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練好太極拳的幾大秘訣

第一個:「秘訣」:太極拳是流體的,不是固體的。水啊,風 啊!練拳,一定要練得柔軟,僵硬不行。流體怎麼形成?就是三維空間,點線面體,線路就是這樣子的,始終像流水一樣,這樣會很靈活,像蚊子和蒼蠅這類蟲子,走的是三維路線。所以,不會很輕易抓住它們,因此,打太極拳就像蚊子一樣,走三維路線。此外,還有一維半,就是時間和形體以外的部分,同樣是在三維空間面。如果時間不對就不可能相遇—人已喪失了很多功能,有一些動物,還保存著某些特殊功能—我們能不能恢復像他它們那樣的靈敏度呢?是可以的,只要好好練沉重量,飄浮量,等身體完全不用力的時候,就可以做到。我們所說的半維,他的伸縮性是很大的,功夫好的人氣圈就會大,一動 他就又感應。

第二「秘訣」:太極拳的陰陽調濟中,含有沉浮的內容。我們所說沉中有浮,浮中有沉,是不斷開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自己能調節好,就像調節水的溫度,調酒或者調顏料一樣,可以用有限的東西調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變體來,這是藝術家才能辦到的,一般人調節不好。太極拳也是一個道理,要用陰陽,調節出成千上萬種勁和力來。你重我也重,你輕我也輕,剛剛好,那麼,怎麼借對方的力?最簡單的就是槓桿原理,蹺蹺板,盪鞦韆,用沒有中心的中心進行調節。

太極拳是沒有點的點,人往往看重外表的東西,中國古人就不那麼認為,古人說:「雞三腳」,兩個之所以能走路,就是因為中間的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一隻腳在調節,二這隻腳才是真正的腳。照古人的話說,老鷹也是三個翅膀了,你說兩個翅膀誰管誰,其實都是中間的調節。跟雞一樣的是,人也是兩隻腳走路。那麼起到穩定作用的是哪裡呢?是兩腳之間,是尾椎骨。所以沒有的才是真的有,事有的東西其實是虛的,包括動得快和動得慢,都是我們的錯覺.

「其實,太極拳是沒有點的點,人往往看重外表的東西,中國古人就不那麼認為,古人說:「雞三腳」,雞之所以能走路,就是因為中間的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一隻腳在調節,這隻腳才是真正的腳。」

太極拳的秘訣

一、太極拳習練。太極拳介於道和藝之間,處於有無之間,在內不在外,要以有處揣其無,以虛處度其有。

太極拳的意境如畫家隨手畫畫,構圖筆墨並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筆便意趣盈然。但達到這種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齊白石畫蝦。白石老人63歲時畫的蝦,外形很像,但蝦的透明感還表現不出來,蝦的頭胸還不濃淡適宜,腹部少姿態。到了66歲,畫的蝦身已有透明感,頭胸部前端非常堅硬,表現了蝦的硬殼,腹部關節中間拱起,好象能蠕動了,長臂鉗也分出了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得有利。大約70歲,齊白石畫蝦才進入化境,蝦才成為透明的、遊動的、活生生的,蝦的向背、陰陽、輕重、厚薄、軟硬等,都在簡略的筆墨中充分傳達出來,而且看上去總象在水中,是濕潤潤的。白石老人自己說:「我畫的蝦和平常看見的蝦不一樣,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過:「中國畫真神奇,齊(白石)先生的畫,水中的魚兒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齊白石的畫達到了藝術的至高境界---氣韻生動。

關於太極拳的練習,郝為真先生說:「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楊澄甫宗師言練拳之境界:「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又說:「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幹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楊澄甫宗師所言指明了太極拳的練習方向和境界。練拳之時,要全身鬆開,不尚拙力,中正和順,穩靜安舒,輕靈圓轉,純以神行。要如莊周之夢蝶,人蝶不分,做到思慮全無,心中空空洞洞,人拳兩忘。

