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18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楞嚴經  (第十八集)  1979/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18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上一次我們將這兩種根本第一種介紹出來。第一種是講六道凡夫的生死根本,雖然重點是講六道凡夫,實際上將二乘以及權教菩薩都包括在其中。今天講菩提涅槃的根本,可以說這是純粹大乘菩薩,是圓實的菩薩,圓是講圓滿,實是講真實,不是說權教、小乘。我們要學佛,首先我們自己先得問問自己,我們要想成就菩薩的果報,還是依然願意得一個人天果報?假如我們要想成就圓實菩薩的果報,第二種根本就非常重要,這是諸佛之所以成佛的大根大本。

我們先說『菩提涅槃』,「菩提」,在佛經裡面通常說三種:有分證、究竟、真性,此地指的是真性菩提,真性菩提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根本智。「涅槃」的翻譯有許多種,就是有許多種的翻法,許多種裡面最常用的,是用「圓寂」兩個字,圓是指圓滿,寂是指寂滅,圓滿是對功德講的,寂滅是從斷證上講的,合起來說,功德本來是圓滿的,而一切虛妄也本來是寂靜的。涅槃,在佛經裡面也說三種:所謂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性凈涅槃。這個地方所指的不是有餘、無餘,而是指性凈涅槃,性凈涅槃就是真如理體,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雖然我們看這個經上「菩提涅槃」,菩提是指哪一種菩提、涅槃是指哪一種涅槃,都得要把它搞清楚。為什麼?你要弄不清楚的話,小乘阿羅漢也有涅槃,這個地方不是講小乘阿羅漢,也不是講緣覺的,而是講大乘圓頓教義裡面所說的菩提涅槃。

菩提是講的真性,剛才講就是根本智,涅槃是講真如理體;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用根本智契入真如理體。我們說話不得不從方便上來講,根本智是能成無上道的智,能成,這從方便上說,真如理體是所證的理體。但是諸位要曉得,能證所證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經》後面說「無智亦無得」,智就是能證之智,也就是我們此地講的菩提;得就是所證的得,也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涅槃。《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在此地為什麼又提一個菩提涅槃?這就是不得已而方便說。入了這個境界,諸位要曉得,根本智裡面沒有一念,起一個念頭「我有菩提」,那錯了,那你這是迷惑顛倒。實在是不得已而勉強說這麼一個名詞。所以我們對名相要清楚,但是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執著。實在講,空、有,是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諸位幾時悟得空有不二,你就入這個境界。

實在說我們今天修學的機會比古人真是來得方便,但是怎麼樣?我們不會用。譬如諸位同修們現在無論是在家、出家,電視很普遍,你們有沒有天天看電視?看電視有沒有覺悟到空有不二?電視機打開,你看裡面畫面,有!是真有還是假有?有當體就是空,空有不二就擺在我們面前。從這個理要是悟入,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就是熒幕里現的相,可是熒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道理,佛在唯識裡面說得非常詳細。我們見的相叫相續相,所以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它是虛妄的,但是它有,雖有,當體就是空,所以說有而非有、空而非空。希望諸位天天看電視,天天提起覺照的功夫。果真要能夠提得起來,我相信不久諸位就開悟了。所以看電視的時候,萬不可以迷在那個畫面上,畫面可以看,要曉得當體即是空,從這裡面去看空有不二的道理。換句話說,正可以藉這個機緣來修行,修不二法門。一法會了,其餘的都會了,所謂一即一切,一法通達一切都通達。

這個理很難講,能證之智與所證之理,因為它是一,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說一個能證、說一個所證,心裡起一個能證、所證那就是無明,那就不是正智。正智是境界清清楚楚,所謂理智一如,不起一個妄念。是不是要修?修都是多餘的;可不可以不修?不修又不能證得。修又是多餘的,不修又不能證得,這是禪家所謂「向上一著」。我們現前所研究的幾部大經都是圓頓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我們可以提出來談談,對我們初學的人不能說沒有幫助,是有很大的幫助。可是我們修學要腳踏實地,不可以好高騖遠,我們才能夠有成就。這個意思無論在哪一部經裡面,《楞嚴》雖然說得那麼高,它確實是腳踏實地,為什麼?本經它的大主意教我們什麼?持戒念佛。你要不相信,把最重要的第六卷你們看看,第六卷「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後面「四種清凈明誨」是教我們持戒,而觀音、勢至是教我們念佛。《楞嚴經》修行的方法歸宗於持戒念佛,即使是學《六祖壇經》都不例外。像《華嚴》、像《大智度論》都是在持戒念佛,可見得圓頓大菩薩他們修學的方法是腳踏實地。

