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認定蕭何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圖)

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劉邦不僅分封了二十九位列侯,而且還為這二十九位列侯排出了座次。毫無疑問,排名第一的就是大漢帝國的第一功臣。那麼,誰會成為大漢帝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排位,又有何根據呢?

  眾里尋他千百度

  我們先來看看誰有可能入選?

  一號候選人:張良。

  劉邦定「三傑」的時候將張良列在了首位,認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般來說,一位領導一旦提出某種獨創理論,都會異常鍾情於此,劉邦亦是如此。顯然,張良被列為「三傑」之首說明他深得劉邦的認可,這為其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算是初戰告捷,初賽分數相當高。

  再者,劉邦分封列侯時指定食邑戶數最多的曹參,共一萬零六百戶,但他的食邑之地是由劉邦決定,個人沒有選擇權。而劉邦對張良則厚愛有加,做出了讓他「自擇齊三萬戶」的許諾,二十九位列侯之中得此待遇的唯有張良一人。

  有這兩條做保證,張良極有可能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二號候選人:曹參。

  曹參所封食邑一萬零六百戶,張良辭封三萬戶後受封一萬戶,曹參成為二十九位列侯中封地最多之人。按受封戶數多寡為標準來看的話,誰也爭不過他。

  再者,曹參軍功顯赫,除韓信、彭越、黥布三位異姓諸侯王外,無人可比。韓信、彭越、黥布畢竟是第一層次的功臣,早已受封諸侯王,在第二層次的功臣(列侯)中,曹參的軍功位列第一。

  按照大漢軍功標準來排序,曹參是最有希望成為第一功臣的人選。

  三號候選人:周勃。

  周勃受封食邑八千一百戶,比蕭何還多一百戶。劉邦一向器重他,在臨終之際,還說出了「安劉氏者必勃也」的驚人之語。如果按照信任程度來定次序的話,周勃大有希望。

  四號候選人:蕭何。

  蕭何受封食邑八千戶,排名第四,次於曹參、張良、周勃,但他的受封深得劉邦庇護。著名的「功人」、「功狗」之說,不就是劉邦為蕭何辯護時誕生的嗎!

  再者,蕭何一直是漢王身邊的重臣。楚漢戰爭期間,他奉命鎮守關中、漢中、巴蜀地區,全權代理一切事務,這無疑顯示了其在劉邦集團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與身份。這次推選第一功臣,蕭何理應入選。

  上述四人,劉邦對張良是尊敬,對曹參是感激,對周勃是信任,對蕭何是倚重。

  以上是我們對第一功臣人選的預期,最終決定誰拔頭籌的因素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劉邦待見誰,二是列侯推舉誰。

  列侯們的意見集中而且明確: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餘處,「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眾人一致推舉曹參為第一功臣。

  這樣的集體意見讓劉邦一個頭兩個大,他心之所向乃是蕭何,但在封侯時已經「強行」多封了蕭何許多地,現在實在不好再力排眾議專斷獨裁,可要是真順著眾人的意思,實在又有點不甘心。

  正在劉邦瞻前顧後不置可否的時候,關內侯(有侯爵而無食邑)鄂千秋跳了出來。他對劉邦說,列侯們說的都不對。曹參雖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只是短期的成效(一時之事)。皇上您與西楚作戰五年,常常「失軍亡眾」,多次隻身逃脫。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蕭何總是雪中送炭,不等您發令,就從關中派遣數萬軍隊,提供大量供給到前線,在您最需要援助時拉上您一把。楚漢兩軍在滎陽作戰數年,軍無現糧,全靠蕭何從關中通過漕運保障充足軍糧。陛下雖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土地,但蕭何卻為您保全了關中之地,「此萬世之功也」。像曹參這樣的將軍,大漢失去一百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沒有曹參也一樣能夠勝利。怎麼能讓「一旦之功」凌加於「萬世之功」上呢?蕭何當屬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不等群臣做出反應,劉邦立即表示迎合,當即下詔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堂不必小步疾行(入朝不趨)。

  蕭何的確功高,但通過鄂千秋的分析才讓我了解到蕭何的豐功偉績。說完,劉邦又加封鄂千秋為安平侯。鄂千秋從無食邑的關內侯一躍成為有食邑的列侯,也算是一戰(舌戰)成名一步登天了。

