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財富-貨幣製造的幻覺

金錢≠財富--貨幣製造的幻覺我們整個貨幣體制所依賴的是,人們都接受的但以某種觀點來看只不過是一種虛構的東西。--米爾頓o弗里德曼你相信錢是一位魔法師嗎?它能製造種種幻術,讓人們完全信賴於它,使人們錯誤地判斷自己的財富。它還在歷史的長河中時常製造災難,它使自己迅速貶值,使物價飛速上漲,使很多百姓的財富不知不覺間被席捲一空……。對通貨膨脹的研究,是經濟學中又一個重要課題。通貨膨脹,到底有害還是無害?誰,又是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作為政策工具的貨幣,又是如何發揮其作用?本章將解答這些與我們生常日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金錢,在幻覺中貶值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有一位先生走進了咖啡館,花8000馬克的高價買了一杯咖啡。這是一杯與眾不同的咖啡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咖啡。那麼,為什麼杯咖啡如此高價?更稀奇的是,當他喝完這杯咖啡,卻發現,原來同樣的一杯咖啡,此時已經漲到10000馬克。咖啡沒有什麼異樣,只是當時的德國,通貨膨脹異常嚴重,不僅錢不值錢,而且物價上漲和速度以小時和分鈔來計。當時,一些大企業發工資時,不得不用火車拉來了一車的鈔票。而火車還沒停穩,就開始向焦急地向著等在鐵路旁的工人們,大捆大捆地扔錢。拾到錢的工人們,馬上奔向食品店、雜貨店,腳步慢了,恐怕又要趕上商品漲價。這些看難以置信的故事,卻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做為一次大戰戰敗國的德國,為應付凡爾賽賠款,終於導致通貨膨脹不可收拾。想一想,當人們手中的金錢貶值到這樣的程度,該是怎樣一種可怕的情形?然而,這樣的錢災卻決不是僅此一回。同樣,在1949年的中國,那時100元的金圓券,才能買一盒火柴。有上海街頭,流浪漢們居然是用錢做成牆,來抵擋寒風。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後來發展後買一張紙要用一車的錢。這正是國民黨政權崩潰的前夜。這樣的事情,甚至也發生在經濟高度發展、文明高度進步的21世紀。最近幾年,非洲的辛巴威又陷入全面通貨膨脹。辛巴威自從2000年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以來,在西方國家的制裁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政局動蕩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通貨膨脹率達到天文數字。2008年,辛巴威的通脹率竟高達2,200,000%,以致該國的計算機、電子計算器和銀行的自動提款機已經無法處理上萬億的基本交易。2008年5月15日,津巴布央行又發行了大面額5億津元新鈔,再次在世界鈔票發行史上創下新紀錄。2009年3月,辛巴威新任財長不得不宣布,辛巴威元已經死亡。1000萬津元的紙幣jpg2008年4月4日,一名辛巴威人手拿一張1000萬津元的紙幣。這樣的事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無法不令他們擔憂。如果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轉眼間自己辛苦一生積累下的財富就會毀於一旦,不僅如此,每日的衣食住行都朝不保夕了。不過,好在這種被經濟學家所稱的奔騰的通貨膨脹、失控的通貨膨脹畢竟是很少發生的,這也往往是重大政治事件或者戰爭造成。多數情況下,人們手中的錢是在不知不覺的貶值。或者,感知到市場上在漲價,雖然不免有幾句句抱怨,但還可以忍受。但畢竟通貨膨脹總是與經濟生活相伴,如同揮之不去的影子。所以,通貨膨脹也是經濟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問題。 在經濟學教科書上,通貨膨脹的定義一般是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的價格上升。也就是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出現上漲,並且還持續一段時間。才能認定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最主要的標誌是消費者價格指數,簡稱。cpi是由一個國家的統計部門,選擇若干種(通常是幾百種)城市居民有代表性的消費品(比如可以用五糧液代表所有白酒,用諾基亞手機代表所有手機),跟蹤記錄這些商品的價格變動,並且選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跟蹤他們的購買行為後計算出來的。如果cpi上升超過了一定程度,就說明經濟中出現了通貨膨脹。顯然,民眾並不歡迎通貨膨脹,豬肉漲價、白菜漲價,都直接影響自己的生活。