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

作者:盛會蓮時間:2008-6-25 11:37:58

來源:北京市的清代王府-北京文博-北京市文物局網站-首都之窗 http://www.bjww.gov.cn/2008/6-25/113756.html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佛教網http://www.ebaifo.com/fojiao-513475.html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 聖地風光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http://www.foyuan.net/article-751860-1.html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 -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88396/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_祝福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2f0a0102vxn7.html

北京市的清代王府 - 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77225-1.htm

王府是北京作為清代政治、文化中心所遺留下來的較為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之一。遼、金、元、明諸代也都以北京為都,金代的王府也設在中都,貞祐三年(1215),蒙古人攻陷金中都後,毀拆金中都,新建元大都,金代的王府沒有一處存留下來。元、明兩代實行藩王外封制,王府一般建在封地。元代中期,在大都也出現過王府,「文明門,即哈達門,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①另外,在元代史籍中還提到在「興聖宮迤南」有燕邸②,即燕王府。在明都南京時,今北京為燕王坐鎮,其府邸建在元舊內殿隆福宮(今中海)。明遷都北京後,燕王府邸被改建成西宮,在京城新建十王府。但以上元、明王府也都未能保存下來,僅留下了十王府、十王府街、王府井大街等地名。

清代自皇太極開始,即對宗室進行分封,當時的宗室王爵分為九等。在都城瀋陽的皇宮周圍曾建有十餘座王府③。清滅明後,於順治元年(1644)定鼎北京,瀋陽的王府除一座因主人被黜外,其餘隨遷,並在北京新建了更氣派的王府。同時,還對諸子進行重新分封。清代統治者認識到「封而不建,實萬不易之常法」④,遂確定了「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不加郡國」⑤的原則,諸王沒有封地,不外出就藩,只受封吉祥的名號,獲賜在京城建府邸居住,諸王府邸即王府。順治六年(1649),又將宗王爵調整為十二等。順治十年(1653)確定了襲封制度,即親王、郡王一子襲封,其餘諸子及貝勒以下諸等封王之子降級受封,奉恩將軍之子孫世授奉恩將軍。此後歷朝清帝登基,都例行對宗室進行分封,分封制度也不斷詳細、完備。

據統計,順治年間,被分封或晉陞為親王、郡王的宗室即有8人,被封為多羅貝勒的3人,貝子18人,加上鎮國公、輔國公等,總計96人⑥。此後各朝清帝繼續冊封皇子、皇孫,其中從順治到嘉慶朝,冊封的親王和郡王就有45人⑦。王梓先生對清代諸帝皇子封王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其結果為:清代諸帝共有皇子115人(含嗣子),其中11人繼承帝位(4人登基前被封為親王),被封為親、郡王者37人,襲親、郡王者5人,被追封為太子、親王、郡王者12人。另有20位皇族子孫被清代諸帝「功封」或「恩封」為親、郡王⑧。被封王者即可獲賜建府邸居住,京城的王府即隨著封王的增加而增加。據嘉慶時禮親王《嘯亭雜錄》載,從順治至嘉慶朝,京城共有王公府邸89所, 有確切位置可指的78所。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圖》中標註王府總計42所。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記載可查的輔國公以上府邸共有50所。有些王府後來被改為寺廟,如順治初年的睿親王(攝政王)多爾袞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被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次年改名為普度寺。世宗胤即位前的府邸於雍正三年(1725)被改為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又被改為喇嘛廟。怡親王允祥的府邸於雍正八年(1730)允祥死後被改為賢良寺。辛亥鼎革,清室覆亡,諸王喪失俸祿,遂變賣府邸以維持生計,王府隨之紛紛敗落。大多數王府在變賣後被不斷地拆改、添建,部分淪為居民大雜院,逐漸支離破碎,多數已失原貌,甚至殘毀殆盡。據1959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的普查登記,當時北京尚有清代王府55處⑨。之後,隨國家建設需要,多數王府被拆除。至2006年底,北京有府址可尋的王公府邸共46座⑩,其中孚王府、恭王府及花園、醇親王府和淳親王府即英國使館舊址等4座王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王府、禮王府、克勤郡王府、順承郡王府、恆親王府、寧郡王府、和敬公主府、慶王府、醇親王府、濤貝勒府、僧王府等11座王府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循郡王府、敬謹親王府和那王府等3座王府舊址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分別為「東城區方家衚衕13號、15號四合院建築」、「清學部」和「東城區國祥衚衕2號四合院建築」。

