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轉載』《周易》的歷史

作者:背後有高人

時間:2012-02-07

有人會說,這八角星看起來確實跟八方有點聯繫,可是你怎麼肯定八方跟八卦有關係呢?有什麼證據啊?  磚家說:什麼都要講證據的人最可恨,這就是為什麼律師這個行當最招人嫌——你想啊,事情都過去幾千年了,證據也都爛得七七八八了,上哪找去啊?幸好咱們還留了一手,那就是老祖宗給咱們留下來的九宮圖。  眾所周知,九宮圖有一個口訣,叫做「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也就是說,這個圖中的每一個數字都有著自己固定的方位,輕易改變不得。  於是,我們確定,九宮圖將數字和方位聯繫在了一起。而八卦原本就是數字。  又有人說了「八卦全是三位數字,而九宮圖都是九個獨立的數字,怎麼能一樣呢?」  磚家哈哈一笑:「傳說中,九宮圖就是洛書,又叫做龜書(這就難免讓我們聯想到上述的那隻玉龜和那片玉版),而八卦就是伏羲大神受了龜殼上的洛書啟發而創造的!這個傳說雖然聽著有點不靠譜,但還是有那麼點影子的: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了一個「太一九宮占盤」,上面就是一幅標準的九宮圖,除了中央的數字5沒有標出外,其餘八個數字分列八方,並分別對應著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和立冬八個節氣。

這個西漢時期的九宮圖有什麼重大意義呢?  第一、 它證明了九宮圖與占卜有關,這個用處跟八卦是一樣的;第二、它印證了《黃帝內經》中的部分篇章,其中之一就是《九宮八風篇》,單只篇名就可以看出,九宮圖與八風有關。  接下來就要看看「八風」了。所謂八風,就是八方之風。這八方風都有各自的名字,說法並不統一,比如《呂氏春秋有始覽》就說:「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勛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日寒風。」《淮南子天文訓》則說:「何謂八風?距日冬至四十五日修風至,修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風至四十五清明風至,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至四十日閶闔風至,閶闔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漠風至。」  而東漢時候的高誘則直截了當地指出:「八風,八卦之風也。炎風,《艮》氣所生,一曰融風。滔風,《震》氣所生,曰明遮風。勛風,《巽》氣所生,一曰清明風。《離》氣所生,一曰凱風。凄風,《坤》氣所生,曰涼風。飂風,《兌》氣所生,一曰閶闔風。厲風,《乾》氣所生,一曰不周風。寒風,《坎》氣所生,一曰廣漠風。」  按照高誘的說法,就是艮、震、巽、離、坤、兌、乾、坎這八卦之氣產生了八風。而且這八個卦的排列順序,與《說卦傳》相同:「震東方也……巽東南也……離也者,……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兌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這八卦與八方的對應關係,就是傳說中的後天八卦順序,又稱為文王八卦方位(有別於前面說到的伏羲先天八卦圖)。

有人會問:高誘畢竟已經是東漢時候的人了,他說的靠不靠譜呢?八卦真的與他說的那樣跟八風有關係嗎?八卦與八方的對應關係,真的是周文王他老人家排出來的嗎?  大師說:嗯,高誘的話還是靠譜的。正如他所言,八卦不僅與八風有關,還與八節有關。八卦不僅指示著空間上的八個方向,同時還指向時間上的八個節氣。時間和空間就是在八卦的架構下統一起來的……  磚家說:又來滿嘴神神道道的,廢話百句不如好圖一張,請看商代晚期的這片牛骨頭上,刻出了與八卦有關的八風之名。胡厚宣先生最先認出,這骨頭上刻的內容與《堯典》和《山海經》里的四方神名相吻合,然後連劭名先生又進一步考證出,骨頭上面的東南西北四方之名,含義與後天八卦中震、離、兌、坎四卦之象完全相同。最近更有人認為,甲骨上的四個風名和四個方名其實就是最早的八卦之名,且它們的方位與後天八卦完全吻合。