那麼,到底是誰造成了物價不斷上漲呢?根據價值規律,供求決定價格,漲價的商品應該是供不應求的。所以一種解釋就是,社會的總體需求提高了,人們的購買慾增強了。如果從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將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比如,豬肉漲價了,原因可能是糧食漲價帶動飼料漲價。工業品漲價了,原因可能是石油、鋼鐵、煤炭等等的漲價。再有,就是因為工人的工資提高了,比如因為工會的作用,在與企業的談判機制中形成較高的工資,增加了企業了工資成本,造成商品價格上升。這幾種情況,就是經濟學家所歸納的三種通貨膨脹的類型:需求拉動通脹(demand-pullinflation)、成本推動通脹(cost-pushinflation)、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inflation)。這也是凱恩斯主義者們的觀點。不過,還有一位經濟學,卻提出不同的觀點。他創造了貨幣幻覺的概念,告訴人們,通貨膨脹效應如何導致了人們的心理錯覺。費雪.jpg歐文·費雪歐文·費雪(irvingfisher,1867-1947)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濟學家,也是貨幣主義和計量經濟學的創始人。費雪年僅31歲就成為耶魯大學教授,在那個時代是很罕見的。可就在那一年,志得意滿的費雪就被診斷出肺結核,在當時這是絕症,等於被判了死刑。費雪沒有被病魔擊倒,而是成為一位為健康而戰的鬥士。此後,他隱居三年,通過長途旅行,呼吸新鮮空氣、堅持鍛煉等方式配合治療,不但戰勝肺結核,而且活到了80歲的高齡。他還與醫學專家合寫了一本教授養生之道的書:《如何生活》,成為美國大學和高中的衛生保健教科書,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的經濟學著作。他還發明了可顯示卡片指數系統,並取得專利,辦了一個獲利頗豐的可顯示指數公司。 費雪還是經濟學家中的著名怪人。他天資卓越,自視甚高,有時甚至飛揚跋扈、自以為是。生活上,他秉持清教徒的精神,不抽煙、不飲酒,也不飲用咖啡和茶,衣著整潔而古板,對家庭盡職盡責。費雪還是經濟學家中少有的百萬富翁,他關於股票市場前景和宏觀經濟展望的言論引導著輿論的方向,被稱為20世紀20年代華爾街的先知。費雪一生的研究圍繞著貨幣問題,1928年,他提出來的貨幣幻覺一詞,來解釋通貨膨脹的問題。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費雪告訴人們,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很容易將貨幣收入的名義價值當做實際價值。所以,這時不應該只把眼睛盯在哪種商品價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錢多了還是少了,而應把大腦用在研究錢的購買力、錢的潛在價值還有哪些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細算,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否則,在貨幣幻覺的影響下,如意算盤打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其實是吃虧了。的確如費雪所指出的,貨幣,是個容易製造幻覺、甚至很神秘的東西。人們天天都有使用貨幣,天天為了獲得貨幣而奔忙。他們不知貨幣真面目,只緣身在貨幣中。也就是說,人們太容易受貨幣這種幻覺欺騙了。為什麼相信那張紙?的確,錢不過一張印得花花綠綠的紙片,可它為什麼能夠代表巨額財富?並讓無數人為這些紙片如痴如狂?為此,經濟學家們解釋到,貨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不過是一種價值符號,一種交換價值,一種價值的象徵和計算標準。因為人們的交換活動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頻繁,早期人類社會的物物交換就變得十分不方便。於是,人們發明的貨幣,開始,它是一些珍貴、美麗、人們都承認的東西,比如寶殼、石塊、金屬。漸漸的,人們又把金、銀、銅等金屬鑄成規範的、便於稱量計算的形狀,主要是圓形的薄幣。再後來,人們嫌金幣、銀幣太沉重,索性換成了印有數字和圖案的紙片--雖然紙不值錢,但人們需要的只是個價值的憑證而已。而在今天數字化的時代,錢,甚至是無形的、虛擬的。一張帶有磁條的塑料卡片,就可以把很多信息輸入電腦,完成一次交易。這樣來看,金錢和財富顯然是兩回事,金錢,本來是一個交易工具,它並不等同於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使用的種種商品,更不等於財富。但人們已經形成一個古老的習慣,把交易工具看成財富本身。就象亞當o斯密曾說過:財富由錢幣或金銀構成這一普遍存在的觀念,是自然而然地因貨幣有兩重作用而產生的,一是作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為價值的尺度……想要富有,必須取得金錢。