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楊派太極拳預架、練架、用架

吾師張虎臣(1898—1979)先生,京東通州人,畢生從事武術事業,解放前任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區)國術館長,解放後退隱民間,教拳於通州西海子公園、通州工人俱樂部。先生傳教的太極拳,師從楊少候、楊澄甫、許禹生三位大家,與現在流行的傳統楊氏大架不甚相同:架高步活、輕靈奇巧、圈多圈小……既有慢架快架之分,亦有練架用架之別,今人稱之謂「楊氏小架太極拳」。筆者少時學拳技於北京通州,為張虎臣先生親傳弟子。今將所知奉獻給讀者,並以此文紀念恩師虎臣先生。吾師張虎臣先生傳教的楊氏小架太極拳套路有三趟:第一趟為太極拳預架,第二趟為太極拳練架,第三趟為太極拳用架。何為預架、練架、用架?先生答曰:「練架者,功力架也,練之可長勁力;用架者,快架也,練之可用於技擊;練架、用架太難,故設預架,先易後難,循序見進也。」預架,實際上是太極拳練架、用架的簡化架,門內稱太極正路(以下稱正路);練架,實際上是太極拳的基礎架、功力架,門內稱太極家手(以下稱家手);用架,實際上是太極拳的快架、技擊架,門內稱太極小式(以下稱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定式名稱、姿態、順序為攬雀尾、單鞭、提手……等同於現今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大架傳統套路,但式與式連結過程中的變化、勁道、速度及要求,卻大不相同。三趟拳架套路的來由及大概情況,據吾師所述,回憶如下:武術,特別是太極拳的推廣與普及,許禹生先生功不可歿。許禹生(1879—19450,字龍厚,北京人,祖藉山東,出身於武術世家,曾延請多位武師學藝。學楊氏太極拳於楊健候,學宋氏太極拳於宋書銘;學八卦掌於劉風春,學六合拳於劉德寬……並與武術大家紀子修、吳鑒泉、楊少候、楊澄甫、李存義、王茂齋、劉彩臣、恆壽山、佟連吉等為友相互切磋研討,故精通多門拳技。許畢業於晚清譯學館,任職教育部專門司主事,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皆高。許的資歷及為人謙遜包容、豁達大度,使其在武林門戶紛爭的亂世,具有相當高的威信和號召力,故能對武術,特別對是太極拳的推廣與普及有所作為。1912、1916、1919、1929年,許禹生相繼發起創辦北平體育研究社、北平體育講習所、北平行健會,著述《太極拳勢圖解》,主編《體育》月刊。身為北平國術館長的許禹生,理論與實踐並重、青少年培養與民眾教育同行:體育研究社邀武林名流演示、切磋技藝,研究武術理論和拳史;體育講習所用於各級學校武術師資的培訓;行健會面向社會各界教授武術;《體育》月刊進行輿論宣傳……以廣泛的影響力推動武術、太極拳的發展與普及。是時,兆熊(字夢祥、號少侯)、兆清(字澄甫)楊氏昆仲應許禹生邀聘,同在體育講習所、行健會任教,但所傳教太極拳的形式、內容、方法及效果,卻全然不同——少侯得技於二伯父班侯,性情亦酷似班侯,年過半百,人老性情更加怪僻剛烈,不善交際,所教家傳太極拳難度極大,教學手段古板教條,推手哼哈作聲,搭手即打即放,學者如墜霧中不知所措,雖喜其技卻生敬畏之心,無法接受他那近乎殘酷的訓練,這可能是少侯拳技缺少傳人的主要原因。澄甫恰剛過而立之年,性情如其父健侯,溫和謙恭,善於通達權變,他接受長兄教訓,在教學中,不像少侯那樣不問對象青紅皂白,一味地「我學什麼便教什麼,我怎麼學的便怎麼教」,而是將家傳太極拳的高難動作,或捨去或簡化,進行改造,以適應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各種身體狀況的學者。由於方法得當,故人人願意學,樂意學。據我師言,當年楊澄甫在行健會教拳舊址,今北京中山公園和平牌坊處教學時,學者雲集,幾乎成為一道時髦、亮麗的風景。這是澄甫師記名弟子極多,澄甫拳架廣泛流行的原因所在。同為太極拳界頂尖級人物,少侯是技擊家、實戰家,澄甫應再冠於教育家、改革家的稱謂。對家傳太極拳的改革,貫穿於楊澄甫的一生,將太極拳技藝融入現代社會的體育運動,順應時代潮流,是其過人之處,從而奠定了他在武術界、太極拳界的地位,後人對此予以極高評價。