總而言之,八卦與八風的對應關係,早在商代晚期前就已經存在了,由此也可以知道,所謂後天八卦是周文王設定之說,是毫無根據的瞎說,要知道,含山玉版上的那個八角星周邊,畫著的那八根羽毛樣的箭頭,看起來已經像個原始的風字,這個時候還是5000多年前。

而八角星的符號,在五、六千年前並不少見,據王先勝先生稱,當時甚至已經有了與甲骨文中形狀完全相同的「八」字(參見下圖)。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五千年前,人們已經有了八方和八風的概念。而八方、八風、八節與八卦的對應關係是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呢??究竟是哪一位牛人,想到了把數字跟空間和時間對應起來的呢?俺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也是很自然把它看成相向的圓弧形,但是發現把它看成相背的形狀也完全可以,而且這樣看完全符合八角星的主題。後來發現王先勝先生也早就有此想法,並已發表在《大汶口文化遺存與遠古天文曆法試探》一文中。王先生對於易學的一些想法多發前人所未發,所以也是對此貼貢獻頗多的高人之一。特此引用他的觀點,只為證明「八方」的劃分早已存在,而5000年前是否已有「八」字,可備一說。  下圖是引自王先勝文中的另一幅有類似八卦紋飾的古器物:

既然說到了「八」字,再插一句,那就是,它的寫法與三千多年前一模一樣,據《說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說明「八」字原本就是有相別之意,而「分」字的意思,據《說文》:分,別也。從八刀,刀以分別物也。這個字的寫法也是三千多年幾乎沒有變化,我們不禁要想,古人又不彈鋼琴,為什麼以刀分物之時,不多不少也是八刀呢?除了風俗習慣使然(至今如此),想不出別的可能。 前面我們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是哪一位牛人,第一個想到了把數字跟空間和時間對應起來的呢?  換句話說,是誰發明了那幅將數字賦予了時空含義的九宮圖(洛書)?  磚家們面面相覷,大撓其頭。  一位大師跳出來說:是伏羲大神發明的!……他立即遭到了同行的鄙視。  要想把洛書的發明權落實到某個人的頭上確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有九成把握說,這個人一定是生活在北半球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磚家們大致可以猜測,洛書九宮圖跟「卍」字元有關係,而與洛書密切相關的河圖,則跟「十」字架的符號有關係。(事實上,這兩個符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卍」和「十」這兩個符號,跟用數字表示的河圖和洛書有什麼關係呢?  磚家們認為,在數字還沒有確定寫法的時代,古人是用圖形或實物來表示數字的。比如,一顆石子表示「一」,兩顆石子表示「二」。比如河南舞陽賈湖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曾出土多件6000多年前的龜殼,龜殼中有數量不一,顏色不同的石子。

所以,古時候的河圖和洛書,有可能是像下圖所示,用黑白色的石子擺出來的:

有人問:這個黑白石子擺成的陣形有什麼玄妙之處呢?大名鼎鼎的河圖和洛書,居然就是這麼幾顆小石頭?它們看起來完全不像是「卍」,也不像「十」啊?  大師微微一笑,將石子的數量用數字表示成了下圖:

大師說:你看,微妙就在分組上。把一和六、二和七、三和八、四和九這四組數,圍繞著五這個數字一擺,不同的擺法就形成了河圖和洛書兩種,這也就是「卍」和「十」字形的由來。歷史上,「卍」字和「十」字的歷史都極其古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子。僅以「卍」字元為例,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卍」字元字形的圖案出現了,同樣的符號也可以在古蘇美爾、古印度河文明等古老文明中找到它的蹤跡,它至今仍是宗教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下圖中的彩陶「卍」字紋長頸壼,於1980年在青海民和縣出土,屬新石器時期。

下圖是古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文明)遺址出土的帶有「卍」字元的印章,距今五千多年。