按照通俗的說法,財富和金錢,無論從哪一點看來,都是同義語。 當代,對於貨幣問題最有權威性的經濟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米爾頓·弗里德曼,把貨幣被為一種虛構的東西,而賦予這種東西價值的是人們的信念。在《貨幣的禍害》一書中,弗里德曼寫道:這些綠色的紙張(美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這些紙張有價值。每個人都之所以認為這些紙張有價值,是經驗告訴他們,這些紙張有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整個貨幣體制所依賴的是,人們都接受的但以某種觀點來看只不過是一種虛構的東西。不僅如此,這種虛構在人們的印象非常頑固,以致於共同擁有一種貨幣的信念價值非常之在,以致人們在受到極為嚴重的挑戰之時,也固執於這種虛構成死抱著不放手。這種人們對虛構的堅信,就極易在某種條件下造成通貨膨脹。人們不到萬不得以,不會放棄對金錢的信任,直到發生德國上世紀20年代那樣的通貨膨脹,才會出現以貨易貨的行為。所以,弗里德曼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同時,也正是因為貨幣的發行量經常是大於經濟增長規模,所以經濟史是總是出現通貨膨脹。弗里德曼.jpg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理論對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因為他發起了反凱恩斯的論戰,人們又稱他是挑戰經濟聖經的芝加哥男孩。弗里德曼1912年生於美國,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研究經濟,曾在美國財政部從事研究、並擔任過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撒切爾的經濟顧問。弗里德曼的父母是猶太移民,從小家庭貧寒而學業優異,童年的他,經常聽見閣樓上父母在為錢的事情而爭吵。然而,成年後的弗里德曼並沒有成為窮人的經濟學家,相反,因為他親身經歷了從大蕭條到羅期福新政、從凱恩斯主義盛行再到滯漲年代的種種事情,所以他可謂一門心思要抨擊凱恩斯主義,主張實行經濟自由,從而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對政府的干預和政府的福利,認為自由市場和個人創造力是社會進步的源泉,而政府的干預常常加劇經濟波動。而對於通貨膨脹這種經濟現象,當過去的經濟學家對其原因莫衷一是,把問題越搞越複雜時。弗里德曼指出的原因簡單之極,把矛盾直接指向政府干預。因為,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是流通中的鈔票印的過多,而掌握印鈔機的,只有政府。沒有一個政府肯於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不是很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是如此。政府官員往往尋找各種借口,把責任推諉給貪婪的企業家、剛性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阿拉伯的酋長、惡劣的氣候以及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理由。無疑,企業家是貪婪的,工會也有剛性,消費者並不節約,阿拉伯酋長提高了石油價格,天氣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這些只能提高個別商品的價格,並不能使一般物價普遍提高。 弗里德曼認為,政府常常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益者,通貨膨脹就如隱蔽的稅收。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也往往是動用貨幣這一政策工具,而這種做法,利用的就是人們對貨幣的信念。比如,各國央行經常利用人們對貨幣的信念,而增發貨幣,從而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於是,通貨膨脹就發生了。不過,雖然政府雖然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但是,政府也要考慮公眾總的利益,如果通貨膨脹變得嚴重起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其中一個,就是破壞了人們對貨幣的信念價值,也就是貨幣的信用,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貨幣體系癱瘓,人們轉而爭相換購外幣。所以,各國政府也會認真考慮治理通貨膨脹。對於如何治理通貨膨脹,弗里德曼開出的藥方也非常簡單:控制貨幣的發行量。