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的力量——早戀

個案:我有一個非常乖巧的女兒,今年上高二,快要上高三了,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形象各方面也不錯,是一個很讓人驕傲的小千金。可是我非常苦惱,她現在開始談戀愛了,好像是跟一個高年級的男生,我覺得非常受不了。因為高二對於女孩子很關鍵,如果學習落下來了,高三怎麼辦呢?找女兒談話時,女兒有一些非常激烈的言行,比如我說「你這樣做將來耽誤了學習」,女兒就說「你怎麼知道一定耽誤我的學習呢,他一直在幫我啊,如果說真的耽誤了,也不需要你來替我承擔」。但是我們做父母的非常焦慮,女兒的成績確實是在下降,真的不像女兒所說的那樣在幫她學習,她從以前班裡的前三名現在幾乎要下降到倒數了,而且這個時間持續了一兩個月了。我本想讓她順其自然,現在發現自己不去干預的話,問題更糟,於是開始把女兒鎖在家裡不讓她上課,但是這樣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母女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大,家庭的氣氛非常不愉快。像我這樣的父母是不是很多啊?我究竟能做一些什麼呢?我現在都快發瘋了!李子勛:首先要搞清楚,是媽媽知道女兒交男朋友,干預女兒造成女兒學習下降呢,還是女兒戀愛引起的學習下降?是女兒學習不好了,尋找原因發現她談戀愛了,還是父母擔心她談戀愛學習會下降?女兒學習下滑,心境不好去尋找男朋友,還是學習很好,交了男朋友就變糟了?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女兒交友與學習下滑沒有關聯性,只是湊巧發生在同時。這些可能性都同時存在,要看父母願意選擇哪個可能性來解釋。選擇不同的解釋會引發不同的干預行為,怎麼來判斷解釋是否正確呢?只能看干預是否有效。現在很多孩子都在「早戀」,好像成熟得越來越早。當然「早戀」這個詞並不科學,是一種觀念的建構。沒有辦法說清楚什麼是「早戀」,早到多少算早。從心理社會發展來看,青春期過後的孩子戀愛是心性成長的必然過程。說早戀不好是指早戀可能妨礙學習,早戀可能把握不住界限,引起傷害。如果是前者,那麼是社會高度發展孩子的學習能力,忽視了孩子其他發展的錯。如果是後者,父母、老師為什麼不去教導孩子如何健康的戀愛呢?有個母親來找我,說十七歲的兒子把女同學帶回家,關上門不讓自己進去。事後她做了很多事情來制止這樣的事發生。比如找女孩的家長,告知老師把他們分開,和丈夫一起責罵孩子並要他書寫保證。可是她恰恰沒有做最重要的事:告訴孩子兩個人在一起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了可能會有什麼後果。告訴兒子:聰明的孩子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讓雙方在彼此喜歡中獲得學習的動力,如何在兩人關係中去促進自己心理成長、成熟。誰都不敢說孩子不應該發展對異性的喜歡,但一般女孩子喜歡男生了,被發現了,家裡常常會全部捲入,主要是擔心女孩不會自我保護。男孩還好一點,有的父母會覺得男孩子交女朋友沒有什麼,不會吃虧,只要學習不受影響,樂得睜隻眼閉隻眼。其實,就學習來說,常常是男孩受到的影響大。男孩會琢磨怎麼去約女孩,女孩則被動一些,心思花的少。當然,如果遇到不愛學習的,愛學習的那一方受干擾較大。家庭一旦捲入孩子的交友,勢必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分心,因為他要花心思過父母這一關。對孩子比較依戀的父母,控制孩子要多一些,所以干預就變得很強,這樣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家庭關係寬鬆的,遇到這樣的事,父母比較開明,會給予孩子必要的提醒,孩子的學習雖受交友影響,但不會再增加父母的影響。當然,開明家庭的孩子早戀也不會走極端,不會輕易就做出什麼事來。依戀糾結的家庭,孩子為了擺脫親密糾結,或者缺乏關愛的家庭,孩子為了獲得親密交朋友,反倒容易越界。過早捲入早戀的孩子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家庭情感不和。比如說男孩跟媽媽的關係不好,他渴望女性的溫暖,容易喜歡上一個姐姐式的、主動關心的女孩,這就是一種補償。有補償要求的孩子有較強的情感慾望,想得到越多越好,會不停地促使兩人的戀愛關係往前走。女孩如果沒有穩定的親情,父母不喜歡她,或者父母婚姻衝突,她得不到穩定的安全感,或家庭分裂,爸媽鬧離婚,女孩渴望有父愛式的東西,就會喜歡比較成熟、穩定、堅定的男孩。母親太強大了,總是控制女兒,她「早戀」時會喜歡逆反、膽大、比較異類的男孩,把不敢反叛的情緒通過男友間接表達出來。因為她無意識的想挫敗母親,媽媽不要她幹什麼,她就幹什麼,她希望媽媽認輸,讓媽媽不得不求她,說「女兒,媽媽求你,你不要……」。當然,這樣的代價有些大。