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前行實修法(68-192)

[轉載]前行實修法(68-192)

(2012-11-02 17:22:34)

轉載▼

標籤: 轉載

原文地址:前行實修法(68-192)作者:江西菩提學會

前行實修法(68-192)

戊三、懺悔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在佛像、佛經、佛塔等三寶所依面前合掌,觀想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自己能憶起、不能憶起所積累的一切罪業,諸如不恭敬父母,誹謗上師、阿闍黎,輕毀道友及其他眾生,造十不善罪、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損耗三寶之財,存有吝嗇、慳吝之心……這一切罪業於舌尖上集成黑團,以猛厲的追悔心懺悔。

再觀想:剎那間三寶所依發出無量的光,照射到舌尖上的黑團,就像太陽照在雪上,雪馬上融化了一樣,自己的罪業全部清凈無餘。

然後,以對治力發誓:今後再也不造這些罪業。念誦百字明、《三十五佛懺悔文》等經續中的懺罪文。

最後,於懺悔對境、所懺之罪、能懺之人皆不緣中安住。

後行: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迴向善根。

第六十八修法終

戊四、隨喜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諸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轉無上法輪等善法,諸菩薩在六道中顯示不同身相來饒益無量眾生之善法,世間凡夫所行隨福德分、隨解脫分之善法,以及自己過去曾做、如今正在做(比如正在聽課)、未來必定做(比如等一會兒念《普賢行願品》迴向)的一切善法,我都誠心誠意隨喜,從一件善事乃至一切善根而觀修。

最後在無緣中安住,沒有任何執著。

【提示語】:

若能這樣實地修持,逐漸會出現許多驗相。比如,外驗相的話,夢到自己穿白衣服、佛菩薩賜予加持,白天也感到非常快樂;內驗相的話,信心、出離心等日益增長,包括平時為人處世也十分得體,跟任何人接觸都不會痛苦。

一般修行比較好的人,做什麼事情都不覺得痛苦,讓他發心也很開心,讓他修行也很開心,有吃的也可以、沒吃的也可以,修行越好,對生活越沒有過多要求。不會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始終覺得這個是壞人、那個是惡人,似乎沒有一個好人,在任何環境中都很不滿。修行好的人絕不會如此,即使把他關在監獄裡,他也仍然很快樂,可以藉此「閉關」修行。

後行: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迴向善根。

第六十九修法終

戊五、請轉法輪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面前,觀想利他事業廣大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他們沒有說法,自己如往昔梵天、帝釋請佛轉法輪一樣,幻化無數身體供養右旋海螺、法輪、寶珠等,請求他們轉法輪。諸佛、菩薩、上師等應允後,開始宣說佛法,降下法雨。

念誦《普賢行願品》等中的偈頌。(如: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提示語】:

右旋海螺,在古代是非常難得的。一般來講,右旋海螺里居住的,不是一般的生命,應該是一地菩薩以上。所以,不管在任何地方用右旋海螺,此地都會特別吉祥,出現種種瑞相。

但現在,海邊經常發現一些右旋海螺,好多居士都拿來供養,可能是一地菩薩比較多吧。以前,這在藏地特別難找,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一直找,當時也沒有找到。後來聽說印度某個城市裡有,一個法師將其供養給上師如意寶,上師顯得特別歡喜,告訴大家:「凡是轉生於右旋海螺中的眾生,應該是一地菩薩以上。」

所以,我們若能在佛堂里供一個右旋海螺,功德還是很大的。

此外,用右旋海螺祈請法師講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法師必須要祈請,不然的話,因為他對世間的各種行為生起厭離心,以種種原因,不願意傳法。有些上師要天天去求,經常是今天不傳、明天不傳,弟子每天都拿個右旋海螺,在門口上一直跪著。

但我們學院的法師不是這樣,因為一些「高壓政策」,法師們必須要傳法。如果沒有這樣逼迫,有些法師可能也會以「太累」、「身體不好」等各種理由,不一定會自覺傳法。

其實,不管怎麼樣,轉法輪對眾生是最有利益的。因此,作為菩薩,有能力傳法的話,還是應該盡量傳。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七十修法終

戊六、請不涅槃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這個世界與其他世界的佛菩薩、上師利眾事業圓滿後,準備趨入涅槃,這個時候,我於彼等前如往昔的珍達居士請佛不入涅槃一樣,幻化出無數身體而祈請。結果乃至輪迴未空之前,他們已長久住世,利益眾生。

按照經論中所說念誦。(如: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提示語】:

如果有機會,可以親自到上師面前祈請。但也許有些上師不高興:「我還沒有準備死,你天天讓我不死,什麼意思啊!」如果這樣不太方便,你可以天天念這些偈頌,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很多高僧大德準備進入涅槃時,我們念一個偈頌,他就想開了,就不涅槃了,住世很長時間。

以前許多大德看到末法眾生的行為不如法,或者對弟子生起厭離心,以種種原因示現涅槃的特別多。所以,祈請很重要,功德也特別大。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七十一修法終

戊七、迴向支: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從頂禮支到迴向支為主自他三世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皆為眾生成佛而作迴向。

念誦諸聖者所造經續中的偈頌。(如: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或: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於諸法無自性中安住片刻。

後行:迴向善根。

第七十二修法終

己二、正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於三寶所依前合掌,觀想我為一切眾生髮殊勝菩提心,直至無一眾生存在於輪迴中之間,精進修學廣大菩薩行。

(當然,輪迴中一個眾生都沒有,這倒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發心時要這樣想,說明了菩提心的廣大微妙之處。

在座的人當中,有些以前受過菩薩戒,有些可能沒受過。如果你受過,按照儀軌的要求,每天最好受六次菩薩戒,這個做不到也要受三次,最少也應一天一次。

受的時候,並沒有要求在上師面前,而是在三寶所依面前。你們佛堂里若有佛像、佛經、佛塔,就可以在這面前受戒;沒有的話,則可觀想三寶所依,比如觀想一尊佛像、一座佛塔,以及《般若攝頌》、《入行論》、《大幻化網》、《真實名經》、《上師心滴》等經續。

觀想完了以後,再正式發心。如果沒有發心,那你永遠都是凡夫人,而一旦發了菩提心,從此就成為菩薩了。)

接著,念誦三遍此金剛語:

2.()「我某某(法名或俗名)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諸大金剛持上師,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眾之至尊不退轉聖者僧眾,祈求攝受我為菩薩。

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諸佛出有壞、住地諸大菩薩垂念我:如往昔諸佛出有壞、住地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某某(法名或俗名)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為一切眾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者令得涅。」

(以後在修行過程中,你們若失壞了菩薩戒,也應先通過七支供好好懺悔、積累資糧,然後在佛像、佛塔、佛經面前,一邊觀想一邊重新受戒。否則,如果要尋找一個上師,在上師面前發露懺悔,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樣受菩薩戒有不共的優勢,在三寶所依面前可以自己受。

不捨棄眾生,是菩薩戒的根本。如果我們沒有捨棄眾生,就沒有毀壞菩薩戒,這樣的話,自己就可以算是菩薩。)

諸大智者一致承認,勝義菩提心,是由有相修持力而得,不需要觀待儀軌。而以上所講相當於是儀軌,所以,依靠這個,勝義菩提心不一定生得起來,只能生起世俗菩提心。

念誦三遍後,觀想自己成為菩薩,成為人天等世間之應供處,阻塞由業力墮入惡趣之門,從安樂之善趣至安樂之善趣,成辦廣大利他事業,成為諸佛之子,速獲菩提。因此,應當抬高自心(生起佛慢等),生起歡喜。

【提示語】:

這種修法,一天念一遍是很好的。如果不能念,一個月念一遍,甚至一年念一遍,也是非常需要的。

後行:迴向善根。

第七十三修法終

丙三(思維學處)分二: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

丁一(思維願菩提心學處)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戊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為一切眾生而修自他平等菩提心:雖然所有眾生與我一樣都希求安樂、不願遭受痛苦,恆時唯一嚮往幸福快樂,卻不知棄惡行善,以至於恆時感受痛苦,這些眾生多麼可憐、多麼悲哀!

願不具安樂之眾生獲得安樂(慈),被痛苦逼迫之眾生遠離痛苦(悲),享受安樂的眾生恆時不離幸福(喜),有親疏貪嗔的眾生無有貪嗔、一視同仁(舍),一切眾生皆趨入解脫道,恆時行持善法。願我與一切眾生迅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

如是以猛烈心觀修。後於諸法何者亦不成之空性中放鬆片刻。

【提示語】:

關於菩提心的修法,現在國外許多心理研究機構比較關注。前段時間,我也給一些大學生講了,國外的這些機構專門做過一些試驗,他們先測試某個人的性格,比如特別暴躁、粗魯、狂妄,然後讓他修大慈大悲的菩提心,為期是一個禮拜,或半個月,或一個月。再進行測試時,他的性格跟以前完全不同,變得溫順起來了。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所以,你們也應經常修一下菩提心。不說長期,哪怕每天修二三十分鐘,性格也會有極大改變。當然,若能長期修的話,很多修行境界肯定會自然而然現前。否則,不修菩提心,就直接進入密法的最高境界,除了極個別利根者以外,這無疑不太現實。

我以前講《入菩薩行論》時,曾要求大家每天修三十分鐘菩提心。聽說有些人一直堅持不斷,至今五六年了還在修,而有些人剛開始修了兩三天,然後就拋之腦後了。很多凡夫人的行為就是這樣,造惡容易行善難,不注意的話,以後會非常可憐!

後行:以三輪體空作迴向。

第七十四修法終

戊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生起悲心的有情,比如重症患者、地獄眾生,意念自己的一切安樂、善妙身體、受用以及善根,如脫衣服般全部取出施與他,令他享受幸福安樂;而他的所有痛苦,取來自己代受,他的痛苦與自己的快樂相互交換,就像換衣服一樣。

這樣的觀修純熟時,再配以呼吸法修持: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安樂、善根施與眾生;吸氣時,觀想眾生的痛苦自己取受。

如是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之間,輪番修持施受法,以最大的精進日夜勤修。

【提示語】:

這個特別重要!剛開始你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慢慢修了一段時間後,自己完全能做得到。

所謂的我執,其實是一種顛倒、錯誤的執著。現在有些科學家在試驗時,發現人的迷亂心特彆強。比如讓一個人把橡膠手,使勁觀想成自己的手,當他逐漸產生我執時,用菜刀來砍斷這隻假手,這個人就會產生劇烈的痛苦,大叫起來。

既然對無情法都可以產生我執,那將一切眾生都觀為「我」,這應該也沒問題。這樣修到了一定時候,當眾生遭受痛苦時,你自然會流下眼淚,心裡特別疼。而如果你菩提心修得不好,眾生怎麼被砍殺,你都會覺得無所謂,甚至還願意參與其中。所以,我們一定要長期地修行,修自他交換。

後行:迴向善根。

第七十五修法終

戊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以如獨子之母慈愛兒子般觀修。觀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容易生起悲心的有情,心裡無法堪忍他在受苦,自己取而代之,並將自己的安樂等善妙施與他,使其獲得安樂。

(一般來講,母親對獨子的執著,比對自己的執著還厲害,她寧可自己生病,也不願意孩子生病。同樣,我們在眾生受苦與自己受苦中選擇的話,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能讓眾生受苦。)

又暗想:「我住於輪迴中也好,病也好,死也好,無論遭到任何損失都可忍受,但怎麼也無法忍受此等眾生漂泊於輪迴中受苦。」對眾生生起強烈的慈愛心。

(有些人可能因為學過《入菩薩行論》等大乘佛法,菩提心非常強,只要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自己再怎麼累、再怎麼苦,也不在乎。這顆心真的非常非常珍貴。)

從一有情至一切眾生皆如是觀修。所有眾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無論是損害我還是饒益我的眾生,以自己所見所聞的眾生為主直至遍布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皆以殊勝菩提心對待。

【提示語】:

我們不要認為眾生跟自己沒關係。當然,如果你修行特別差,自私自利心非常強,實在不願修大乘菩提心,那佛陀來了也沒辦法。但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即使對眾生無法完全做到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至少也要在有生之年不害眾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眾生,哪怕走路時看見一個人有困難,也應該去扶他一把。如果你有因緣,還可將佛法灌入他的心田,讓他暫時離開輪迴的痛苦,究竟獲得無餘涅槃。這方面,我們隨時都要發心。

如果你能力實在不夠,應該合掌默默祈禱:「願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經常垂念我、加持我,讓我這樣剛強難化的性格,馬上柔和起來。您加持的甘露,降臨在我乾涸的心田,讓它開始滋潤起來,菩提心的苗芽迅速開花結果……」隨時隨地這樣發願的話,心的力量極其強大,諸佛菩薩的加持也真實不虛,因緣具足時,即使我們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很快變成大乘菩薩。

一旦我們有了這種能力,真正生起了菩提心,言行舉止逐漸會有特別大的變化,此時饒益眾生也不會很困難,今生來世都會快樂,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七十六修法終

前行實修法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傳講

丁二(思維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戊一、布施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對於布施的對境——一切眾生,我應盡己所能以財、法、無畏作真實布施,以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作意幻布施。