弗里德曼反對國家干預,但他實際上要求政府做最重要的干預:把貨幣的發行量控制好,不發生通貨膨脹,一切都可以通過市場調節自動解決。弗里德曼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兩位國家領袖--里根和撒切爾夫人,也讓整個世界都颳起了自由市場之風。撒切爾夫人形容他是有知識的自由鬥士,並讓英國充當了貨幣主義試驗室。美國里根總統上台後提出的經濟復興計劃中,也把貨幣學派提出的制定一種穩定的貨幣增長政策作為主要項目。直到今天,人們總是把弗里德曼與凱恩斯相提並論,相互比較。褒獎其中一個,批判另一個。而實事上,誰能做最後的贏家,只能期待歷史給我們答案了。走運的艾倫也會失手在當年各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中,也是對弗里德曼與凱恩斯兩人各有借鑒,兼收並續。正如凱恩斯主義成為各國政府財政政策的基礎,弗里德曼的思想支持了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正是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兩大利器。貨幣政策的實施者,就是各國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除了發行貨幣以外,還要參與宏觀調控,用貨幣發行量、利率等工具,影響經濟發展,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往往表現為中央銀行的利息率降低。通常,當總需求低於生產能力,經濟發生不景氣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也就是提高利息率,它也是防治通貨膨脹的措施。格林斯潘.jpg格林斯潘這顯然是很微妙的操作,需要極高的技巧、極豐富的經驗與學識。而且,正如前面一些經濟學家分析過的,不一小心,就把招致通貨膨脹這個惡魔的現身。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直至世紀之交,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fbi)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926~),憑著對弗里德曼貨幣數量論的深入研究,成為箇中高手。格林斯潘在1987~2005年間,連續五屆擔任美聯儲主席,後先服務於里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四任政府,在金融界享有盛譽。有人說: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誌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是: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格林斯潘)當美聯儲主席就可以了。就是這樣一個金融沙皇,他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美國經濟度過了險象環生的80年代,迎來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又在21世紀初進入全面增長。他的工作如同一位經濟的調音師,當各項指標顯示經濟發展過熱,他就調高利率,為發燙的經濟降降溫;反之則降低利率,給疲軟的股市煽煽火。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影響了美國,格林斯潘果斷出手,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連續3次下調利率,給美國經濟注入一針興奮劑,並引導全世界踏上復甦之路。格林斯潘還是一位防通貨膨脹專家。他把握著美國經濟的方向盤,一方面隨時警惕通貨膨脹抬頭,另一方面要避免經濟陷入停滯。正如上文所解釋,為了防治通貨膨脹,要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銀行利率。所以華爾街的投機家們,常常不滿于格林斯潘總是捂緊錢袋子,甚至有一個笑話這麼說道: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員在嚇唬自家小孩子時不說狼來了,而是說艾倫要加息了!不僅如此,格林斯潘從不讓公眾明白他的真實意圖。他本人永遠穿著一套深色西服、戴著一副黑邊眼鏡,講起話來永遠語意暖昧、模稜兩可。就連他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迴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花了很大力氣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講話,試圖從他的遣詞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結果總是失望。