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情感中,女孩即便喜歡上別人,也不會走極端,不會過早與人形成依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十八歲以前,女孩子的初戀多少有些針對父親,父親如果給女兒足夠的情感,女孩會形成一種情感體驗的模式,碰到男孩做過分的事,內心就會有天然的反感。另一方面,與父親的交往經驗也讓女孩和男孩交往的時候心理很踏實。如果父女一直是對抗的,女孩在與男生的交往中會過度尋求補償,對那個男生要求就多,控制的慾望也很強,因而自己付出也很多,越界就很難避免。所以,非理性的、衝動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早戀危險因素,實際上掩藏在家庭關係中。換一種視角看「早戀」其實,「早戀」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西方人或歐洲人從來不知道這個詞,也就沒有創造這樣一個詞來壓制孩子。心理學認為兒童都有性慾,兒童都要完成自己的性慾才能長大,這是他的快感,他有正常快感的獲得方法,不管是對身體的愉悅,還是對精神的愉悅,人活著有快樂才會活下來,不然的話他活著就沒有動力了。所以,我們並不認為一個十六到十八歲的女孩、男孩喜歡上異性就不好。這在西方是被倡導的,甚至很多書上會提倡青梅竹馬的交往,讓孩子從小就跟異性交往,因為從小跟異性交往,他的很多情緒情感會得到補償。當男孩還是兒童時,與異性玩樂的慾望,跟和同性一樣大;到了少年階段,他就要跟男孩子競爭,和異性在一塊兒,別人玩什麼他就要玩什麼,女孩子玩的男孩子也玩;到了十六七歲,則會對異性產生朦朧的好感,帶有快樂的、密切的甚至性色彩的情感,需要跟異性完成。如果男孩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就不會做出什麼事,他會按照年齡來完成那些屬於性趨向發展的任務。女孩的性趨向發展則是這樣的:在兩歲時意識到自己是個女孩;到十五歲時開始朝向女孩的興趣、穿著、打扮發展;到十七歲,基本上要有女孩的整體風格,包括裝飾、修飾要有女孩的行為、語言色彩,基本上對男生的喜好就產生了,比如喜歡什麼樣的男孩,不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她要完成這些任務。但是如果假設一個女孩從小不和男孩在一起,在幼兒園就受爸爸媽媽保護,不讓跟男生交往,社會也不提供這種機會,甚至家長和親人會說「女孩不要跟男孩玩」,這就容易傷害她。到她十七八歲的時候,突然產生和異性交往的慾望的時候,會覺得很糟糕,會有羞恥感。很多孩子其實並沒有開始做什麼,只是喜歡某個異性,就覺得這樣很不對,擔心影響學習,結果學習真地被影響了,精神狀態也很糟糕,這是一個心理自我建構的過程。客觀的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歡男生的時候,暗地裡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的性別發展是成功的,沒有出現問題。如果女孩子十八歲還討厭男生,不跟男生來往,甚至穿著像男孩一樣,剪短頭髮,搞不清楚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才應該擔心。從中國的社會環境來講,站在現實角度判斷,我們不能像西方社會那樣鼓勵孩子早熟,或者有意的暗示孩子去做那樣的事情。東方文化講究傳統、教育,所以家長不鼓勵孩子這樣做,但是發現孩子有這樣苗頭的時候也不要橫加指責,可以說:「女兒你開始喜歡男生了,爸爸媽媽很高興,但是我們還不太清楚你是怎麼來處理這種情感的?」這些都可以和孩子交流,如果家長首先是接納的態度,女兒就願意跟父母說,孩子總是依賴爸爸媽媽的,他們願意跟爸爸媽媽講。比如,女兒說男孩約我到哪兒去,爸爸媽媽可以說「這個地方可能不太合適,我們還不太了解男生的家長」,也可以跟她說,「你們現在最主要的是學習,就在學校交往,離開學校後可以各自回家」(學校有老師管著)。這樣的交往適合中學生,在學校大家比較默契,我需要什麼你幫我,而且彼此說說話,互相安慰,有一點親密感,等於增加了上學的動力。總之,可以跟孩子討論,但是不要制止她、把她關在家裡、讓她保證。有些家庭讓孩子寫保證,保證不跟男孩子來往,會激發孩子的憤怒,她一憤怒行為就容易失控,結果反而更糟。如果女孩受到爸爸媽媽的創傷,也許就會找男孩來補償,她說家庭怎麼怎麼她,男孩子內疚,就對女孩更好,關係反倒被促進了,結果一些家長擔心的事情就會發生。所以,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如果女兒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要用愛把她拉回來。家長要是讓孩子覺得在管制她,反而會害了孩子,早戀很可能從本身還比較理智的狀態變成不理智,變成和父母的對抗,成了戰爭,不僅孩子會愛的過頭,學習也肯定會垮下來。女兒喜歡一個男孩,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這個喜歡是對的,可以提醒她,「喜歡這個男孩,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未來還有很多不可知的東西,比如考上什麼大學,這個男孩能不能考上,還有男孩考上大學是不是和你一樣,大學四年,男孩子接觸很多女生」,等等。