(以前學《修心七要》時講過,訓練布施時,如果自己的慳吝心太重,實在捨不得將東西施給別人,那麼,可先將左手的東西送給右手,再把右手的東西送給左手……如此反覆練習,直至舍心生起為止。然後慢慢修持自己的舍心,到了最後,就算布施身體,也會跟布施蔬菜沒什麼差別。)

總之,應當真實或意幻進行普通布施、大布施、極大布施,儘力真實或以等持力意幻供養三寶。同時,還應以食子、凈水、燒煙等,布施魔鬼、非人與餓鬼。

一方面要這樣觀想,一方面有條件的話,也要實地去做。比如,當我們遇到眾生時,講一句佛法,也是法布施;路上看到一個小蟲生命垂危,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也是無畏布施;見到一些乞丐,在沒有吝嗇心的情況下,哪怕拿出一分錢、一毛錢、一塊錢,也是財布施。乃至這麼微小的布施以上,平時也要盡量行持以積累資糧。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七十七修法終

戊二(持戒度)分二:一、本體;二、差別。

己一、本體: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所謂的持戒,即是以斷除罪行之善心護持自相續。

如果是出家菩薩,則應嚴格守護曾受的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聲聞乘戒律,並且在懺前戒後、依對治力的基礎上,護持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反覆以儀軌受菩薩戒。

即使是在家菩薩,至少也要受一分居士戒,並在此基礎上,同樣每天受持菩薩戒。

總之,無論出家還是在家,皆應護持自相續(攝集善法戒),不要造惡業(嚴禁惡行戒),盡量利益他眾(饒益有情戒),並反覆以儀軌受菩薩戒。

按菩薩戒的一些儀軌所講,一般需要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但對於比較忙的人而言,即使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也要一天受一次菩薩戒,邊念誦邊觀想,對以前所犯的罪業盡量懺悔,以令將來的功德不斷增上。

後行:於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七十八修法終

己二(差別):一、清凈行境;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庚一、清凈行境: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華嚴經》云:「菩薩進入房屋時,當發心愿一切眾生到達解脫城;睡眠時,發心愿眾生獲得佛陀法身;做夢時,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系腰帶時,發心愿一切眾生皆結善緣;坐於墊上時,發心愿獲得金剛座;

點火時,發心愿焚毀煩惱薪;火燃起時,發心愿燃亮智慧火;飯熟時,發心愿眾生獲得智慧甘露;進餐時,發心愿眾生獲得禪定食;

外出時,發心愿眾生從輪迴城中解脫;下梯階時,發心愿趨入輪迴利益有情;開門時,發心愿開啟解脫門;關門時,發心愿阻塞惡趣門;上路時,發心愿趨入聖道;上行時,發心愿一切眾生享受善趣安樂;下行時,發心愿斷絕三惡趣;遇到眾生時,發心愿親睹佛陀;落腳時,發心愿饒益眾生;抬足時,發心愿拔除輪迴;

看到佩裝飾品者時,發心愿獲得相好之飾;見無裝飾品者時,發心愿具足清凈功德;見滿器時,發心愿功德圓滿;見空器時,發心愿過患空無;見喜愛之眾生時,發心愿喜愛正法;見不喜愛之眾生時,發心愿不喜有為法;見安樂之眾生時,發心愿獲得佛之安樂;見苦難眾生時,發心愿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見到患者時,發心愿擺脫疾病;見報恩者時,發心愿報答諸佛菩薩之恩;見不報恩者時,發心愿不報邪見者之恩;見反對者時,發心愿能消滅一切外道;見到讚歎之情景時,發心愿讚歎諸佛菩薩;

見他人說法時,發心愿獲得佛之辯才;見到佛像時,發心愿無礙面見諸佛;見到佛塔時,發心愿見眾生之應供處;見人經商時,發心愿獲得聖者七財;見人頂禮時,發心愿獲得人天導師佛之無見頂相。」

按照《華嚴經》的觀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應當為眾生或解脫而發願。修行比較好的人,往往會這樣觀想;修行不好的人,聽了以後,可能只是剛開始一天兩天想想而已。

後行:迴向善根。

第七十九修法終

庚二、觀修大士八大發心:

(這個發心非常大!我們平時應專門抄在筆記本上,或者寫在自己能看得見的牆上。有些現在可能難以做到,但慢慢地,哪怕經常發裡面的一個願,也有無量的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難眾生具有大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只要有苦難眾生,我都能賜予他們這些;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像佛陀在因地時那樣,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利益眾生;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饒益長久墮於地獄中的眾生;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間、出世間的廣大財富,滿足眾生希求;