格林斯潘的成績也得到多方面的認可,在他卸任時,連經濟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都在《華爾街時報》上撰文讚揚道:人們一直對於各國的央行在理論上是否具備維持價格穩定的能力爭論不休,爭論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很多國家的央行做不到這一點。然而艾倫·格林斯潘的巨大成就向我們證明,維持價格穩定是可能的。他為人們樹立一個標杆。不過,格林斯潘退休沒幾年,美國就遭遇了2006年的次貸危機。於是,人們開始紛紛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又出現了全球範圍的通貨膨脹。此時,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分析人士,又把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歸結到一生小心翼翼、隨時謹防通貨膨脹的格林斯潘的身上。 種種指責,無外乎離任前最後一輪擴張性貨幣政策過了火,降溫的時機太晚,力度也不夠,這種過度放鬆的貨幣政策,正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僅如此,美國的媒體還投票評出20位罪人,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應時這位走運的艾份、備受世人尊敬的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人們甚至說,格林斯潘在任上沒出什麼大差子,只不過是因為他很走運罷了。連格林斯潘自己都謙遜說:我真得很走運。畢竟,當代經濟學認為,只有在極其嚴格的條件下,擴張性貨幣政策才可以起到刺激經濟、增加就業的作用。不僅如此,貨幣之所以被人們發明出來,不是因為要用它來刺激經濟,增加就業,而是要用它充當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幫助人們進行交易。這才是貨幣的基本職能,這也是貨幣真正能夠帶給我們的利益。但很多時侯,人們經常地忘記了貨幣的基本職能,而只注意了它刺激經、增加就業的職能。也許正因如此,所以連德高望重的格林斯潘都有失手的時侯。誰在為通貨膨脹正名?其實,多發行貨幣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正是歐文·費雪提出的貨幣幻覺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應運,也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手段。因為在貨幣供應量增長時,人們會沉漬在貨幣名義價值增長的喜悅中,一時還不能對實際購買力做出反應。於是投資趨熱,消費增長。而一旦貨幣幻覺,人們才開始飽嘗通貨膨脹的苦果。在古代,製造通貨膨脹,是君主們應付財政困難的辦法,當時往往是降低鑄幣的成色。在當代,仍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既有利於刺激消費,又能夠刺激投資,有利於經濟的增長和就業的增加。為此,凱恩斯提出一個半通貨膨脹的概念,指貨幣數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貨膨脹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業量和產量,另一方面也使物價逐漸上漲,但其幅度小於貨幣量的增加。這種半通貨膨脹,顯然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法寶。上世紀5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的一條曲線,更使得通貨膨脹名正言順了。在當時,威廉·菲利普斯稱不上頂級的經濟學家,甚至沒有什麼名氣。然後,日後他的名字卻和菲利普斯曲線聯繫在一起,永遠地寫進了教科書。菲利普斯1914年生於紐西蘭的一個農民家庭,15歲為生活的迫,到澳大利亞的一個金礦里做工,二戰爆發後又做了軍人,還被關進了爪哇的日軍戰俘營。直到32歲,他才有機會到倫敦經濟學院學習。有一天,菲利普斯突發奇想,把彩色的水裝進有機玻璃的管子中,運用動力學的原理,使這些彩色的水流來流去,來模擬國民收入的流程。他做了許多這樣的模型,賣給經濟研究機構和大學,還因這個精巧的設計謀到了一個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的職務。 1958年,菲利普斯在他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獨特的發現:根據近100年間的英國工資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當失業率減少時,貨幣工資的增長就快;而失業率增加時,貨幣工資增長率就慢。為此,他還繪製了一條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動率變動的曲線。