家長要向女孩灌輸情感是對的,喜歡他也非常好,但是喜歡不代表未來,喜歡只是現在對這個男孩很認同,跟他有親密感,不能代表未來;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誰都不能保證誰,也許你會變化,你到了那兒去會覺得很多男生比這個男生優秀。可能性很多,家長只要告訴孩子可能性就夠了,而不要說戀愛一定會影響學習,戀愛是壞的事情,是糟糕的事情。如果家長這樣告訴孩子,勢必會引起衝突,她的內心會兩難,產生分裂性的痛苦。或者覺得跟爸爸媽媽的關係變糟了,爸爸媽媽突然變成惡魔了,原來都是很好的,對她百依百順,現在突然厲害起來,板著臉,孩子會出現焦慮,這種焦慮能使她的學習垮下來。要提醒高中的孩子,這個時候學習是第一位的。父母要覺察到孩子是青春荷爾蒙引發的對異性的好感,這並不是壞事情。同樣還要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產生的一些衝突性的、體驗式的、情緒化行為。即便犯了什麼錯也要原諒他。父母要理解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年紀開始關注異性。真正的問題是家長把孩子的情緒活動或者情感活動和他的學習活動對立起來了,認為孩子只要有任何學習以外的思想或者愛好,可能都是影響學習的。事實上,學習活動對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重要的生活內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長,發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為上的技能、知識上的技能,還是情緒體驗方面的技能,都需要發展。因為「成長」概念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一個孩子要成長起來,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緒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須要成長,這些成長不僅不影響學習,反而可以促進學習。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各方面成長都好的話,他的學習自然會成長的好,而且學習的成長和其他的思維活動或秘密活動的成長並不矛盾,那是一個很好的互補。有些家長喜歡看孩子的日記,會因為看了日記里的某些情感活動而替孩子擔心。其實,如果只是在日記裡面記一些東西,並沒有因為情緒或情感使他無法去學校,或者無法學習下去。父母不要認為這兩件事情是對立的,因為對立的思維是一種簡單思維,很多事情並不是互相抵消或互相限制的。對立的事物中其實都存在著和諧,一種並存的和諧。父母發現孩子有情緒或者情感活動的話,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這件事。第一,要重新評價對孩子的前期印象,過去認為孩子在這方面像白紙一樣,現在要重新定位。孩子開始有這方面意識了,這標誌孩子在成長。第二,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有這樣的情感活動,但孩子沒有經驗,要考慮他需不需要指導,要想怎麼使孩子願意和我交談這一類的事情,或者我怎麼誘導他跟我談一些關於情感成長的事,把我的經驗和我的擔憂告訴他。父母要尋找機會促成一次交流,在孩子比較盲目沒有經驗的情況下,給予指導。第三,指導方式不是強行的而是朋友式的,或者是旁觀者建議的方式。比如說,父親和兒子交談時,可以說,「我在十五歲的時候,曾經喜歡一個女孩,這個事情肯定還很痛苦……」,可以講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對情感發展形成前期預警的能力,他要知道對女生的好感會隨著年齡成長慢慢淡化。如果孩子可以把戀愛看成生命中比較愉快的回憶,就會慢慢把自己的投入、精力、心情做合理安排。因為他知道依照爸爸的經驗,小時候喜歡三個女孩都是單相思,沒一個有結果,他慢慢就會評價自己情感的重要性。最好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看孩子的日記可能會發現好多你不了解孩子的、陌生的甚至備感擔心的一面。很多家長偷偷拿來孩子的日記,諮詢心理專家,因為就像擦油燈擦出一個巨人,家長不知道如何再把它收回去。首先,青少年的心理體驗非常直接,也非常真實。孩子成長以後開始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總需要客體來作投射,比如說他把日記上鎖或者把自己的抽屜上鎖,就表示這和爸爸媽媽沒關係,儘管他的身體和他的生活仍然和爸爸媽媽接觸很頻繁,但他需要保留自我,這是他成長的需求。