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吉避凶、安身立命】 看看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

說起《易經》,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算卦、看風水、陰陽先生,總體的映像是神秘、未卜先知,甚至迷信。同樣,提到《黃帝內經》,很多人會想到中藥、針灸、中醫大夫,總體都沒有什麼映像。那麼,對於大多數浮躁忙碌的現代人,在不知此為何物的同時,又感受著傳統國學文化與中醫大健康時代的氣息漸濃,談吐間沾點易經與中醫的話題,也成了一種時尚。

  那麼,面對包羅萬象,可解讀天地宇宙密碼,指導人生吉凶禍福,修身養性,趨吉避凶,化愚為智的大經典《易經》;與含神仙之術,通神明之德,於氣息間分生死,取針草可除百病,延年百歲而康健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如何快速入門,剝去迷茫,學其道理,知其妙用,獲得智慧,懂得安身立命的法則,成為大眾思想之所趨。本文僅以一人之見,管中窺豹,引經據典,拋磚引玉,願大家能於此處洞開大道之門,獲得安身立命的法寶。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根基,始於伏羲,歷三古經四聖而成書,是伏羲、文王、周公與孔子四位聖人的智慧心得。從陰陽變化,天地星辰,萬物綱紀,社會人文等全面展示天地真理與人文智慧。《黃帝內經》是中華醫學的源頭與根本,始於軒轅黃帝,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最早的典籍,是傳統醫學典籍之首。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易經》以日月天地、山澤雷風、陰陽男女等多方面展示天地之理,聖人之德,教人合天地之德,進德修業,知剛柔進退,趨吉避凶。《黃帝內經》以萬物類象,陰陽五行,冷熱寒暑,對人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辨陰陽,分虛實,用針葯以治病。兩經雖側重不同,但根本思想無異,皆以陰陽消息變化為依據教人安身立命。

  孔子在《易經·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易道即陰陽,陰陽變化組合則成卦,以此可定吉凶悔吝,可辨天地大道,亦可潔凈精微,洞悉微末。《易經·繫辭下傳》中說:「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也;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盛之德也。」《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龍蛇存身,還是大人立於天地,皆要懂得順應陰陽消長、寒暑變化,吉凶變通也要趣時合序。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那麼,安身立命,就不能只看世事的吉凶悔吝,還要注意身體的陰陽虛實,立命必要安身,就要身體健康,就要學好《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中是如何洞悉陰陽,順天地自然變化養身立命的呢?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chēn)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據此,我們不難看出,陰陽是整個《易經》與《黃帝內經》的根本之道,從陰陽變化類象對照劃分,人分男女,物分剛柔,氣分清濁,時分寒暑,位分上下,境分動靜等等,其陰陽變化中見吉凶。那麼,如何變吉變凶?如何變好變病?其理則在陰陽變化是否是平衡的轉化,其中順逆有別,變通起根本作用。如水流而至,引渠則順流,築壩則逆聚。變通之處在於灌溉需要引流,養魚需要聚水。變通,重在順勢利導,與自然環境、社會法則和諧。

  無論是學習《易經》還是《黃帝內經》,明辨陰陽可入其門,通其理,掌握人生大道,修身養性則有理可從,有法可依。萬事萬物雖錯從複雜、變化無窮,但皆不離陰陽二相,與天地時序相合。始終抓住了陰陽變化之法,無論如何複雜的問題,也都能取大道而辨識微細。

  如易經有十二消息卦,代表十二個月的節氣變化,也可依卦象推斷事物的吉凶悔吝,實際就是從復卦至乾卦,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為陽息陰消過程;從姤卦至坤卦,陰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為陰息陽消過程。這就從卦象變化模擬出了季節變化與「陰陽消長」的關係。以此可對應事物判斷興衰成敗、吉凶禍福,也可對應時令養生健體、延年益壽。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論述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並且,依陰陽寒暑、白晝長短變化,歸納出了四季調神養生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由此可見,日月變化,寒暑往來,萬物榮枯,吉凶變化,皆不離陰陽消長之道。與時偕行,順從陰陽變化之道,則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若逆四季白晝作息,違陰陽之變化而妄為,則會邪害空竅,賊風數至,耗氣傷精,損傷腠理,危害臟腑;泣血漣如,遊魂悲催,失德失仁,一敗塗地。

  因此,若能從《易經》與《黃帝內經》陰陽觀深入鑽研,「明陰陽、知動靜、辨虛實、合時序、懂變通」,則可掌握人生安身立命的大智慧。開明心性,學聖人之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推薦閱讀:

(12)《子平真詮》闡微  第二篇 論陰陽生克
陰陽合一
[轉] 鐵口陰陽斷3
再見,亦是陰陽相隔
太極拳的陰陽虛實求懂勁

TAG:易經 | 黃帝 | 陰陽 | 黃帝內經 | 內經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