楊澄甫生前留下兩套姿態有差異的拳照:年輕時拳照攝於1919年,時年36歲,刊在1925年陳微明所著《太極拳術》;晚年拳照攝於1929年,時年46歲,刊在1931、1934自著,實為其弟子董英傑、鄭曼青執筆助寫的《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兩套拳架的神韻同樣光彩照人,姿態差異恰恰反映了楊式家傳太極拳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由少數人才能掌握到人人都可練習,由注重技擊到適應時代要求的變革。傅仲文在上海,崔毅士在北京中山公園楊澄甫教拳舊址,傳教的太極拳取楊澄甫46歲時拳照,今人稱之為楊式大架;陳微明在上海致柔拳社,吾師在北京通州,傳教的太極拳取楊澄甫36歲時拳照(即吾師門的正路),今人稱之為楊式老架。雖拳姿略有差異,但動作名稱、順序完全一致,同為現今社會廣為流傳的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筆者按:吾師張虎臣先生所傳「太極正路」基本上等同於楊氏老架,近似於楊氏大架,所不同者在於架高步活圈多、略為複雜,和太極家手、太極小式相配套而已。)楊澄甫生前只留下一趟太極拳套路,這趟套路不是楊氏的家傳太極拳,而是楊澄甫對家傳太極拳的改造架,或稱簡化架、養生架。楊氏家傳的太極拳套路哪裡去了?楊澄甫沒傳下來,只能去找楊少侯。少侯技缺少傳人,不是沒有傳人,據吳圖南《國術概論》所載,少侯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學、馬潤之、烏拉布、東潤芳;見著於書刊雜誌報導的少候傳人有吳圖南、顧履平與(吾師)張虎臣。但吾師言,得少侯枝最多者當屬許禹生。1925年陳微明所著《太極拳術》,談及太極拳源流時說,「許禹生亦從少侯學。」身為楊健侯弟子,輩份上與少侯、澄甫是平列的,發現少侯有非常技藝,雖為當時拳界的領軍人物,也躬躬敬敬地去討教,千方百計學到手,這就是名高、位高、技高,仍能虛懷若谷,不斷進取的許禹生的大家風範。

吾師張虎臣先生傳教的第二趟太極拳—家手,得自於楊少侯、許禹生。家手是楊氏太極拳的練架、基礎架。大凡學過楊式傳統套路的練家,會覺得國家的簡化太極拳套路,如二十四式、四十八式等,過於簡單,甚至不用學,一看便會;同樣,凡學過家手的練家,也會有楊式傳統套路過於簡單,甚至不用學,一看便會的感覺。如同漢字繁體衍變為簡體一樣,家手的攬雀尾,棚手去掉「三環」,捋手去掉「套月」,擠手去掉「車輪」,按手去掉「截氣圈」,即是傳統套路的攬雀尾;家手的單鞭,去掉「套月」只留鉤,不「回身」只留揮鞭掌,即是傳統套路的單鞭;家手的提手,去掉「左顧右盼」,只取「中定」,即是傳統套路的提手;家手的倒攆猴,去掉「採挒肘靠」變手,即是傳統套路的倒攆猴;家手的左右分腳,去掉「掛樹」,即是傳統套路的左右分腳。如此類推,將家手與傳統套路,式式對照,楊澄甫對家傳太極拳的改造、簡化痕迹,處處可見。因此,吾師言:傳統套路是家手的簡化架、養生架,家手才是楊氏太極拳的練架、基礎架。家手又是楊氏太極拳的功力架。當今社會多數人、多數媒體認為太極拳是老弱病殘人的專利。這是誤解、誤導。武術界有「太極腰」的彥語,意為太極拳較其他拳種,更注重腰腿部訓練,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腰腿部練習方法;民間也有「人未老,腰腿先老」的說辭。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筋為肝之府;腎藏精、主骨,為男子先天;肝藏血、主筋,為女子先天;肝腎同源於命門。」故練腰腿、強腰腿,有固肝腎、健筋骨,頤養先天,延緩衰老的作用。從這種角度出發,太極拳較其他拳種,各適宜體弱之人祛病、健體、益壽。但太極拳必竟是武術、是功夫。既使是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按照楊澄甫的「十要」,「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認真地練一趟,運動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因此,太極拳絕不是老弱病殘的專利,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個什麼樣的練法。這便是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的廣泛適應性。