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國內,也能培養出'雙母語'孩子嗎?

我一直有個疑問:人到底能不能把兩種語言同時作為母語?

於是,我先去採訪了我兒子,這小子五歲離開祖國,現在在美國也生活了差不多五年。

我問:「你思考問題的時候,是用哪種語言呢?」

兒子說:

和你講中文的時候,就用中文思考;和老師同學說英文的時候,就用英文思考啊。

對了,我做數學題的時候也用中文思考,因為中文數字只有一個音節,比如5就是5,可是英文就要讀five。我們美國同學做一道題的時間,我都能做三四道了……」

只要引導得當,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完全可以使用「雙母語」。那麼,在中國長大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呢?

有一次,我帶孩子和幾個中國朋友聚會,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孩子雖然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中國,可是他們和我的孩子交流起來,完全沒有障礙!

按道理說,如果他們使用中文思考,那麼說英文的速度應該慢半拍才對。

於是我就抓住其中一個孩子詢問,這個只有六七歲的小姑娘看看我,奇怪地說:

阿姨,我剛才明明說的是英文,我幹嘛要用中文思考呢?」

兩種母語,自由切換,哪個方便用哪個,這完全就是學英語的最高境界好么?!!

我學了英語幾十年,自認尚未達到這樣的境界。

所以,我就採訪了幾個孩子的媽媽,結合我本人的育兒經驗,來給大家講講,我們到底是怎樣,培養出了把中文和英文同時當作母語的孩子吧。

1啟蒙要趁早

這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啟蒙必須趁早,那就是語言。

一般情況下,孩子12月大就可以說簡單的辭彙了,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早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

美國兒科醫生建議,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應該讀繪本給他們聽,目的就是刺激嬰兒的腦部發育,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科學家對成年後學會外語的人A,和兒童期學外語的人B,進行了腦部掃描。

結果發現,

  • A在說外語的時候,大腦的活躍區域,和說母語時的大腦活躍區,完全是兩個獨立的區域;

  • 而B的「第一語言區」和「第二語言區」,根本就是重疊的!

  • 此外,兒童對聲音的辨識能力,也遠遠高於成年人。

    為什麼日本人學英語其實比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南方人)要困難?

    因為日語里的音調變化要遠遠少於英語,如果日本孩子從小沒有聽過複雜的音調,那麼等他們長大了,就會「聽不見」複雜的音調。聽不見,於是「說不出」,口音自然糟糕,學習起來也會十分吃力。

    能夠在「雙母語」里自由切換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從兒童期就開始接受英語啟蒙了。

    2浸入式的環境

    什麼叫做「浸入式」的環境呢?

    對生活在中國的孩子來說,就是在某段時間裡,讓孩子整個「浸入」到全英文的環境里去。

    舉個例子,我在上文里提到的幾個「雙母語」孩子——

    他們中的一個,給孩子布置了一間「英文小書房」,裡面放滿了各種各樣有趣的英文書籍和DVD;

    他們中的另一個,規定每天有1個小時是「英語時間」,全家人一起說英語,誰說中文誰就要接受懲罰;

    他們中還有一位媽媽,和女兒出門散步的時候一直做「英語故事接龍」的遊戲:一般是女兒開個頭,媽媽編一段,女兒編一段,媽媽再編一段……那次我聽她們倆編了個「粉紅獨角獸」的故事,有趣極了,居然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

    你知道想要牢牢記住、正確使用一個單詞,需要看到它幾次么?

    科學研究說:起碼10次。

    而且這10次,不是盯著它獃獃地看就行了哦。

    你需要在各種各樣的地方見到它,讀它、說它、寫它、背它,反覆地使用它。

    「浸入式」學習,就是為了讓你的孩子,不停地和辭彙們見面。

    3學會更「精準」地用詞

    有時候,我們無法像使用母語一樣使用英語,

  • 第一是因為我們的辭彙量不夠;

  • 第二是因為我們沒辦法「精準」地用詞。

  • 當一種語言的儲備嚴重不足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忍不住尋求另一種語言的幫助。

    至於「精準用詞」又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最簡單的,good。

    如果你看到一樣東西,只會good來,good去的,不要說聽的人,你自己也會感到沒意思。

    你應該學會,在這種情況下說fine,那種情況下說great,這個時候說amazing,那個時候說fabulous。

    我採訪的雙母語寶寶,他們的媽媽,很多都會和他們做「單詞配對」、「單詞分類」的遊戲。

    遊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許多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寫在小卡片上,沒事的時候拿出來互相「找朋友」。

    使用語言就像燒菜。你的原材料品種越多,質量越好,你越有可能手到擒來,燒出可口的飯菜。

    4學最「新」的英語

    什麼時候你會感覺自己是個「歪果仁」?

