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E& {- ]3 F4 }" h) U9 G" I% ~7 C. Y! b, V# uv- n 古人云,無祖宗,根從何來? 無父母,身從何來?& J# W+ L7 T1 i6 c9 P 漢民族"敬天法祖",才得以幾千年來,屹立不倒,延綿不斷.在經歷兩次亡國之後,中華文明盡毀,但是,漢民族仍然能有機會復興,不正好說明了這點嗎.- X& t4 ^0 r& a4 D6 a* r. Q6 f& g/ q) Q6 H@+ g0 a$ ^ 漢民族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民族,由上古部族集團發展而來。漢民族的祖先是炎黃。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是我們的人文始祖。所以,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8 ^5 S" F1 h+ Cv# s( t: N 我們漢族人應該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正所謂"落葉歸根". 0 G& y& M& |+ U. [/ vJ& s/ F5 s% [# lF, l1 . 皇! Z4 O7 _7 ~& v" s% C1 `5 H 「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創造,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二是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總的來說,就是無限的德高望眾和功績偉烈。5 q* N4 X1 t8 e1 l$ s+ n" A2 J7 I* N7 b( y! r- j0 g 上古傳說中的幾大皇:3 X% q: f) y6 b9 S* d 如燧人氏創造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 Q5 b9 G8 Dn0 I. `( n7 t4 D 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4 Q" f, d) H$ ]+ t2 z8 T: f% Y 神農氏發明耒耜,奠定了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6 N# w+ Q% w* Ng" Z 有的時候,女媧也被尊為「皇」。黃帝,當然被尊為「皇」。不過,連後來的「祝融」,「共工」也有時候被稱為「皇」。( o# g% D; d$ E" w0 F" n7 [0 z 至於,傳說中存在「三皇」,也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泰皇)」,主要是三個最具有創世性的階段。按照過去流傳主要說法,分別是天皇伏羲、地皇神農 、人皇黃帝。0 A" F8 g/ J3 r) {2 A; L S3 O/ B5 b$ E/ J$ g, y7 a 2.帝, L# {, U1 I( n1 p* `% u+ B8 |0 ~0 U% q 「帝」,就是部落首領的意思。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盪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 w" W: i3 _/ m/ Y2 z 最早真正能算的上「帝」的有,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我們常說的「五帝」,多是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為歷史時代延續。伏羲是漁獵和採集之創世者,也算是眾部落推崇的首領了。5 z" q9 E5 A3 W- ~5 i/ j 而在諸帝中,傳說,存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就是東方太昊(伏羲),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或許是隱含表達了部族群的地理分布,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召類》中有提到.: e% n9 [$ F7 B& @2 C& F7 Y* N7 G, b0 E 3 . 氏族3 W* X- o* G$ ; P) Z# a^, [ 氏族,如「神農氏」,「神農氏」代表了這個氏族的首領,也代表一個「氏族」的稱呼,即「神農氏族」。: p" m8 E! ^2 G0 H/ k 氏族的本質,其實就是後來的「家族」。氏族與氏族通婚是最基本的繁殖後代的方式。氏族與氏族之間的血親關係也是很複雜,又很密切的。自母系社會開始,就非常明顯。3 V6 G6 X+ x1 R; x, @& j6 Q% d 比如,最後一位炎帝與軒轅黃帝,就是氏族與氏族關係上的兄弟關係。% q% a/ {; ]+ N- k 在過去,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所在的「氏族」可以世襲「帝」。「神農氏族」世襲了很多代「炎帝」,並不是說「炎帝」只是一個人。5 D2 Z" |4 _1 A" V4.漢族的形成 & S1 f( i3 O! S; f 漢族的形成,嚴格說,應該是在「黃帝」之後,但實際歷史應該追溯到三皇,所以,「三皇」才是漢人歷史的起源。上古的時候,中國大地上存在著一個大的部族集團,這裡為什麼叫部族集團呢?