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
06-05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簡史貝 幣上古時期貝已有財寶性質。貝的種類很多,最常用的是齒貝。中國殷商時期以貝充當貨幣,以「朋」為單位。將若干(約為5個)貝殼穿成一串,兩串分掛左右,稱為「朋」。(《中國貨幣金融史略》P1,以下簡稱《史略》)銅鑄幣先秦貨幣名稱形狀主要流通地區共同點刀幣形似長柄小刀,按重量區分有大刀、小刀。流通於中國東方和北方,大概是齊、燕、趙等國鑄造。1、大小、重量各異2、各種貨幣都有簡單文字(象形文字、篆字)3、同一地區可能流通兩種以上貨幣布幣布,「鈽」的假借字,「鈽」是鏟形農具。布幣形狀有空首、尖腳、方足、平底等。出土多集中於河南安陽一帶。環幣又名環錢,形似紡輪。大概是戰國時周人製造。楚國通行一種近似橢圓形的小銅錢(「蟻鼻錢」或「鬼臉錢」)。還有一種近似方塊形的銅幣,名為「爰」,可能是由銅貝變化來。(《史略》P4-5)秦漢秦統一全國幣制,貨幣定為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般限於大額支付。銅錢為下幣,以銖兩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日常交易通用。秦推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錢的表面有「半兩」二字),是中國量名(以重量命名)錢的開端,是在全國政治、軍事統一的基礎上,七國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國古代貨幣史的新紀元。(《史略》P5)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造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貨幣。自漢武帝直至隋朝的七百年間,五銖錢成為鑄錢的標準。(《史略》P6)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人富而仁義附焉」,為商人立傳,對通過貨幣貿易致富予以肯定。三國魏晉南北朝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大半時間處於分裂狀態,貨幣制度混亂,缺乏連貫性、統一性。但銅錢的兩個重要單位「文」和「貫」開始採用。1枚銅錢稱1文,千文為貫。這兩個單位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國金融簡史》P11,以下簡稱《簡史》)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鑄四銖錢,背面有「孝建」二字,是錢上鑄年號的開始。(《史略》P9)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盡廢銅錢而鑄鐵錢(五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鐵錢。(《史略》P10)隋文帝統一全國,鑄造新錢,仍為五銖錢。(《史略》P12)唐魏晉南北朝以來,幣制大毀,五銖錢多被熔銷製造器皿或私鑄惡錢。唐代缺銅乏錢更加嚴重,不得不以布帛充當貨幣,缺銅乏錢狀況,五代、宋時也未根除。(《史略》P28)唐朝開始,錢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稱「寶」或「通寶」「元寶」等。衡法:重二銖四絫為一錢,十錢重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錢」,正面鑄「開元通寶」四字,(開元,開創新紀元;通寶,流通的寶貨)設監造爐於洛、並、幽、益等州。開元錢是唐主要貨幣。開元錢流通順暢,幣值穩定,是形成「貞觀之治」的重要條件之一,唐以後還流傳很久。開元錢在錢幣制度革新及衡法上有深遠意義,為後世制錢楷模。(《史略》P29)五代宋元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鑄「天福元寶」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立錢監,采銅鑄「周元通寶」,後世傳說為佛像所鑄。(《史略》P34)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鑄「宋元通寶」(宋元,宋朝開創的新紀元),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鑄「太平通寶」,淳化五年(994年)鑄「淳化元寶」。此後每改元必鑄新幣。(《史略》P35)宋仁宗慶曆初,採掘洛南縣紅崖山、虢州青水冶和儀州竹尖嶺之銅,設監鑄造大(銅)錢,又在晉州、澤州鑄大小鐵錢以助軍費。