下圖是伊拉克薩馬拉文化遺址出土的帶有「卍「字元的碗,年代約公元前4000年。

「卍」字元究竟有什麼奇妙呢?它又是如何跟洛書九宮圖聯繫起來的?答案是:北斗七星。  自遠古以來,北斗就是人們夜間辨明方向的重要參考座標,同時北斗也是人們判斷季節的重要指針。古籍《鶡冠子》里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就是:「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通過北斗的指向和位置,古人可以輕鬆地判斷出時間和方向。

而我們可以看到,「卍」字元正可以看成是指向四方的北鬥疊加而成。

有人說了:「靠!這樣看圖也行啊?形狀上倒是有那麼一點點象,可是這跟洛書九宮圖有什麼關係嗎」  嗯。因為洛書九宮圖,也是與北斗七星密切相關的。正如前面所言,西漢時期的那個「太一九宮占盤」,就是以「太一」為核心的。「太一」是什麼呢?《史記天官書》載:「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簡而言之,太一就是北極星的化身,也是中央天帝的象徵。由於北斗圍繞北極旋轉的關係,古人常常將北斗視為天帝的車駕,《天官書》就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不僅在古代中國,古巴比倫人亦同樣將北斗視為運轉不息的車子。

古代的六壬、奇門遁甲等術數中,北斗同樣居於中心的位置。如下圖就是與「太乙九宮占盤」同時出土於安徽汝陰侯墓的西漢時期式盤:

而在戰國時期,北斗也已經是星象圖中居中心位置的圖案。1978年,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挖掘出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隨葬物品極其豐富精美,其中一個漆箱蓋上,畫有環繞著北斗的二十八宿和青龍、白虎。

(註:漆箱蓋中央那個怪模怪樣的字,其實就是一個藝術化的「斗」字,後面還會繼續講到這個字。)前面說過了,北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天帝出遊時乘坐的車子。但眾所周知,北極星幾乎是恆定不動的(其實也在動,只是很緩慢),而北斗之車卻一年到頭指西指西的,天帝(太一神)他老人家豈不是也要被帶著走動嗎?有關太一神的動向,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是這麼說的,「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亦言無適也.自此而從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從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異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而從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上游息於天一,太一之宮,而返於紫宮。」  這段話聽起來很玄妙,其實簡而言之,太一神的行蹤很好把握——它是按著九宮格上從一到九的數字順序走的,就如下圖所示:

不管太一神怎麼跑,我們從以上圖例中至少可以肯定,北斗和洛書九宮圖有著不解之緣。而將北斗、「卍」字元和八卦巧妙串聯起來的物件,居然是一件現代製品。下圖是我在網上搜索「卍」字圖時找到的一張印第安人的幸運湯匙。湯匙的尾部是一個「卍」形,而湯匙本身就是北斗星的勺子狀,而勺子中間的八個三角形圖案又像極了八卦——雖然這是一件沒有說服力的證物,但還是頗有意思。