有兩位後來都獲得諾貝爾獎的重量級經濟學家,注意到這個發現的價值。他們是保羅·薩繆爾森(1970年獲得諾貝爾獎)和羅伯特·索洛(1987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們修改了這條曲線,用物價上漲率取代了工資增長率,於是,並將其命名為菲利普斯曲線。曲線表明: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降低;而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則升高。通貨膨脹與失業,兩個看似相距十萬八千里的概念,居然能夠聯繫在一起,其道理也並不複雜。正是因為貨幣幻覺,通貨膨脹率提高之後,工人會以為自己的收入增長了,僱主也會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生產的商品能賣個好價錢,於是,轉而僱用更多工人。這麼一修改,不僅薩繆爾森、索洛這兩位知名學者,為自己所在新古典綜合派陣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為通貨膨脹賦予了政策意義。要知道,執政者上台前的競選演講者,無一例外要談及對就業率的承諾。這個曲線意味著,如果政府害怕的是失業率太高,就完全可以多印點票子,搞點通貨膨脹,失業率自然就會降下來。如果政府害怕物價上漲引起混亂,就要付出失業的代價。菲利普斯曲線更是使得菲利普斯意外成名,一時,眾多的知名經濟學家圍繞菲利普斯曲線展開爭論。弗里德曼指出: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可能是存在的。而從長期來看,貨幣幻覺必然消失,工人和僱主都會調整預期,所以,菲利普斯曲線根本不存在,失業率也完全不受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而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盧卡斯等人,則更尖銳地說:公眾是有理性預期的,試圖用乘法定律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早被公眾看破了。就好像看戲的觀眾早就知道後台的底細了,還能怎麼演下去呢?不過,這些爭論與菲利普斯本人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也許一個來自南半球偏僻小國的農家子弟,在那些美國大牌學者面前也有自己一份自尊。早年在昆士蘭金礦的工棚中學到的機電工程知識,對菲利普斯影響很大,他後來的興趣轉向最優控制理論方面。60年代末,菲利普斯回到澳洲,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這時他的興趣又轉向中國經濟,還在這所大學裡還成立了一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做為帶有工程師傾向的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喜歡把社會當作一個工程系統進行研究,如同他的彩色水流模型。對於這種工程師式的幻想,大經濟學家哈耶克曾反覆警告:落入這種思路的人,如果不是一個廢物,就是一個特定的危險人物。可惜,雖然哈耶克也曾在倫敦經濟學院任教,但當菲利普斯上學時,哈耶克已經離開了,他無緣從哈耶克那裡受益了。 當蘋果化為灰燼……死海的蘋果(deadseafruit)是西方家喻戶曉的傳說。在《聖經》里提到,位於耶路撒冷的死海崖邊長著一株蘋果樹,上面結出一枚枚蘋果,外表非常美麗,但一到嘴裡,便化為一團灰燼。所以,西方人把一切看起來迷人而實則無用的事物,都稱為死海的蘋果。美國著名的經濟專欄作者亨利·黑茲利特,就把通貨膨脹比做這樣一個死海的蘋果,因為它讓人們生出千百種錯覺。甚至每一個國家,每一代人,都沉迷於相同的幻景。似乎沒有哪個國家能以別國的失敗為前車之鑒,也沒有哪代人能從前人的苦難中吸取教訓。因為人們都習慣於了貨幣的幻覺,習慣用金錢來衡量自己的收入和財富。這種心理慣性十分強烈,就連專業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也不容易擺脫。做到用實體產品和實質福利來看待自己的生活,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原先周薪75美元的小職員,現在能拿120美元,他也會覺得比以前更強。而人們從新聞里聽說,國民收入比通貨膨脹之前增加一倍,誰不會覺得更富有更驕傲呢?所以,通貨膨脹無害的觀點是很流行的,幾乎多數人,無論學者還是百姓,都更擔心通貨緊縮,因為通貨緊縮往往是經濟不景氣的標誌。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穆瑞·羅斯巴德卻堅持通貨膨脹有害,他站在比弗里德曼還是堅定的立場上反對通貨膨脹。他曾說:通貨膨脹對社會從來沒有好處,只是犧牲一群人的利益來造福另一群人。