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遇見「食育」

禮之本源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禮運》中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認為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制的開端。我國禮儀的開端是祭祀禮儀,而祭祀禮儀是從飲食禮儀起始的。人活著要吃飯,這是人人習以為常的「飲食」。這不僅僅是一句「民以食為天」的古訓,道出吃飯至上的觀念,它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

食育

因此我們這裡就自然想到了偶爾能聽到的「食育」這個詞。食育不僅是關於飲食的搭配,更包括古老中華民族精神財富中的「食禮」、養生的內容,是一種以安全健康飲食為核心內容的能夠促進人類生存與身心進化的基礎教育,是促進人們對身體、生命與環境的正知正覺。

飲食環境

夏商周的時候已出現筵席宴饗,場面正規,很講究主人、主賓、陪客的座次,同時還擺放高檔次的飲食器具,而且大都有音樂歌舞助興,因此該時期也被稱為「鐘鳴鼎食」時期。

論語第十章記載,孔子有曰:「席不正,不坐。」孔子的意思是說: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可見對飲食的環境和禮節十分講究。唐代以前沒有椅子和高的餐桌,或跪坐或盤腿都坐在鋪於地面的席子上,採用一人一食案的分餐制。唐以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才逐漸過渡到高椅高桌會餐的風俗。而地上的席子也不是隨便鋪的。最下面那一層叫「筵」,上面幾層才叫「席」,席子鋪得層數以及席子的鑲邊等都於身份地位階層有關。

現代的食育中也包含飲食環境的布置的教育,講究飲食環境的情調和美觀。我們提倡要給幼兒一個美觀溫馨的飲食環境。在很多幼兒園,就餐同是在上課的教室內,保育老師可以在就餐的桌子上臨時鋪上一件漂亮的桌布,在中間放上一小盆鮮花,就餐時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讓兒童在臨時營造的溫馨氛圍中享受飲食活動。

另外,飲食環境的布置也是待客禮儀的一部分。如此次G20峰會歡迎晚宴,特製的杭州風情美輪美奐的骨瓷盛具,餐具的擺放順序,座次的安排,晚宴的曲目單,宴會大廳的布置等等,無不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和赤誠待客之心。

飲食禮儀

食禮是古往今來最重要的一項禮節內容,僅《禮記·曲禮》史料中便有詳細記載:凡進食之禮,帶骨的肉放在左邊,切好的大塊肉放在右邊,飯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人的右手方;烤肉放在遠處,醋和肉醬放在近處。蒸蔥放在醋和肉醬之左,酒和漿放在羹湯之右。如果還要擺設干肉,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不要把飯搓成團,不要把多取的飯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滿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以免弄出聲響,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爭著搶著吃好吃的東西,不要為了貪快而揚去飯中的熱氣,羹湯中的菜要經過咀嚼,不可大口囫圇地吞下,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不要喝肉醬。

雖然現代食育中已經擯棄了部分古代食禮中苛細煩瑣的內容,但是也同樣強調了食禮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現代中國家庭中多是採用會餐的方式,但是在幼兒園、單位食堂仍然多是分餐的方式,而膳食指南中也鼓勵大家在家庭中多採用分餐制。分餐是平衡膳食、簡約就餐同時也是培養飲食禮儀的好形式。我們做食育當中同樣有食物擺放位置的教育,擺放的原則首要是為了就餐者方便食用和使用,其次是考慮美觀。和古禮類似,同樣提倡將主食至於左邊,湯羹至於右邊,主菜至於遠端正前方,主菜左右兩邊放副菜或水果,如果有奶製品則至於右上角。

文字三種形式的內容,

使用筷子

箸(筷子)也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禮儀很多,連吃什麼食物用筷子都有說法,例如:《禮記》中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飯黍毋以箸」,意思是吃湯羹中的菜時要用筷子,品味湯水則用匙羹,吃米飯時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又如,在《翦勝野聞中》也有記載唐肅用膳,因為「拱箸」(橫放筷子)遭朱元璋嚴懲。可見,自古以來關於筷子的使用禮數很多而且非常嚴肅。

在現代食育中,我們同樣提倡使用筷子的禮節,而這些禮節大多數繼承於先人。同時,更強調在幼兒當中應積極鍛煉幼兒使用筷子。使用筷子不僅可以活動幼兒手指,同時與生活中的許多動作相聯繫,並且蘊含了中國生活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鍛煉幼兒使用筷子之前要教會孩子學會握鉛筆。鉛筆是一支,如果在寫字時再拿一根鉛筆插在無名指處,就成了拿筷子的基本方法,應該讓幼兒體會不到這一點。還可以通過塗色,讓孩子學會握彩筆,也是為使用筷子做準備的一種體驗。麵包夾子,也可以與練習使用筷子聯繫在一起,將切成四方形的小海綿塊用「麵包夾子」夾,以鍛煉手指用力方法。

感恩之心

在飯前念誦感恩詞,是修鍊對食物、身體、生命、環境正知正覺的絕佳場景。不知道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在吃飯前是否有正式念類似感恩詞的傳統,但是在佛法中是極其重視飯前飯後的修行儀式的。每天在寺院過堂,早齋及午齋要唱誦「供養咒」,用完餐以後誦「結齋偈」,意在提起正念,正意受食,不可過度貪求飲食美味,應當時時將自己安住於禪悅法喜與自在寧靜之中。

也參考佛門飯前儀式的要義,食育當中最飯前念誦感恩詞同樣有如下幾層意思:

第一,先反思自己何德何能能受此供養,又思量農人要經多少勞苦來耕耘這份米糧;應該籌量碗里食物的來歷,是很不容易得來的。

第二,不要揀飲擇食,不是說好吃的就多吃一點,不好吃的就不吃。吃飯不是為了貪圖好味,而是要滋養自己的身體。

第三,感謝天地、國家、父母、老師、同學,好好吃飯,細嚼慢咽,修身立德。

下面,可以和孩子一起念誦這首推薦的飯前感恩詞——

飯食之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自奉必須簡約,宴客切勿流連。

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蘿蔔白菜保平安人生。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感恩國家培養護佑,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辛勤教導,感恩同學關心幫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感恩大眾信任支持及所有付出的人。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關於飲食的教育自然方方面面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怎能不了解傳統文化中的食育部分呢?如果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被鄰國更好的傳承了,而我們本宗卻減減漠視,這就太遺憾了。

(撰稿:浙江省疾控中心 王瑋)


推薦閱讀:

一生會遇見的四個人
你總會遇見那個願意為你彎腰的人
【轉載】遇見便是美麗,珍惜便是永遠【情感美文】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遇見你,璀璨了我盛夏流年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遇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