但願我有朝一日成佛後,定能去除眾生身心的一切痛苦;

但願我生生世世中,斷除一切損害眾生之行,不唯住勝義之一味寂滅,不言令眾生不悅之語,不行不利他眾之事,不轉成有害於眾生的身體、智者、富翁,不喜損害他眾;

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眾生罪業果報成熟於自身,自之善果成熟於眾生令彼等享樂。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修法終

戊三(安忍度)分二:一、有緣之安忍;二、無緣之安忍。

己一、有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修持正法過程中,雖有苦行之安忍、承受他苦之安忍、不畏廣大正法之安忍、忍受自心痛苦之安忍。然而,此處主要修的是,對於他人加害自己,不生嗔心,修持安忍。

即當遭受眷屬的邪行,或有義、無義的一切損惱時,皆不生計較之心,而以智慧作如是觀察:眾生的本性即是損害者,就像火的本性是熱性一樣,所以他們這樣加害我,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應報仇,當修安忍。

眾生害我,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往昔我也一定造過如此惡業。若忍辱負重,則可獲得殊勝福德,由此也當安忍。

如果不是我自己的業力,那麼,他人不管怎麼損害我,也不能使我變得高貴或低劣,所以理應忍辱。

若能令對方改正錯誤,則想方設法去做;如果實在無法改變,那麼生起無法堪忍的計較之心,也只會令自己苦惱而已,無有實義,並且他人會更進一步損害自己。因此,我應當斷除一切計較嗔恨之心,心態平靜,悠然放鬆。

【提示語】:

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各種人時,經常會需要修持安忍。《入菩薩行論》的「安忍品」中,對此講得比較廣,通過對敵人、自己、嗔心一一觀察,當下可以止息嗔心,或者通過空性來修安忍也可以。而此處,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很多方面加以分析,提供了修安忍的殊勝竅訣。

後行:以三輪體空作迴向。

第八十一修法終

己二、無緣之安忍: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加害者與自己的身體皆可分析為微塵,最後成為無分空性;分析語言之顏色與可識別性,結果自然消失無跡;觀心可識別之本體,結果無有實體,它沒有顏色、形狀,沒有本體、來源、去處等等。

也就是說,作害之敵、損害之不悅耳語以及損惱、不快等心情,從對境和自身上一一觀察時,都無餘變成了空性,於無生空性中放鬆安住。

【提示語】:

平時你沒遇到什麼大的痛苦時,不一定修得很好;而一旦遇到了別人的不理解、陷害、冤枉,自己特別失望時,這樣一觀想,還是有比較深的感受,覺得一切確實是空性的,自己對自己有一種安慰,心也有重新復活的機會。

其實,只不過我們沒有修而已,要不然,僅僅這一個修法,也能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和困難。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二修法終

戊四、精進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我若這般懶惰、懈怠,自利尚不能成辦,何況說是利他了?

因此,我為利一切有情,必須精進修法,儘力勤修十法行:抄寫佛經、供養佛菩薩、布施可憐眾生、聽聞正法、受持法理、看書學習、傳講佛法、諷誦經文、思維法義、實地修行,以及修持十度、頂禮、轉繞等正法。尤其應當修七支供,及念誦《三聚經》(即《三十五佛懺悔文》)。

總之,作為修行人,在善法方面要比較精進,在惡法方面要盡量遠離。

【提示語】:

有些道友特別愛學,這從很多方面也看得出來。當然,每個人前世和今生的緣分不同,有些人一看書、一學習,就開始頭痛,或者心臟不舒服,這可能也是前世的業障,值得好好懺悔。

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是,不要把學習始終當作一種壓力,而應當成一種享受。不管你學得怎麼樣,還是應該經常看書、經常學習。否則,一說看書,心裡就特別難受,表情也鬱鬱寡歡,而一說去看電視,馬上就精神抖擻、興緻勃勃,那麼從這個小小的行為中,也能發現你到底是什麼樣的「轉世活佛」。

要知道,每天若能學習、聽法,對內心也是一種充電,每天可以增加一點點動力。以前聽法王如意寶和其他法師講法時,對我來說,哪怕只聽了一堂課,這種加持好長時間也不會消失。比如上師當時講《釋尊廣傳》,每一次講到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我好長時間對佛陀的信心都不會退;上師講戒律的時候,我好長時間對自己的行為也非常注意;一講因明的時候,自己每天都練習辯論,晚上也睡不著在思維:「萬一他說什麼什麼,我應該要用這種理論來辯駁他……」自己一個人就開始練。所以,一堂課有很大的作用。但現在因為沒有上師傳法,我的思想似乎一直停滯,有時候看了一點書,也好像沒有那麼大力量了。

