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刑不上大夫的本來意思

案:在《群書治要》中,只選取了《五刑》的後半部分。如果要直接了解主題,可以先讀後面一段。

刑不上大夫,一直是平民耿耿於懷的事。實際上,上古時候,因為禮制的完善,貴族犯了大罪,首先「婉轉」指出【"簠簋不飾』等】,然後許其自裁。【盤水加劍,示公平也。】刑不上大夫的本意並非不公平。

五刑解第三十

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竊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不孝者,生於不仁。不仁者,生於喪祭之無禮。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弒上者,生於不義。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弒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斗變者,生於相陵。相陵者,生於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斗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淫亂者,生於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婚禮聘享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婦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刑罰之源,生於嗜欲不節。夫禮度者,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其犯姦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獄者,

則飭喪祭之禮;有犯弒上之獄者,則飭朝覲之禮;有犯斗變之獄者,則飭鄉

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婚聘之禮。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雖

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

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殺

人者罪及其身。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五製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然則

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孔子曰:「不然。

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厲之以廉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

污穢而退放之者,則曰 "簠簋不飾』。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之紀者,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於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縛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求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bd7720102uzet.html

推薦閱讀:

老易講比劫奪財是什麼意思
1貴,2貴,3貴,4貴,5貴,6貴,7貴,8貴,9貴,10貴,原來是這個意思!
傷官坐正財是什麼意思
陰宅明堂是什麼意思?陰宅必不可少
你是大女人,還是小女人?哈哈,有意思!!

TAG: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