為什麼說修學是多餘的?此地說『元清凈體』,「元」是原來,本來就是清凈。如果說修了以後才清凈,這個元字就用不上,元是原本,可見得不必等待修學,本來就是清凈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每個人的因心都是清凈的,每個人的本性也都是清凈的,所謂迷、所謂染污統是方便說。真性果然會迷、會染污就不叫真性,因為佛法裡面講真的定義是永遠不會變易的;它要是會染、要是會迷,它就不真,不能叫真性。凡是講到迷惑、染污,都用什麼?叫妄,不是真。由此可知,無明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這個道理在本經第四卷會有很詳細的討論。真性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心經》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中觀論》裡面「八不」也是說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要明了、要能夠相信,更重要的是要直下承當。諸佛菩薩之所以能修成佛菩薩,就是他有信心,他相信自己有清凈心,相信自己本自的菩提涅槃,與十方諸佛、一切眾生無二無別,他能夠信得過自己,所以他成就。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說實在話我們沒有信心,這是很大很大的錯誤。佛在楞嚴會上,就是教給我們認識真妄二種根本,如果希望成就佛道,必須捨棄妄本,要取真本做為本修因,就是修行最根本的親因緣。我們講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要以這個為親因緣就對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會成就。後面「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代表的就是一切法門,但是他們的修學都是用「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都是用這個為本修因,所以個個成就。

這個因地心,也就是佛平常給我們講的一切眾生現前的第八識。第八識,諸位要曉得,是真妄和合之體,從真本上來講,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那一分凈識,真體的一部分;從妄本上來講,就是阿賴耶識裡面那個無明的一部分,阿賴耶叫真妄和合。諸位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你才曉得佛所講的真妄不二,是一不是二。所謂真就是覺的那一部分,所謂妄就是迷的那一部分,實際上覺迷是同一個體、同一個根源,不是兩樁事情,它是一樁事情。雖然是一個根源、一個理體,它可是兩個相,因此就有兩種不同的作用。譬如水,平常在一般溫度它是液體,如果在零下它就結成冰。冰雖然是水不錯,是一樁事情,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可是冰與水的相不一樣,因此它的作用也就不相同,這個道理比較淺顯,我們容易懂。所以覺迷之相不一樣,覺之作用是四聖,迷的作用就是六道凡夫,覺是解脫,迷是煩惱。

這個底下就講,這是很親切的指到我們自己身上來,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在哪裡?『則汝今者識精元明』,佛就指到我們自己身上來,就是我們自己識精元明。識就是指第八識,第八識精華的那一部分,就是真的那一部分、覺的那一部分,稱之為「識精」,所以是第八識精明之體。這是剛才跟諸位講第八識兩種現相,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第八識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覺義,一個是不覺義。此地所講的是指覺的那邊說,覺這邊它是明的,本來就是明的,所以叫元明,原本它就是光明。這就是通常講三種覺裡面的本覺,我們前面跟諸位講的根本智,是本覺。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見到本覺?給諸位說,心清凈到極處,本覺就現前。本覺現前,給諸位說,不覺就沒有了,我們所講的破迷開悟。我們現在本覺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我們不覺。為什麼不覺?我們心是亂糟糟的,心是動搖的。

