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 第八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臨終接引願。
我們前面講的第十八願,側重於十方眾生當中,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的,無論是上盡形壽,還是臨終一念、乃至十念都是念佛往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眾生,都能一開始修行,就遇到念佛法門。這一願所被之機,也是十方眾生,但是側重於,修行其他法門發願往生的眾生。阿彌陀佛發願說,如果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以至誠心發願,欲生我國。這樣在臨壽終時,假如我不與諸聖眾圍繞,現於此人面前來接引,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隨事發心;第二種是隨理髮心。隨事發心就是和四弘誓願是一致的。煩惱無邊誓願斷,這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因為眾生對我們有恩,這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菩提之果,無上佛道誓願成。這是第一種隨事發心。第二種是隨理髮心,這個發心非常的不容易,要明理,要真正的相信和理解,一切諸法都是夢幻泡影,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比如我們得到一筆錢,不能把他當做是夢幻泡影,而是當做命根子,那就沒有真正的相信。這裡不能著有,也不能著空,空有不著。發願度一切眾生,但是心裡又不能存著能度和所度,這就是順理髮菩提心。隨事發菩提心的人,遇到逆緣有可能退失菩提心。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舍利弗尊者,他已經修到了六住位了,因為遇到天人的考驗,跟他乞要他的眼睛,還把他的眼睛踩到地上,他就退失了菩提心,這種發菩提心叫做不定性人。順理髮菩提心的人,就不會退轉了,但是,只有決定成菩薩的人才能發起。那我們這裡面講的發菩提心,就包括這兩種,有理上的,也有事上的,只不過他們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不同罷了。既然發起上求下化的心,那自然就會生起大行,修諸功德。諸功德包括很多:奉持齋戒,起立塔像,懸幡燃燈,做種種的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可以說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的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修諸功德是我們佛弟子都應該做到的。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就是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對這個修行凈土法門來說,修諸功德迴向極樂世界,稱為雜行,這裡大家一定要明白,修諸功德迴向極樂世界,稱為雜行。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把凈土宗的修行分為正行和雜行。正行包括正定業和助業。正定業就是指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十八願所說的,一向專念,這個稱為正業。助業包括讀誦凈土三經,觀想凈土依正莊嚴,禮拜阿彌陀佛,讚歎供養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正行當中的正定業和助業,這是一類。還有,就是雜行,其他的善行就都屬於雜行了。比如,為了往生極樂,而讀誦三經以外的經典,以及稱念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名號及咒語,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這稱為雜行。
那為什麼把這一類稱為雜行呢?善導大師說:「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因此,發菩提心,修行其他法門,雖然他也求生凈土,但是因為在稱誦其他經典或者其他諸佛名號菩薩時,心與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是間斷的,這都是屬於雜行。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世尊講八萬四千法門,來幫助眾生斷煩惱、了生死,每個法門都是好的,都是平等的,但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陋劣,想靠我們自力修行,斷煩惱、了生死,是非常難的了。印祖說:「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這是印祖他老人家對凈土法門的讚歎。以我們現在的業力,要想再說出比他好的法門,也沒有第二個了。況且,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當中看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已經證得了等覺菩薩,在參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還都讓他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圓滿佛果,何況我們現在末法的凡夫。