家手則不然,師門要求:走一趟正路需25分—30分鐘,走一趟家手則需50分—60分鐘時間。拳路之長,體力、特別是腰腿部承受力的消耗之大,既使是練太極拳有年的練家,也有力不從心之感。因此,家手不能成為太極拳的普及套路,而是為有志於太極拳深造的門內學子,所設的太極拳功力架。家手行架綿柔,勁道深沉厚重,氣勢磅礴。特點是圈多。定式和傳統套路相同的攬雀尾、單鞭、提手等等各式,式與式連結過程中的變手處處是圈:腰圈、腿圈、肩圈、手圈,大小圈、上下圈、斜正圈、橫豎圈等等,圈圈相連相繞、相生相扣,各種圈組成的「太極球」摺疊旋轉、螺旋起伏,使人眼花繚亂,吾師言:此即是班候、少侯傳教的,由陳式太極拳纏絲勁、螺旋力發展而來的「亂環術」。近世有人撰文言,「陳式太極拳有纏絲功,螺旋力,其他派系太極拳沒有。」我以為這種說法不合乎情理。楊氏太極拳脫變於陳式太極拳,必然會留下陳式太極拳的軌跡、印記。試想,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藝十數載,作為陳長興的得意門生,怎可能漏學、不學、不會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螺旋力,怎可能不將其技傳給嫡親子孫。也有人撰文言,「太極拳除『十三勢』套路外,尚有太極長拳,為門內少數弟子習練,門外鮮有傳教,如楊氏太極拳家陳微明、李雅軒、崔毅士等,皆會太極長拳。」我以為這種說辭似乎不妥。「十三勢」太極拳,早期亦名長拳,為了區別於少林長拳,才將「長拳」二字舍掉,只取「八門五步」之十三勢。同為楊澄甫弟子,陳微明等老師的太極長拳套路及練法各不相同,說明他們的師承不一,這無法解釋。再推敲陳微明等老師的太極長拳動作名稱,即可得知,均為他們將平生所學融入楊澄甫傳教的太極拳中所為,而不像家手出自楊氏家傳。吾師張虎臣先生傳教的第三趟太極拳——小式,得自於楊少候、許禹生。小式是家手的用架、技擊架,是一趟太極快拳。節奏明快、輕巧緊湊、發勁剛脆、姿態優美的小式,套路各式的名稱、姿勢、順序及練法,基本上等同於家手,不同之處在於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開合相生、進退影隨的獨特步法;在於定式時,時斷時續的震足坐腕、肩臂彈抖,以及發勁時不由自主的哼哈聲響。50——60分鐘一趟家手套路,小式練法僅需5——10分鐘,是一趟難度極大以快為主,又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太極快拳。小式行架,時而行雲流水,時而狂飈驟雨,輕巧如捕鼠之貓,迅捷如離弦之箭,吾師言,此即是班候、少候,審時度勢「動急急應,動緩緩隨」,所謂的「喜則假喜,怒則真怒,一動而諸候懼。」因此,小式是一趟實用性很強的楊派太極拳應用架、技擊架。以上是吾師傳教的三趟太極拳的來由及大概情況。正路、家手、小式,如同小學、初學、高中,是三層自下而上的階梯,學者必須循序漸進。正路(預架)練得越好,家手(練架)、小式(用架)學起來越容易。如撇開正路,專學家手、小式,會犯當年少候教學時的錯誤;如不學正路、家手,單學小式,則為空中樓閣,無法攀緣。反過來,家手、小式練習有年後,再重溫演練正路,則感太極拳技藝已上層樓,姿態、氣勢、神韻,特別是「腹內松靜氣騰然」,難以言喻而美不勝收。如今,楊式太極拳流行最廣,練的人最多,但楊氏家傳的家手、小式卻鮮為人知。在我學拳、練拳、教拳半個世紀生涯中,除在崔毅士老師處聽到過家手、小式外,更無一人知道或聽說過有家手、小式之名。那是1962年,由崔毅士弟子——我在通州潞河中學上學時的同窗陳日光,搭橋牽線,吾師攜我去拜會崔毅士,在中山公園拳場,崔老師向我師徒介紹過一位七十多歲的前輩,說此人也向少候學過家手、小式。時過四十多年,再也想不起這位前輩的姓名,沒見過、不知道他練的家手、小式和我練的一樣不一樣,更不知他有無傳人。吾師多次說過,「家手、小式,是少候的東西,極少傳人,已瀕於失傳,要特別珍惜。」是故,我將其公諸於世,希望引起太極拳界的興趣和關注。(筆者按:2006年9月,筆者與崔毅士老師的弟子曹彥章、王青雲二先生相聚於北京朝陽公園,青雲先生言道,他於多年前曾見一先生所練太極拳酷似太極小式云云……書於此,以備查考。)


推薦閱讀:

轉載:習練者談太極拳(1)
太極拳之「開合」解
太極拳身法十要:運化太極不停息
tjboyue的文件夾【太極拳】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