諸位要入這個境界,一定要修定,修定是佛學裡面唯一的一個方法。法門雖然是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法門統是修定,這是要記住。法門多,換句話說,就是修定方法很多,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修定。為什麼?不修定我們的本覺不能現前。經典裡面也有比喻,把我們的心比作水一樣,水在定的狀況之下,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它有光明,一切的景象都能夠照在其中。可是這水要是起了波浪,雖然也能照,照外面的境界相是斷斷片片的,是支離破碎的相,不是一個完整的相。我們凡夫這個心就像起了波浪的水,佛的心就好比靜止的水。佛法裡頭所有的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叫我們把心靜下來、把心定下來,法門雖然多,這個綱領、這個原則決定不變。修定,除了佛法之外,在古印度除佛以外還有九十五種外道,裡面有許許多多也是修定的,他們的定功可以修到四禪天、可以修到四空天,不能說不高!他們一入定,不要說十天、半月不出定,那都是小小定,他可以坐好多年都不出定,在我們看起來這是了不起的功夫。但是諸位要曉得,在佛法裡面說起來這是雞毛蒜皮,小定。為什麼說他是小定?這種定不能起作用,自己可以得到一點清凈的享受,一出定心就又亂了。佛菩薩的定,就是本經講的「首楞嚴大定」,這種定不是盤腿面壁,行住坐卧談笑風生都在定中,六根入六塵境界如如不動,這叫楞嚴大定,才真正談得上自利利他。諸位要曉得,小定容易修,大定難修,大定是在境界裡面修。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

這幾句話裡面,實在說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識精元明」又是什麼樣子?一層一層的解釋,「元清凈體」是用識精元明來解釋元清凈體。下面又講『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兩句來解釋識精元明。「能生諸緣」,諸緣也就是我們現前所見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做諸緣。諸緣兩個字就是指第八識的見分與相分,諸這個字就是指見分,緣就是指相分,第八識見相兩分變現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不但我們眼前所見、所聞、所接觸的,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例外,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從這個地方變現出根身器界種子,佛跟我們講這是在染位,「真」墮在妄中。雖然墮在妄中,經上常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不變,可見得妄妨不妨礙真?不妨礙,因為它是虛妄的。它要果然能妨礙,那就不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應該要明了。真能夠妨礙它就真實,它怎麼叫虛妄?我們現在好像它有作用,它是真正妨礙,實際上它不是的,是我們的迷關不能打破,自以為有障礙;如果我們打破迷關,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的自在。

如果不信,你看看《四十華嚴》裡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識,那都是明心見性的,他們所表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叫入不二法門,這是破了迷以後的境界。我們雖然天天讀,能不能體會到裡面的境界?體會不到。為什麼體會不到?我們自己沒有入那個境界,所以體會不到;我們自己要入那個境界,才能夠體會到。你要能體會到,確確實實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真是別有天地非人間,別有天地跟現在的天地是不二。諸位要是能夠悟、能夠入,你當然得大自在,那真是當下解脫。可是我們凡夫這個病根,就在無始以來我們只認識攀緣心,就是上次所講的第一個根本,誤會把攀緣心當作自己的真心,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能生諸緣」,這是攀緣心。而不曉得還有「緣所遺者」,這個緣,給諸位說,跟前面的緣意思不一樣。前面諸緣,諸是指見分,緣是指相分;這個地方用一個緣字,就是見相兩分,這是諸位特別要把它記住的。前面這個諸緣,一個字是代表一樁事情,這個地方這個緣是代表兩樁事情,就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遺是什麼?見相兩分所緣不到的、遺掉的,那個就是真性,那就是識精元明,那就是真的,妄的所緣不到的就是真的,所以要著重這個遺者,它所遺漏的、緣不到的這是真的。用這個來解釋識精元明,識精元明是什麼?就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著重在遺者。