無論是你修密還是參禪,無論你是持藥師經也好,金剛經也好,雖然從凈土宗的角度來說,屬於雜行,但是你只要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就和阿彌陀佛這個大願相應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率領聖眾來接引你,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做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蕅益大師說:「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即凈土行也。」你只要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你修任何的法門都可以往生。
臨終接引,也是我們凈土宗最殊勝的地方,因為人在臨終的時候,是我們這個心最亂的時候,是顛倒的時候。師父昨天,我們有一個居士,他家有人往生了,讓師父們去給助念,因為師父要講經,就讓別的法師帶隊去了。去了以後,別的法師一說,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不大,他家的親屬就問師父,怎麼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不大呢?師父就跟他說了,每天到寺廟裡來不是念佛,心裡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念,你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信願,阿彌陀佛也接不走你。他這個時候根本放不下,放不下貪愛,放不下這些家親眷屬,臨終的時候是最顛倒的時候,也是最痛苦的時候,要想靠自力正念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現在就要時時刻刻提起這個正念,提起這個信願往生的心,到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宋朝的靈芝大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他說:「凡人臨終,神識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生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就是正當臨欲命終的時候,人的神識已經昏亂了,做不了主。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業道如稱,重者先牽」。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你哪一個念頭重,你平常熏修的種子最重,他就先現形,先顯現出來,你這一生所做的惡事惡業都會出現,你自己根本做不了主。佛住世的時候,阿耆達王是佛的大護法,他造塔立像無數,供養三寶,護持正法,功德很大,本來以他的功德可以往生天道的。但是,在他臨欲命終的時候,他的侍者給他扇扇子,這個扇子一不小心,刮到他的臉上了,他這個時候生起了瞋恨心,就這一念瞋恨就墮落到蛇道去了。墮落到畜生道,報蛇身,身心不寧,日夜受苦,這就是心生起了惡念。也有的,是因為對親人貪愛而墮惡道的。這個《法句喻經》中講,有一位清信士,生平他也深信佛法,奉持齋戒。臨終的時候,他的妻子在旁邊啼哭,他就生起了貪戀之心了,命終的時候他的魂神捨不得離開他的妻子,最後化作他妻子鼻子里的一條蟲子,幸虧遇到一位得道的高僧,為他說法,最後舍報,往生了天道。
通過這兩個公案,我們就明白,在臨欲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難做得了主的,只有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來加被我們,才能不失正念。幽溪大師說:「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救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我們這些凡夫見思煩惱,如同浩浩蕩蕩的洪水一般,別說斷了,我們連伏住都很難,單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全靠阿彌陀佛來拔除業障,來救拔我們。《悲華經》中說:「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臨終人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心生歡喜,就高高興興的跟著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在這一願當中,這些修其他法門的人,他們的能感之機,就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把這個修諸的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所修的功德都去迴向極樂世界,這個就和阿彌陀佛相感應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自然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這些眾生心不貪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好,下面看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繫念必得往生願。