太極拳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流動的雕塑。今人學習太極拳,一者未遇明師,不入門徑,徘徊歧路,勞而無功;二者雖遇明師,淺學即止。故學習的人多,學成的人少。如何達到太極拳的境界呢?鄭曼青先生自言從楊澄甫宗師學拳七年,一個單鞭就學了一年半。據《史記》記載:孔子跟樂官師襄子學古琴,一首樂曲練習了十天,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可以彈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彈此曲雖已順暢,但還不熟練。數天後,師襄子再次對孔子說:你彈此曲已很熟練,可以換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掌握這首樂曲的精神。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掌握這首樂曲的精神了,可以換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說:我還未體會出這首樂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氣質。之後,孔子經靜心細思,對這樂曲有了深刻理解,於是對師襄子說:我體會到這首樂曲所描述的這個人物,皮膚深黑,身材高大,雙眼炯炯有神,凝視遠方,如同一國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誰能如此?師襄子聽完孔子的話,即刻離開座位,恭敬地說:我的老師曾指出,這首樂曲是「文王操」。孔子學彈古琴,從「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學習太極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樣好學深思,一定會學有所成。

二、學拳秘訣

李公雅軒為「楊門三軒」之一,得楊健侯祖師傳授拳藝,並遵其意於1914年拜楊澄甫宗師為師,追隨楊澄甫宗師十八年,深得楊家拳神髓,以散手見長。在他的床邊牆壁上,總是貼著他親手用毛筆寫的字:「要經常想楊老師打拳、推手的樣子,功夫才會長進。」許多學生都想把太極拳一下子學到手,特別是有些文化較高的人,東看書,西看書,總想在其中找到捷徑。有一次,他們問李雅軒先生:「**,學太極拳有沒有什麼訣竅,你能不能傳我們一些秘訣?」李先生說:「我現在告訴你們兩句話,照這兩句話去做,拳就練得好,功夫就會進步。第一句話:打拳要放鬆放軟的打。第二句話:打拳要想著我的樣子。」李雅軒先生將太極拳功夫從勁的角度分五級: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又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

太極拳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虛空無物的感覺,讓對手看得見卻摸不著,抓不住,打不上,捕風捉影,處處落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要達到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尊師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終,走向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三、太極拳之秘

太極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凈,這句話很難講明白。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這個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極了。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桿杠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併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鄭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後來羅邦楨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松』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松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松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特彆強調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

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綳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松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松。「松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松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於湧泉穴中。

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松,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它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松。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觀問題,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觀問題。心知才能身知.

四、關門與開門

鄭先生曼青一日約弟子翁某某日某時某刻到住所一談。翁某如期前往,在門外靜候。時間一到,上前按門玲,鄭先生將大門開了一個門縫,頭探出來對翁某連說了幾句:「拆開來練,拆開來練。」隨即將門關上,並未讓翁某進入。大門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後來,翁某把這件事講給師弟吳國忠聽,還氣猶未平,而吳聽了卻如獲至寶,努力推敲並奉行不綴,終成正果。可謂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太極拳之道,道傳有心人。

學習太極拳初級在架勢,言傳身教;中級在身法,需指點迷津;高級在心法,要心領神會。才能練體化精,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返虛,練虛還道。

五、太極拳的練法

李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孫,曾跟李亦畲的二兒子學過拳。有一次,李遜之對李錦藩說:「你打架子給我看看。」李錦藩打了一趟架子後,李遜之說:「就這樣練,把勁打通再說。」又一次,李錦藩問李遜之:「我看拳譜上有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這八法是怎麼回事?」李遜之說:「分得那麼清怎麼能用?我一舉手這全部都有了。」沒過多久,李錦藩又問:「拳譜上講10種身法,怎麼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遜之說:「你把頭豎起來,將身子豎起來,你就什麼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順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學拳中李遜之說:「拳,沒用多大力氣就可以學會的。真經沒幾句,其中的奧秘告訴你,幾句話就說完了。論拳,也不必按《易經》那樣說。」

