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盲要比文盲多--吳冠中

行路長見聞。一路名勝之多,令人不暇接,而「美盲」之多,也是見聞之一。我乘船去長江支流大寧河的小三峽遊覽,發現同舟的幾對青年男女,每人手裡一本小人書,拋開兩岸的大好風光,看書度光陰。另見一勝地,陳列了許多老樹根,神態突兀,確是極好的欣賞對象,然而也許正是為了「欣賞」的緣故吧,它們分別被塗上了各種顏色。我趕到山西芮城看元代永樂宮的壁畫,交通十分不便,一路打聽時,常常聽到一些熟悉當地的好心人的勸告「那裡沒有什麼可玩的,很苦,你們那麼大年紀,何必趕去!確實,看壁畫的人並不多,顯得冷冷清清。我見過的寺廟不少,近幾年來又都香煙繚繞,擁擠的人群在頂禮膜拜菩薩。菩薩大都是被作為緊急任務趕塑起來的,因原先的早在「文革「中被革掉了命。新菩薩和老菩薩之間,實在已沒有絲毫的血緣關係了,藝術的血緣啊!一月奔波,最大的收穫是飽看了南陽的漢畫像石。南陽是劉秀的家鄉,雖說帝王本無種,南陽卻因此布滿了無數皇親國戚的巨大陵墓。但就漢畫館裡陳列的部分畫像石看,其藝術的氣概與魅力,已夠令人驚心動魄了。那粗狂的手法,準確扼要的表現,把繁雜的生活情景與現實形態概括、升華成藝術形象,精微的細節被統一在大膽的幾何形與強烈的節奏感中。其中許多關鍵、基本的藝術法則與規則,正是西方後期印象派開始所探尋的瑰寶!誰是漢畫的作者?作者與巨匠們很有可能是不識字的文盲,但通過實踐與借鑒,卻創造了偉大的藝術。文盲與美盲不是一回事,二者間不能畫等號,識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醜的美盲!那天正是清明節,成群的小學生到烈士陵園掃盲後又打著紅旗順路來參觀漢畫館,嘻嘻鬧鬧而來,嘈嘈雜雜而去,楊起了滿館飛塵。孩子們見到了什麼呢?我沉默於回憶中:青年時代在法國留學,我的法語很差,聽學院的美術史課只能聽懂一半,很苦惱。有一回在盧浮宮,遇到一位小學教師正在給孩子們講希臘雕刻,她講的慢,吐字清晰,不僅講史,更著重藝術,分析造型,深入淺出,很有水平。我一直跟著聽,完全聽懂了,很佩服這位青年女教師的藝術修養。比之自己的童年教育,我多羨慕這些孩子們啊!最近幾年,美育終於開始被重視,我希望,若干年後,那些難看的日用品和費了勁製造出來的丑工藝品將無人問津!載《北京晚報》1984年5月8日吳冠中美 丑緣吳冠中追尋美、發現美,是我的職業、職責,是我生活的整體,生命的全部。到哪裡去尋找美的對象?天上人間?在雜草叢中、在亂石堆里、在密林深處、在悠悠湖上、在雪峰之巔的「瓊樓玉宇」;在父老鄉親處、在異國情調中;在歡樂中、在咒罵中;在晨曦中、在黑夜裡……我四處尋找美,也時時碰見了丑。車窗外見到遠處開花的樹,跑近了,沒有花,是枯樹前後許多散亂的廢紙,依靠樹枝假冒了花朵,欺矇遙遠眺望的眼睛。確乎,在荒漠中開放的花朵最美,如果失去了丑的陪伴與襯托,世間本無所謂美。隆重的會場里擺開一排排整齊鮮艷的盆花,很歡樂很熱鬧,但並不予人沁入心脾的美感。吳大羽老師給我的書信中曾說:美醜之間,時乖千里,時決一繩。這是一句名言,我永遠銘記。在藝術探索中,在生活實踐中,我日益認識到丑的作用和力量。人們苦苦追尋美,丑卻隨時包圍過來,無孔不入,彷彿有緣!花語花語一大簇瓶花安置在醒目的位置,窗明几淨,享受著陽光的照射。都是珍貴的名花:牡丹、芍藥、玫瑰、鬱金香、幽蘭……房間的另一角有一瓶假花。假花的形和色遜色多了,且全無芬芳,引得牡丹們譏嘲:假的、假的、卑賤的假冒的花。日移花影,沒幾天,鮮艷的瓶花凋謝了,主人給換了另一簇鮮花。假花沒凋,尚未被拋棄,但卻又遭到新換的鮮花的譏諷,被嘲笑為假的擺飾。但假花明悟了,理直氣壯地反擊一次次更換的鮮花:你們才是擺飾,你們的身價愈高貴,愈是為掩飾虛假而擺飾,還不如我只是無足輕重的擺飾,且經濟而耐久。主人沒有聽懂真花與假花的對話。