因為見相兩分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見相兩分是從不覺裡面生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再生三細相,見相兩分都是三細相之中的。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第二個是轉相,第三個是境界相,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的三細相是從阿賴耶識不覺那一部分說的,不是從覺邊上說的,遺者就是覺的那邊。這幾個字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能夠把菩提涅槃元清凈體的根源體會到一些。當然,要想把它找到、把它證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是不容易,說老實話,這個也不是距離我們很遠,拿禪家的話來講,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我們不覺,那就遠之遠矣;如果一覺,原來就在面前。這個意思說到這個地方也就可以了,我們講堂裡面也常常提到這個問題,見分與相分是同源的,同一個自證分,而自證分的理體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才說真妄不二,真妄是一如的。這樣的道理我們必須要很細心的去體會。這個地方所講的細心,不是用思惟的心「仔細去想一想」,這個不行,這是粗心。細心是什麼?細心是沒有念頭才能夠體會得到。有念頭,那個念頭再細還是粗心,這也是佛法的難處。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總結一句話來說,識精元明就是我們自己的覺性。可是這個覺性要說,太難了,為什麼?我們一有言說馬上就落在意地裡面去。譬如我們講個覺性,諸位立刻這心裏面就現了一個覺性的念頭,這就錯了,為什麼?心裏面會現起這個念頭、現起這個現象,是第六意識、第七識在那裡作怪,那就不覺了。什麼叫覺性?簡單一點講,眼能見,能見是覺性;耳能聞,能聞是覺性;鼻能嗅,能嗅是覺性;舌能嘗,能嘗是覺性。可是,在這裡面對於境界相了了分明是覺性,動一念分別妄想就落在意地去。諸位要知道,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妄想,境界是一真,這是一真法界。覺性用事,法界是一真。覺性用事,給諸位說,沒有生死、沒有輪迴。為什麼?它是不生不滅的。什麼是生死輪迴?妄念,妄念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才有生死輪迴。諸佛菩薩他不用八識,心意識俱不用,他沒有六道輪迴,他沒有生死。不但是分段生死他沒有,變易生死他也沒有,為什麼?他用的是覺性,所以這裡面根本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為什麼有?我們用八識,用八識的就是前面第一種根本,生死根本,他們用的是第二種根本。

果報是自己找得來的,沒有人安排。再給諸位說,也不是命運在安排,是你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造成的境界相,這就是佛在經典裡面常講「可憐憫者」。不應該迷,他為什麼自己要迷?迷沒有根源的,覺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是凡夫。我們應當了知,要明了、要知道緣起無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生起的,凡是因緣生起的,當下都是不生不滅。諸位要是能入這個境界,這在佛經裡面講,你就是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迴向偈子裡頭還有「花開見佛悟無生」,可見得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花開見佛悟無生才是成就。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花開?你悟無生法忍的時候花就開了。你要是沒有到這個地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花苞裡面,花沒有開。什麼時候花開?每個人往生西方花開的時間不一樣,有先有後、有早有遲,哪個人先悟無生法忍,他的花就先開,後悟者後開,那才算是成就。花開的時候,在禪家講是明心見性,在一般講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圓初住以上;要是以天台家別教來講,這是登了地的菩薩,初地以上花才開;在一心不亂裡面講,這是理一心,理一心花就開,事一心花還沒有開。我們今天就是能力雖然不到,我們讀這些一乘了義的大經大論,好處在哪裡?幫助我們將來花開得早一點,有這個幫助。如果對於大乘經論一無所知,好,念佛念到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花開的時候,不曉得要經多少個大劫花才能開。所以大經實實在在是一種非常殊勝的因緣,不是普通人能夠遇得到的,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們自己要真正用功夫,不是做不到,給諸位說,做得到,人人都做得到,只要你自己真正肯用功,你能夠通達經典的意思,你會修行。理論通達了,怎麼個修法你自己就會,不必要別人教你,自己就會。理論不通才叫別人教,別人教未必自己能夠會通意思。往往接受別人指導的,都是在形式上、儀規上,而與理論不能相應,這樣的修學是相當艱苦,不容易收到效果。理論通達,門道自然就曉得,修行可以無拘無束得大自在,有真實的受用。為什麼?理與事能相應。所謂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事就是事相,經歷一切事情鍊什麼心?諸位讀這兩段經文就曉得,鍊的是菩提涅槃、鍊的是如如不動,就是根本智,就叫修定。行住坐卧都在修定,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修不動心,一切境界都清楚,自己心決定不染、決定不動,就是隨緣裡頭修不變。不變就是根本智,隨緣就是方便智、權智,佛菩薩應世是權實二智。歷事鍊心這叫真正的修行,他曉得心是什麼、境是什麼,見是什麼、相是什麼,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楞嚴》裡面用最簡單明了的語句,把這些道理、這些真相給我們說出來,實實在在是不容易。二種根本就講到此地。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句話是世尊在二種根本之後做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對我們眾生來講的。六道凡夫把妄本當作真本,天天用真本,不知道自己有真本,所以說是迷而不覺。『遺此本明』,「遺」就好像是遺失了,是不是真的遺失?不是,這個遺是比喻,哪裡會真正遺失?這個地方遺,實在講就是迷,迷失了。譬如我們眼見色,眼見色是真本,可是見色它就分別,分別是妄本。而我們總是注意到能分別的心很有作用,從來沒有想到能見的心它的作用大!不能見,那分別從哪裡生得起?當然就不能分別,所以能見是第一,能分別是附屬於能見。我們實實在在是賓主顛倒,把奴才當作主人、把主人當作奴才,從來也沒有注意到它。能夠分別、能夠想像,那是虛妄的,是情識的作用,不是「本明」,這就所謂是「迷本逐末,一向沉淪」,起心動念分能分所,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見到真正的實相而得到全體大用,原理就在此地。這幾句話實在給我們很高的警惕,尤其末後一句,我們無始以來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諸佛菩薩所看的是『枉入』,「枉」是冤枉,不應該有的事情我們有了,這都是由於不覺,由於我們執著攀緣心為自己的真心。

