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雙方都有一些「壞」政客

【編者按】「中日兩國有很相似的一面,我認為最大的一點同構是雙方都有一些「壞」政客,拚命地把事態朝更壞的方向推動。」3月16日下午,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里、中日問題研究評論者劉檸做客騰訊思享會,圍繞著「中日和解如何可能?」展開對話。兩人認為:中日和平的希望沒有喪失,如何避免最極端的戰爭狀況,這是目前最緊迫的課題,兩國都需要補上「危機管控」這門課。以下為第二部分現場實錄:

劉檸:「中日之戰」是小概率事件

劉蘇里:你是否有感覺今天中日兩國的民間包括官方的某種氣氛,非常像1930年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之前,尤其民間更像。換句話說,一年多前你認為中日開戰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發生,但最近半年你的看法是否會有所動搖?

劉檸:作為生活在北京,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和社會下的普通國民,或者說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肯定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中日必有一戰」這是由來已久的一種說法,在中日關係經歷動蕩波折的時候,這樣的聲音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分貝,比如2005年的反日運動以及最近的反日運動期間,貌似甚囂塵上。

劉蘇里:中日必有一戰,是來自中國民間長期以來的聲音,很難從官方的政策或者官方的某種舉動上來辨析和確認這個說法。

劉檸:如蘇里老師所說,此前的「中日必有一戰論」雖然分貝很高,但細加觀察和判斷,實際上官方媒體和官方體制內精英很少有強調這種說法的。迄今為止,我仍然認為「中日之戰」是小概率事件。去年(2013年)下半年前,我認為這完全是不可想像的,但2013年下半年之後,我覺得「中日必有一戰」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有一定的現實性。

前日我參加了一個探討「中日關係」主題的論壇,有很多主流社會體制內的精英,包括戰略學者都有參加,我講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日本文化的。很多戰略學者談到當下中日關係,圍繞釣魚島的矛盾如何解決,端出他們的看法。我聽完之後有一種脊背發涼的感覺。給人感覺不是「必有一戰」,而是基於必有一戰的前提之下的「沙盤推演」。因為只是民間機構主辦的論壇,現場沒有太多核心資料披露。但是給我的感覺,大家都認為前提是必有一戰,在這個前提之下進行沙盤推演,這一戰如果不可避免就要把日本打服。一戰制服、一戰致勝是關健詞之一,當時還有一位從日本回來的華人學者,我們倆私下交流,我們兩個人的聲音很孤立,確實是這樣的事態。

建立「危機管控機制」談何容易

劉蘇里:大部分人至少在意見上跟你們是相左的。有成語叫「人心向背」,人群中一大部分人都在這麼想,事情也許就可能發生。我擔心是不是那堆「柴禾」已經放好了,甚至「火柴」是否也準備好了?諸多的因素都可能會導致禍端。現在在釣魚島附近有半軍事性的巡邏,誰又能保證中日兩邊某一個飛行員或者是漁政和海政的人員沒有打盹的時候,「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導致局部戰爭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劉檸:在前日論壇上,大家共同痛感於面對目前這樣危險的形勢,中日雙方共同缺失的重要方面是「危機管控機制」,如何建構這樣的「危機共管機制」,包括對輿論的管制等,但是這些談何容易。

劉蘇里:不容易是一回事,但有意識卻是另外一回事。2012年5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會見日本民間代表團時曾強調過「危機管控」問題。但現在看來,似乎中日兩國又都不那麼在意這件事,或者說兩國主政者都不太在意「危機管控」這樣的措施,包括途徑方法。

劉檸: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對日本媒體輿論有比較廣泛的掃描。日本的主流媒體對於危機共管機制的缺失是非常焦慮的,一直在呼籲重視這個問題。日本批評中國的聲音很多,但也有理性的聲音。而中國主流媒體正面討論「危機管控」「危機共管機制」是非常稀薄的,從第三者的視角來透視中國輿論平台的反應,會讓人有一種不祥的感覺。直白來說,幾乎是「准戰爭動員」狀態,對日本不僅僅是置疑,「拍磚」很多很多。

2013年底,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事件又引發了新一輪中日雙方情緒化的對峙,中國駐多國家的大使捲入,中日兩國的外交官之間更是上演「伏地魔活劇」。(編者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國強烈譴責,中日兩國外交官也藉助西方主流媒體展開口水戰,更是互喻對方為黑暗的「伏地魔」。中國駐英國大使元旦當天投書英國媒體,痛批日本首相安倍「拜鬼」,文中寫道:「英國小說《哈利?波特》中描述的伏地魔之所以不死,是因為他為自己製造了七個魂器。如果把日本軍國主義比作伏地魔,靖國神社無疑就是其魂器之一,代表這個國家靈魂最黑暗的一面。」)外交官應該是最理性的,哪怕是在「擦槍走火」的空氣已經空前濃厚的情況下,只要和平談判的希望沒有最終消失,外交官都應該是冷靜的。

劉蘇里:80年前,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候,雙方外交官並沒有「赤膊上陣」「隔空對罵」,你覺得現在的狀況是偶然事件嗎?還是說現在大家的情緒積累到某種程度,使得平時穿西裝打領帶的外交官都已經放下身段了?

