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說要

  張志清作者簡介:本文作者從1963年開始練習太極拳,1967年在北京師從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的高足弟子、著名太極拳家雷慕尼先生練習陳氏太極拳,並得到陳照奎、顧留馨、馮志強等太極名家的指點,堅持練拳四十三年,寒暑無間。對太極拳理、套路、內功及推手等頗有研究。現為南京市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瑰寶。它源遠流長,傳播極廣,在國內外擁有千千萬萬的愛好者。  它練法獨特,拳理精妙,充滿辯證法,數百年來吸引了許多人學習和研究它。歷代名師輩出,著作甚多,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由於它內涵博大精深,雖為練武,而又文在其中,因此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為了研究和探索太極拳,不少人付出畢生的精力而不能窮其盡。時至今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極拳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太極拳從神州大地飄洋過海傳遍全世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據網上有人估計,全世界太極拳練習者達7—8千萬,其中我國佔一半以上。普及性好,這是一大優點,但也由此帶來另一方面的問題。一些教師和練習者,由於種種原因,對太極拳缺乏深入了解,或把太極拳練成只有外形沒有內涵的「太極操」,或把太極拳練成充滿僵勁的硬拳,或把太極拳練成不堪一擊的軟拳。還有許多人雖然很想練好太極拳,但由於缺乏明師指點,練法不當,雖練習多年,還停留在外形階段,沒有內功,也不懂勁,還未入太極之門。這些練法,雖然也能達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卻失去了太極拳的本質和特點。以至於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太極拳是「豆腐拳」,不堪一擊。只適合老年人用來鍛煉身體,年輕人學它,沒意思。  這種現象,對太極拳的發展和提高無疑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普及太極拳的基本知識,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乃是當務之急。為了使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更好地掌握練習的竅門,少走彎路,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本人將多年練拳的心得體會寫出來,以供參考。首先,練拳要明理,要弄清太極拳的基本原理。要認識到太極拳不僅是一種剛柔相濟、以柔克剛、至剛至柔的拳法。而且是一種內外兼修、性命雙修的內家功法修練。同時,太極拳是一種道,它也是一種文化,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內涵。它有別於外家拳,更不同於體操舞蹈。要弄清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混元太極的基本理論。練太極拳,就是練陰陽的協調。陰陽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極。  著名太極拳家陳鑫云:「太極者,萬物未生之始,陰陽初分之時,大莫大於陽,大莫大於陰,合陰陽兩大之氣,無以名之,古人名之為太極。」世間所流傳的太極圖,在一個代表無極的圓圈中有一對旋轉對稱、首尾相接的黑白魚,代表陰陽二氣;黑者為陰,白者為陽;黑魚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陰中有陽;白魚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陽中有陰;陰陽互交,動靜相倚,周祥活潑,妙趣自然。早在《易經》中就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記載。太極拳植根於太極理論,而太極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我們很好學習和研究。「太極拳者,實本太極之理,自然而然者。借官骸以呈其象,非人力所能為者。聖賢以此理實行於人倫日用之間,拳家以此理實用於耳目手足之際,其保全身心性命之理以儲其用行舍藏之理,道無二致也。」

[page]