我們讀了這節經文之後,我們有沒有把這個攀緣心舍掉?假如這節經文你讀了之後你把攀緣心舍掉,從今以後就用真心,下面話都不要講,再說就多餘的,廢話一大堆!六祖大師在黃梅,五祖跟他講《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把妄心舍掉,所以底下不要講了,「你已經是第六代祖師」,衣缽就傳給他。人家是聽到那個地方境界馬上就轉、就換。所以,神秀大師在五祖會下三十年聽得太多了,他懂不懂?他懂,不但懂他還會講,雖然會講他做不到。為什麼?還是用攀緣心用事,用攀緣心來聽、用攀緣心來講,所聽所講都不是那麼回事情,這是難處!誰能夠捨棄掉誰就成佛,當下就成佛,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楞嚴》裡面講的簡單得不得了,一個字,後面「歇即菩提」,歇什麼?就是歇攀緣心,歇就是放下。攀緣心放下,歇即菩提,什麼菩提?就是這裡講的菩提涅槃,剛才給諸位說,圓實教裡頭的菩提涅槃。這就說我們能不能直下承當,能不能真正的相信?諸位果然能直下承當,諸位在這講堂就成佛,生死了了,輪迴也沒有了,諸位就證一真法界。別人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講我們之所以做不到,就是我們聽,剛才講了用的攀緣心聽。經裡面意思是不是真懂?不懂,這是說老實話。如果諸位用清凈心聽,早成佛了,言下大悟。

你要不相信,你看看《高僧傳》、看看《神僧傳》、看看《五燈會元》、看看《指月錄》,你看古來那些高人他們所開悟的,他是用什麼樣的心來聞法、用什麼樣的心來修行,這才能把人家的底細摸清楚,而我們自己修學才有個下手之處。我們現前用功,實實在在講差得太遠,也可以說根本就不會!這個不會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道理不懂。理不懂、方法不懂,原則頭緒都找不到,成天在盲修瞎練,這是必然的道理。從什麼樣現象能看出來?就是從一切境界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動念頭,起心動念,這就證明我們理論不懂、方法沒有得到。理要是懂、方法明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恆順眾生絕對不起一個妄念,這是得法,真正是修菩薩道,六度四攝,恆順、隨喜。恆順隨喜,給諸位說,成就別人的少,成就了自己,自己成佛作祖。一萬分裡頭九千九百九十九是成就自己,你說恆順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只佔萬分之一,叫眾生生歡喜心。自己成了佛之後,那才是百分之百的利益一切眾生。菩薩道裡面,給諸位說,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剛才講利益眾生不過萬分之一,其餘的利益確實是歸自己所得。自己得什麼?清凈心、無礙心,就是解脫自在心,成就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脫,這個真正是稀有之事。