劉檸:最初是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與日本駐英大使林景一在BBC《新聞之夜》中交鋒辯論,駁斥日方關於釣魚島的不當言論,並警告安倍放棄復辟軍國主義的企圖。後來中國三四十個國家的大使捲入進來,一起向日本「扔板磚」。雖然背後沒有確切的信息,但與指向性明確的狀況相比,日本表面上處於下風,但實際上在國際社會並沒「失分」。

中日雙方非常情緒化的對峙結果,引起英、美乃至友邦的驚詫,他們對中日關係的發展前景憂心忡忡,中國也不斷有人向美國告日本的狀。美國一方面規勸日本不要做得太過,同時也向中國的精英遞話,「你們不要逼日本太甚,你們要想好你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日本,是希望日本保證和平憲法還有效,暫時安於現狀,還是日本徹底修改憲法,重新開始武裝?中國到底需要哪樣的日本,自己應該想清楚。(大意)」

美國對一些對中國的主流社會、知識分子傳達出這樣的信號,這是非常重要的、代表國際社會對中日關係比較大的判斷。美國不願意捲入任何一方的矛盾之中,安於現狀、維持現狀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也符合東亞政治格局乃至世界的利益。

客觀上,中國居高不下、分貝很高的准戰鬥動員氛圍幫了日本很大的忙。中國這些年來「准戰爭動員式」的輿論,乃至主流社會的指向性非常明確的舉措,讓日本陷入莫大的焦慮之中,這樣的焦慮反倒幫助了日本政府。舉例來說,去年一年安倍政府做了好幾件日本歷屆政府想做而沒能做的事情,包括初步達成了日本和平憲法修憲的門檻條件。如果中國繼續「幫忙」下去,日本修改憲法不是沒有可能的。而這在2013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現在門檻條件已經基本達成,後面有沒有大力推動的政客,比如取代安倍上台的人選中,有沒有在安保、政治領域想大幅度實現跨越式升級的政客?說不定會有。

中日和解何去何從?

劉蘇里:回到今天的主題,所謂和解是可能的嗎?也是我們最早談的問題,中日間的怨懟,歷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近代以來的原因,所謂GDP在世界位置上的轉換也好。在這樣的環境下,中日關係和解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對歡喜冤家能平靜下來嗎?

劉檸:坦白來說,這也是我本人思考的終極問題。肯定不是很容易能端出答案的,這取決於太多的因素。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先不急著「是」或「否」的回答。我更喜歡觀察雙方到底有多大和解的意願和姿態,或者說這些姿態背後雙方主流社會包括政治家有多大的誠意。

我和我的日本學者及作家朋友也經常溝通這方面的問題,中日雙方比較悲劇的一點在於中日兩國確實有很相似的一面,我認為最大的一點同構是雙方都有一些「壞」政客,拚命地把事態朝更壞的方向來推動,這是非常糟糕的問題。

細加觀察,對於「中日必有一戰」的說法,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分貝沒有像中國這麼高,日本人也很少談釣魚島,但是日本的民族主義某種程度上是純粹的,這是很可怕的。中國民族主義是一種寓意混雜的狀態,它有各種各樣的構成,表面上好像都是談釣魚島如何如何,日本需要道歉等。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民族主義矛頭有可能是這個時期集中在日本,換一個不同的時期有可能會調轉矛頭。

我覺得中日和平的希望不僅是沒有喪失,而且和平希望是大大的。如何避免最極端的戰爭狀況,這是目前最緊迫的課題。在此基礎之上雙方再談和解,雙方的訴求和目標是什麼,和解的路線圖是什麼等等。主流社會的戰略家們,基於必有一戰的前提下進行沙盤推演,我認為為時過早。中日關係遠遠沒有到這個份兒上。

具體到和解的目標,就目前的狀況以及中日兩國國民的民族性來看,徹底的像歐盟,德、法、意的和解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即使是低於歐盟的版本,退而求其次,至少是使雙方情緒化的對峙受到一定的理性的控制,輿論多一些建設性,而不要動不動就上演「伏地魔活劇」,這是可期的局面。

推薦延伸閱讀:《中日之間》,劉檸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以上為2014年3月16日劉檸、劉蘇里在騰訊思享會「和解如何可能」活動現場部分對話實錄,依據錄音編輯整理,未經講者審閱,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違者必究。歡迎收聽「騰訊思享會」或「ThinkerBig」公眾帳號。)


推薦閱讀:

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的佳作「斯隆女士」,看美國政客版的「宮心計」!
政客必須油滑虛偽嗎?
陳河|尋訪略薩故居,他該慶幸自己沒成為一名政客
盤點:被妓女扯入性醜聞中的十大政客
「政客思維」是怎樣的思維方式?和「商人思維」有何區別?

TAG:中日 | 政客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