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定陵博物館
十三陵距離北京城45公里,在昌平天壽山腳下。自1368到1644年,明朝16位皇帝有13位葬在這裡,這裡也就稱做十三陵。在十三陵地下,帝王們的龐大宮殿縱橫交錯,連成一片。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音yi)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共活了58歲,做了48年皇帝,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他10歲登基,21歲時就開始選擇壽宮,要為自己建造一座龐大的陵墓。定陵總共建了6年,花費800萬兩白銀,相當於全國兩年的國庫收入。年輕的皇帝親自陵墓的選址和工程設計,還親自視察過自己的葬身之地。
明清帝王的陵墓建築都是按照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建造的,形制都是一樣的,所以俺認為了解了定陵就可以想像出所有皇帝陵墓的大概模樣,不一樣的只是規模和豪華程度隨皇帝的喜好而不同。
定陵地面建築由石橋-碑亭-宮門-祾恩門-祾恩殿-欞星門-五供桌-明樓和寶城構成。地下建築由五座相互連通的磚石結構殿堂組成地下宮殿。
祾恩殿是祭陵時行祭典禮的場所。定陵的祾恩門、祾恩殿遺址為李自成起義軍焚毀,僅剩下台基。李自成身懷對明朝的深仇大恨、以推翻明朝建立自己的王朝為己任,甚至不放過抹去死去皇帝的陵園。幸虧那時地宮入口隱藏的深,沒被發現,否則也許定陵難逃慈禧墓的下場。
由祾恩殿遠望明樓。明樓是陵墓的標幟,城樓上有一座為皇帝歌功頌德的墓碑。
欞星門又稱天門,寓意進入此門便可升天了。當導遊帶領遊客從地宮回到欞星門,要求大家穿過此門時,要一同高喊一聲:「我回來啦!」 彷彿要有這一聲大家才能從陰間走回到了現實。於是本來莊嚴肅穆的陵園裡不時有了歡聲和笑語。
五供桌:一個香爐,二個燭台和二個花瓶。
俺最喜歡看精美的石刻,心中讚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供桌背後是明樓。
地宮周邊圍繞著郁郁青青的松柏林。這棵造型奇美的鹿角柏,經考證比定陵的年歲都大,應該是特意從別處移來的。沿長長的台階走下地宮。
萬曆皇帝在這個地下宮殿里睡了三百多年。所有大殿通體是石頭結構,沒有一根樑柱,並且是金磚墁地。
新仿製的棺槨,顏色紅艷得亮眼。地面上有許多遊人扔過去的小額硬幣紙幣。俺不明白又不是能保佑人的佛.......
皇帝就是死也要把他的寶座帶到地下。
兩位皇后寶座順序向後排列。每個寶座面前有青花大缸一口,地宮剛打開時缸里裝有油和蠟,有燈芯,這就是俗稱的長明燈.按中國古老的傳統,當長明燈點起來的時候,就意味著死者進入了祖宗的行列,可以永享子孫的香火。但當地宮封閉後,因缺少氧氣,燈也就熄滅了。
走出地宮,明樓在前。
走上寶城,極目遠眺。
山嶽環抱中,遠處的帝陵比肩而立。
定陵共出土了三千件隨葬品,其中最值得觀賞的是完美精緻到極限的皇帝金冠和皇后鳳冠。我對萬曆皇帝了解不多,只知道在他死後的第24年,他的孫子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被李自成農民軍所逼,於1644年弔死在北京故宮後的景山。朱姓明朝從此謝幕。1957年地宮打開時,發現萬曆皇帝的棺槨里只保存下他的屍骨。經專家對屍骨的復原證明,這位皇帝生前是駝背,身高1.64,而且右腿比左腿短。還有嚴重的齲齒和牙周病。看來龍袍金冠之下的皇帝也有著難言之隱。
地宮打開時,三座雕龍漢白玉寶座是呈品字形排列。俺想皇帝希望可以抬臉很方便的看到他兩位生死同眠的陪伴人。皇帝活著的時候,天高皇帝遠。如今皇帝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卻終於能看到他們了,通過他們的陵墓,看到他們的生活。
推薦閱讀:
※古代兵器摘自《軍事博物館》]
※沒有圍牆的古村博物館 金溪養在深閨人未知的古村群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詳解(四)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展品實物
※華盛頓國家美術博物館藏的精美中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