部族集團,其實就是許多部落的統稱,而並不是說只存在一個或兩個部落。我們有時候聽到「蚩尤」,其實是「蚩尤」是屬於「炎帝」部族群的,《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也是漢民族的祖先。 炎帝部族群主要分布在泛東南方,軒轅氏部族主要分布在泛西北方,軒轅氏生長於軒轅之丘,歸於神農,軒轅在上古氏族關係上與最後一位炎帝是兄弟關係,氏族的本質就是後來的家族,在氏族通婚的時代,氏族與氏族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就好象家族與家族之間的血親關係,這個是很正常的,直到"神農氏族衰之世",《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可見那時候天下已經大亂了,而最後那位炎帝,已經沒有辦法了。軒轅氏重新統一「天下」,在一場遠古部落戰爭中,軒轅氏部落群與絕大部分的「炎帝」部落群聯合,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因仁德和功績,軒轅氏被推舉為天下共主,稱為"黃帝",古華夏人至此之後產生。而未能統一的,形成了古代少數部落。當然,之後也時刻存在融入未統一的小部落,所以,以後的漢族的形成過程基本上是一個存在小規模融入的過程,僅僅是小規模,並不是一些人說的很多。在經歷顓頊、帝嚳、堯、舜,夏禹大的時間節點之後,部落聯盟時代正式宣告結束,中國第一個國家王朝形成,那就是「夏」。隨著「夏商周」,「春秋戰國」之後,秦朝統一了各個諸侯國,「天子-諸侯-庶民」結構的封建國家社會宣告結束,迎來了「中央郡縣制」國家社會。秦朝統一了「古漢語」,立「雅語」為通行語言,同時,統一了貨幣等等。漢朝時候,初步有「漢人」的稱呼,之後,經歷了三國,晉隋,再到唐代。唐代的人,本自稱「唐人」,唐之後,才有契丹人又開始稱呼當時的漢族為「漢人」,宋的時候,契丹人依然沒有改口,蒙古人延續了契丹人的稱呼,一直沿用到今天。漢族就是這樣形成的。一般我們都認為「漢人」這個稱呼之前是「古華夏人」這個稱呼。而"唐人"才是自稱,"漢人"是他稱.+ D- `5 v6 g0 ?0 X7 C! }" @# Y% V" |1 RE+ x8 p% B, n8 |- _. Q6 K$ q6 t8 e0 b5 w! S" {" `: T5 O% z/ zs* @$ K8 Z7 o 5. 華夏地區% U9 ]* D! p 中華文明,就是華夏文明,也就是漢文明。華夏地區,是以中國為發端地,擴散至東亞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諸地,這樣形成的一個地區文明圈。華夏文明,是東亞文明的標誌。東亞文明地區,就是華夏地區。當然,中華文明也是中國文明的代表。華夏地區,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區域之一。9 F3 c" y! E, m* c) G 6. 夷,狄,戎,蠻,越,胡9 i, p6 W5 n0 s; T" N- r; { 古華夏人形成之後,在發展過程中,古華夏人一般都稱呼未能融入的少數部落為「東夷,南蠻,北狄,西戎」,這些稱呼是在周的時候出現的,「東,南,西,北」只是一個地理方位上的泛稱而已,就好象現在南方人稱呼北邊的人為「北方人」,相反「北方人」稱呼南邊的人為「南方人」一樣。夷本身是代表"人"的意思,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稱。一般多用以泛稱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國東方各部落。「諸」,「四」,「東」,「西」,「南」,「九」都是方位詞或數量概括詞而已。而「狄」有赤狄﹑白狄﹑長狄等稱呼,主要是表示北邊的各少數部落的泛稱,赤狄﹑白狄﹑長狄等其實是不同的部落,只是華夏人為了方便這樣稱呼而已。而「戎」,主要表示古代西邊各少數部落的泛稱,就是說那個方位的少數部落統稱為「戎」,不管他們彼此有沒有關係。而「蠻」主要是對南邊方位各少數部落的泛稱,「蠻」有粗放的意思,因為那時候古華夏人已經進入「禮儀禮制」社會了。古華夏人,因為十分重視禮儀禮制,當古華夏人走出了古代部落形態後,進入了文明時期,就不再以「披髮,斷髮,紋身」之類為習慣,相反,古華夏人認為那是「野人」的象徵。《孔子》中,有一個貴族曾經稱呼孔子收留的「披髮而粗放無禮」的鄉間打獵者,為「鄉間野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孔子一直是「有教無類」。$ i4 A0 V: f2 f! g. o" U 所以,夷,狄,戎,蠻是用以表示東南西北方位的少數部落的泛稱而已。古代的狄戎與軒轅有親密關係,均出自軒轅,軒轅代表的是先羌人部落群,先羌人,後來的古羌,戎,狄等均是先羌人的分支,主要分布在西北方或泛北方,「羌與姜古代通用」關係密切,可見,先羌人又與神農氏關係密切;而古代蠻夷是出自炎帝,炎帝部落群是以農業為主,漁獵採集(伏羲創造的,伏羲的後代是神農氏)為輔的世居部族群,炎帝的部族群非常之大,而且這裡先後創造了「漁獵和採集,農耕」的生產方式,以及做衣服的麻布,草藥醫藥,發明陶器,占卜等等,直接決定了以後華夏文明的走向,先祖神農氏創造的農耕方式,成為了古華夏人的主要生產方式,影響中國幾千年,主要分布在東南方或泛南方。" e6 }" F) y0 |* ^/ y. T 後來,有人又用「蠻夷」來表示古代所有少數部落,這種含義有所變化。近代,還有人用來表示西方人,稱為"西夷",這個意義和古代就完全不一樣了.同理,"胡"的含義也存在變化,過去是指泛北方少數部落,後來連中亞等地區來的人,也稱呼為胡.2 C3 [+ N3 Q2 s 古代少數部落,多有變化,在歷史的進程中,有的融入了古華夏人中,有的產生了分叉,有的有產生了合併.