今日教學太極拳,多不能從整體上去把握,動作細緻而複雜,使人難免以偏蓋全,顧此失彼,猶如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後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規範統一,卻失去了太極拳的內涵。楊澄甫宗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松凈,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董英傑先生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

張師秀剛教拳時常說:「練拳要慢中求,勻中求。」太極拳要慢不要快,靜下心,慢騰騰一點點摸,如摸魚一樣,慢中求輕靈。太極拳慢較容易,勻難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才能勻,打拳才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張師秀剛又說:「上佔三分下佔七,功夫練在下盤上。」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彈力功夫來。就是通過放鬆腰胯,力沉腳跟,力量從腳上像彈簧那樣反彈上來,通到手上。

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練拳的重點應在全身的整體均衡上,局部的感覺需從全身均衡的基礎上來,全身不均衡,不松凈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確,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強形似,也是硬的,容易變形,並有傷全身,得不償失。總之,沒有明師言傳身教,精心指點,練拳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太極拳戰略的原則

1、自衛有理,以靜制動:以太極拳禦敵的根本原則是「自衛有理,以靜制動」。因為貫串了「自衛有理」才能鎮靜自若。太極拳的「靜」包括著心理和生理上兩方面。心靜了才能應付瞬息萬變搏鬥局面,辯明敵人敵勢的方向路線。不管對方勁力擊我上盤、下盤、中盤,都能使對方勁力向不同方向柔化,這就需要「心靜」才能應付。並從而找出對方虛弱點而攻擊以達到避實擊虛。至於生理上的靜是要保持自己重心的穩定,雙腳隨時「變換步法」,「靈虛頂勁而又氣沉丹田」來保持身軀的穩定性,同時避免對方來力來勁打中自己的「重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太極拳的各項戰術原則。

2、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凡是對方來力來勁不論其大小,而我與之對抗的,都形成「剛勁」,凡能隨敵伸縮之勁而不含對抗性的,並且不丟不頂,將來勁來勢化成「我順人背」之勢的,方可謂之「柔勁」。太極拳走架時是貫徹「柔過勁,剛落點」的原則的。貫徹「不丟不項」的方法,用柔勁來「走化」任何加在我方的外力,以「引進落空」取得「我順人背」的形勢,再運用本身發出內勁、腰勁、腿勁加於外力之上形成驚彈勁以克敵制勝,故是「後發制人」的。這樣才能收到內家拳的以柔克剛的最大技擊效果。「後發制人」並不等於「被動挨打」。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微動,我意已先動」,只不過是為了審明敵情,造成予我有利形勢,不首先出擊而已。剛勁對每個人來說總是有個限度的,而柔化勁的作用則是無限的。敵力無論多大都可以用柔勁來化解,所謂「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在運用「後發制人」原則時,仍包含著「閃戰」的要求,要學習「閃戰」避開對方的初次攻擊以取得「我順人背」之勢,也是完成「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必要手段。只要我方發勁於對方已成「背勢」之時,技擊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增,技擊效果就比較顯著。

3、借勁借力,以順避害又擊敵:太極拳運動是由無數圓弧組成的。當處理敵方來力要貫串順水推舟借勁借力的原則時,圓弧運動是最有力的技擊手段。圓弧運動以逆來順受的方式避免、減少對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擊,直來的外力和圓弧接觸時相交成斜角而被「轉向分散」,對方之打擊力量被消減的程度與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故走化來力甚有效果而省力。還可用「粘、隨」之法使敵落入圓圈之內,使其手足如被蛛網所纏縛,進退不得。如果說「以靜制動,自衛有理」和「以柔克剛,後發制人」是各門武術達到上乘時共同具有的特點,那麼圓弧運動借勁借力就是太極拳術的獨特技擊心法了。故太極拳又有「弧」拳之稱。而且太極拳運動中充分體現著力學上的「螺旋轉化」(滾動小臂),「槓桿原理」(支點力距近遠之運用)等力學上的科學原理。但太極拳圓圈運動的技擊奧妙說來容易,做到則頗難,非經年深日久的鍛煉是難以「豁然而悟」的。俗諺說「熟能生巧」,要熟習太極拳圓弧特點應多練推手、大扌履、、對練、散手等,逐步發展。圓圈初練時一般大而有凹凸稜角,久則小而活,旋轉如飛輪,毫不受力。而且借人之力,用人之勁以擊對方,故小力可勝大力,弱可以勝強,老可以御壯。

