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里的焦慮

圖片發自簡書App

猶記得17和18歲的時光,我看《桃花扇》,由於文言文的理解難度,就下定決心自己翻譯,每天吃飯後在家人出去散步直到回來期間做這件事,這段時間裡我趴在窗戶口,因家境不好家裡人不到全黑是不開燈的,就著天際映照來的那抹夕陽,我總是堅澀的在爬字,這都源於自己文學底子不夠,因此三分之一的內容需要逐字逐句的查字典,那段歲月真真是痛苦和快樂的結合體,煎熬和喜悅滲透在一起,卻未料到多年後的今天會再回憶起,更未想到那滋味會成為貪婪的回顧,會成為深刻的渴望,渴望回到那段時空,接著會有一會兒思緒的失控……?

後來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似乎又回到了同樣的時光,又開始重溫痛苦、快樂、煎熬、喜悅,且那感受比那時更強烈,因著那時的娛樂與現今比可視為無物,那時啃書帶來的損失僅是沒與家人散步。而今,每個讀書的時光里總會有刷屏、玩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了,非誠勿擾,K歌……,當簡單和艱難相遇,當放縱和約束相遇,當書寫與視頻相遇,當學術和娛樂相遇,很多人選擇的往往是簡單、放縱、視頻、娛樂,這無可厚非卻並不見得是對的。

看古文於我是件累事,有時看著一句話只能像是拍照一樣看到字面,無法參透其意,糾結著那些簡明扼要的字或是詞,總是得借問度娘,然後在書上密密麻麻的標註著。多年來由於對書的熱愛和看書的習慣,我已然對品各式的書都產生了濃濃的慾望,因此我的選擇堅定而輕鬆,因為這是我幸福的源泉之一。

但觀當今社會人群,集體放縱和集體屏蔽文化現象嚴重,捧書之人少之又少,這是我每每看書之餘都會焦慮的地方,現如今因著女兒對傳統文學的漠視和排斥更讓我的焦慮加深,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同樣的痛苦在別人身上和在自己至愛之人身上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現在我深刻理解了,我不知如何與我女兒解說《論語》的偉大,因為我也是成人後主動去學才理解的,我無法告知文學與閑情小說是二個概念,因為我也是與書打多年交道後方悟,我無法讓她理解「慎獨」,因為拼音組詞里它們是分離的,我無法做到的還有很多很多……?

每天的二小時「咖啡+文學」(以後如果開咖啡館能成功,我就取這個名字)的時光把心裡空蕩的位置都填滿了,像是孤獨的人被愛人擁抱,像是幸福觸手可及了……

這樣的幸福於我而言是,別人卻不見得認同,常常有人從身邊走過嘟囔著這小姑娘是要考什麼這麼認真?沒人覺得我是純粹看書,想想世上已很少有純粹的事情可做了。

翻看讀書筆記,《中國哲學史》是我2014年看的,距今已2年多,後來還看了錢穆老先生的幾本書也是如此艱難,那時的自己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境界,總想著把感受分享大家,去影響別人,對著女兒說教,而今看來覺得自己不免矯情,有所追求固然不錯,可是要求卻只能對自己,當然BOSS要求職員可以,誰發工資誰說了算!

其實看書也好,寫作也好,刷屏也好,玩微也好,這不是個人自己的選擇嗎?沒有傷害任何人,只要清醒認識到這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未來的每一步都和現在的每一步息息相關,結果也要承受的起,很多人都說年輕時輸得起,我不贊同,我個人覺得年輕所以輸不起,別人都在努力奮鬥,而你卻在隨波逐流,還美名自己做喜歡的事就好。女兒的人生也是一樣,我只說你的人生,選擇得你自己來,但是後果也自己擔,我只負責解答你想問的,僅供參考。這一說,女兒倒是慎重起來了。

已成之思想,若繼續能應環境之需要,人亦自然繼續持之;?即時有新見,亦自然以之比附於舊系統之上;?蓋舊瓶未破,有新酒自當以舊瓶裝之。?必至環境大變,舊思想不足以應時勢之需要;?應時勢而起之新思想既極多極新,舊瓶不能容,於是舊瓶破而新瓶代興。? ——摘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

推薦閱讀:

一切焦慮的根源——擔心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
焦慮症心理分析:害怕自己會出錯
焦慮的年代
你這麼焦慮,一定沒看過這些書
沈關寶 | 婚姻家庭制度性變遷下的焦慮

TAG: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