十方眾生,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繫念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對極樂世界都生起嚮往之心。繫念就是思念在心、念念相續不息,繫念我國,就是一心想念極樂世界,嚮往極樂世界。植眾德本,因為一心繫念極樂世界,善根萌發,修供養三寶,凈業三福等功德。這裡非常重要的,他把自己宿世以及今世所修的善根,至心迴向極樂凈土。至心就是真誠心,迴向就是使自己的功德,有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散失。這裡是把自己的善根功德,都迴向極樂世界,都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稱為至心迴向,繫念我國。師父曾經遇到這樣的居士,師父叫他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極樂世界去,他說師父我迴向一半,還有一半留給我的兒女用,這個就不能稱為至心迴向。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發願要滿足這些眾生的願望,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也體現了凈土法門攝機之廣。眾生的善根有厚有薄,所修功德有大有小,但他只要能夠繫念極樂世界,至心迴向,發願往生,跟大家說,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關鍵是至心迴向,繫念我國。就是蕅益大師說的,「往生與否,皆在信願之有無」。從這一願當中,從這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真的能看出阿彌陀佛的這種接引眾生的廣大,度化眾生的慈悲廣大,可以說真的是一個眾生都不遺漏的。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相同之處都是欲生我國,都能以真實心發願往生,而這願中就已包含了信、願在內了。所以蕅益大師說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是這三願所被眾生的根機有側重。雖然有側重,但是可以跟大家說,大家如果要是細細的品位的話,真的是把我們各行各業的眾生,十法界所有的眾生都給包含在內了。不管你是專持名號的,修凈土法門的,不是說凈土法門以外的眾生,我不來接引,阿彌陀佛的心胸廣大,利益一切的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甚至你修其他法門發菩提心的;還有你有一切善法,迴向極樂世界的,求生凈土的;乃至一絲一毫的善,你只要能夠迴向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臨終都來接引。你看第十八願,側重於攝取專修凈土法門的眾生,哪怕臨終你才聽到善知識的開示,十念乃至一念都來接引你往生。
第十九願側重於攝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眾生,不管是發菩提心,修任何法門做任何善行,只要是至心發願,也都能往生的。也就是可以說,你修其他教派的,佛教以外,你只要發心求生凈土,也都可以往生的。因為在你的信願之有無,就是這麼的廣大。所以我們這個佛法,佛菩薩真的是平等的度化眾生,慈悲從這裡面就可以體現的到。所以,我們眾生千萬別把佛法給傳小了,你是修凈土的,我是修密的,我就排擠你,你是修禪的我就不理你,不是這樣的。因為眾生本來是佛,最後都可以成佛的。所以佛菩薩看到了我們的本來,透過我們的現象,看到我們的本質了,而我們都是站在分別心,怎麼能和佛菩薩相比呢,不能的。所以我們見到任何的人,一定要恭敬他們,我不敢輕汝,汝當來必定成佛,本來是佛。
第二十願則側重於能夠一心繫念極樂世界、植眾德本、至心迴向的眾生。極樂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他是實相,如果能在平時我們行住坐卧當中,內心都是繫念極樂世界,心裡就會生起智慧,充滿光明,修諸功德,增長善根。把這些善根都迴向極樂世界,他所修的這個功德,都能成為往生的資糧。這樣就把有漏的功德,轉為無漏的功德。因為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凈土就是無上菩提。不管你是士農工商,你把你所學的用到社會上,這也是修諸功德,去迴向求生凈土。你是農民,把你所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是工人,生產出來好的產品,做好的工人,做先進工作者;商人,做個商人菩薩,利益社會。你把你所做的一切,都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裡面說了,阿彌陀佛在你臨欲命終的時候,一定會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一生不退成佛。看看阿彌陀佛的這個願多博大,一個都沒有漏掉,我們一絲一毫的善,甚至我們的行住坐卧的這種威儀,這種動作,這種心念,就是都迴向到極樂世界。皆在信願之有無,跟大家說,人人都有往生的份。講這三願,師父的心都跟著博大了,真的感覺阿彌陀佛的這種博大。就像父母無條件的關心兒女一樣,無條件的來利益兒女一樣,沒有任何的條件。不論你是有能力還是沒有能力,不論你是聽話的還是造惡的孩子,我都要來接引你們,就是一個,你們一定要願意讓我來接引,你們一定要願意往生,只要你們願意,我一定可以把你們帶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可以這麼來理解,真的特別博大。在講這個的時候,師父的心感覺都跟著博大了,沒有分別了。所以我們講經也是一種快樂,通過古聖先賢的心量,通過他們修證的路子,把我們的光明也引發出來了。在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說:「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眾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迴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菩提」。把你所做的絲毫之善,只要迴向極樂世界,願意往生,准可以往生。所以把靠自力所修善根迴向極樂世界,也能往生。
