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渴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口乾渴?

  口乾渴,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覺口中乾燥,而欲飲水的感覺。在古典醫藉中有「口乾」、「口燥」、「嗌干」、「口舌乾燥」、「口舌干焦」、「思水」、「欲飲水」、『『大渴」、『頓渴」、「大褐引飲」等稱謂。(寨問·熱論)指出:「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諸病源候論)謂...

口乾渴怎麼引起?口乾渴發病原因?

  熱熾氣分口渴與熱入營血口渴:二證雖同為里實熱證,但應分辨邪熱之在氣在血。前者多因熱邪入里,陽明氣分大熱。其特點為大渴引飲,兼見大熱、大汗、脈洪大;陽明腑實證又必兼大便不通,脘腹脹滿疼痛。而熱入營血,雖亦口渴,但程度大減。且初入營分。由於熱邪煎灼血中津液上蒸,雖口舌發乾,反不甚覺渴。即使是口渴,飲亦不多。兼見入夜煩熱。或躁動不安,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等熱在營血的癥候。對這類里熱口渴證,當清其熱則渴自止,不必專事生津止渴。熱熾氣分者,治宜清熱瀉火保津,方選自虎加人蔘湯。陽明腑實者用大、小承氣湯治之。熱入營血著,當清營涼血,選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

  濕熱蘊蒸口渴:多在濕溫或署濕中出現。但雜病中亦不少見。一般濕溫病證,因濕為陰邪,傷津不重,故多不渴。但濕熱並重或熱重於濕者,可出現口渴身熱等症。其臨床特點是:口渴不喜飲,或飲亦不多,或喜熱飲,且伴濕邪阻滯之象,如身熱不揚或午後身熱,胸脘痞悶。身重頭蒙,便溏不爽,苔黃膩等。治療宜清熱化濕並舉,根據濕熱輕重,分別施治。熱重於濕者可用三石湯、連朴飲,濕熱並重者可用黃苓滑石湯、甘露消毒丹加減。濕熱口渴因其渴不欲飲或飲亦不多,又當同熱入營血相區別。熱入營血必有營分熱證(如神昏譫語、斑疹),與濕熱證表現迥異。

  水飲內停口渴:由於痰飲內阻。陽氣不能敷布,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致口渴。其特點為口舌乾燥但不欲飲,或飲後不適。或水入則吐。併兼見水飲內停之腹滿身重,水腫,心下悸或臍下悸動,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治宜溫陽化飲法。飲停於心下者,苓桂術甘湯主之;飲停於下焦者,可用五苓散。

  肺燥津虧口渴與陰虛火旺口渴:前者為外感燥邪灼傷肺津,或久咳不止肺陰受損。肺為氣道,主津液之敷市,又主皮毛,下合大腸。故其症表現為口渴,鼻乾咽燥。乾咳無痰,肌膚乾燥,大便乾結等。後者或因熱病後期陰津被耗,或因慢性久病陰血虧損,陰虛生內熱。故不僅口乾咽燥,夜間為甚。且有失眠,頭目眩暈,骨蒸潮熱,五心煩熱,舌紅苔少乏津等陰虛火旺之症。肺燥津虧者宜清肺潤燥生津,方選清燥湯或清燥救肺湯;陰虛火旺者宜養陰生津,方選六味地黃湯合增液湯。

  總之,見有口渴的病證頗多,以上就其最常見的證候加以論述。臨證時應著重注意欲飲與否,飲多飲少,喜溫喜涼,並可參合脈證舌苔,仔細分析。辯其在氣、在血,陰虧陽盛,是虛、是實以及何臟何腑,分別診治,不可一概以里熱論之。

口乾渴診斷標準&口乾渴做哪些檢查?

  常見證候

  熱熾氣分口渴:口渴飲冷。高熱汗出、面紅目赤,煩躁,或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數或沉實有力。

  熱入營血口渴:口渴,飲水不多。或不欲飲,午後熱甚,煩躁譫語,或斑疹隱隱,舌質紅或尖紅起刺,脈霧細數。

  濕熱蘊蒸口渴:口渴,但不欲飲,或飲而不多,胸脘痞悶,納呆,泛惡乾嘔,身熱心煩,肢體倦怠,大便秘或溏而不爽,小溲黃赤,或見黃疸,舌苔黃膩,脈濡而數。

  水飲內停口渴:口舌乾燥而不欲飲,飲後不適,或水入則吐,頭暈目眩,心下滿或悸動,腹滿身重,或肢體浮腫,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齒痕,苔滑或膩,脈沉弦而滑。

  肺燥津虧口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乾咳無痰,心煩脅痛,肌膚乾燥,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而干,脈弦澀或小數。

  陰虛火旺口渴:口乾咽燥,夜間尤甚,虛煩失眠。頭目眩暈,手足心熱,或潮熱骨蒸,舌紅瘦苔薄,脈沉細而數。

口乾渴的治療用藥

  【證治方葯】

  (一)熱熾氣分

  1,臨床表現:口渴飲冷,高熱汗出,面紅目赤,煩躁,或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數或沉實有力。

  2,病因病機;熱邪入里,陽明氣分大熱,熱傷陰津而口渴飲冷。

  3,治法:清熱瀉火,保津生液。

  4,方劑:白虎湯加人蔘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甘草10g,党參15g,麥冬15g。

  方義:生石膏、知母、甘草清熱瀉火,党參、麥冬益氣養陰、保津生液。

  加減:口渴甚者加生地、花粉、石斛保津生液。

  5,變通法:高熱,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舌苦黃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數或沉實有力,陽明腑實者用大、小承氣湯(《傷寒論》)加減,急下存陰。

