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為何在烏江自刎
李俊平 項羽,原名項籍,公元前232年出生於今江蘇宿遷,祖輩世代為楚將,祖父項燕為秦將王翦敗殺,父早喪。項羽少年時,頗有「滅秦復楚」的凌雲壯志。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膽略過人,深得吳中子弟敬畏。 公元前209年,陳勝於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於吳中起兵響應,得精兵八千。次年始,渡江西伐,一路勢如破竹。攻下邳、敗秦嘉、拔襄城、奪城陽、破邑丘、援東阿、圍外黃、戰巨鹿、襲章邯,前後8年身經70餘戰,所向披靡,無一敗北,尤其是他在巨鹿大戰中「破釜沉舟」,成為以少勝多的軍事範例,令天下諸侯不寒而慄,在推翻秦王朝的鬥爭中,立下赫赫戰功,開拓了輝煌業績。最後,他敗死劉邦之手,雖未成帝業,但那種寧願戰死疆場,不肯渡江苟生的高貴品質,卻一直為後人稱頌。為了紀念這位千秋俊傑,後人在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為他築廟祭祀。在中國古代,武將戰死而能立廟焚香者僅三人,關羽、岳飛和項羽。
縱觀這位「重瞳戟髯」的「蓋世英雄」,年僅三十一歲就在烏江駐馬河畔壯烈自刎,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慷慨悲歌,成了千古絕唱。項羽之死,原因頗多,但最終鑄成大錯者,是他自己,不怨別人。 一、放虎歸山 藐視人才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深知今後與他爭雄天下的最大對手是沛公劉邦。為翦除異已,謀士范增獻計,鴻門設宴,戮殺劉邦。劉邦攝于軍威(10萬與40萬兵力懸殊),只好屈從。行前採用張良韜晦之計,席間處處謹慎小心,一味討好項羽,哄得霸王下不了決心。范增又使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詭計,也被張良識破。在項羽叔父項伯的幫助下,劉邦安然脫險。項羽錯失良機,放虎歸山,為自己釀下苦果,抱憾終生。他又不善用人,貶抑奇才。淮陰人韓信,文韜武略,睿智過人,一生用兵如神,素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之說。初時在項羽帳下任小軍官,屢不得志,改投漢王,經丞相蕭何推薦,官拜大將。公元前206年8月,韓信從「明修棧道,暗渡陳侖」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僅用4年時間,就將這位不可一世的常勝將軍逼上烏江自刎的絕境,實在令人嘆惜。如果當初項羽採納韓信計策,也不致落得身首大卸五塊的悲慘下場。亞父范增,居巢人,古稀之年從軍。此人老謀深算,好奇計,在對秦戰爭中多建功勛,在謀僚中享有崇高威望,尊為亞父。在楚漢相爭中,項羽聽信讒言,誤中陳平的反間計,逼迫范增辭職,導致其病死客鄉。從此項羽失去高人指點,僅憑匹夫之勇,軍事上一厥不振,毫無建樹。 二、封王欠慮 盲目作戰
項羽在取得重大的軍事勝利之後,利令智昏,過早實行割地封王制,先後分封18路諸侯王,劉邦為漢王,自詡為霸王。由於封王過多,封地多寡不一(霸王據梁楚九郡),統治階級集團經常內訌,相互殘殺,戰爭烽火經久不息。霸王為了支持新王,在平叛諸王的戰亂中疲於奔命,內耗過大。加上項羽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都分而治之,項羽集團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的援助。戰爭的損耗,各種資源和後勤供給的短缺,是長期作戰的致命弱點。劉邦軍事上雖然幾次橫遭慘敗,但他有強有力的後方支援,卻能絕處逢生,轉危為安。 盲目打仗,缺乏治國智囊團。回眸其8年的軍涯史,項羽只是馳騁疆場,統帥千萬兵馬的作戰英雄,而不是匡國濟民的棟樑之材。在起義之初,各路義軍將領之所以能坐在一條板凳上,因大家共同對付的目標是秦王朝。秦朝滅亡後,項羽就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義帝歿後,群龍無首,各自為政,號令不統一。劉邦不甘屈作「關中王」,出奇兵輕取「三秦」地域,從此拉開「楚漢相爭」的帷幕。這時,漢王劉邦麾下,武有大將韓信,文有張良、蕭和、陳平,謀士如雲。而霸王項羽帳下竟無一名得力謀士,更不要說有一個運籌帷幄的智囊團了。每次打仗,霸王只憑自己的剽悍神勇僥倖取勝。劉邦雖沒有項羽驍勇,但他有大批高參幫他出謀劃策,在行軍布陣方面,總是棋高一著,技勝一籌。 三、學業不精 大將無謀 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叔父項梁怒之。羽曰:「書足以論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羽兵法,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深研,項梁也奈何不得。項羽自小驕矜剛愎,唯我獨尊。擔任楚軍統帥後,仍我行我素,不聽忠言,常常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決策,民心盡失。