圖為林風眠賀贈吳冠中結婚作品

圖為陳之佛賀贈吳冠中結婚作品吳冠中別名荼,江蘇宜興人。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至1950年在巴黎國立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後歸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他在中國香港、英國、法國、美國、新加坡、印尼等地數十次舉辦個人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在美術創作方面,吳冠中致力於「油畫民族化」、「中國畫西畫化」的探索。西方美術偏重於形與質,而中國美術則更珍視神與韻。吳冠中先生的畫綜合了西畫與中國畫之精髓,用筆簡練,後期作品常喜以點、線造形,創自己獨解,詮釋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艱辛磨難的經歷,尋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樸實無做作。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緻,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吳冠中的油畫創作以風景為主,兼及人物與靜物。在他的理念里,畫面上的題材似乎是無所謂的,只要物有所觸或心有所感,便可以讓「那一時刻」的感觸所牽引,繼而實踐。他力圖把油畫這個起源於歐洲的畫種,賦予更多的「東方意味」,讓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以及自己的審美理想投射其上。無論是江南水鄉,還是北國初春,無論是黑瓦白牆,還是小橋村舍,無論是咖啡館裡線條感很強的幾把椅子,還是塊面感很強的車廂里寂寞相對的旅人……他都希望通過點、線、面的元素,用油畫色彩的豐富性,來總結眼中所敏感的景緻,描繪直觀自然的生動性,描繪他心底的一分「抒情」。吳冠中認為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創作就要有「自家真情,勿效東施」、「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在對大師、傳統與古代經典的「入」與「出」的問題上,「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吳冠中勤于思考,不少觀點都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其實,在很多與「藝術」相關的環節上,吳冠中的理念頗值品味:「我的一句屢遭批判而至死不改的宣言:造型藝術不講形式,那是不務正業」;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在吳冠中看來,從「西天」取回的「經」指的就是「視覺形象中的形式美感」、「形式決定內容」,只有「在傳統意境的美的領域中播種形式美因素,或者發掘、發展其原有的潛伏的形式美因素」才有出路。愈往高處走,東西方藝術的本質愈顯得一致。吳冠中先生是繼林風眠先生之後弘揚國美精神並形成一代業績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是林風眠先生等開創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他一生崇尚魯迅,以魯迅為人生導師,追求「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的人生境界。據不完全統計,吳冠中目前已向國內外收藏機構捐贈了數百件精品力作,其價值將以億元計算。據悉,這是繼徐悲鴻以後,畫家生前向社會捐贈的最多的。「我覺得自己並沒有畫好。繪畫造型藝術本身具有局限性,平面繪畫沒有聲音,有些感情情節表現不出來。齊白石、徐悲鴻……那麼多的畫家,抵不上一個魯迅的功能,少一個魯迅中國的脊梁骨會軟很多,少一個畫家不會。」「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魯迅,這是我一輩子的心態,越到晚年越覺得繪畫技術並不重要,內涵最重要。詩才是最高的藝術境界。」人物語錄1、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那 樣下苦工夫的人越來越少。2、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3、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4、藝途真是沒有捷徑,唯一的正道是創新。都在嚷嚷創新了,創新是探險,歷來真正有創新貢獻者,全來自實踐,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價,想輕易偷個創新美名,貽笑大方。5、余光中從他走過的歷程,從他向中國回歸,向豐富的傳統文化吸取營養,又開放性的運用現代詩的技巧,對傳統和現代結合方面的實踐即主張,我深有同感,也正說出了我的心裡話。語言或色彩,詩與畫雖各有千秋,技巧的範疇各不相同。偉大的作品在空間上都具有民族性,在時間上都具有時代性。

濱海樓紅

飛盡堂前燕

雪林松

海棠

梯田

水田

映日

桑園

英國酒吧 油畫


推薦閱讀:

紅夷大炮如何在中國走起?
中國人為何愛杜甫更愛李白
中國舞禁初開探秘
被淹沒的史實:中國52軍浴血奮戰諾曼地,才使中國獲得五常席位
中國美術史:第四節 趙佶和畫院的花鳥畫

TAG:中國 | 文盲 | 吳冠中 | 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