(《史略》P36)《宋詩食貨志錢幣》概括北宋錢幣史:「錢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宋之錢法,至是而壞。」南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鑄當五大(銅)錢,在日本、高麗、安南也多有使用。(《史略》P37)遼太祖天贊元年(922年)鑄「天贊通寶」,聖宗太平元年(1021年)鑄「太平元寶」,其後代代均有開鑄。遼貨幣經濟不佔主體地位。(《史略》P37-38)金正遷都後於貞元二年(1154年)發行交鈔。正隆三年(1158年)鑄「正隆通寶」,大定十八年(1178年)在代州設錢監,鑄「大定通寶」。泰和四年(1204年)鑄造當十大錢,與鈔並行。元朝初年用紙鈔交易,廢止銅錢,物價大漲。至大三年(1310年)鑄「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元末,市場交易僅使用白銀和銅錢。(《史略》P38)明朱元璋即位之初,鑄造「洪武通寶」,其制分為五種:當十重一兩,當五重五錢,當三重三錢,當二重二錢,小錢重一錢。洪武十年,專鑄一文小錢與大明寶鈔並行。金 銀先秦黃金用於賞賜、饋贈、賄賂和寶藏職能。「金餅」 鑄造成近似圓形,以出產黃金的楚國鑄造最多。楚國的「郢爰」、「陳爰」近似方形,也有像貝樣的,都可算金鑄幣。(《史略》P15)秦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銀錫合金造白金三品,其一稱「白撰」,重八兩,圓形有龍紋,相當於三千錢;其二重六兩,方形有馬紋,相當於五百錢;其三重四兩,橢圓有龜紋,相當於三百錢。這是中國有銀鑄幣的開始。(當時只顧一時充裕國庫,未考慮真實價值,發行幾年即廢止。)(《史略》P16)魏晉南北朝魏晉以後白銀作為貨幣的性能漸漸抬頭。當時白銀最通行的是銀鋌,近似長方形,後世稱為銀錠,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史略》P22)唐宋唐宋鑄造金銀錢漸多,可能是受外國金銀貨幣流入的影響。唐流傳於後世的「開元銀錢」和「鎏金開元」較多。宋時,白銀已具有完全的貨幣性質。它與銅錢的區別只在於它以秤量流通,而且只限於較大數量的交易。金人通用的白銀以五十兩為一錠。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鑄造一兩到十五兩五等銀錠,名為「承安寶貨」,承安五年,因假銀泛濫而廢止。(《史略》P39-41)元至元三年(1266年)官府開始鑄造船形銀錠,重五十兩,記有「元寶」文字,後世稱「元寶銀」之名。(「元寶」指元朝的寶貨,與銅錢稱元寶者意義不同。)(《史略》P43)明正統元年(1436年)法律上准許用銀,白銀很快廣泛流通起來。明朝白銀以錠為主,仿元代之法,鑄成元寶形式。大元寶一錠為五十兩,小元寶十兩、五兩,銀錠鑄造地名、重量和銀匠姓名,使用時仍需稱量和鑒定成色。這種元寶銀兩一直沿襲到清末民初,成為近五百年間通用的銀鑄幣形式。此外還鑄有葉狀的金豆、銀豆。銀豆重量在三五分至一錢之間,用於零星交易和不足元寶的重量。永樂、萬曆、天啟年間鑄有銀錢,與銅幣形狀相似,鑄有年號通寶字樣,但均流通不廣。(《史略》P65-66)明中葉以後,白銀廣泛深入流通。白銀來源:(1)政府庫藏銀錠投入流通。(2)萬曆年間大開銀礦。(3)商品經濟發達,外貿繁榮,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外國白銀的流入,可能是明朝白銀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史略》P68-69)明末,一些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以白銀記價的貨幣地租,是中國經濟史上的一件大事。(《史略》P67)清(一)銀兩的形式名稱清代的銀兩沿襲元明舊制,鑄成錠形。大體分為四種:(1)元寶,也名「寶銀」或「馬蹄銀」,每隻重五十兩(2)中錠,重約十兩,多為錘形,也有馬蹄形的,叫做「小元寶」(3)錁子,以饅頭形為最多,重一二兩至三五兩不等(4)散碎銀,重一兩以下,其中小粒銀稱為「滴珠」或「寶珠」。 (《史略》P75-76)(二)實銀兩和虛銀兩實銀兩——成色一般在93%以上。(《史略》P77表)虛銀兩——虛銀兩徒有其名,並無其物。虛銀兩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規定,或人民公認的一種通行標準銀,用作計算的單位,在賬務處理上具有重要意義。虛銀兩的主要種類:紋銀、海關銀、九八規元、行化銀、洋例銀(《史略》P76-79)平砝(秤)——各種秤的標準不一樣,一兩銀的分量存在差異。成千上萬兩銀子的差額巨大,必須使用平砝(秤)。平砝大致分為庫平、關平、漕平、市平四種。(《史略》P79-83)(二)外國銀元外國銀元,中國稱之為洋錢、洋銀、番銀,明末已流入中國。