過去的說法認為,河圖和洛書是北宋之後才正式跟周易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河圖和洛書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和各種風水陰陽術數密切相關。比如《大戴禮明堂》中就已經記載了與洛書九宮圖順序完全相同的數字「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而《禮記月令》中已經將春夏秋冬四季與8、7、9、6四個數字對應(春…其數八;夏…其數七;秋…其數九;冬…其數六),其順序也與河圖完全相同。  唯一要說明的就是,宋代以前的人們還沒將這兩張數字圖明確統一地稱為「河圖」和「洛書」而已,甚至直到宋代,還有人對這兩張圖哪張是洛書,哪張是河圖表示不同看法。本人認為爭辯這兩張圖究竟叫什麼名字其實毫無意義,故沿用傳統說法稱之為河圖和洛書。不管古時候是怎麼稱呼這兩張圖的,重要的事實是它們至少在西漢以前就已經存在並廣泛用於占卜(比如汝陰侯墓的九宮式盤)。至於說這兩張圖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卍」和「十」字圖案,並且與八卦之間關係密切的觀點,目前並沒有確鑿的文字記載,只是本人根據現有材料做出的最有可能的猜測。嚴肅誠懇地說,種種證據表明,這兩張圖(尤其是洛書九宮圖)與八卦的產生有直接關係,而且這種聯繫應該遠在《周易》這本書編定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有人問了:「這洛書和河圖,我怎麼看都還是一堆隨便亂擺的的黑白小石子啊,為什麼古人對它這麼崇拜,當成神物一樣看待呢?」  磚家說: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好說,但我們認為,這些石子當初可能也許大概是碰巧擺出來的,但那個能夠發現圖中巧妙之處,並將它與北斗、八卦和八方聯繫起來的人,一定是個絕頂聰明的人!這兩張圖(尤其是洛書)的諸多玄妙之處已經有無數人寫了無數部專著,為避免過多的引述,在此我們只關心一下圖中數字的奇偶問題。先看看洛書(九宮圖):它的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角上,分別是四、二、六、八,全部都是偶數;它的東、南、西、北四個邊上,分別是三、九、七、一,全部都是奇數。這一點讓我們知道,擺出這個圖的人肯定已經注意到了奇數和偶數的區別(是不是古人已經有了把偶數擺在角落上的做法,然後才在造「隅」字和「偶」字時使用了相同的部首?)

而在河圖上,奇數和偶數則呈現出更有規律性的變化,外圍的一、三、七、九這四個總和為20的奇數,與二、四、六、八這四個總和為20的偶數,擺出了一個類似雙魚太極的圖案!

磚家眉飛色舞地說:「這個圖就是最原始的太極圖啦!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黑白魚太極圖也是宋代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類似帶有陰陽太極意味的圖案早已存在,只是具體的形態上有所不同而已」有人又問了「河圖和洛書的數字排列確實又簡單又神奇,可是你能不能解釋一下,洛書裡面為什麼偏偏要把1擺在北方,把9擺在南方呢?而河圖裡面為什麼又偏偏把8放在東方,把9放在了西方?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磚家聳了聳肩膀說:「天知道,地知道,我不知道。」又扭頭一指大師「問問他知道不?」  大師撓著頭說:「啊哈,這個嘛……神物之所以稱作神物,哪是凡人能夠理解的呢?反正自古以來就是這麼規定的,何必問那麼多為什麼——反正它就是很神奇就對了!」  有人又問:「那麼,這兩張神奇的圖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大師說:原則上說,這兩張圖原本是一張圖,可以互相轉換的,而且誰離了誰都活不了,所以它們應該是同時出現的……傳說中,洛書是刻在一隻從洛水裡浮出來的烏龜背上,因此,我們不妨把安徽含山出土的那隻五千年前的玉龜那片玉版看作洛書的前身。大家細看這隻龜和玉版,龜身上和玉版上都鑽有數量不一的圓孔。

具體的鑽孔數量雖然與洛書不符,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孔的數量必然是有一定含義的,而且這個數量與八角星紋應該有著內在關聯。如果大家覺得把洛書的年代放在五千年前有點扯蛋的話,我們不妨把時間延後兩千年,看看商代晚期的一片甲骨。下面這張圖片來自於《殷墟文字綴合》的第199片摹本,上面刻有一系列數字和兩條卜辭。

從卜甲上我們可以看到眾多數字對稱地分列在兩邊,完全可以看出商代時人已經把用數字擺陣的遊戲玩得很熟練了。而從這個數字陣中,我們注意到左上角的那組數字,從一至九排成了三行。這個九字陣離洛書已經只差一步之遙了,根據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楊輝總結的規律:「九子斜排,四維挺出,左右相更,上下對易」,我們只需要將兩組對角線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就可以得到傳說中的洛書圖了。如下圖所示:

我們認為,雖然規律是南宋時候的楊輝總結出來的,但這並不表示商代的人就不會這麼排。事實上,看他們在這些數字旁邊刻的卜問辭就知道,他們相信這些數字能夠告訴他們天意。而如果沒有發現洛書這樣神奇的幻方,估計數字的魔力在他們的心目中會大打折扣吧?如前所述,我們可以這麼猜測:河圖與洛書,最晚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果再大膽一點,可以認為它們出現的時間是五千年前古人還在玩石子的階段,甚至更早的「卍」字元出現的時候。  我們之所以花了這麼長時間來討論這兩張圖,是因為它們的產生是《周易》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它標誌著在《周易》成型的一千年前,「象」和「數」的結合已經到達了相當的高度。  有人會問:「不過是了八角星和九宮格配上了簡單的幾個數字而已,有什麼高度可言呢?」  的確,這兩張圖看起來非常簡單。然而正因為太簡單,所以才具有了最大的包容性,蘊含了無數的可能性,(似乎所有的哲理都是越簡單越樸素越好的,君不見,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已經引得兩千多年來注釋紛紛。)  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古人圍繞著這兩張結合了「象」與「數」的圖案做足了文章,不論八卦、五行、或是六壬、九星……等等一系列內容,統統都跟這兩張圖有著密切的關係。  先回到正題,看看八卦跟洛書九宮圖的關係。我們已經知道,《周易》里有六十四卦,而這六十四卦的基本組成單位,就是八卦。如前所述,八卦其實是八組三位數。  我們不知道,是先有了八卦才有了洛書河圖,還是先有了後者才有了八卦。但這兩者似乎天生就是一對,可謂是乾柴烈火,一拍即合,如膠似漆,難解難分……  它們倆結合的這一天,發生在至少三千多年前。讓我們還原一下當初的場景,假設我們就是那個把八卦與九宮圖配對的人。  我們手上有八組數,假定它們是「八八八」、「一一一」、「八一八」、「一八一」、「八一一」、「一一八」、「八八一」和「一八八」。我們面前還擺著一個空白的九宮格。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八組數擺到九宮格的外圈八個格里。  擺法有不少種,而至少在三千年以前,有一個人是這麼擺的,而且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大家稱這種擺法為「文王卦序」,又叫做「後天八卦次序」。

有人問:這麼擺,有什麼科學道理沒有呀?難道因為它是文王擺的,大家就得買他的賬嗎?  磚家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文王跟這種擺法有關(而據前面的推斷,這種擺法在周文王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而且,這種擺法也似乎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一旁的大師跳起來說:科學有沒有還不知道,但道理是有的!你看這八卦,其實是24個數字,可以象徵二十四節氣,其中有12個「一」字,12個「八」字,它們的總和是108(12X9=108),正好是梁山好漢的數目!大家再看,從東南到西北之間斜劃一道線,正好將八卦分成兩組,一組是震(長男)、艮(少男)、坎(中男)、乾(老父),全是公的;一組是巽(長女)、離(中女)、坤(老母)、兌(少女),全是母的!為什麼要在東南和西北間劃線呢?豈不聞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嗎?照此推理,東北和西南角之間也可以畫條線,這樣一來八個卦就平均分成了四組。

大師指著圖說:兩兩相對的四個卦是由相同的數字組成的,比如「震」和「艮」這一組卦共有四個「八」字,兩個「一」字,而與之相對的「坤」和「兌」亦是如此,「巽」和「離」共有四個「一」字和兩個「八」字,與之相對的「乾」和「坎」亦是如此。這四組卦的奇偶數量之比,全部都是一比二!

  磚家認為,大師說的不無道理,但我們不能肯定古人是不是真的這樣想的,或者又只是碰巧而已。因為目前我們還看不出這麼排有什麼必然性。前面不是有同學提出,洛書上的數字,任意橫斜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均是十五么?讓我們從這個角度考慮一下。把圖上所有的一字換成九,八字換成六看看有什麼效果。這麼換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前面說過,一和八隻不過是奇數和偶數的代表而已,換成九和六完全不犯規,再則,九和六之和正好是符合洛書九宮圖的十五之數,再則,《周易》中的前兩卦就有「用九」和「用六」的話,說明九和六也可以做為是奇偶數的典型代表。  轉化後如下圖所示,八卦數之和變成了180。同卦相疊成六畫卦之後,卦的名字沒變,但數字總和變成了360的周天度數!