    當你說了過時的外語,或者語法正確,但是人家本國人根本不用的外語,的時候。

    比如,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有一次去快餐店點漢堡,服務員問我:「For here or to go?」(在這裡吃還是外賣)

    我一臉懵逼,心想:你幹嘛讓我走?

    愣了半天,我說:「I want to take it away.」

    這下輪到服務員懵逼了,他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我的一個朋友,出醜更大,當時她其實已經在美國讀書、工作了一段時間了。

    有一次開會,她突然鬼使神差地問旁邊的同事:「Do you know where to buy rubbers?」

    rubber, 在我們小時候的教材里,是橡皮的意思,我的朋友也是這樣認為的;

    but,在美國英語里,rubber有個少兒不宜的意思,你們自己去查。

    總的來說,把握好這4個原則——① 啟蒙要趁早,② 「浸入式」學習,③ 學會更「精準」地用詞,④ 學最「新」的英語;培養「雙母語」孩子就不在話下。

    那麼,如果孩子在國內,都有哪些好方法可以用起來呢?

    以下是推薦時間

    根據特老師在前面總結的經驗,首先,要有浸入式的環境,寓教於樂。死讀書,讀死書,那個完全沒有用。

    EF英孚教育的青少兒英語課程,就是培養「雙母語」孩子四大原則的很好體現。

    ▼孩子們是這樣學的——

    ▲在英孚的馬術俱樂部學習騎馬和馬的相關知識,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好多新單詞。

    ▲參加英孚的「哈利波特魔法聖誕夜」,化身小小魔法師,感受魔法魅力。

    ▲對於小朋友而言,當然還是在遊戲中學習學得最快。

    ▼教孩子們的專業外教老師是這樣的——

    英孚的這些外教老師,可不是普通的「外國人」。在英孚全球6個城市的師資招募中心,每年都會收到數以萬計的申請,其中,只有本科以上學歷,並且親切、耐心、善於教學的人,才能通過預選。

    來中國前,外教老師們要參加40小時的在線TEFL課程培訓並通過考試(TEFL是國際認可的通用英語教師資格證書之一)。來到中國後,等待著這些老師的還有數不盡的考試和培訓,2個月的試用期結束時,還必須通過由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設計的TKT考試(Teacher Knowledge Test)。接下來,老師們還會參加一項為期2年的在職培訓——National Academic Development Program(全國學術能力發展項目),確保每位老師接受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全球僅有少數牛人最終通過所有培訓、考試,成為一個合格的英孚外教老師。

    ▼和英美國家小朋友一樣,使用有趣的最新教材——

    英孚教育採用的是自主研發的教材,知識點與公立學校教學大綱接軌,話題內容與時俱進,選用孩子們喜歡的潮流話題。

    ▼孩子們還可以去國外走走,親身體驗名校——

    比如,在哈佛大學的教室里,學習領導力培養、公開演講,和科學探索的課程。

    ▲英孚哈佛MIT遊學營的孩子們體驗哈佛課堂。

    ▲孩子們發現,有很多哈佛學生會站在校園的凳子、石台上即興演講。所以小學員們在排練的時候,也跟哈佛學長學姐一樣,站在草坪的桌子上演講,練膽量、練氣場。

    ▲英孚哈佛MIT遊學營的孩子們在參觀麻省理工博物館。

    推薦閱讀:

    教育之道:看媽媽如何教育在電梯裏搗亂的熊孩子
    如何看待「扶不扶」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用非語言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呢?
    你的孩子適合排測八字嗎?

    TAG:孩子 | 國內 | 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