所以,變化非常複雜.歷史文獻記載也比較雜.% S/ K! p* N/ ]* | 百越,其實就是屬於「蠻和夷」的方位和地區,因為,除了四方說,還有兩方說,也就是古代還曾經稱泛南方各個少數部落為「越」,泛北方各個少數部落為「胡」,這個是不同於四方說的,這個也是古人的一個方位習慣。所以,百越,也是個方位地區的泛稱,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其實就是古代南方地區的各個少數部落。《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少數部落,不論種姓,常統稱之為「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部落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這個是古人為了表達方便。古代百越各個部落多聚邑結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叢竹之中,溪谷之間,而且數目眾多。《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這裡古人說的「種」,其實,就是代表該部落的先民,就是說這些其實是不同的部落,差異很大,並不是我們說的「人種」。當然,也許存在一小部分馬來人遷徙者,就生活狀況來說,應該是炎黃子孫與馬來人雜處,乃至通婚。9 f+ O& ^8 Q7 @Y! [ 實際上,在越南15世紀《嶺南摭怪》中的《鴻龐傳》,和官方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一》記載,神農的三世孫帝明南遊至無嶺,遇見一位仙女,生子名祿續,封為涇陽王,以治南方,國號赤鬼國(範圍包括了現在的越南)。涇陽王和洞庭君的女兒生子名崇攬,封為貉龍君,也就是百越方位諸部落的遠古始祖,史稱甌貉國,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鴻龐朝。" P# [& Q: k; ], S- X 總之,周代前後提出的"夷,蠻,戎,狄,越,胡"之類概念,都是古人的一個方位稱呼而已,配合"二,四,八,九"等數字,就成為了古人簡單的數量定位和世界觀表現了.實際上,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個方位,不論是"二方","四方","八方"等,部落都是有變化的.大部分融入了華夏,其實很多少數部落是存在遷徙的,甚至分分合合,乃至於以後把外國人(色目人等)也包括在內.所以,這些都導致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夷,蠻,戎,狄,越,胡"的本質概念幾乎是很不一樣的.因此,真正要去深入討論並分清,其實沒有任何意義.2 }7 m3 u5 x* A. J3 k6 D 對於一小部分少數族,有人說,古代南方,一小部分馬來人遷徙到沿海等地,與炎黃子孫雜居相處而通婚,形成後裔,就是帶有一小部分馬來血緣,大部分炎黃血液;有人說在泛北方有一些中亞歐洲的人在古代遷徙到中國與炎黃子孫雜居相處通婚,形成後裔。他們說的確實如此。其它的我們無須作考證,但是,要是說與炎黃沒有關係,那是絕不可能的。從祖先上說,他們是出自炎黃,都是炎黃子孫,這個是絕對毋庸質疑的。; ]7 L! c* V7 ~2 i; ? 如果漢族歷史追溯到三皇的話,絕大部分古代少數部落也算是漢族的分支.當然,在今天,沒有炎黃親緣的族群也是存在的,但是很少。2 Y0 x7 u8 N) Z" j* H" V" x" _0 s/ F4 w( W: ?/ D) y: r. i 7. 螺祖" @! s4 h1 a) D4 i! G3 F. p & L1 C. q/ f& z* i0 J 螺祖是黃帝的妻子。《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引《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路史後記》載:「黃帝之妃,西陵之女,田螺祖。以其始蠶,故又為先蠶。」「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l2 M1 ^8 u& E3 |% v( l1 V% j3 s 嫘祖,聰慧勤勞,是教民養蠶繅絲的創造者,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嫘祖被後世尊為「先蠶」,後人也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螺祖,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基業,盡心儘力,終因積勞成疾而去逝,據說,被葬於出巡途中的衡山岣嶁峰。" B2 L- j( X" v; `" ?# j 關於嫘祖的故鄉「西陵」在哪裡,傳說和歷史記載中,出現了多處叫「西陵」的地方,分別是「今河南一帶,位於汝水沿岸,叫西陵縣,後稱西平縣」,這個在《武威漢簡.王杖十簡》,《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潕水》中有記載;「今湖北宜昌西北,黃崗西設有西陵縣,三國孫吳時期在浠水縣又設有西陵郡。」這個在《戰國策.秦策四》和《史記.楚世家》,《漢書.地理志》,《三國志.吳志》有記載; 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今四川鹽亭縣金雞鎮嫘祖山出土的唐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嫘祖聖地碑》說:「黃帝元妃嫘祖,生於本邑螺祖山」,當地還有西陵山、西陵村等傳說。