  現在有些人打拳就像做廣播體操,一點也不講意念和內氣;一些人練拳時不注意放鬆,挺胸凸臀,全身僵直,一味使勁發力;一些人急於求成,不求甚解,以為套路學得越多越好,不出一年,便陳楊吳武孫樣樣都會;還有一些人片面追求外形漂亮,比賽得名次,忽視內功練習,雖然練拳多年,還是沒有內在的東西;所有這些,當然也就無法練好太極拳了。要練好太極拳,首先要心靜體松,初學者可先從外形入手,一定要有明師指點,一招一式,循規蹈矩,逐一模仿;切記,不可心浮氣燥,急於求成。動作熟練以後應逐步向內部發展。注意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周身一家。其次,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練習。要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松腰落胯收臀、圓襠扣膝、五趾抓地、湧泉穴要空;要沉肩墜肘、塌腕舒指、勞宮穴要空;要分清虛實、步法輕靈、邁步如貓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眼隨身轉、威而不猛、神如捕鼠之貓,形如搏兔之鷹。姿勢要中正圓滿,架子勿高低漂浮,動作要輕靈圓轉。這些太極拳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要領,需要我們在長期的練拳過程中時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第三,松、靜、沉、柔、綿、緩、整、舒八個字,要貫穿始終。  所謂松,即是意松體松,內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肌膚骨節都要鬆開。初學者由於身上有不同程度的拙力僵勁,往往不易鬆開。因此,從一開始學拳就要強調放鬆,用意不用力。具體的方法是:用意念貫注於節竅,想著放鬆,以意想竅,循竅而行,日日貫注,功久骨節自然鬆開。這裡要特別指出,松是在意念指導下實現的人體的自然狀態。它是一種精神飽滿狀態下的肢體放鬆,與「懈」有著本質的區別。「懈」是一種無精打采,鬆鬆垮垮的狀態。應當注意二者之間的區別。放鬆是沒有止境的,要貫穿在練拳的全過程。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曰:「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有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靜,即為虛靜,無極混沌之狀也。太極起勢,端然恭立,兩手下垂,雙足並齊,去除雜念,燥釋矜平,全神貫注於「陰陽自然開合、天機自然運行」之中,逐步達到入靜,物我兩忘,唯有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靜待其動。然後靜極生動,太極生矣。一般人往往覺得太極起勢沒有什麼動作,而不加以重視。實際上,起勢乃太極拳靜功練習的重要環節,是從無極到太極的基礎,有著豐富的內涵。千萬馬虎不得。在拳架的練習中,要做到動中求靜,雖動尤靜。平心靜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輕輕開始,慢慢運行,默默停止,一片神行,歸於太極太和的原象。沉,即為沉氣。練拳時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全身各部份有向下沉墜之感,如:沉肩墜肘、松腰落胯、氣沉丹田、胸空腹實等都是其表現。做動作時,氣貫末梢,上肢貫到手指尖,下肢貫到腳趾頭。動作結束時,腰胯鬆開,向下貫氣,使內氣入地。太極拳乃內家拳法,其本質乃是在意念的指導下,中氣的運行。

[page]

  著名太極拳家武禹襄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所謂腰隙即兩腎。腎主水,水乃生命之源。練太極拳要注意心火下降,意守丹田,兩腎抽換,這樣才能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的效果。柔,即柔和,相對於剛而言,不軟不硬,其質如水。練拳時動作要柔和,如春風揚柳,似行雲流水。「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松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綿,即纏綿,纏絲勁。 「練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練拳時通過腰脊的螺旋轉動和胸腹的摺疊轉換,帶動四肢,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全身內外上下左右前後無一處不纏。內氣貫於其中,上動未停,下動又起,節節貫串,一路纏綿,處處圓轉,無斷續處,無凹凸處。尤其要注意上下動作的連接處,稱之為「引」,「此處不留心,消息終迷茫」。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渾身處處皆太極。挨著何處何處化,挨著何處何處擊。「圈小小到無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太極拳名家陳鑫云:「太極拳,纏絲法也。  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此勁行於肌膚之上,而自不知。非久於此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領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軟手何能接物應事,但若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向前者為的,項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鈞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悠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濟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緩,即緩慢。練習太極拳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間,而應注重意、氣、形、神的完整統一,順其自然,宜慢不宜快。只有慢練,才能做到以意行氣,內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柔順沉著,完整一氣。慢練為養,快練為傷。慢練還有助於太極內勁的鍛煉。因此,練拳宜慢不宜快,慢練靜練能成功。整,即勁整。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氣沉丹田,松腰活腰,配合松胯落胯、圓襠扣膝和胸腹摺疊轉換就能引領全身,上下相隨,左右逢迎,一動全身皆動。使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成為以腰為中心的全身性的動作。勁起於腳根,主宰於腰, 發於脊骨,形於手指。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節節貫串,周身一家。此外,還須做到內外合一。著名太極拳家陳照丕曰:「打太極拳一定要由內氣催動外形,外形的動作無論是手動、足動、身動(任何部分的動作)都要由丹田發出的內氣催動。這樣鍛煉由內而發外,由根而發梢,才能達到完整一氣。」舒,即動作自然、舒展大方。不要刻意去做某一個動作。陳鑫云:「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page]

