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誰是中心,誰最受益,哪些項目最值得期待?

「粵港澳大灣區」又有新動向。

今天(8月18日)上午,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正會同粵港澳三地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廣泛聽取粵港澳三地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意見,儘快按程序上報。

受這個消息的刺激,A股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今天上午一度漲幅居前。

十八大之後,國家把三大規划上升為「國家級」,它們分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的對外戰略,是實現從「資金、產能引進來」的階段,向「資金、產能走出去」階段轉型的重要一步。或者說,這是中華復興的第二步,它意味著中國利益的全球化。

在國內區域發展戰略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引人注目,也值得期待。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大亮點。

長江經濟帶由於過於龐大,反而個性特徵不突出,讓人感覺神龍見首不見尾。相比之下,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尚未出台,更沒有正式上升為國家級戰略,但卻令人充滿遐想。

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亮眼」,是因為這裡集中了中國三大「一線城市」,是市場經濟機制最完善的區域,也是當前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

談到「一線城市」,大家公認的說法是北上廣深,如果算上港澳台,香港肯定入選,而台北的綜合實力有被杭州、成都全面超越的跡象。

5大一線城市,3個匯聚於珠江口100多公里的距離內,這不僅是中國的城市奇觀,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

一、誰是龍頭

一個經濟區,必然有龍頭。按照目前的規劃編製方式——「粵港澳三大省級單位協商,上報中央確定」,則龍頭必然是香港。三大城市的排序,也必然是香港、廣州和深圳。第二個層面,則很有可能是佛山、東莞、澳門、珠海。其他4個城市(惠州、肇慶、中山、江門),則居第三層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看一個表格,裡面展示的是大灣區11個城市的資金總量(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和國民生產增值(GDP),數據截至2016年末的。我始終認為,資金總量是更重要的單項指標,而且更真實。至於GDP,則比較水,只能參考。

粵港澳大灣區11城市主要經濟指標

排序

城市

資金總量

(萬億)

GDP

(萬億)

1

香港

10.0

2.12

2

深圳

6.44

1.95

3

廣州

4.75

1.96

4

佛山

1.33

0.86

5

東莞

1.15

0.68

6

珠海

0.61

0.22

7

中山

0.50

0.32

8

惠州

0.50

0.34

9

澳門

0.43

0.30

10

江門

0.40

0.24

11

肇慶

0.24

0.21

註:上述數據截至2016年末,來自各地統計局,均已換算為人民幣。

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香港、深圳、廣州匯聚的資金總量位居前三,而且差距明顯。香港幾乎相當於「深圳 廣州」,而深圳則超過了「廣州 佛山 肇慶」。為了大家便於理解,我提供一下其他城市的數據:北京截至2016年末是13.8萬億元,上海是11.1萬億元。在資金總量上,僅次於廣州的內地城市是杭州,總量大概是3.34萬億(台北大概是這個水平)。

在全國範圍內,港深穗三大城市匯聚的資金總量的,分別位居第三、第四、第五。

我們可以發現,從匯聚資金總量角度看,大灣區的東岸遠遠超過西岸。如果把大灣區看做一個大寫的字母「A」,則右下角的「香港 深圳」明顯重於頂端的廣州,更遠遠超過左下角的「珠海 澳門」。

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是5.65萬平方公里,香港的面積是1104平方公里,深圳是1997平方公里。由於「香港 深圳」的面積還不到廣州的一半(也不到上海、天津的一半),所以港深事實上可以看做一個城市。

通過簡單計算我們就發現,大灣區一共匯聚了26.35萬億的資金,但在廣深這個狹窄區域里(佔大灣區面積的5.5%)匯聚了大灣區63%的資金。

很顯然,「港深」是大灣區絕對的中心。

另外兩項指標也支持了這一點:

第一,在剛剛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強」名單里,深圳匯聚了7個世界500強總部(平安、華為、招行、萬科、恆大、正威、騰訊),香港匯聚了6個(華潤、聯想、來寶、友邦、怡和、長和),廣州2個(廣州汽車、南方電網),佛山2個(碧桂園、美的)。

第二,深圳和香港都有世界級的股票交易所,其總市值、流通市值、IPO數量和金額,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香港,還是全球公認的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此外,香港和深圳都是航運中心、物流中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五和第三。(上海第一,新加坡第二,「寧波 舟山」第四)

二、深圳正在趕超香港

北京和上海已經超過了香港。下一個真正超過香港的,將是深圳。

這不僅僅是指GDP,那玩意充滿了水分,意義不大。主要看的是:第一,資金競爭力;第二,人口競爭力;第三,科技競爭力。

2000年末的時候,香港匯聚的資金總量是3.69萬億,廣州是0.62萬億,深圳是0.32萬億。當時香港是廣州的6倍、深圳的12倍。但16年下來,到了2016年末,香港只有深圳的1.55倍,而深圳反超了廣州。