  同日,劉邦相繼封蕭何父母兄弟十幾人,個個都有食邑。

  大臣們被鄂千秋搞得措手不及,還沒緩過勁兒來劉邦已經連連下詔,厚賞蕭何全家。就這樣,蕭何被指定為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

  隨後,劉邦又加封給蕭何兩千戶,作為昔日救助的回報。原來劉邦時任亭長的時候,常常受恩於蕭何,每次押送服役的人去咸陽,別人都資助三百錢路費,唯獨蕭何次次都給五百錢。

  蕭何成為了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評選結果衍生出了三個疑問:

  第一,為什麼劉邦的個人意見與絕大多數功臣們意見會相左?

  第二,誰的意見是正確的?

  第三,劉邦為什麼需要鄂千秋為他解圍?

  以往封侯的基本標準是斬將殺敵的軍功,而功臣們推薦曹參的理由和標準也是軍功;備受劉邦認可和欣賞的蕭何,其貢獻顯然不在軍功之列,這就是君臣意見嚴重對立的根本原因。

  顯然,大臣們的集體意見更有真憑實據。既然封侯是按軍功大小確定,那這次排序也應該以軍功為依據,理應推選曹參為第一功臣。劉邦指定蕭何的做法,在眾人看來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故意將「事功」與「軍功」混為一談。

  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的劉邦,這麼認死理兒也是有特殊考慮的。照理說,皇上在確定第一功臣的問題上完全可以自行裁定,根本不用顧忌大臣們的意見。劉邦之所以有顧慮,是因為繼位之初他手握的皇權還是有限的,能平定天下靠的是功臣派,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協與退讓。但歷史告訴我們,皇權的本質是趨向無限的高度集權,劉邦此階段的有限皇權只是暫時的。

  他們的關係很糾結

  因為高帝劉邦的堅持,蕭何獲得了第一功臣的殊榮,可見他在劉邦心中的位置有多麼重要。

  蕭何究竟有什麼獨一無二的貢獻,能換來在封邑、排序時的兩次提攜呢?

  首先,的確功不可沒。

  在《漢初三傑》一章中,我們曾講過蕭何對西漢建立的四大功績: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經營後方。

  其次,與劉邦私交極深。

  張良是秦末起義後在投奔他人的半道上改投劉邦的,中間還曾因為要輔佐韓王成而選擇過離開劉邦。在張良的內心裡,韓王成永遠排在第一,韓國復國永遠是首要任務。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後,張良陷入絕望,這才徹底投靠了劉邦。

  曹參本來是沛縣的「獄掾」,劉邦那時候是泗水亭長,理論上來說,倆人是同事關係,只不過當時並沒有過多私交,關係逐漸親密起來還是在反秦大起義開始以後。

  蕭何就不同了,他早就是劉邦的知己,而且兩人私下關係很密切。劉邦未入官道前到相關部門報到過好幾次,每次都是蕭何為他掩護解圍;劉邦當了亭長後,蕭何更是多方關照,不僅在他出差時多送錢,甚至在沛縣縣令宴請呂公時,公開袒護一個子兒都沒拿、卻口中喊著「賀錢萬」的劉邦,間接地成全了劉邦與呂雉的婚姻。

  周勃和劉邦也是老鄉,但是這個老鄉關係就生分得多了,沒有什麼私交,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私情啦。

  再次,漢帝國需要蕭丞相。

  劉邦為蕭何爭地爭位,最終是為了達成一個重要目的:任命蕭何為丞相。

  對功臣們進行大規模分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訴求,說直白點,就是償還這幾年的戰爭人情債。功臣們在戰鬥中奮不顧身,出生入死,理應論功行賞。劉邦按軍功大小,分封不同等級的食邑。這些事兒做到位了,他劉邦也就不欠誰的了。所有封賞都是對過往歷史留下的痕迹進行一次大清理。

  正所謂,分封是對過去的補償,座次是對未來的鋪墊。

  大漢建立了,需要有人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誰來擔此重任最合適呢?

