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大秦帝國史的秦量三寶|標準器|度量衡|始皇

  ○洗炭翁

  世代不輟的變法圖強,使秦從一個僻處西陲的附庸小國,一路走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輝煌,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完成了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大業。政治體制外的多項改革中,統一度量衡當數上貼國情、下合民意,最為光彩奪目、影響深遠的偉大創舉了。

  統一度量衡 法紀嚴明

  秦朝度量衡法制起源於商鞅變法。在鐵血改革的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先後以左庶長、大良造的顯赫身份主持了兩度變法,其中力挺度量衡的有「秦田二百四步(方步)為畝」,以增加1.4倍的大畝制授田於民。他還監造了一升銅量,雖系功能單一的量器,銘文卻通收兼顧了度具、量器、權累所必須遵循的主要數據,並作為國家標準器頒行各地。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王變身秦皇,然積年征伐,國力衰微,民心渙散,百廢待興,急需推出大力度系列新政休養生息、以安天下。於是嬴政連下幾道詔書,「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還創製了小篆、隸書。彼時各地度量衡器型各異、名稱繁多、單位混亂、量值不一,進率上更是「各自為戰」,致使市場交易、商貿活動無規可依。秦始皇又連出數招,且立竿見影、一勞永逸。

  ——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始皇詔曰「廿六年……皆明壹之(見銅斛拓片釋文)」。這40字皇詔以竹簡、羊皮書和標準器銘文形式頒至各級政府,並四處刻石宣示天下。

  ——確定統一的度量衡標準。琅琊刻石記:「器械一量,同書文字」。《秦簡·工律》又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中國古代計量史圖鑑》收錄的《中國古代度量衡量值表》則顯示,秦尺、升、斤分別合23.1厘米、200毫升和253克,允差率亦有精確數據,其中權累為253±2克/斤(亦有250±2克/斤之說)。

  ——製造和頒布度量衡標準器。據《工律》、《倉律》、《效律》記載,並以統一後的詔量、詔權(包括古籍著錄和已知實物110例)考,秦標準器皆銘量值、年份、使用地、鑒造機構或官員姓名,同時刻錄詔書才能頒行。銅量多呈橢圓形,量值為1/2斗、1/3斗和1/4斗;陶量多系圓形,器口略侈,容半斗和一斗,大型陶量則容一斛,合100升,側有握把;除容積202.15毫升的長方形「商鞅方升」外,還有下文介紹的正方形「閆氏方升」,實測可盛大米1000克;而古籍多處提到的銅斛,則獨有「閆氏銅斛」現身,實測可盛大米23千克。秦權多為饅頭、半球和瓜棱幾種形制,量值分石(120斤)、均(30斤)、24斤、16斤、9斤、8斤、5斤、1斤和半兩;秦權皆作砝碼用,提紐居衡桿中間,一端掛權,一端稱物,衡平則秤准。

  秦量三寶 斗量人心

  始皇詔銅斛(閆氏銅斛)

  銅斛,秦代,青銅,高25.5厘米、徑30.5厘米,壁厚0.8厘米,實測重量17.5千克,可盛大米23千克。上口下底分有一圈4.5和5.5厘米高的凸箍加固,器腹陰刻始皇帝40字詔令(見拓片釋文),右起豎排,行8字5,單字1.5×2厘米,書體嚴謹渾厚,字形婉轉飄逸,線條骨力豐沛,篆刻刀口深峻、大氣磅礴,筆味、刀味、金石味撲面而來,堪稱古銅刻之巔峰之作。背面居中伸出高2.5厘米、邊長3.5厘米檢封槽。此器為合范澆鑄成型,包括檢封槽與斛身對接處在內,通體未見一條范線、一隻范瘤,足見設計、做工之精良。

始皇詔銅斛銘文

  據檢索考證,海內外藏展的中國古銅斛也就寥寥幾件,在年代上均晚於閆氏銅斛數百年,而且沒有一件鑄刻皇詔的高規格斛。閆氏銅斛的現身,一舉打破了始皇詔銅斛「史有錄載、世無實物」之定論,且在秦代量器、量制、冶鑄、造字、書法、鐫刻,乃至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堪稱一件國寶級文物了。

  釋文:「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始皇詔方升(閆氏方升)

  方升,秦代,青銅,全長24厘米、柄長11.3厘米,中空柄並飾圈箍;正方形升斗,邊長12.7厘米、深5.3厘米、壁厚0.4厘米,重2.06千克,可盛大米1000克。右壁篆刻始皇帝40字詔令(見銅斛拓片釋文),自底至口豎排四行,單字高1、寬0.8厘米,線條藏頭護尾,書體縱豪橫健,雖字字可見李斯書法嚴謹之風,卻也不失工師刀筆之靈動雄奇風采與山嶽廟堂氣象。鑄造年代應為先秦或始皇帝臨朝時期,刻銘年份應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9年之間。與之同詔書、同容積的秦方升僅有一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升斗則呈長方形。作為唯一面世的正方形始皇詔方升,同時作為大秦國家標準器,此量具有極高的史料補闕價值。

  二世詔橢量(閆氏橢量)

  橢量,秦代,青銅,橢圓斗身,全長25厘米、柄長6.5厘米,柄底有1厘米直徑圓形檢封窩;斗長18.5厘米、深6.5厘米,最寬處13厘米,壁厚0.3厘米;實測重量1.5千克,可盛大米1000克;右壁篆刻秦二世60字詔令(見拓片釋文)。同一器型的秦詔橢量,目前國內藏展的也就七八件,而銘二世詔的橢量卻僅此一件,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釋文:「元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二世詔橢量銘文

  後世沿用 影響深遠

  秦統度量衡對於鞏固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意義之大自不待言,對後世歷代的影響也極其重大而深遠。首先,大漢全面繼承和發展了秦制,漢末劉歆《審度·嘉量·衡權》便是佐證,他還將秦斛攔腰隔分,做成上斛下斗,斛體加裝雙耳,左耳為升,右耳上合下龠,發明了「一器兼五量」的國家標準器——新莽嘉量。其次,尺度上新朝至兩晉則在1厘米之差間盤桓了400年,量器上則分毫不差地沿用了七朝800年,衡器量值雖多有起落,但依然新葉老枝、風骨猶存。第三,縱使延至今天已然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度量衡,我們仍可清晰地提純到大秦度量衡單位、製造、檢定和管理模式等無處不在的強大基因,以及其形制、紀年、量值、銘文、鑒造機構等2000年形游神聚的靈魂所在。此外,研究、品鑒林林總總、氣象萬千的度量衡器及其演進發展史,還讓我們參悟到了其自身計量功用以外的深廣外延——尺載乾坤、斗量人心、權衡天下……

  最後還須告訴大家,銅斛、方升、橢量在館長閆國新祖孫幾代手上已然傳承了百餘年,而天下集齊此等「秦量三寶」者,唯陝西度量衡文化博物館一家。

  本文圖片均由左偉 王建華攝 拓片均由關麗霞 康鑫拓印

  來源: 西安日報(西安)


推薦閱讀:

明代對度量衡的管理
所謂千乘,不過四分之一是馬車
清代度量衡標準的制訂
為什麼民航都用英制?
田十萬(再次修改版)

TAG:標準 | 度量衡 | 帝國 | 大秦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