作、輕重、力量的大小等。房敏教授主編的全國中醫藥、康復治療學專業專用教材《推拿學》中提到,推拿手法的施術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這十個字基本概括了一個推拿醫生在治療施術中對推拿技術的要求。二為醫者所能觀察到患者病情的外在表現。即醫生在辨證過程中通過「四診」的望、聞、問、切而掌握疾病的臨床表現。如病人行走的姿態、說話的語氣、面色的表情等。
何謂「上守神」?神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在祖國醫學中有著廣泛的含義。《靈樞·天年》云:「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由此可知,它既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也泛指自然界的物質活動變化以及人體生命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萬物生存的造化之力。守神的實質,就是醫生用自己的神與病人的神發生感應,並主動對這一過程實施控制的治療方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推拿前醫生必須知神察神,考慮患者的疾病的內在情況以及患者的精神狀態,施術時手法的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的操作應該有益於神,而不是耗神。二是推拿醫生在臨證時既要觀察疾病的臨床表現,又要在知神察神的基礎上治神守神,調節醫患雙方的精神狀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三是推拿後的調神與養神,即要注重精神的調養,促進氣血的運行,調養精神,意守丹田,使心神內守,正氣存內,氣血不亂,營衛運行如常。
延伸閱讀
太極推拿是現代康復醫學的有力補充
在臨床上,康復醫學的實際工作內容包括康復預防、康複診斷(評估)和康復治療,而太極推拿對現代康復醫學的有力補充,主要體現在康復預防和康復治療中。
康復預防是現代康復工作內容中的第一步,預防為主是康復工作的重要方針,這與《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太極推拿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精神內守,真氣從之。通過其特色的太極導引術培元固本、調和氣血,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目的。
現代康復治療中,常用的技術手段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輔導與治療、文體治療、中國傳統治療、康復工程、康復護理、社會服務等,其中,物理治療為康復治療中最為重要和常用的功能訓練方法。太極推拿與傳統的中醫推拿手法相比較,在物理治療中有著獨到的優勢:
首先,太極推拿手法是以意導力,連綿圓活。操作時,身體端正,寬胸實腹,呼吸自然,氣沉丹田,精神集中,通過意識引導氣息,使力發於腰脊,形於雙手,意之所至,力亦至之,做到意到、氣到、力到。動作自然流暢,發力連綿持續不間斷,使力透肌膚,達於俞穴,經絡,同時手法的轉換銜接自然靈活連貫。
其次,存思守形,剛柔相濟。手法操作時,神情專註,意識高度集中,心靈沉靜,全身心專註於推拿治療操作;與此同時,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手法進行具體操作,並根據患者的治療反應隨時調整力量的輕重大小以及動作的快慢緩急,做到柔中有剛,剛中帶柔,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第三,輕靈沉穩,松巧深透。手法操作時神態輕鬆,自然流暢,不疾不徐,層次分明有序;醫者心情放鬆,軀體圓活,內松外緊,手法操作時,藏拙於巧,做到四兩撥千斤。這些作用都是傳統中醫推拿手法所不具有的。
此外,太極推拿的發展也需要現代康復醫學支撐。現代康復臨床治療中,康複診斷(評估)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太極推拿作為康復推拿,採用評定的方法,始於評定,止於評定。所以在臨床上,在做太極推拿手法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康複評定。將患者及其整個康復治療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根據不同時期的評定結果,採取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療,這也是太極推拿的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例如在中風早期,推拿對肌張力的提高是有積極意義的,而到痙攣期,如果推拿手法的選擇不當,會增強痙攣側肌肉的肌力,反而限制了病情的恢復。因此,對患者在不同時期進行功能評定,明確疾病過程的分期,以此來選擇不同的推拿手法進行操作,才能做到有理有據,不盲目。當患者階段性治療結束以後,也需要及時做出康複評定,以此來做出反饋,檢驗手法的療效。
作者簡介
趙焰是太極推拿的創始人,現任湖北省中醫院推拿科/康復醫學科/疼痛科主任,兼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推拿臨床教研室主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會長等。他擅長用傳統醫學的推拿、針灸、中藥等方法,古代「八把半鎖」療法及現代康復醫學之法,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退行性膝關節炎等脊柱疾病和疼痛疾病,還善於用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腦癱、小兒肌性斜頸等小兒疾病。
(作者:趙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