4、以氣助勁,爆發驚彈:太極拳技擊中運用的是「勁」而不是「拙力」。力與勁的區別在於太極勁是發自丹田氣的內勁,而以內氣助腰腿勁的一種彈抖內勁。故又稱作彈勁、抖勁。這種「彈抖勁」是在丹田內氣訓練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三項特別訓練才能練成的。

太極拳的戰術密訣

1、沾:沾住對方身手,從而了解對方運動的方向,力量和速度。

2、粘:就象脫水粘住對方手足一樣,造成「我順人背之勢為之粘」。要求太極拳術者能用內氣運轉與對方招式相接則互相吸住,合成一體。

3、連:內勁與對方勁力連在一起,不丟不頂。

4、隨:隨對方變化而變化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著著尾隨,一搭上手就隨之行動,對方無所施其攻擊而又無法逃脫我的打擊。

沾、粘、連、隨以了解敵情屬知彼功夫。

5、聽:在「沾粘連隨」的接觸中,「聽」到對方的勁力套路、動向。

6、化:由「聽」而得出化去對方勁力的方法,以柔化之。

7、拿:拿住對方勁力套路和身手,形成「我順人背」之勢。太極拳術也包括了若干有效的「十八擒拿法」:(1)挒旋轉腕:擒拿的基本手法;(2)開窗推月;(3)平攬降龍;(4)金絲纏手;(5)纏手截腕;(6)沉肘截腕;(7)壓臂截腕;(8)退步撅臂;(9)雙剪子手;(10)披身伏虎;(11)擎扭托肘;(12)扭轉馬頭;(13)雙鶴抬頭;(14)丹鳳朝陽;(15)金絲攀眉;(16)錯節盤根;(17)猴子坐堂;(18)矮子倒樹。

8、發:發出以彈抖勁為基本的「掤、扌履、擠、按、采、挒、肘、靠」 八勁。

9、擎: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使敵方失根,有上提拔高之意)。

10、引: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將對方身手引入我圓圈之內而柔化之。

11、松:鬆開我勁勿使屈,即在引進過程中我腿部已曲蓄勁,內勁也已「回收」丹田,腰部也已收到潛轉之勢(中有靜字),名為松而實質是螺旋勁,彈抖勁已經蓄足,一發就突然驚彈而出。

12、放:放時腰腳認端明,放出彈抖螺旋勁時,身手各部要與腰腿勁相應相合(中有整字),即發力要發出全身的整體力,「掌心要與腳心相印」即是一訣。

這「擎、引、松、放」四個字的戰術功夫是太極拳術技擊的第三步功夫,更高一級功夫則是運用「氣功」去制敵的,其四字是:

13、敷:運氣於已身,而在技擊時敷布在敵方勁力之上,使不得動,也有較輕地接對方勁力的意思,輕敷與敵相沿接。

14、蓋:以氣蓋住對方內氣內勁之來處,當對方內氣內勁作用於我身體任何部位時,我的意識和呼吸內氣就必須集中地復蓋在該處並運化之。

15、對:以我內氣對準彼方內氣來處,我的呼吸和勁力便和對方相應相合。

16、吞:以氣全吞對方而入於化。有吸入對方來勁的意思。辯證地看,既已吞入彼方「內氣」,彼勁被化,接著就「吐」、「吐」即是化而發放。

「敷、蓋、對、吞」四字密訣是從行氣的角度敘述太極拳技擊作用的。


推薦閱讀:

太極八卦掌 | 八卦掌第一掌-單換掌
太極拳 架路區分
芻議太極拳拳理之「主宰於腰」
太極與理

TAG:太極拳 | 太極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