所以,希望法師們講課時,最好不要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應該給大家內心一種觸動。包括我們這裡講考時,有些人只是稍微看一下,然後拿著書讀一遍,這個力量不是很大;有些人雖然很想發揮,但有時候卻發揮偏了,明明講的是「精進」,他卻在「懈怠」上發揮很多,這樣也不行。

講考,其實是一種培訓、一種訓練。你們看看別人是怎麼講的,自己也應該學一學。別人講得特別好,自己不如他,就應該見賢思齊,向他學習;別人講得不太好,自己則應避免他的問題,盡量有各方面的準備。

後行:於三輪無緣中迴向善根。

第八十三修法終

戊五(靜慮度)分六: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二、思維貪慾之過患;三、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四、思維憒鬧之過患;五、思維靜處功德;六、真實修持靜慮。

己一、思維變化無常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際必死、聚際必散、積際必盡、高際必墮,一切興盛終將衰亡,那些貪執漂動無常、無有實質的今生事物之人多麼悲慘!

我也必將迅速死亡,明早或今晚不死的把握也沒有,此生迷現的一切有何用呢?死亡時必定有利的,是甚深竅訣。日夜、剎那、瞬間、須臾都是變化的,我們正在一步步邁向死亡。因此,我必須修持禪定。

【提示語】:

為什麼要修禪定?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來不及了,要趕快修。明日死也不知,明年死也不知,我們沒有時間拖很長時間。

很多人常說:「等我頭髮白了、牙齒掉了,我就怎麼怎麼……」還有很多人抱怨:「我沒有兒子、女兒,等我老了,80歲以後怎麼辦哪?」想得倒是比較多,但實際上,我們的壽命不一定有那麼長。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四修法終

己二、思維貪慾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貪慾有許多過患,諸如為積累、守護、增長財產而忙碌,增長不善業,與眾人爭論,有財仍不知足,增上慢心、慳吝,又擔憂財產用盡、被人拿去、被人掠奪、與盜賊等共同分享。雖然積累,可到死時必須放下、遠離一切,有多少財富就會有多少痛苦,痛苦總是多於安樂,並且與聞思修行、持戒等解脫法相違,受到諸聖者呵責。

之後於無生空性中安住。

【提示語】:

財富積累得再多,到了死的那一天,也只能全部留在人間,就像酥油里拔出一根毛一樣,自己一點都帶不走。我常會想到喬布斯,他那麼多財富、那樣的智慧,最後這些都用不上。雖然到過印度,喜歡禪修,但有沒有以菩提心或空性攝持,也不知道。沒有攝持的話,什麼都不觀想,也沒有斷除輪迴根本的智慧,那也只是坐坐而已。

所以,我們在財富上、住處上,最好不要特別計較。不然,這方面越執著,自己離修行越遠。作為真正的修行人,基本的住處、飲食、穿著,沒有確實不行。但有了以後,也不要太貪了,今年修一個房子,明年又修一個,看到更好的再修一個……這樣一直下去,最後修行不知會變成什麼樣。我原來說過,有個道友每年都修一個房子,十年修了十個,修完後就離開了學院。

所以,大家應當懂得知足少欲。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五修法終

己三、思維與凡夫交往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無論與出家還是在家的凡夫眷屬、親朋好友、怨敵、不親不怨者相交往,都是無法忍受的。因為他們秉性惡劣、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貪慾強烈、不知滿足、粗暴嗔恨、惡語傷人、唯求私慾、自然害他、薄情寡義,自己衰落時他們便會棄之不理,不知羞恥,對於正法誓言及因果報應毫不在乎,瑣事繁多,難以滿意,經常以爭執、危害及嫉妒等非法手段欺惑他眾,虛度人生。

只要與這些凡夫交往,就會減少善法,增長不善,諸聖者也是遠離彼等。因此,為了斷除修持解脫正法之違緣,我也不應交往任何凡夫,而應獨自修持寂靜等持。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六修法終

己四、思維憒鬧之過患: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總的世間事物,尤其是今生的一切瑣事,無有完結終止之時,恆常徒勞無義地忙忙碌碌,散亂度日。