事實上,把八卦配入八方,還有一種更加規律的排法,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單獨從名字上,它就比所謂的文王后天八卦牛叉很多。伏羲VS文王,先天VS後天,前者全方位壓倒了後者。  有人會說,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不是宋代的時候才由邵雍提出來的嗎?怎麼膽敢對文王八卦如此不敬呢?  磚家認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的年紀,雖然不敢說比所謂的文王后天八卦的早,但絕對不會晚於它。至於為什麼到了宋代才有人提出,原因與河圖洛書一樣,就是它原本不叫這個名字。而之所以取了這麼一個牛叉的名字,主要為了與當時流傳較廣的文王八卦方位區別開來。(更多原因後面還會講到)  漢代以前的《說卦傳》中已經提到了這種八卦方位的排列法,叫做:「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有人說了:「怎麼感覺『水火不相射』這句話有點不合群啊?而且提到八卦的順序跟先天八卦圖也有點不一樣。」  這個感覺是對的,但是自唐代以來的官方版本上就是這麼寫的(直到今天,通行本上還是印著「水火不相射」這句話),於是大家也就無條件接受了。只有宋代的時候,邵雍卻在詩里說「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損咸見義。雷風相薄,恆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  邵雍敢公開跟官方的教科書叫板,必然是有原因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看到的《周易》本子是一個更古老的版本。比如與馬王堆帛書《周易》同時出土的還有一批易學書籍,其中就有這麼一段明明白白地寫道:「天地定立,[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搏?)!」  這段話與邵雍所說的一樣,都比官方的教科書少了一個「不」字,讀起來更加合理,而且它的後兩句順序也跟官方的不同,卻更加地吻合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圖的順序!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的起源很可能非常古老,從下圖可以看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的外層三圈,就是一個標準的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與河圖的相似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被視為陰陽魚太極圖的變形,而且還因為它們都更象是圖案而非數字,更接近「象」而不是「數」。(相比之下,後天八卦方位和洛書九宮圖中,「數」的因素則比「象」明顯一些。)

總而言之,伏羲先天八卦方位未必是伏羲所作,文王后天八卦方位也非文王所排,但它們同是兩種最經典最古老的八卦排列方式。(為方便起見,以下皆簡稱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它們與八方的對應方式分別如下圖所示:

有人會問:既然八卦配八方有這樣兩種方式,到底以哪一種為標準呢?  嗯……磚家認為,兩種方位的排列原則並不相同,先天八卦可能接近於河圖的排列法,而後天八卦則可能與洛書相似——當然,這只是猜測而已。針對不同的用途,古代還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八卦排列方位,其具體的使用方法上也應該有所不同(如馬王堆帛書《周易》中,八宮的順序分別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與先天八卦方位類似而有差異。)  歷來八卦圖是一種重要的器物紋飾,在唐代以前的實物上出現的多為後天八卦方位,而先天八卦方位則在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來。

大師跳出來說:這種把卦畫當作一種吉祥符號的做法,可以遠溯至五千年前。下圖這把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象牙梳子上,就畫著好多個「三」字形的乾卦,組成了一個陰陽魚形的太極圖。

我們認為,照大師這樣說的話,梳子上那個「8」字的腰上那兩組三字排得比較密實,還可以看成是標準的由三個「――」組成的「坤」卦,整個圖案完全體現出了乾坤定位的思想,這說明五千年前就已經有八卦了……當然,這種說法即使不能說對,也不好說它全錯……
推薦閱讀:

歷史教學參考網站:
探尋蘇州河畔
什麼是大國崛起的因素?
林彪身體到底有沒有病?
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一帶一路是不是下一個絲綢之路

TAG:歷史 | 轉載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