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學:鋼鐵與美景融合的詩意隱藏了暴力和侵害

暴力美學:鋼鐵與美景融合的詩意隱藏了暴力和侵害

視覺美感 消解暴力的殘酷性 「暴力」和「美學」結合成新詞——「暴力美學」,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關乎生死的哲學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暴力同時又是世界電影長廊中的重要景觀,可能是大多數人最早、最持久的觀影記憶。

「暴力美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流行,最初是香港的影評人在報刊影評中使用。而「暴力美學」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它主要指電影中對暴力的形式主義趣味,而且一系列與暴力美學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有其共同的特徵:「把暴力或血腥的東西變成純粹的形式快感」。它與常見的功夫片有很大聯繫但卻有很大的不同,它將動作場面如槍戰,打鬥、殺戮等發揚到美麗眩目的程度,用美學的角度,如詩的畫面來表現人性的暴力面。這種展現方式往往有兩大種。第一種,簡單的展現暴力,僅僅取得感官的刺激。第二種,對暴力進行特殊處理,弱化暴力,讓觀眾得到另外的享受,從而隱藏了部分單純的暴力及其侵害性。

一批導演的作品被認為與「暴力美學」相關,如美國的昆廷?塔倫蒂諾,中國香港的吳宇森等。一些武俠電視劇,原本單純可愛卻被加入暴力內容的卡通畫,被聯繫至「暴力美學」;一些新推的電子遊戲產品,也爭先恐後以「暴力美學」作為賣點。一些新聞類作品,如犯罪實錄電視採訪、展示殘酷場面的新聞攝影作品,也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籤。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

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

「暴力美學」的代表--電影導演吳宇森說過:「所謂的動作,所謂的暴力,對於我來說是舞蹈,是動態的美感。」好萊塢對電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規都是針對暴力和色情提出來的,從道德層面出發將暴力當成一種對社會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使得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來看,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吳宇森常用慢鏡頭來表現激烈的槍戰戰場:溫柔的

光線下,身著黑色風衣的殺手目光如炬,手持雙槍凌空飛身,槍口噴射出憤怒的火焰,槍林彈雨中,頭髮同衣袂一起飄舞,潔白的鴿子如驚鴻般翻飛。將觸目驚心的搏殺、火拚,拍得那麼浪漫、抒情。在這種暴力中,給人的不是暴力的恐怖或是好萊塢恐怖片式的噁心。這些「暴力源」往往是正義的一方,闡釋著一種俠義忠膽,他們往往是有情有義的「好漢」,兄弟義氣高於一切。

這就是吳宇森詩意的暴力。吳宇森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系列等是此類影片的代表。

「暴力美學」是後現代主義四個審美特徵中的「主體消失」在影視創作中的體現,這兩個矛盾的片語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全新含義的詞語。它將傳統的主體意識弱化了,注重對暴力的細節及場面處理,呈現出反對權威、反對經典、反對主體創作意識、反對精英主義的特徵。


推薦閱讀:

瓷雕(91)中國瓷:不朽的美學文化
(31)《二十四詩品》的時代與美學關聯(《二十四詩品》論之二)
中國人的時間美學:節氣
殘障美學-另類美的呼喚
卡蒂埃-布列松與他的「瞬間世界」

TAG:美學 | 暴力 | 美景 | 隱藏 | 暴力美學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