清代王府集中分布於北京內城,但也有個別例外情況。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和阿濟格的英親王府設在皇城,在他們被議罪削爵後即不再為王府。睿王府被改建成緞匹庫和嗎哈噶喇廟(乾隆年間改名為普度寺),英王府被改建為光祿寺。此後,宗人府於順治十五年(1658)上疏曰:「皇城為皇上宸居,諸王在內居住,所屬人員,往來出入,難以稽察,應遷居於外」,得到諭准。但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的府邸仍設在了皇城中,且一直沿用至光緒朝(光緒百日維新時在此設京師大學堂,現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中公主府正殿仍存)。另外,也有設在城外的王府,即昌平區的理親王府。因允是聖祖第二子,且是兩立兩廢的皇太子。世宗即位後,封其第二子弘為理郡王,詔於昌平鄭家莊平西府村建府。雍正六年(1728),弘晉封為理親王,仍以此為府,這是清代唯一一座不在京城內的王府,離京城有10餘公里。乾隆四年(1739)弘被削爵圈禁於景山,數年後,該府為內務府拆除。除以上例外者外,北京的清代王府呈拱衛皇城之勢遍佈於北京內城。現存46座王公府邸及遺址中,有21座位於東城區,它們是孚王府、寧郡王府、淳親王府、親王府舊址、惠親王府、和親王府(即段祺瑞執政府舊址)、惇親王府遺存(恆親王府)、循郡王府、和敬公主府、貝子溥倫府、貝子弘府、鎮國公溥芸府、承恩公志鈞府、承恩公桂祥府、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府、蒙古王那彥圖府、普度寺(攝政王多爾袞府)、肅親王新府遺存、理郡王府遺存、貝子奕謨府花園遺存及載濤舊居(貝勒載濤宅)。有25座位於西城區,它們是恭王府及花園、鄭王府、禮王府、克勤郡王府、慶王府、醇親王府(攝政王府)、儀親王府、醇親王府(南府)、順承郡王府、阿拉善王府、奎公府、棍貝子府、魁公府、公府、魏公府、永府、濤貝勒府、洵貝勒府、敬謹親王府、綿德府以及庄親王府和平安里遺址、恂郡王府(老虎廟,殘留西南角一小段府牆)、端王府、定親王府等。

王府是僅次於皇宮的建築群,其修建要按照一定的等級標準進行。關於王府的等級規格,在崇德、順治迄光緒各朝都有規定,其中順治和乾隆年間的府制規定較為詳盡,《大清會典》有載。王府的基本格局是東、中、西三路並列,東、西兩路的住房和花園限制得並不嚴格,可自由配置。中軸線上的建築是體現府邸等級差別的所在,要按制度布置前殿後寢,一般為南北向,以正殿為中心。親王、郡王府共五重殿宇,貝勒以下四重。朝內大街的孚王府布局與《大清會典》規制基本契合,是最典型的清代王府建築。王府佔地4.4萬平方米,建築布局分三路,中路為禮儀空間,是王府的核心所在,保存最好,自南而北依次為宮門五間、銀安殿七間(兩側有翼樓各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後罩樓七間。殿堂均為綠琉璃瓦頂,配房為灰筒瓦綠剪邊頂,府內有戲台。西路是生活居住區,東路為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房舍,現已難窺舊貌。原外垣大門開在朝陽門內北小街,現大門為後建。寧郡王府規模不大,但前殿後寢及形制都很完備,是一處較好的郡王府實例。恭王府是北京市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其建築質量之精,後花園景物之幽美,在晚清王府中是比較突出的。今雖歷經滄桑,其風貌猶存。

違越府制的情況也不少。滿洲貴族在進入北京後開始大規模地修建府邸時,即多有逾制行為,以致清政府不得不宣布:「王府營建,悉遵定製。如基過高,或多蓋房屋者,皆治以罪。」皇子分府有時也並不按規制進行,如康熙帝二十二子貝勒允祜府基本同於親王府,二十三子貝勒允祁府介乎親王府與郡王府之間。康熙帝三子誠親王允祉之子弘受封貝子而又准其按王府形制興建新府。端王府是端郡王載漪的府邸,但在格局上卻是親王府的規格。至晚清,除孚、醇王府外,多數承襲改建或新建王府趨於簡化樸實,如位於燈市口西街的惠親王府,已無樓的建制,主要殿堂改歇山頂為硬山頂,斗拱形式也由重拱簡化為單拱或無斗拱。再如有權勢的恭親王,其府正門、後寢也是硬山頂,其後樓建成轉角樓數十間,更是突破成文規定。永貝勒府從建築布局、大門規格和主體建築覆仰合瓦來看,其規格不高,因為建府時的府主僅為鎮國將軍,後繼者雖晉封貝勒,但並未按規制重修府第。現府門基本仍維持原狀,院內建築已於2002年基本拆除。