  (二)熱入營血

  1,臨床表現:口渴,飲水不多,或不欲飲,午後熱甚,煩躁譫語,或斑疹隱隱。舌質紅絳或尖紅起刺,脈細數。

  2,病因病機:溫病熱入營血,耗竭陰液,口渴而飲水不多或不欲飲。

  3,治法:清營涼血。

  4,方劑;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水牛角30g,生地15g,丹皮10g,連翹15g,銀花15g,黃連10g,玄參15g。

  方義: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營涼血,連翹、銀花、黃連解毒清熱,生地、玄參養陰。

  加減:斑疹加赤芍、紫草涼血化斑,煩躁譫語加石膏,知母清解陽明。

  5,變通法:溫病熱入營血口渴,重者可用清營湯(《溫病條辨》)或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加減。輕者可用昊鞠通清燥湯(《溫病條辨》)加減,即生地、麥冬、玄參、知母,人中黃。

  (三)濕熱藴蒸

  1,臨床表現:口渴,但不欲飲,或飲而不多。胸悶脘痞,納呆泛惡,身熱心煩,肢體倦怠,大便秘結或溏而不爽,小便黃,或見黃疽。舌苔黃膩,脈濡數。

  2,病因病機:濕溫或暑濕,濕遏熱伏,三焦氣化失司,陰液不得敷布。

  3,治法:清熱化濕。

  4,方劑:三石湯(《溫病條辨》)合連朴飲(《霍亂論》)加減。

  藥物:生石膏30g,寒水石15g,滑石15g,黃連6g,厚朴6g,菖蒲10g,竹茹10g,蘆根30g,通草10g。

  方義:生石膏、寒水石、黃連清熱,滑石、通草利濕,菖蒲化濁,厚朴理氣,竹茹和胃,蘆根生津。

  加減:泛惡加半夏,胸悶脘痞加藿香、佩蘭。

  5、變誦法:身熱心煩,漫熱並重者可用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甘露清毒丹(《溫熱全書》)加減。

  (四)水飲內停

  1,臨床表現:口舌乾燥而不欲飲,飲後不適,或水入則吐,頭暈目眩,心下滿或悸動,腹滿身重,或肢體浮腫,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齒痕,苔滑或膩,脈沉弦而,滑。

  2,病因病機:水飲內停,津液不得敷布上承,故雖口舌乾燥但不欲飲,

  3、治法;溫陽化飲。

  4,方劑:苓桂術甘湯(《金要略》)合茯苓飲(《外台秘要》)加減。

  藥物:茯苓15g,白朮15g,桂枝10g,枳實6g,陳皮10g,生薑6g,甘草6g。

  方義:茯苓、白朮健脾化飲,桂枝溫陽化氣,枳實、陳皮理氣,生薑和胃,甘草調中。

  加減:氣虛加党參,嘔吐加半夏。

  5,變通法:水人則吐,小溲不利,飲停於下焦者,可用五苓散(《傷寒論》)。

  (五)肺燥津虧

  1,臨床表現:口渴咽干,鼻乾咽燥,乾咳無痰,心煩,肌膚乾燥,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而干,脈弦澀或小數。

  2,病因病機:外感燥邪灼傷肺津,或久咳不止,肺盱受損。

  3,治法:清肺潤燥生津。

  4,方劑: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加減。

  藥物:桑葉10g,生石膏30g(先煎),杏仁10g,麥冬15g,阿胺10g(烊沖),枇杷葉10g(包),沙參15g,蘆根30g,甘草6g。

  方義:桑葉、生石膏清熱潤燥,麥冬、阿膠、沙參、蘆根養陰生津。枇杷葉、杏仁、甘草潤燥止咳。

  加減:燥熱盛者加知母、生地,氣虛者加党參。

  5,變通法:見氣虛而燥熱者,可用清燥湯(《蘭室秘藏》)加減。即補中益氣湯如麥冬,五味子、生地、黃連、黃柏等,益氣潤燥生津。

  (六)陰虛火旺

  1、臨床表現:口乾咽燥,夜間尤甚,虛煩失眠,頭目眩暈,手足心熱,或潮熱骨燕。舌紅瘦苔薄,脈沉細而數。

  2,病因病機:熱病後期陰津被耗,或久病陰血虧損,陰虛生內熱,津液虧乏。

  3,治法:養陰生津。

  4、方劑:增液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生地30g,玄參30g,麥冬15g,蘆根30g。

  方義:生地、玄參、麥冬養陰生津,蘆根生滓增減。

  加減:熱盛火旺者加石膏、黃連。

  5,變通法:久病陰血虧損,陰虛火旺可用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加減,滋陰降火。

  【評述】

  有口渴的病症頗多,以上就其最常見的證候加以論述。臨證時應著重注意欲飲與否,飲多飲少,宮溫喜涼,並可參合脈症舌苔,仔細分析。辨其在氣、在血,陰虧、陽盛,是虛、是實,以及何臟何腑,分別診治,不可一概以熱論之。

  口渴欲飲多屬實證熱證,重在分火盛和津傷,宜清熱瀉火或養陰生津。口渴不欲飲,飲亦不多,為濕濁或水飲內阻,津不上承所致,不可清熱生津,宜芳香化濕或溫陽化飲。

  以日渴為主症的,尚有消渴,口渴多飲,飲水即消,屬肺熱津傷之上消,可用天花粉、葛根、五味子、生地、麥冬、天冬等,以養肺清熱為主;氣虛加黃苠、人蔘,益氣生津。

推薦閱讀:

銀屑病關節炎治療大誤區
【學術】肩袖損傷的診斷和治療(值得收藏)
糖尿病治療很費錢?教你4招省錢又高效
強化他汀治療,預防卒中複發

TAG:治療方法 | 方法 | 治療 | 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