章邯降楚後,項羽一夜之間將20萬秦卒擊坑於新安城南,令天下人寒心,談虎變色。又火燒咸陽宮及三百里的阿房宮三個多月,至使秦朝數十年的經營,數萬人的構造,數萬萬的費用都付之一炬,化為灰燼。霸王的這一野蠻行徑,不僅給當地老百姓造成流離失所的災難,而自己也失去了建都立業的最佳場所。更有甚者,項羽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弒義帝於江中,為天下所不容。而漢乘機伐之,遣責項羽無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後人詩曰:「敢將故主弒江中,如此兇殘怎望終?漫道陰謀人未覺,須知翹首有蒼穹。」 大將無謀,能獨擋一面者寡。霸王封王旨在以王制王,坐收漁利。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扼守關中要塞,以防漢王劉邦復出。由於三王無能,
不僅沒有鎖住漢王,反而落個「一死二降」的可悲下場。尤其是在「楚漢對持」的關鍵時刻,大將龍且率領20萬大軍救齊,由於不聽忠告,驕橫欺世,誤中韓信截流放水之計(破章邯時曾採用此計),結果身首異處,不僅葬送了齊國,也給岌岌可危的項羽政權雪上加霜。加上大司馬周殷叛楚降漢,以舒城之兵,攻克九江六城。自此,項軍禦敵屏障貽盡,迫使項羽率軍向彭城方向退逃,被劉、韓、彭、賈四軍合圍垓下。 四、兵敗垓下 烏江自刎 兵敗烏江,英雄壯舉泣鬼神。項羽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軍圍之數重。膾炙人口的「十面埋伏」,就是齊王韓信的精心傑作。他指揮的30萬漢軍,採取車輪戰術,在垓下徹底摧毀了西楚霸王的10萬精兵,項羽損兵折將達七、八成之多,銳氣大挫。張良導演的「四面楚歌」,又讓數萬楚軍人心渙散,因思念家鄉喪志而紛紛逃亡。大將鍾昧離、季布和叔父項伯也背他而去,楚營一片狼籍,昔日楚軍堅不可摧的神話已成泡影。愛妃虞姬眼看楚軍氣數已盡,為減輕項羽累贅,被迫自殺。悲痛欲絕的項羽乘夜率八百騎士突圍南逃,這下,又中了韓信的連環套。韓信斷定,淮水、烏江是霸王自掘墳墓的戰場。次日,韓信聞知霸王南逃,喜形欲色地謂漢王曰:「漢室江山定矣」。漢王大喜,急令騎將灌嬰率五千精兵追之,並曰:「凡持霸王頭者,賞千金封萬戶侯」。逃跑途中,項羽如驚弓之鳥,快馬加鞭,狂奔急馳,馬隊逐漸拉開距離。當他倉惶地渡過淮水時,只剩百餘名親兵追隨。人員銳減, 原因有三:一是馬速慢,項羽的烏騅馬日行千里,能與烏騅馬媲美者,僅是少數貼身侍衛。二是渡河船隻少,多數親信無法過河。三是留兵斷後,阻擊漢王追兵。在這場長途涉水的追擊戰中,漢軍主將灌嬰在淮水受到項羽殘部頑強的抵抗,只得分兵追擊,自率主力殲滅楚軍殘部。項王逃到陰陵,因迷路,項羽被一農夫指錯道路,陷入大沼澤中,失去時機,被漢軍攆上。項羽復引兵東竄,後續部隊四散逃走,隱藏民間(據說今日散兵鎮,源於楚王昔日散兵,目前僅項姓就有1000餘人)。項軍逃至東城(今定遠縣)僅存28騎,漢騎追者數千人。經過三場惡戰,霸王仍率26名騎兵突圍至烏江(烏江鎮屬當年東城縣一小鎮)。 烏江渡口,一片汪洋,僅一條小船隨風蕩漾。烏江亭長木義 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按說項羽乘夜率軍逃跑,為的是活命,現在天賜良機,為何不肯渡江獨生?我認為原因有五:一是不忍舍割與他出生入死的26位貼身侍衛遭到漢軍殺戮。二是當年隨他出征的8000江東子弟無一生還,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鄉親。三是項家一門忠烈,尤其是叔公項梁戰死疆場,而他苟且偷生,恐遭後人唾罵。四是即使項羽逃回江東,無精兵猛將,也難以與漢王分庭抗衡。五是絕代佳人寵妃虞姬先他而去,他已心灰意冷,況且天要亡他,活著也沒有多大意義。橫豎都是死,為了不玷污自己的一世英名,「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遂將烏騅馬贈與亭長,並令眾將皆下馬步行,持短兵作戰,親兵全部戰死。獨籍殺漢軍數百人,身亦遭十餘劍傷。忽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合分其體。漢王分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因念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令持項王頭視魯,魯城降。因楚懷王曾封項籍為魯公,羽既死,漢王以魯公禮葬其於谷城,並親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氏。 霸王死後,當地老百姓將他的破殘錦袍盔甲掩埋成「衣冠冢」,以警後世。歷代文人墨客、仕宦遊子,登斯祠、吊英靈,每多吟誦,留下眾多詩篇。但最為精闢者,卻是未必到過霸王祠的詩人王曇,茲錄其詩於下,以作後人之警戒: 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 [注]:參考書籍——1、《史記》;2、《中國通史》;3、《中國通史講稿》;4、《上下五千年》;5、《和縣人物誌》;6、《前漢演義》。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