獲賜之王府由工部負責建造,「親王冊封外藩,工部題明,遣官營造府邸。」如裕親王府、恭親王府、親王府、和親王府由內務府奉旨籌建。其餘獲賜建府之諸王,需自行籌資興建,「其餘府第多系自造,大略相等。」但通常情況下,一些官員往往會資助錢款或用料,朝廷也會撥部分款項進行修建。如禮親王傑書建府,康熙皇帝即下旨命天下資助,甚至府中陳設也系官員獻納。所賜建和承襲改建的王府往往結合所在地段儘可能按王府規制進行規劃,設主軸線,分成幾路建設,主軸線上的建築一般為南北向,以正殿為中心,府四周圍以城磚砌築上為筒瓦起脊式的高牆,牆盡端和轉角處安有吻獸;府大門旁置石獅子,府大門前置前庭院(即獅子院)、影壁或在大門內增設二門,以免大門臨街。

從各種記載及現存實物來看,所有王府的總體布局大致相同,只是局部稍有差別。多數王府因各種原因,尚且達不到規定的標準。如西黃城根南街的禮親王府後寢超標,但前庭翼樓和後殿間數則不達標。禮王府建於清康熙初年,坐北朝南,嘉慶十二年(1807)毀於大火,後由當時襲爵的昭重建,即今之府邸。中路現存四進院落和後罩樓。東路部分改建,尚保存原建格局;西部花園無存。逾制現象,似僅有大木倉衚衕的鄭親王府一例,《大清會典·工部》記其「殿基逾制,又擅用銅獅、龜、鶴,罰銀二千兩」,《清史稿》本傳言其因府第逾制「罷輔政」。鄭王府建於清初,後有擴建,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部分,東部是王府的主要建築,現存府門五間,辟門三,宮門五間,正殿五間,東西翼樓,後寢七間(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逸仙堂),東西配殿各五間,後罩樓已拆除。西部為花園,稱「惠園」。民國年間被改為中國大學,現僅存「惠園」碑。若按王府規制衡量,也只是基高逾制,擅用了不該用的銅獅等飾物,而其大殿、東西配樓、後殿、後罩樓等均不足規定的標準,更接近郡王府。若按照府制來衡量,裕親王府是最標準的一座親王府,該府為敕建,完全按照規定修建。在郡王府中,恂郡王府中路的主要建築很標準。貝子溥倫府的建築格局並不符合清初規定的貝子府制度,說明清代後期王公數量增加,很多府第是用民間大宅改造,王公的身份只能在大門上有所表現。

王府多附帶花園,《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京師園林,以各府為勝,以太平湖之舊醇王府,三轉橋之恭王府,甘水橋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龍坑之鄭王府為最有名。其園甚鉅麗,奧如曠如,各極其妙。」直到清朝末年,鄭王府花園——惠園還聞名遐邇,為清代北京最著名的王府花園之一。《京師坊巷志稿》載:「惠園在西單牌樓鄭親王府,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傳是李笠翁手筆。園後為雛鳳樓,樓前有池,其後即內宮門樓。後有瀑布,高丈余,其聲琅然可聽。」現尚存留的有恭王府之萃錦園,醇王府之淥水園(今宋慶齡故居)。恭親王還在府外另建了一所小花園,即鑒園。棍貝子府花園的規模、氣勢和景色,在京城所有王府花園中無與倫比,該府還獲特恩引玉河水進府,因此花園中的湖水源於積水潭。現棍貝子府原有建築大部分拆除,僅存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兩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棍貝子府花園現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清代王府中一般都有自己的戲台,如恭王府東路院北的主體建築就是一座大戲樓,戲台有台柱、台頂和上下場門,著名演員譚鑫培、王瑤卿、楊小樓等都曾在此登台獻藝。現存王府保存有大戲台的雖然不多,但皇帝賜園中的戲台多有明確記載,這也是王府文化的一大特色。