我們今天通過這個第十九願、二十願我們也要學到一些知識,雖說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但是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修功德、來利益社會。佛法是積極的,絕不是消極的,我們學了佛法以後是什麼?是利益社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隨緣去做一些功德,隨緣去做,不要攀緣去做。只要你攀緣去做,說明你修的功德是帶著目的性的,還有目的想去做,想達到個人目的,那這個善就是絲毫不善間雜其中了。我們修任何的善法隨緣,三輪體空。對社會上、對身邊上,我們需要幫助的,我們要盡心儘力地去幫助,這樣不但利益眾生,也通過幫助眾生,我們與他們結了法緣。講到這,師父也想到師父的一個座右銘:付出就是收穫,盡心就是圓滿。只要我們盡了心了,不要管任何的結果,我們的心圓滿了。我們用這種三輪體空的心,和眾生去結佛緣結法緣,也給他們種了往生之因。這樣,我們都能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印祖說:「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種種功德助之,則如船遇順風,又加高掛風帆,則一日千里,速登彼岸」。這裡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所修的種種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所修的這種善因,只是享人天福報。回是迴轉,有決定不隨世情走的意思;向就是決定出離三界的方向。極樂世界是大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實相,迴向極樂世界,這些功德才能成為凈土的助行,成為往生的資糧,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好,我們下邊看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這裡是具足三十二相願。
阿彌陀佛發願,如果我成佛,國中天人,不成就圓滿三十二大人相,不取正覺。三十二相是佛陀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大乘百福莊嚴經》中說,每修一百福,才得一相好。菩薩修行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莊嚴。那怎麼才叫一福呢?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的盲人,你把所有盲人的眼睛都給治好了,都能夠重見光明,這叫一福,你才修到一福。三千大千世界這些人的腿不好,我們過去叫什麼小兒麻痹症,讓他們這個病永遠沒有了,你這個才叫一福。可見,修一福很不容易,何況百福才莊嚴一相。
《大智度論》中說,三十二相有兩種。一種具足,也就是我們願文當中說的成滿,成滿就是具足的意思。這個成滿三十二相,還包括八十種好,這八十種好非常細微難見,就是我們不容易覺察,能使人生起喜愛之心,是隨著三十二相而有,所以也叫做八十隨形好,這種相好是佛陀才具有的。另一種稱為不具足三十二相,像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要比佛的這種具足三十二相,要遜色的多。這是因為佛是用般若智慧修布施而得來的,而轉輪聖王只是修布施,所以他沒有具足三十二相。像佛陀的弟弟難陀,也有三十相,有的比丘未得道眼,從遠處看,就誤把難陀認為是世尊了。阿難尊者也有三十相,長相英俊,文殊菩薩曾讚歎阿難尊者,相如秋滿月,眼似凈蓮花。還有提婆達多,他也是佛陀的堂弟,也有三十相,但是出色的相貌、顯赫的身世,以及特殊的出家因緣,卻未能使他和別的王子一樣證入聖果,反而處處想和佛作對,想作新佛,做了很多害佛的事,最後生陷地獄遭受苦果。難陀、阿難、提婆達多,這些都屬於不具足三十二相。阿彌陀佛憐憫眾生福薄、少德、不具妙相,甚至有些眾生,相貌醜陋受人蔑視。比如,我們在講《彌陀經》當中的憍梵波提,因為宿世做了五百世的牛,到了今生證阿羅漢果了,還有牛的習氣,佛陀為了避免大家造口業,輕慢他,把他放到天上的尸利沙花園,去受天人供養。因為眾生種種的這種相貌遭人蔑視,於是阿彌陀佛發願,讓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和佛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靠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而不用像菩薩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以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了。