現在比較有說服力的應該在今四川鹽亭。此外,在今河南滎陽、開封、山西夏縣、山東費縣、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西陵」地名和嫘袓的傳說。) s* I) j3 j" WT( M% d ( o& a% B8 B+ f. }5 } 在鹽亭,嫘祖是當地女兒早已家喻戶曉,有關嫘祖傳說就達一百多個。在鹽亭縣城南60公里,金雞鎮和高燈鎮交界處有一山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傳是嫘祖出生地。傳說黃帝聞嫘祖之名而西巡,歧伯作媒,嫘軒會於洗嫘湖,繼而嫘祖成為黃帝妻子。嫘祖成為黃帝妻子後,也正說明有一部分西陵氏族人隨螺祖向外擴散遷徙。西陵氏是古蜀,甚至古西南地區部族的代表.* M1 A8 M! ]" H1 @0 E& d 如今,全國各地都還可以看到一些嫘祖廟宇,嫘祖祠等.3 T3 m: `1 w# Z8 ?3 u) H3 x 農曆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每逢這天便有廟會和祭祀,世代延續。/ g7 E% v5 q( v2 i, g 過去朝鮮半島也尊西陵氏。韓國《東亞日報》西元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西元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西陵氏。" i- @& x& i3 v7 kq9 y9 z) d3 g6 u( b# X$ L 8.神農氏的妻子& w8 p" N_: B% 1 }+ ]3 V/ j1 h# ?. xa* e3 H 炎帝神農氏的妻子是赤水氏部落的女兒聽訞,是赤水女神。有關事迹描述比較少.《山海經》第18卷《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 3 J, e- E6 S5 i0 X- E( Jd! v+ R+ g; s& ^" o 9. 漢服的起源+ L5 d|* e1 X* [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可稱為"漢裝",因為"漢人"是它稱,而歷史上,只有"唐人"才是漢人的自我稱呼,所以,"漢服"又可叫"唐裝","唐服".一般認為,漢服起源於黃帝,到明朝截止,有幾千年歷史.「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作為「天下治」的前提,「垂衣裳」這個意象顯出強烈的象徵性,因為黃帝被舉為"天下共主"。 至少可以肯定那時候,已經有漢服的雛形了.目前考古發現最早具有漢服基本特徵的時期,應該在殷商.; ~/ {" a+ ^: R: } 「蓋取諸乾坤」一語表明,華夏服飾超出了僅僅遮羞禦寒的實用性,還體現先民的世界觀、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政治哲學。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對世界秩序的理解,只要合乎宇宙世界的秩序,並在人世複製這種秩序,天人合一,就可以無為而治了。上衣下裳之制,到周代發展出深衣。此衣得名來自掩蔽人體嚴實之故。《五經正義》說「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且經過上古儒家的整理和意義賦予,其具體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了深意,而「深意」的諧音即為「深衣」。如在製作中,先分裁上衣下裳,然後在腰部縫合,成為上下連屬制的整長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縫合,以應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垂直的背線以示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公平。 " c& / B- x! r) k8 Q" @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洒脫飄逸的印象。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7 r* p0 h: f& b5 i" B# c( 「垂衣裳」之後兩千年,又有周公制禮作樂發生。服飾制度及禮樂制度先後確立,那是華夏成熟的標誌,《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2 d" w0 c" Z) H0 r7 A# e( ? - }+ |6 p" c- D7 W: F) 4 E 從制料上看,漢服主要有"布料"和"絲帛"之分.其中,"布料"起步最早,早在神農氏時期,就創造了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夏布,俗稱麻布。《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查葛屬草本植物,通稱葛麻,莖皮纖維,可制葛布。葛布,即今夏布。我國古代謂麻織品為布。之後,黃帝之妻螺祖,又創造了飼蠶和絲紡,最後出現了"絲,帛,綢,緞,紗,綾,羅"等.A2 }+ ], v[( Q* s" b 10.姓氏 % D9 u9 X! |3 @$ _& z" L7 i$ i 姓氏的起源,是自伏羲氏之世開始的,主要是為了「正姓氏,別婚姻」。