若從封襲情況看,清代王府可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種,世襲罔替即封王子孫每次可有一人按原爵襲封。縱觀清代封王,世襲罔替之封王又有兩種情況,即清初以佐命殊勛受封之八大鐵帽子王和後來「以天潢近支得封」的四大恩封世襲罔替親王。八大鐵帽子王即鄭親王、禮親王、庄親王、豫親王、肅親王、睿親王、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四大恩封世襲罔替親王為醇親王、怡親王、恭親王和慶親王。在十二家世襲罔替親王的王府中,有八家在西城區,有三家在東城區。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王府分布的東富西貴說。

世襲遞降指封王子孫襲爵需世降一等,也因為此,清代王府存在一府數主的情況。如恩封世襲罔替的醇親王府有南、北二府,南府的前身是榮親王府,北府曾是成親王府。恭親王府原是慶親王老府。巽親王府是禮親王府的一部分,康熙五十二年(1713)廢,乾隆朝改建為定親王府,今九三學社內的古建築當為府中遺迹。誠親王府後被賜給了慎郡王。果親王府後被賜給瑞親王,其襲爵之貝子只得遷至卓公府。怡親王府有三座,帥府園的第一座怡親王府在始封王允祥死後被雍正帝改成賢良寺;朝陽門內大街路北的第二座怡親王府的府主在1861年宮廷政變中被慈禧處死,府邸被收回改賜予孚郡王。東單北極閣三條的第三座怡親王府原為寧良郡王弘皎的府邸,因為同治三年(1864)所復之怡親王爵由寧良郡王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故寧郡王府成了新怡親王府。恆親王府繼襲至奕奎時,已是鎮國公爵,而此時的仁宗第三子綿愷已晉爵為惇親王,正需分府,於是恆親王府被改賜為惇親王府。親王府於同治八年(1869)被賜給榮安固倫公主,同治十三年(1874)榮安公主病卒後,王府又被轉賜給恭忠親王奕之女榮壽公主,被稱作大公主府。新中國成立後在此開設了中醫院,1985年,北京市中醫院建樓時,大公主府被按原府建築格局遷建至密雲白河郊野,現為密雲縣博物館。棍貝子府在清代京城諸多王公府第中稱謂最多,有誠親王府、固山貝子弘璟府、庄靜固倫公主府、四公主府、土默特郡王府等。

總之,清代王府是清代政治制度、建築規制的見證,是皇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從建築規制看,它們按規制而建,中軸設計,左右對稱,前朝後寢,奢華壯美,這是諸多王府建築的共同特色。北京的王府又是北京城內一批頂級的四合院,其建築格局、彩畫裝飾、內部設置、生活習俗等方面,既有類似於皇宮的地方,也與民間的四合院有不少相通之處,北京的王府文化體現了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的交融。

①《析津府志輯佚·城池街市》,頁2,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

②《元史》卷一三八《燕鐵木兒傳》,頁3332,中華書局1976年4月版。

③《盛京城闕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④《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四六《封建考》,頁7041,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版。

⑤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二一五《列傳二·諸王傳一·序》,頁8936,中華書局1977年版。

⑥楊學琛、周遠廉著:《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頁149,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⑦吳建雍:《清代京師王府與王公生活》,刊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8,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

⑧王梓:《王府》,頁13 -19,段柄仁主編《北京地方志·風物圖志叢書》,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版。

⑨劉之光先生《北京清代王府概述》一文根據史籍列出王府61處,刊北京歷史考古叢書編輯組《北京文物與考古》(總一輯),頁129-175,1983年版。

⑩參見《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卷上,頁30-32,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實錄》卷一一六,頁905-906,中華書局1985年8月版。

參見《大清五朝會典》,線裝書局2006年4月版。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二七《工部·府第》。

王梓:《王府》,頁31-32。

《欽定八旗通志》卷一一五《營建四·京城營建規制四》。

《欽定八旗通志》卷一一二《營建一·京城營建規制一》。

《大清五朝會典》第九冊:《雍正會典》卷一七九《工部·王府》,頁3366。

《清史稿》卷二一五《諸王三·鄭親王》,頁8948,中華書局1977年版。

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頁96,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京師坊巷志稿》卷上,頁128。

(作者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館員)

推薦閱讀:

30年前一組珍貴的老照片,看懂的北京人都老了……
80年代老照片,這才是北京人記憶中的北京!
100萬想在帝都城區買房?
100萬想在帝都城區買房?

北京人厭惡沒素質的外地人和香港人厭惡大部分大陸人這種厭惡有區別嗎?
從「北漂」到「杭漂」,這是6個人關於城市、工作、焦慮與選擇的故事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