所以我們現在,雖然相貌不夠莊嚴,但是你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極樂世界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和阿彌陀佛、和這些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都是平等一相,這個願非常的殊勝了。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三十二相。我們都經常說三十二相,那到底是哪三十二相呢?我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三十二相的第一相,是足下平滿相。佛的足底下平直、柔軟,能夠安穩地踏在大地上,腳底和大地沒有一絲的空隙。這是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堅固地勸助他人,令其不退轉,不曾藏覆他人之功德而感得的,表示引導利益眾生之德。第二相是千輻輪相。就是佛的足底下,出現一千輻輪寶的肉紋相。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大雁塔,大雁塔裡面就有一個佛的腳印,
上面就有這個寶輪相。這個寶輪相能夠摧伏怨敵、惡魔,表示照破愚痴與無明之德。我們前面講過提婆達多,他是三十相,他唯獨沒有這個千輻輪相和金色身相,他非常想和佛一樣有三十二相,但是他不是靠自己植眾福德來修相好,而是投機取巧,他用鐵做了一個千輻輪相的模板,燒熱了之後壓在腳底下,像我們現在說的做個印,來印到腳上面,想用這個虛妄的行為來矇騙世人,他想立新佛嘛,你要證明你是佛,你三十二相你要具足嘛,他不是靠修行,他靠這種方法,結果把自己給燙傷了,疼的大叫,他的弟弟阿難聽到之後,心裡非常難過,就去求佛去救他,佛給他摩身,他當天痛苦就沒有了。佛給提婆達多治好病以後,他不但沒有感恩佛,而且還嘲笑佛,說凈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意思說你可以不做佛,你靠這個醫術你就可以生活了。佛就跟阿難說了,用心如是,云何可度?所以想想我們修行,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是不是,你用的是貪嗔痴的心,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用的是求生凈土的心,迴向極樂世界的心,一念皆可往生。第三相是手指纖長相。就是佛的手指纖細圓長,非常的潤澤。第四相是足跟廣平相。足後跟非常的圓滿。第五是手足指縵網相。就是佛的手指和腳趾之間,有一個像網一樣的東西,就如同我們見的這個鵝王的足一樣,縵網交互連絡,手指腳趾在張開的時候可以看得到,併攏起來就看不見了。這是因為往昔,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所修得的,表示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第六是手足柔軟相。佛的手足非常的柔軟,就像我們世間人,手柔軟的話,說明這個人非常有福報的。這個是孝養父母,尊重師長所感得的。第七是足趺高滿相。佛的腳背高起圓滿。第八是腨如鹿王相。這個腨就是我們說的腿肚子,就是說佛的腿肚子的肌肉,像鹿王一樣,漸次纖圓。第九是垂手過膝相。佛的手垂下來是超過膝蓋的,這種相是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的,表示降伏一切的惡魔,憐憫一切的眾生這個修的果德。據說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是兩手過膝的,這就是有慈悲心。第十是馬陰藏相。就是男根密隱於身體內部,就像大象和馬一樣,此相是由於斷除邪淫,救護怖畏大眾而感得的。表示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第十一是身廣長等相。佛的身體縱廣左右上下,面積都非常的均等,我們今天說體形非常的平等的。第十二是身毛右旋相。佛的一切毛髮都是向右旋轉,這是過去生中尊敬師長,聽從善友的教化而感得的。表示能令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之德。第十三是一毛一孔相。佛的一個毛孔裡面,就生一根毫毛,一點都不雜亂,一一毛孔都能散發出微妙的香氣。這是遠離大眾喧鬧集會而感得的。第十四是身色金黃相。我們說的紫磨真金色身相。第十五是身放光明相。我們看釋迦佛,身上有常光一尋,這一尋我們今天的八尺,阿彌陀佛有無量光,這都是因為前世的願心所感得的。第十六是皮膚潤澤相。第十七是七處隆滿相。指佛的兩手、兩足、兩肩、頸部這七處之肉,都是隆起圓滿的。我們現在說人兩肩圓滿,能挑重擔,能利益眾生。後背圓滿是說明有福報,表示能為眾生做依靠。第十八是兩腋下隆滿相。佛的兩腋下也是隆起圓滿的,是佛給眾生治療疾病,布施飲食所感得的。第十九是身如獅子相。就是佛行走坐卧威容端嚴,就像獅王一樣,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第二十身形端直相。就是佛的身體,不像我們今天駝背了,塌肩了,身體非常端直,有威儀。第二十一是兩肩圓滿相。第二十二是四十齒相。我們人的牙齒是三十二顆,而佛是四十顆牙齒,非常的整齊潔白,這是以平等仁愛之心對待大眾所感得的。第二十三是牙齒緊密相。第二十四是四牙白凈相。上兩顆大牙、下兩顆大牙,我們叫大牙,上兩顆大牙、下兩顆大牙,都是潔白乾凈的。表示能夠摧伏一切眾生強盛堅固的三毒,這個是佛把微妙可意之物,布施於人感得的功德。我們有時候也是把東西布施給眾生,但是我們是用的傲慢的心。