(現在世間人,天天都忙忙碌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的時間也沒有,不知道在忙什麼。我認識的個別居士,也說天天忙得很,但也沒有做出什麼。如此一輩子忙碌,當你死的時候,才算是終於忙完了,現在開始閑了,只有到中陰法王那裡去休息了。)

無論如何精勤也無有實質,伏怨護親永無休止,無論從事農、工、商、文化中哪一種行業,都只是為了溫飽而已,實際上絲毫沒有趨向正法之道,夜以繼日這樣漫無約束地虛度時光有什麼意義呢?因此,現在我必須捨棄今生,修持禪定。

【提示語】:

有些居士一聽到這些,馬上就要出家,什麼都不管了。結果過一段時間,生了很多煩惱,又開始還俗了。這樣變來變去不太莊嚴,也沒有必要。你們在城市裡,給自己創造條件好好修行,這還是很重要的。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七修法終

己五、思維靜處功德: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昔日諸佛菩薩都是通過在寂靜林中修持,獲得了甘露法義,所以,我也願意前往寂靜林間。

那裡既無有憒鬧、散漫、忙碌之瑣事,也無需經商、務農、與凡夫來往,與鳥獸為伴,充滿安樂。以凈水、樹葉為飲食而苦行,住卧于山間岩洞中,與正法相應,無有任何熟人、親友,自然而然增上善法,內心清凈使智慧明清。

寂靜之處——寂靜的森林、寂靜的寺院、寂靜的山間、寂靜的山洞等,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功德。因此,我從現在起應當住於靜處。

【提示語】:

大城市裡的多數人,今生要前往森林中修行,可能不太現實。但即便如此,自己也應該想些辦法,除了必要的工作、與親友的交往以外,盡量空出一定的時間,修一下自己所得過的法。

畢竟人生很短暫,今天在座的人,誠如法王在《無常道歌》中所說,再過100年,人間一個也不會留下。不要說100年,就算再過80年,大多數人也會「你一堆、我一堆,全部都變成了灰」。

所以,來世並不是很遙遠。我們在臨死之前,每天哪怕抽出短短的時間,靜下來思維、修行,這也很重要。否則,光是停留在理論上、文字上,到死的時候也用不上。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八修法終

己六、真實修持靜慮:

前行:以毗盧七法而坐,皈依、發心。

正行:不分別、不執著任何法,於此境界中毫不散亂、坦然安住。外境顯現不滅,生起無分別執著之等持。

【提示語】:

我們的心從無始以來,一剎那都不停留,始終在胡思亂想。現在好不容易讓它靜下來,剛開始可能有點麻煩,但通過五種階段的訓練,心慢慢就可以坦然安住。

安住的時候,外境什麼都顯現,但你卻沒有任何執著,這叫做勝觀和寂止無二無別的等持。這種修行很重要,且不說相關修法中講的修禪定的功德,即便是世間人一天特別勞累,通過禪定也能完全休息過來。

現在許多佛教大德,法務非常繁忙,有很多事情要做。按理來講,他們應該勞累過度,身體吃不消,但由於懂得調整,早晚在空歇的時候會禪修,疲憊不堪、非常浮躁的身心,依此就可以恢復過來。

這一點,對心來講非常重要!否則,前段時間一個報道說,現代人猝死的比例越來越高了,單單是中國,每年就約有55萬人猝死,平均每天有一千人以上。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就是心情非常疲勞、壓力特別大,在這樣的心態中,人突然就死了。

相比之下,佛教的大德、出家人就不會這樣。他們雖然要面對很多事情,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剃了光頭以後,整天就無所事事。佛教徒的責任,比世間人還要重,因為入了大乘佛教以後,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人和動物全部要度,不像世間人,只管好自己的家庭、工作,就萬事大吉了。真正的出家人,比在家人要累無數倍,他的壓力也不是只有一個兩個,而是要考慮天下這麼多眾生的痛苦。既然如此,那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會不會因勞累過度而猝死呢?不會,反而他們更加長壽,甚至很多大德可以活100多歲,這就是禪修的力量。

後行:迴向善根。

第八十九修法終

戊六(智慧度)分三:一、顯現觀為幻化八喻;二、觀察法性空性;三、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己一、顯現觀為幻化八喻: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修色聲香味觸五境之一切現相,皆是於迷亂者前無而顯現,故如夢境;

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故如幻相;

(電影、電視都是幻相。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人,都是以看幻相而虛度人生的,很可憐!包括我們有些出家人,千萬不要在這些迷亂的現象中過生活。如今學院裏手機、電腦、無線網卡都可以用,完全用戒律來約束每個人,也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假如經常上網看世間的連續片,修行道相就會全部失毀,自己的人生也就浪費了。所以,希望大家盡量不要有這方面的習氣!)