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在早期氏族社會,一個氏族部族就相當於現在的家族,家族內部都是近親,氏族內部自然也是近親。近親是不能結婚的,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這一遺傳規律。所以,過去只能是氏族與氏族之間通婚。- k`% A% S" I4 n 《帝王世紀》云:「伏羲氏,風姓也。」《竹書紀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這個算是最早的「姓」了吧。伏羲之後,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已經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3 ~4 [e: y/ E5 }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 姓」 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姓的分支為氏,比如,己姓由蘇、顧、溫、董、豢龍等氏組成,意思相當於一個姓由多個家或族組成。「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 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自己的職業,王室親緣,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等等而來。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庶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但自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比如,「張姓」和「張氏」一般就沒有多少區別了。但平時使用場合最多的,應該是「姓」,比如甲問乙「請問貴姓?」,「你姓什麼?」,而對於「氏」,往往更多見於宗族家譜等上,比如「張氏」,「王氏」之類。
唐太宗時期─西元627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寫成一本書《氏族志》,作為當時推舉賢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據。北宋,西元960年,《百家姓》誕生,一直流傳到今天,作為姓氏經典。據說,後來還從經典姓氏中,分化出了個別新姓。& u0 ~! R1 [/ 11.漢字,漢語言 2 ^* _6 a7 F& s: q. X% F) ~" o 漢字,漢語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4 {4 p& l" P$ l- L 漢字,本是象形文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算是文字萌芽階段吧。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為黃帝史官,《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等等。但那時候的「字」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到,無法考證。而到目前為止,考古發現,最早具有完備特徵的漢字是「甲骨文」,始於殷商時期,後歷經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在周朝之前,中國境內沒有統一的音韻,隨著周朝國力日增,各地的音韻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為標準,稱為雅言。《爾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詞分類的著作。「爾」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秦統一中國後,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NV6 p/ P: [: ` 關於古漢語發音,各個歷史時期不一樣,比如「唐朝的官方語」,類似現在的粵語、白話。9 B$ E7 f: T* [$ l6 L; z- Y 因為有文字過後,就有了初步的文化,也就有了人文始祖。漢民族的人文始祖,為炎帝和黃帝。雖然,不能知道那時候的文字怎麼樣,也許是早期簡單符號之類,但是總算是有了基本的記事方法,所以,炎帝和黃帝是漢民族的人文始祖。! e" |2 W3 g! ~5 @( w8 o2 Z8 w 以下是在網上找到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以《靜夜思》為例文,錄製的五個音檔,展現晉、初唐、晚唐、宋、元時期官方/主流漢語語音的大致聽感,要說保證太準確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生活風水系列(更避邪常識)
※風水常識500講——器物篇(4)
※音樂基本常識100條
※實用的交誼舞常識
※羅盤必知的常識
TAG:民族 | 留學 | 俄羅斯 | 常識 | 漢族 | 學生 | 留學生 | 轉載 | 知道 | 歡迎 | 羅斯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