其實這個布施,第一是與人分享,叫別人和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果實,非常愉悅的事情;還有對一切的眾生,要像佛一樣的去供養,不要用布施的心,用供養的心,這樣就能感得這種果報。第二十五是兩頰隆滿相。佛的兩頰隆滿,像獅子頰,見此相的人,能夠滅除百劫生死之罪。第二十六是常得上味相。佛的口裡分泌的津液,能把吃到嘴裡的食物,轉為上妙美味,如同甘露一樣。第二十七是廣長舌相,佛的舌頭廣長薄軟,伸出舌時如蓮花葉,上至髮際,能把整個臉給蓋住。《大智度論》中說: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何況乃至髮際,我心信佛必無妄語。佛能把整個臉蓋住,是因為無量劫以來,修不妄語這個功德所感得的。《阿彌陀經》中,就是六方諸佛現廣長舌相,來給我們證明極樂世界。第二十八是梵音深遠相。佛的聲音清凈洪亮圓滿,如天鼓,又如迦陵頻伽之音,這是柔和語、和眾人說話注意言辭、讓所聽到佛語言的人都能夠心情愉悅而感得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各個隨類解。第二十九是目紺青色相。佛的眼睛如青蓮花,這是生生世世以慈眼看眾生所感得的。第三十是眼如牛王相。佛的眼睛睫毛整齊而不雜亂,如同牛王一樣,這是觀一切眾生,如父母愛護眾生而感得的。第三十一是頂上肉髻相。頭頂上有個肉髻,佛頭頂上這個骨肉隆起,自然成髻,這是敬奉賢聖和尊長所修得的。有的經中說,自己受持並教別人受持十善法,也能感得此殊勝的相好。第三十二是眉間白毫相。佛的兩眉之間有白毫,像兜羅綿一樣柔軟,宛轉右旋,常放光明。世尊的兩眉之間,有柔軟細澤的白毫,伸展開有一丈五尺長,右旋捲起,猶如旋螺,鮮白光凈,好像真珠一樣,能放光明,所以稱為白毫光。眾生遇其光,可消除業障,身心安樂。這種相是稱揚讚歎,修習戒定慧三學的眾生而感得的,表示滅除百千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在《觀佛三昧海經》中說:「如來有無量之相好,然以此相為諸相中最殊勝的。」在《彌陀贊偈》中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就是說阿彌陀佛的白毫,可以宛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當然何止,只是用這個來做一個說明、一個比喻罷了。見到這個勝相的人,自然得見八萬四千相好。人們在塑造佛像的時候,在佛的兩眉之間鑲嵌一顆白玉、或者水晶、或者珍珠,來表示此相,表示白毫相,這是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相,也包含著八十種隨形好,這個八十種隨形好,就更加的微細,更加微細的相好。比如,佛的眉毛形狀像初月,像月牙一樣;佛的鼻子高而且直,鼻孔不會外露;眼睛大而且長,細長;頭髮香潔細潤,光滑殊妙;佛的耳朵非常的厚,廣大、修長、圓輪耳垂,這個耳垂是圓的;佛的頂骨堅實圓滿;手紋深長、明直等八十種好。總的來說,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通途來說,是要堅持佛凈戒,精進不懈,廣修一切善法,饒益有情,普度眾生才能得到。
通過這三十二相,我們對照自己,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這種種的優缺點。我們今天遇到了凈土法門,你只要信願堅固,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到了極樂世界,你就具足這三十二相了。《觀無量壽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現在一心念佛之時,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這種念佛之機,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不僅生到極樂世界你是三十二相,當下就轉凡心為佛心了,相由心生的嘛,我們現在的面相、身相,就會發生變化了。我們看現在的化妝品,美容技術,都是從外相上來改變的,而且現在的化妝品都是含鉛的,當時塗上去非常的白,時間長了裡面發黑。師父就見到過一次,有個居士來找師父,從外面穿著高跟鞋,踢踏踢踏來了,臉特別白,師父再一看脖子特別的黑。我現在特別明白,過去晚上托缽是怕打擾大家,怕我們別把大家嚇著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大家別把我們嚇著了,真的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由心性上,來改變我們自己。師父自己就有這種體會的,我們念佛就是改變人的內心,而使人的皮膚等外貌發生變化,越來越莊嚴。雖然我們念佛是為了求生凈土,普度眾生,不是為了人天福報,但是持名念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我們的這個依正二報,自然發生了變化,讓見到我們和我們有緣的眾生,生起歡喜心,幫助更多的人去求生凈土,大家一起往生極樂世界。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阿彌陀佛,什麼是佛法
※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就是【作佛正因】!|慧本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要解
※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讓臨命終人得到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一法的究竟利益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