穆瑞·羅斯巴德.jpg穆瑞·羅斯巴德(murrayrothbard,1926~1995),美國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自然法理論家、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穆瑞·羅斯巴德,生於紐約布朗克斯的猶太人家庭,據他自己回憶,他是在共產文化里長大的。羅斯巴德就讀了哥倫比亞大學,並在1956年取得哲學博士的學位。上世紀50年代的初期,羅斯巴德開始向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學習。他一生總是與各種政治運動和文化思潮聯繫起來,在1949年,羅斯巴德甚至開始主張:自由市場能夠提供所有的服務-包括警察、法院、和保安防衛在內,而且都會做的比強迫性的國家要好,所以,他被視為當代最重要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家之一。自然,羅斯巴德在經濟學的研究方面,更是發揚光大了卡爾·門格所創立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倡導自由經濟主義,完全否定政府調控經濟的作用。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政府的調控行為非但沒有積極意義,還會破壞自然經濟體系的修復機制,造成越管越亂的局面。從這一點上說,奧地利學派純粹、極端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像中國的老子,也無疑給想在經濟領域大展拳腳的政府潑下一盆冷水。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奧地利學派的地位,總被主流經濟學邊緣化。 羅斯巴德寫過一本《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對通貨膨脹的本質鞭辟入理。他認為,不是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出現,所以我們需要通貨膨脹,而正是作為政策的通貨膨脹誤導了企業家,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比如,在通脹的早期,大家都突然發現錢變得容易賺了,因而增加消費,而許多生意也比以往更紅火了,於是企業家在這時候增加了場地、設備、人手等方面的投資。這時的繁榮場面,就是死海的蘋果給人們製造的幻景一樣,轉眼就會消失了。當通貨膨脹普遍蔓延到各個行業的時候,消費者們發現,雖然自己的貨幣收入增加了,但物價也上漲了,兩相比較,自己的實際收入其實沒有增加。於是重新調整消費行為,而企業家們之前加大的投資,也成了一種浪費。通貨膨脹還導致信貸利率被嚴重扭曲,讓許多實際上並不值得作的長遠投資,看起來很值得做了。比如,一個房地產項目,回報率可能是5%,當市場利率為5%時,實際回報率只有1%,這個項目就不值得做。然而,假如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過多,信貸利率被壓低到1%,看上去就有了4%的回報率。讓這成了有利可圖的項目。鋼鐵、水泥、輪船、鐵路、機場、服裝設備、集裝箱、叉車、豪華汽車等等,各行各業的企業家都同樣被誤導,同樣作出了錯誤的投資決定。當信貸擴張到難以為繼,而不得不中斷的時候,信貸利率回到了正常的市場水平上,商人們發現,他們目前做的這項投資根本就不划算。於是,投資不得不中斷,資產被清算,工地要留空,設備得賤賣。這種理論,也正好解釋了艾倫·格林斯潘之所以晚節不保的原因,也解釋了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羅斯巴德甚至走了一個極端,主張回到工業社會早期的狀態,有由私人銀行發行貨幣。因為他認為:政府天生是一個引起通貨膨脹的機構,於是它必然幾乎總是逐步地誘發、助長和引導通貨膨脹而使經濟繁榮。政府天生存在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是以為幾個世紀以來它需要控制貨幣系統。擁有印製貨幣(包括印製銀行存款)的權力就打開了國家收入之源。羅斯巴德還有很多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為政府徵收稅賦是一種盜竊行為,他認為徵兵制度是一種奴役制度、而戰爭則是屠殺行為。羅斯巴德甚至反對強迫性參與陪審團的義務,反對強迫性的精神醫院治療。且不論羅斯巴德為社會開出的藥方是受可行,我們從這一章中看到,在關於金錢本身的問題上,尚沒有一個經濟學家的理論可能圓滿地指導實際,也許,金錢的幻覺真的是太強大了!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都要提防一切死海的蘋果,提防金錢這個威力強大的魔法師所施展的一切魔術。畢竟,金錢不等於財富,金錢更不等於幸福。
推薦閱讀:

財富與風水(一)如何提升財運與運氣
擁有這四顆痣,那麼你就準備擁有財富了
本周開始3大生肖財運飛升,不出4月一飛衝天,財富無盡!
財富從哪裡來的?從財布施來的

TAG:貨幣 | 財富 | 幻覺 | 金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