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十四五歲還沒有這樣的需求,我們認為他是自我意識延遲。父母要保護孩子這樣的表現,當他們產生自我感覺的時候,父母應該感到欣慰和高興。第二,父母不要輕易地翻孩子日記。青少年在日記里的話都是深層的東西,深層的東西不是理性事件,如果父母以價值判斷它,會對青少年表現在日記里的自由自在的思維接受不了,過於擔心。其實,青少年沒有社會化以前的思維活動完全是比較感性的,比較自我中心的思維過程,或者叫「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只是和這個階段相伴隨的東西,比如說十五六歲很狂妄,藐視權威,也可能盲目崇拜權威,肯定很不成熟,但他們寫在日記里只是在做釋放,把思想寫下來。父母如果不能夠理解這個關係的話,最好不要看。父母必須要知道,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其實是在依賴孩子,需要通過偷窺孩子的內心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不確定感。如果父母需要孩子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願望和期待,孩子的壓力就太大。畢竟,孩子和父母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時代變了,經濟狀態、生存狀態都變了,不能讓孩子的成長完全符合父母成長的模式,必須給孩子更大的空間。關鍵是,父母要明白,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自然會跟自己不一樣。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從動機上是要保護孩子,不是要傷害孩子,或故意侵害孩子的權益。父母對孩子的愛常有一種全方位融入,彷彿是在替代孩子生活。但如果把孩子看成或內化成自己,就不允許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慾望的東西在孩子內心出現。一旦發現,就處心積慮地希望幫孩子消除掉。對孩子的這種愛有明顯雙向性,一方面保護孩子使孩子不犯錯誤,或者不犯大錯誤,一看到小的苗頭就把它扼殺了,儘管不好但實際上也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卻破壞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影響彼此的信任感,得不償失。父母為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做前期干預,對孩子的行為做一些判斷,偶爾看看日記也無妨,但千萬不要把日記里的事情當真。早戀有時也是一種資源,不少有早戀傾向的孩子學習很好,兩個人互相鼓勵、促進。後來都考上好大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緊張的學習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總需要尋找某種發泄情緒的方式,比如上網、遊戲、運動、交友等。遊戲和上網容易讓孩子上癮,所以不是好的選擇,如果交朋友交得節制,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往往孩子都這樣,父母怎麼糾正某個習慣都無效,朋友稍加指出,立即就改了。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會認同、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交男女朋友,同樣也是孩子性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十六歲以上的孩子,從心理發展需要看,應當鼓勵孩子交異性朋友。危險在於不能交壞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個和睦家庭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早戀學習並沒有影響,有時還會是促進。但如果孩子交了社會上的朋友、不愛學習的朋友,無一例外,學習都變得退步起來。早戀交什麼樣的朋友比早戀本身更值得家長關注。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早戀了,不要忙著去制止,先觀察孩子一兩周的學習狀況,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干預。如果決定要干預,父母要商量一下,必要時演一種雙簧戲也是可以的。父母可以故意去欣賞孩子的選擇,說:「有眼光,那是很不錯的女孩啊!你要珍惜她喲!要好好學習讓她保持對你的欣賞哦!」這是一種資源趨向,凡事先看到好處,故意誇大好處來引發孩子從「早戀」中獲益。對女孩,父母也可以說:「那男孩看起來比我們的女兒聰明喲,要追上我們這樣驕傲的小公主,不耍點聰明肯定是不可以的。」