今年上半年,深圳「資金總量」的增速超過10%,是「北上港深廣」五大一線城市裡增速最快的。

深圳的PCT國際專利數量,已經連續16年全國第一,而且基本上佔全國一半,遠遠超過香港。

此外,如果你研究一下那份進入2017年世界500強的企業名單就會發現——廣州的恆大,剛剛把總部遷到深圳;而「香港的華潤」,也在把總部的很多部門遷往深圳。未來華潤在香港,只會保留一個象徵性的總部。至於聯想,那本來就不是香港的企業,是北京的。而李嘉誠的「長和」註冊地已經搬離香港,整個家族也在淡出。

所以,用不了幾年,香港的世界500強總部數量將跟深圳差一大截,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事實上,深圳擁有的500強總部,已經相當於印度;深圳獲得PCT專利的數量,也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目前深圳和香港之間建立了兩個合作區:在前海,是香港向深圳傳授金融開放和管理經驗;未來在河套地區,將是深圳帶著香港一起搞高科技。

三、最值得期待的「大灣區」項目

由於上海和上海自貿區的存在,金融上的開放很難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是前海)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未來最值得期待的大灣區項目,恐怕還是基建方面的。

港珠澳大橋已經基本上建成,所以在粵港、粵澳、港澳之間,大項目不多了。也就是香港高鐵,以及修建連接深圳機場到香港機場的海底通道。意義更為重大,並將影響到格局和資產價格的項目,恐怕主要在內地城市之間。

我個人覺得,大灣區最值得期待、最有價值的項目,大多都圍繞著深圳和臨深城市之間。比如深中通道、深中地鐵,以及深圳和東莞、惠州之間的城際鐵路、地鐵等等。

為什麼這樣說?原因很簡單,香港澳門和內地之間受制於一國兩制,其海關有阻斷人流、資金流的重要作用。基礎設施再便利,很多要素也無法流動。但廣州、深圳這兩個大城市,跟周邊城市是無障礙流動的。

相比廣州,深圳面積更小,只有廣州的三分之一不到。此外深圳匯聚的經濟動能(以「資金總量」為標準)是廣州的大約1.4倍,自己面積太小無法承載,只能外溢。在這個過程中,東莞、惠州和中山都將顯著受益。事實上,在這些城市新房成交量上,60%都是深圳客在買。

廣州總量偏小,面積偏大,能外溢的因素不多。所以,即便周邊城市跟廣州實現更加便捷的互聯互通,恐怕還是被「吸走資源」的機會更多一些。

四、最受益的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將給所有的區內城市都帶來紅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哪個城市獲得的機會更大?我的最新看法是東莞和中山,其次是惠州、佛山、珠海等其他城市。

原因很簡單,東莞和中山這兩個城市佔有地利。

中國5大一線城市,3個在珠江口。能夾在三大一線城市之間的,只有東莞。所以東莞是左右逢源的城市。其西部區域(比如虎門),正好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黃金軸線上,這個軸線從香港開始,途徑蛇口半島——前後海——寶安中心區——深圳機場——虎門,最終抵達廣州南沙、廣州市區。而東莞的西部,恰恰在黃金軸線的中間位置。

未來,隨著深中通道通車,特別是深中地鐵建成,中山翠亨新區和深圳寶安中心區將實現同城化,地鐵通勤時間不過20多分鐘。即便是中山市區到前海,也不過50分鐘左右。這樣,中山將越過珠江口,成為半個「東岸城市」,其距離深圳繁華市區的距離比惠州近很多。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未來能給粵港澳大灣區帶來資產價格大變動的項目,基本上都圍繞著深圳。原因很簡單,深圳抓住了科技創新和金融兩大行業,都正在做到極致,所以是區域內當之無愧的經濟發動機。

在背後發揮作用的,是市場機制、民間力量。

這對於中國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也是將來粵港澳大灣區最有價值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為財經韜略原創作品,公眾號轉載此文時,需要在正文前署名,並同時轉載文後的二維碼,否則視作侵權】


推薦閱讀:

重磅!江蘇將全面關停化工園內醫藥、農藥和染料中間體項目!
投行女相親記:面對婚姻這門生意,她們像做項目一樣找老公
2017 最全的機器學習開源項目列表
妖人柴:揭密5個手繪月入萬元的項目,最後一個人人都可以做
嬰兒攝影行業是如何一步一步進行套路的

TAG:港澳 | 期待 | 項目 | 粵港澳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