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禮精髓的學說,影響中國數千年,創始人卻被罵欺世盜名
「不學禮,無以立。」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提起封建禮教,現在人無不皺眉頭,就像聞到了地溝油的味道一般,恐怕都會異口同聲說道:「那玩意有毒。」
封建禮教有沒有毒還需要商榷,但是時至今日,這個已經把禮教消滅掉的年代,你說你吃的什麼東西沒有毒?如果有沒毒的,給我來二斤先!
儒學源於先秦,由孔子根據先賢言行事迹整理總結而成,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深遠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至東亞乃至全世界。
任何學說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儒學也一樣有其弊端,所以自古以來,有不少持道家思想的文人出來非孔薄孟,批評儒家學說,尤其是針對儒家的禮教。
禮教就是禮儀教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說白了就是一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或者說是道德規範,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禮教思想統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餘年。
孔子尊崇的禮,是對周公之禮的延續和繼承,一說到周公之禮,有的同學可能就立馬想到了男女之事,去!面壁思過去!
其實後世把房事戲稱為「周公之禮」,還真跟當初禮樂的制定有關係。禮教的健全源自西周,是周文王四子周公旦制定的禮儀規範。由於當時世風日下,為明德新民,周公親自製定禮儀。先從婚禮入手,對當時男女關係混亂的狀況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從說親到嫁娶成婚,分為了七個環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並且對每個環節都進行了細化,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這些合稱「婚義七禮」。
正因為周禮先從婚禮入手,而婚義七禮最後一禮的敦倫,就是指閨房之事,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意思。所以後世把房事戲稱為「行周公之禮」。
周禮當然不僅限於男女那點事,而是周公為了配合政治上周朝的統治,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的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
這些所謂的禮,雖然有不少的道德規範確實起到改善社會風氣的作用,但是其中卻也不乏繁文縟節以及一些約束人性綁架思想的東西。
關於非孔薄孟,金大俠在《射鵰英雄傳》中借黃蓉之口說出的那首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便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這首詩在古代多部文學作品中出現過,原作者不詳。金庸也是引用而已。
第一句說的是質疑《孟子》里「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為什麼這麼窮的人還能娶妻又納妾?第二句「鄰家焉得許多雞」,也是《孟子》裡面的典故,是說有一個人天天到鄰居家去偷雞。鄰家哪來的那麼多雞,天天給你偷?最後後兩句罵的是孔子,那時周朝天子在位,滿嘴仁義道德的孔夫子為什麼不效力周朝,匡扶盛世禮樂,而奔波半生,到處投靠野心勃勃的諸侯求官做。
其實前兩句是對孟子用以借喻的故事雞蛋裡挑骨頭而已,而後面罵孔子的那兩句,不能不承認是孔子為後世所非議的詬病。
諸子百家之時,莊子對儒家的批評較為明顯和激烈。其中《莊子》里有個故事最具代表性。
故事裡有個叫盜跖的,帶著嘍啰,到處侵襲諸侯國,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所到之處大國嚴守城池,小國堅守城堡,民眾都擔心受怕苦不堪言。孔子決定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盜跖,見到正在吃人肝的盜跖時,他先是把盜跖的美貌、智慧和勇猛一頓猛誇,然後說他不該被別人稱為盜跖,應該有高尚的名譽,還自告奮勇要幫盜跖出使附近各鄰國,幫他建立一個獨立的王國,以後大家互不侵犯。盜跖大怒,罵孔丘崇尚禮教,是用矯揉的言論、虛偽的行為來求取功名富貴,他認為孔子才是天下最大的盜賊。
「省力役 ,薄賦斂 ,則民富矣;敦禮教 ,遠罪疾 ,則民壽矣!」儒家的禮教,對於治國來說,確實有其積極意義,只是後學未能遵從孔聖人的學說去做,或者做不到言行一致。而大多數讀書人是利用儒學的禮教作為求取功名利祿的工具而已。
在漢武帝之前,選用人才以舉賢為主,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求為標準,往往不問真才實學,後世流成風習。從這時候開始,儒家學說,尤其禮教,成為了讀書人們沽名釣譽的工具。禮教積極的一面逐漸淹沒,從此,儒學培養了不少沽名釣譽的偽君子,王莽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禮教真正的沒落,源自於科舉制度以後,那時候選拔人才以應試為主,偶有舉薦人才的名額,以禮教所謂的道德人士為主,更加助長了一些投機人士偽裝自己,披上儒家的道德外衣,行欺世盜名之事。
本文來源:知歷史 原創作者/不文
推薦閱讀:
※他被譽為香港最會穿西裝的男人,卻疑因拋棄糟糠之妻被罵賤男
※這個王朝從沒出過昏君,但是卻被罵的很慘!
※十大美女女星被罵「狐狸精」誰會更委屈?
※被罵滾出娛樂圈的4位女星,看完你會覺得沒有一個人冤枉!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被罵昏君,發掘他的陵墓後,史學家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