激發女兒對男孩的幼稚敏感,從「早戀」的混亂中清醒(那個時候的男孩都比女孩幼稚)。把早戀當一種積極的事情來暗示,效果也是讓孩子利用早戀的情感來獲得學習進步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資源。如果我們覺得孩子產生了早戀情感,學習一定要垮下來,這個先佔的觀念往往會毀了親子間的交流,也干擾了孩子的內心秩序,自然會危及學習。當然,每個早戀開始的時候,孩子學習都會出現波動,往什麼方向引導就是父母要承擔的責任。有時候,父母想當然地把成人的戀愛與孩子的「早戀」畫等號,以為孩子會整天想著性事。其實,孩子的早戀很像是自我認同,是掙脫自戀(喜歡不同性格的人),或尋找自戀(喜歡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遊戲,性慾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戀是過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兒,不愛也不戀。高中的孩子早戀是尋找學習壓力的緩衝、青春期反叛、自愛體驗的混合物,實質是把對同性接觸的依戀經驗轉移到異性接觸中,只戀不愛。家長要不斷的淡化孩子早戀中愛的意味,增加友誼或情誼的味道。先認同孩子,孩子的防禦就減輕,家長更容易觀察到孩子的變化,也能及時給予干預,干預技術有三種。第一,可以建議女孩把對方帶家裡來,記住家長要把對方當孩子的同性朋友那樣來接待,欣賞他,不要怪怪的。往往家長與那個孩子認識,並關係良好,那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道德責任,不敢做過分的事,也怕破壞自己在對方家長心目中的印象。如果你家是男孩,最好不要用這個辦法。因為孩子的女朋友得到你們的喜歡,她對男孩的自我保護意識會放鬆,往往在這樣的關係里是靠女孩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使關係不發展太快。第二,女孩子的父親要對女兒更好,更多陪女兒,形成一種關係競爭。女兒往往更容易接受父親給予她的情感,也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時,心理學認為這樣做會妨礙孩子戀愛心理成長,但為了孩子考大學的短期利益也只能如此)。母親要照機會為女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站在女兒的利益上,不要強調觀點。要告訴女孩兒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當發生什麼重要的行為時,如何停止不會傷害彼此的友誼。男孩的父親要教導孩子有責任,加強孩子對事情後果的預見,以及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做的。第三,西方的父母會給孩子避孕的教育,父親甚至在男孩約會前為他準備避孕套。這樣的做法多少有些默許和鼓勵。在東方文化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因為東方文化對性還看得很重,這樣的文化定式會給孩子的性帶來很大的心理衝突和壓力。但女孩的母親卻一定要告訴女孩這些知識,因為醫院裡少女懷孕流產的事實在太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長的拒絕,使孩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責任在家長,孩子不懂,家長懂,但家長卻把孩子推出去了。心理學的常用技術,通常會淡化戀愛的重要性,裝作會算命的樣子開玩笑地說:「哎呀!你命中注定這一生會有五次戀愛的,真正的那次戀愛是在二十五歲呀。」這是一種暗示技術,讓孩子被早戀限制了的感覺擴展到未來,女孩想到這次戀愛並不是她愛情的全部,就會重新去考慮自己當前的利益。如果她覺得這個男孩就是她的一輩子,就容易甘願付出更多。除此之外,也會常常改譯孩子戀愛的真實意義,說「你對那個女孩的喜歡是為了挫敗你的母親」,或者「為了完成你與母親的親密分離」,或者說「你得不到母親的關注在尋求社會補償」,等等。這些說法會沖淡孩子愛的意識,打壓他的性意識成長,讓他重新審視,把關注放在母親身上。這都是心理干擾技術。當然,這樣做可能會違背心理學關於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原理,不過考慮到當事人重要的利益——學習,心理理論是微不足道的。心理醫生對不同的情景會有不同的心理策略,束手無策的父母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推薦閱讀:

掌控他人的力量
射箭時應如何讓姿勢更穩?
你當溫柔,卻有力量。溫柔是怎樣的,力量又是怎樣的?
傳統硬拉和相撲硬拉各自具備怎樣的優勢?
第四課:稅收的歷史和公司的力量

TAG:早戀 | 力量 | 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