無而現有,故如眼花;

現時無實有,故如陽焰;

顯現內外不存在,故如空谷聲;

無有能依、所依,故如尋香城;

現而無自性,故如影像;

無而顯現一切,故如幻城。

如是正在顯現時,也是虛妄無實的空色。

後行:迴向善根。

第九十修法終

己二、觀察法性空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將外境的粗大顯現(如山河大地)與自己的身體分析為微塵,從而斷定無境空性;將內在執著之心分析為無分剎那,從而斷定為無執空性。如是證悟無有任何能取所取之義,於此無依空性境界中入定。

【提示語】:

將因明跟中觀的分析結合起來修大圓滿,這是無垢光尊者比較推崇的。

我們學佛剛開始時,應該有個系統的聞思,先觀察修,再安住修,這樣邪見、懷疑才不容易產生。否則,沒有一點聞思,就要安住在大圓滿的境界中,這是不現實的。

對很多人來說,外境根本不空,柱子、瓶子都在顯現;內心也不空,各種分別念此起彼伏。只有通過中觀的觀察,才會明白萬法確實是空性,這個時候,對外境也沒有什麼執著,對內心也沒有什麼執著,能取所取全部消失,不得不安住在真正的空性中。

所以,這是一種特彆強有力的觀察。

後行:迴向善根。

第九十一修法終

己三、安住於離邊中觀之義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身不動搖,語不說話,心不分別,身口意三門一直安住。

此時,外境的一切顯現,不管是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色法,雖然在六根前不滅,但執著外境的分別念,卻統統息滅,你不跟隨它,不執著它,也不去分別它。

內在明空清澈之覺性,滅盡一切執著之戲論,中間無有身心所依,而自然顯現法性,於如虛空般的明空覺性、不可言思大智慧、離意中觀之真如性中乃至能安住之間一直入定。這種境界,沒有執著、顯現不滅、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你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提示語】:

這個修法是很深的,可以說是般若的最高境界、中觀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大圓滿本來清凈的最高修法。

當一切分別念完全消失,沒有任何執著,你內心的光明部分,就會顯現出來。去年我們講《大幻化網光明藏論》時,也專門講過。光明跟空性是不相同的,如果心的本性只有一個空性,那光明部分——如來藏,就沒辦法了知了。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見的到底是什麼?除了空性以外,還有一個心的光明。當然,這種光明,並不是實有的東西。

因此,我們特別需要將顯宗和密宗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心的本性。否則,像現在有些人,對密宗的光明一點都不去探索,只是抉擇顯宗的空性,這樣的話,你的竅訣是不完整的。

因為心的本體既是現、又是空,這種現空遠離了一切世俗,用語言很難表達,用分別念也很難想像。只有修行境界高的人,通過一種安住、通過祈禱上師,反觀內心時,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而證悟了這一點,也就會明白眾生和諸佛菩薩沒有什麼差別。

後行:於顯現如夢如幻中迴向善根。

第九十二修法終

顯宗部分,總共有九十二個引導文。如果一天修一個,基本上是三個月完成。《三處三善引導文》最後的文字中也講了,略修是一天修一個,中修是三天修一個,廣修是七天修一個。

這次我在傳講的過程中,可能有些人修了,有些人沒修。希望你們以後把這作為修行的一種功課,每年至少抽出三個月,一天修一個引導文,若能如此,你的心態決定會有很大變化。

包括我們學院的藏族尼眾好幾千個人,也開始修《三處三善引導文》了,效果非常好。在座金剛降魔洲的很多道友,還有城市裡學會的道友,相當一部分人也修了,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發菩提心等道理,還是有不同的體會。

否則,一個法如果沒有修,光是口頭上夸夸其談,遇到關鍵時也用不上。就像一個醫生,嘴巴特別會說,理論講得特別好,但一點也不會開藥,那是根本沒有用的!

此乃法相之因乘,三世諸佛之遺迹,

自成二利大事業,圓滿暫時究竟利。

一切經論精華義,歸納撰著實修法,

願眾皆入解脫道,身智事業任運成。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菩提妙道中初因相乘品終


推薦閱讀:

[轉載]【轉載】福氣滿堂
轉載]奇門古例欣賞(
【轉載】女神內衣
[轉載]財官賦
轉載:風水口訣(民間秘傳)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