  是立下軍功的功臣嗎?理應是。但百官之首的丞相可不是一般將領當得了的,崗位職責要求這個人需要熟悉法律、懂得管理。這個人,是一直備受敬重的張良嗎?不是。是戰功顯赫的曹參嗎?看來劉邦也不大放心。是深受信任的周勃嗎?劉邦很清楚,周勃只是一位將才。幾經考量之後,蕭何最終脫穎而出,被劉邦視為最合適的人選。

  這是劉邦本人的意願嗎?那是必須的。還有誰參與了考量呢?應當還有張良。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可見,劉邦與張良討論過丞相人選問題,選用蕭何為相到底是張良首議,還是劉邦提出並徵求張良的意見,我們無從考證。但張良的確是參與過討論的。劉邦最看中的是蕭何處理國事的能力和忠誠之心。歷經這麼多年的戰亂,蕭何的表現足以說明一切,其他任何人都無法超越。

  更重要的是,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後曾頒布過兩條重要法令:一是「約法三章」,二是秦帝國原有基層官吏全部留用(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秦帝國的基層官吏對相關法令條文了如指掌,留用他們便於國家治理。除此以外,劉邦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今天,我們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於漢法之中。保證這套法令得以執行的是大批執法嫻熟的秦帝國職業官吏們,統領這批官吏的最佳人選,只能是蕭何。

  當年,蕭何在秦泗水郡吏卒考課中名列第一,秦御史甚至想調他進入關中任職,被蕭何堅拒。這足以證明,蕭何完全具備出任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優秀資質。而軍功顯赫的曹參畢竟是「獄吏」出身,在這些方面顯然不如蕭何有實力。

  劉邦力排眾議,最終選定蕭何為最高行政長官,潛在意圖是想昭告天下:在戰爭體制下軍功不菲的功臣們,已經得到了相應的物質補償。

  漢十二年三月,黥布叛亂被平定後,劉邦發布過一封著名的詔書:

  我稱帝已經十二年了(其實只有八年),曾經與天下豪傑共同打下了天下,現在則共同享有天下。有功之臣,上封為王,次封為侯,最不濟也有封地。重臣的親屬們,有的也被封為列侯,而且允許他們自己安排吏員,徵收賦稅。公主封為列侯。凡是有食邑的人都有印信,賜予大宅。兩千石的高官,遷居京城長安,安排合適的宅第。隨我入蜀漢、定三秦的人,都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我對天下功臣可以說是沒有虧欠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將共討之。

  這封詔書雖然寫得很晚,但它所表達的想法,在高帝六年分封列侯、排定座次時就已顯現。可見,在劉邦心中,功臣們立下的大功,在分封時都已悉數回報,此後兩清,誰也不再虧欠誰。

  最後,蕭何善於保全自我。

  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幹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並未有所覺察。後來,蕭何手下一位鮑姓門客(鮑生)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禦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後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蕭何一點就通,立馬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鮑生」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有!最後「漢王大悅」足以說明他看得極精準。

  劉邦和蕭何不是私交極深嗎?他為什麼會懷疑蕭何?

  這也是沒辦法,誰讓蕭何的權力如此之大呢!他和張良、陳平不同。張良只是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當個參謀,沒有什麼實權。陳平有一定的權力,但也不大。蕭何則是奉漢王之命管理整個關中、漢中、巴蜀區域,這個權力是什麼概念?一個完整的漢王國!蕭何就是候補漢王、代理漢王。

  劉邦在前線疲於奔命應付著項羽大軍,整個後方不得不全撂給了蕭何。雖然他很了解蕭何,知道其忠誠能幹,即使如此,也無法徹底安下心來,畢竟是好大一片江山啊!當蕭何把自己成年的子孫、堂兄弟們全都送到前線,實際上是送給劉邦當人質的,最後換來「漢王大悅」,多麼不易啊!這不僅使得劉邦徹底放心了,還讓劉邦暗自讚歎,很欣賞蕭何的智慧。不需要多說什麼,這個蕭何就能心領神會,漢王怎會不大悅呢?其實背後的功臣應該是「鮑生」,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