希望諸位能夠在這裡真實體會到、領略到一點,我們一定要改變心理才能辦得到。當然妄心沒有辦法立刻就斷,你立刻就斷立刻就成佛,你明天斷明天成佛,後天斷後天成佛。斷不了,慢慢的來!所以才有八萬四千三昧,一樁一樁的斷,我們習氣煩惱無量無邊,一樁一樁的斷,這叫做漸修漸悟。有能力的人他是頓斷,一斷一切斷那是頓修頓悟,是大根器的人;我們不是那個根器,我們是小根器,要一樁一樁的去斷。如果說學是學,我念佛歸念佛,我的煩惱習氣一樣也不斷,那沒用處,那你這個念佛、拜佛、修懺,給諸位說,所修的是什麼?人天福報。你的果報還在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享福,沒有辦法超越,就是修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你念那麼多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你的習氣不斷,你念的佛都變成福報,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你看看灌頂法師《大勢至圓通章疏鈔》,後面說了一百條念佛的,一開頭那個十條就是十法界,有念佛念到地獄去,有念佛的果報在餓鬼,有念佛的果報在畜生,我在講堂給諸位提了好幾次。我最初看這個看得都心驚肉跳,怎麼會念佛念到阿鼻地獄去?念佛是個好事情,怎麼會墮地獄,果報怎麼會在地獄?這個事情我特別去請教李老師。我這個問題提出來,李老師把他的所有學生統統召集起來,講解這個問題。要曉得,念佛就能往生,這個話是不錯的,看你怎麼念法?你用什麼心去念?這是古大德講的,灌頂法師是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他的著作也很多。

這一段佛對我們所責備的重點,就是在我們迷惑,把攀緣心誤會作真心,所以才墮到凡夫、小乘、外道、權教,墮到這些地位上。這是不應該墮落的,可是我們墮落在這裡面,所以叫「枉入」,枉是真冤枉。不懂得佛法的人還情有可原,學佛的人學了一輩子還墮在這裡面,那太冤枉!但是諸位要曉得,學佛學一輩子墮落在這裡面是大有人在。學佛真正能夠有成就,超越生死輪迴而證入菩提涅槃的,鳳毛麟角,太少太少了。原因在在哪裡?都是在把攀緣心當作自性。再說得粗一點,煩惱習氣改不掉,貪瞋痴不能斷掉,這是講的粗相。識精元明是我們本有的,「體遍十方,用彌沙界」,豈是六道所能範圍的?很可惜的,是我們把攀緣心當作真心,這樣才隨念輪迴,流轉在六道而不能自救。所以佛在此地責備阿難、責備大眾,這是應當責備的。因為在當時佛弟子當中,墮落在小乘里、墮落在外道的,這個外道諸位要曉得,是佛門裡面的外道,不是指佛門外面的外道。像小乘當年犢子這一派他的思想就屬於外道,小乘在部派裡面一共二十個部派,是佛滅度之後的初期,二十部派裡頭有兩種是外道,但是他們都是學佛法,學佛變成外道。今日之下學佛,學大乘佛法變成外道的,比當年還要多得多!雖墮落,自己決定不自覺,他自己要曉得自己墮落在外道,他就不是外道,自以為是。外道,在佛法裡面講,心外生法的都是外道。佛法是內學,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是一不是二,一真法界裡面內外都沒有,有內有外就有了問題,就不是真正的道。

這段經文連著上一次二種根本,加上這個結論,文不長,諸位必須把它背熟,非常的重要。如果能夠通達,那就是古人所說的「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流就是一切眾生流類,就是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裡面練不變,不變裡面訓練隨緣。不變是根本智,隨緣是後得智,這就是四智用事。我們凡夫是八識用事,轉八識為四智,在事相上不大容易看得出來,內里完全不一樣。佛是不得已隨俗說一句話,「示同凡夫,而實非凡夫」,就這個意思,隨緣這個相跟凡夫沒有一樣。但是凡夫隨緣隨著變,他的心裡是隨境界變化,有喜怒哀樂愛惡欲。菩薩是不變的,雖然隨緣,裡面不變,沒有煩惱唯有智慧。意思實在是非常之多,說不盡。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普賢德-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凈空法師:「不識本心」所學是佛學常識,不起作用,依舊搞六道輪迴
凈空法師:現在就得練順不起貪念、逆無有嗔恚的忍辱功夫
凈空老法師開示:回歸自性四德是基礎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十六集)

TAG:台灣 | 文化 | 圖書館 | 凈空法師 | 文字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楞嚴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