  打拳時,兩足分開,放鬆站立,心中無念,穆穆皇皇,渾然一片混沌無極景象。靜極生動,動中求靜,雖動尤靜,這樣出來的動作是極其自然的。行功走架,須虛領頂勁,松腰落胯,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中指領勁,氣達末梢,節節貫串,神舒體松。這八個字之中,松靜為首要。打一輩子拳就要松靜一輩子。第四,會練會養,方能成功。太極拳的功夫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擊的功夫,一是養生的功夫。正確的練習方法應該是在太極拳理論的指導下靜心慢練,自然放鬆地練習,應循序漸進,勿忘勿助,不急不躁,切忌急練快練,僵硬憋氣,和無節制的發勁。俗話說,十年練拳,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著名太極拳家馮志強先生說:「太極拳以培氣、養氣、聚氣為首要,以行氣、運氣、通氣為法則,以壯氣、混元一氣為宗旨」。通過意念的灌輸和丹田的開合旋轉,使內氣充足,入於骨髓、充於肌膚、通於經絡、達於四梢。久而久之,周天貫通,氣血流暢,營衛全身,身體自然強健。第五,拳架、練功和推手三者有機結合,才是完整的太極拳。絕不是會練幾趟拳架或器械就算會太極拳了。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力不敵法,法不敵功」,由此可見太極內功的重要。拳架是練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練知彼的功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拳架為體,推手為用。這好比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內功的練習以站樁及打坐為主,也可以在盤拳架的過程中練習。意念常守丹田,任督兩脈交流,開合旋轉,培養浩然之氣。在此基礎上,練習推手,培養懂勁、柔化和發放的功夫。我國近代著名武術家許禹生曾經說過:「練太極拳者,不習推手,等於未習。習推手而未能懂勁,則運用毫無是處。嗚呼,升階有級,入室知門,學者於推手術,盍注意焉。」因此,練太極拳須「以功為本,以拳為母,以推手為用」,三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而不在拳架的外形,套路的多少上束縛自己。天下太極是一家。太極拳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套路,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所以,練習太極拳套路宜精不宜多,多則無益,反受其累。第六,學好太極拳要具備以下六個「心」。  一要敬心。即尊敬之心、敬業之心。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何能學藝。二要靜心。太極拳以靜心為本,貫穿始終。要排除雜念和世俗紛擾,清心寡欲,寧靜致遠,淡泊養志,性命雙修。靜極生動,動中求靜,雖動尤靜,萬像歸根。心不靜則神不寧,神不寧則心腎不交,心腎不交則神氣不通。太極太和終難問津。三要平常心。太極拳崇尚自然,切忌刻板拘泥。渾灝流行,天然活潑,勿助勿忘,一片神行。四要虛心。  古人云:謙受益,滿招損。學太極拳要做謙謙君子,虛懷若谷。謙則虛心求教,博採眾長。集眾善以為善,則其善大焉。五要細心。太極拳功夫蘊於內,而不顯於外,故學拳尤須細心。宜細細揣摩,孜孜探求,悉心領悟,方有所得。六要恆心。太極拳博大精深,奧妙萬千,畢生難以窮其盡。只有假以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退,持之以恆,方能成功。希望有志於修鍊太極拳者,能經常注意用這六個「心」去要求自己,切忌閉關自守,固執己見。堅持靜心慢練,功久,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以上是我個人練拳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希望能拋磚引玉,為太極拳的健康發展起到一點微薄的作用。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怎樣練習好太極步
《三命通會》論太極貴
【一點資訊】陳式太極拳的新架其實才是老架 (Yidianzixun.com)
武式太極拳圖解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