  這件事情過後,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再也沒有猜疑過蕭何。

  在「善解人意」方面,其實蕭何也是有過人之處的,特別是在應對劉邦的猜忌的時候時,他比韓信要高明很多!漢初「三傑」,張良是永遠不會受到劉邦猜忌的,韓信因備受猜忌而一錯再錯,蕭何因為和劉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躲過了滅頂之災。

  忠心耿耿仍屢遭猜忌

  蕭何一生忠心耿耿,心無二致不說,危難時候還總能挺身而出。早在起義開始之前,劉邦不拘小節、惹是生非的性格讓他吃了好幾次虧,幸好蕭何時刻準備,處處維護,即便如此,劉邦最終還是惹了官司。官府抓不住劉邦,呂雉便成了替罪羊,進了深牢大獄,幸虧有任敖相助,呂雉在獄中才沒有受折磨。後來劉邦成為泗水亭長,也算是混進了體制內。每次出差,蕭何都比其他人更關照他。沛縣起兵,蕭何更是二話不說率全族人參加,這著實令劉邦感動萬分。如今的蕭何可謂名利雙收,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塔尖,依靠的就是劉邦這個堅挺的後台。

  然而,人們的生存狀態一旦有所改變,很多事情也會隨之變化,尤其是心態。處在權力中心位置的蕭何,不但掌握了大量實權,更在廣大群眾中,特別是關中百姓中,極具號召力與影響力!這樣的局面讓劉邦忐忑不安起來。

  兩人關係那麼鐵,難道就不能消除劉邦對蕭何的戒備嗎?

  當然不能!所有的戒備都源自權力和影響力。顯然,影響力最終會轉化為權力。歸根結底,蕭何的勢頭威脅到劉邦的最高權力了。

  每一次蕭何都能有效化解劉邦對他的猜忌。

  蕭何一生經歷過三次重大的信任危機。

  第一次即是漢三年那次,蕭何聽取了「鮑生」的建議,以自己的子孫、堂兄弟為人質換來了「漢王大悅」。

  漢十一年是第二次,蕭何聽了他的意見,順利渡過危機。

  漢十二年的第三次信任危機,蕭何也順利渡過了。

  蕭何的善於自保不僅表現在處理君臣關係上,更表現在與諸侯的相處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他臨終之時能夠拋棄私人成見,舉薦曹參繼承相位。

  曹參和蕭何本來是老戰友,兩人結怨正是緣於這次的排名活動。惠帝二年,蕭何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詢問蕭何說,您百年後誰可以代替您成為國相呢(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沒有人比君主自己更了解臣子(知臣莫如主)。惠帝再問,曹參怎麼樣(曹參何如)?蕭何連連點頭說,皇上選對人了,我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這番對話為蕭何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給他留下了「不計私嫌」的雅名。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蕭何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故變遷之後,為人處世是多麼小心謹慎——惠帝此時剛剛十八歲,就算是臨終之時,蕭何也不願直抒胸臆,非要等皇上自己點出曹參,才表態全力支持。

  蕭何購置房產,一定要買在最荒僻的地方。而且,從來不買有高大圍牆的宅子。他說,後代賢能,會學習我的節儉;後代不賢,這種房子也不會被勢家大族盯上奪走。

  相權與君權的矛盾總是在不斷協調中相互博弈著,因此即便是與劉邦私交甚篤,蕭何也免不了屢遭猜忌。各侯為求自保,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雖然令人不齒,但與他們相比,蕭何總歸算是善始善終了。

  至此,我們用了九章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劉邦分封列侯的情形。目的有兩個,一是說明劉邦是遵守承諾的人;二是說明劉邦構建了一個受封集團。兌現承諾是為了贏得功臣派的支持,這一派對於鞏固西漢政權關係極大,畢竟功臣派是劉邦政權的基石。而且,當時異姓諸侯王出現叛亂時,劉邦成功利用受封集團打敗了異姓諸侯王。那麼建漢後,除了大封列侯,為了鞏固劉姓江山,劉邦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體",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推薦閱讀:

###王立新論史:蕭何張良是如何倖免於劉邦「虎口」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才是韓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看看擁有「翻雲覆雨手」的一代丞相蕭何是如何當官的!
此人無才無功,憑什麼獲得連蕭何都不如的尊崇地位
蕭何為何要輔佐劉邦做沛公

TAG:蕭何 | 帝國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