至清,主要的外國銀元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此外,中國也從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始設局自鑄銀元。(《史略》P83-93)紙 幣宋元北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年)已有紙幣流通。之前,漢武帝時的皮幣(只作王侯之間貢贈之用)和唐憲宗時的飛錢(只用於異地匯兌)是紙幣的先驅,但不是流通中的紙幣。北宋四川的「交子」才是真正紙幣的開始。(《史略》P43)交子:宋真宗時蜀地私商製作一種紙券,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類似近世兌換券的性質。其後由十六家富戶合夥主持,集三十六萬緡(一千文為一緡)為本錢,以一交為一緡,以三年為一界(期限),界滿換髮新券。 |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益州設立「交子務」發行「官交子」。「官交子」一界的發行額為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券面額一般是一貫、五貫、十貫等,也可臨時填寫數額。|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發行新紙券「錢引」。 (《史略》P44-45)南宋紙幣最初流行的是「關子」,帶有匯票性質。後來,通行「會子」( 貨幣職能與「交子」相同),通行於浙、淮、湖北、京西等地,納稅和交易都可使用,幾乎具有南宋統治區的法定貨幣資格。「會子」面額分為一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四種,三年為一界。1249年開始無限期流通。紹興年間發行過「銀會子」,面額為一錢銀,每年換髮一次,以便流通。(《史略》P45)金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仿照四川交子發行交鈔,分大鈔(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和小鈔(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兩種,原定七年為界,金章宗即位(1189年)交鈔改為永久通用,在中國紙幣發展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史略》P46)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中統寶鈔」,面額由十文至二貫分為十種,不限年月,各地通用,可用於交稅。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至元寶鈔」,面額五文至二貫共21等,與中統鈔並行。(《史略》P46-47)明初洪武八年始立超局,發行「大明寶鈔」,面額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六種。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金銀只能領用鈔票而不準流通。洪武十年規定,一百文以下專用銅錢支付,商稅七成用鈔,三成用錢。二十二年(1371年)加發小鈔,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種。(《史略》P58-59)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面對嚴重的紙鈔通貨膨脹,南京的新舊稅盡折為銀,「大明寶鈔」廢絕。(《史略》P61-62)清清紙幣有兩種,一是政府發行,強制使用的國家紙幣;二是由典當業、銀錢業等發行的銀錢票。(《史略》P108-132)信 用唐質庫——即後世的典當行,進行抵押放款業務。寺廟、大商鋪——進行存款業務。櫃坊——代人保管財物,也接受錢財並代為運用。金銀鋪——兼營存放款業務。書帖——存戶憑此命令商店將其所存財物支付給第三人,類似現代的支票。飛錢——唐憲宗時,各地的軍政機關都在京師設有進貢院。商賈把錢交給某地在京師設立的進貢院,取得證券,可以憑券在行商時到該地的相應機關領款。(《史略》P50-51)宋便換——宋初,百姓、商人在京師向左藏庫交現款,領取票券,可到各地取現,名為「便換」。開寶三年(970年)政府設立「便錢務」,專門辦理這項業務。交引鋪(或稱金銀交引鋪、金銀錢交易鋪、金銀鹽鈔引交易鋪)——南宋時經營金銀買賣兌換和各種鈔引買賣。鈔引——一種販賣特許證,商人交費領到茶引或鹽鈔後,才允許到茶場或鹽場販賣茶、鹽。鈔引也可兌換紙幣。(《史略》P52-53)金流泉——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在中都南京(即汴京)、東平、真定等地設質典庫,稱為「流泉」,官營典當業。(《史略》P53)元解典鋪(解庫)——元代典當業名為「解典鋪」或「解庫」,既抵押放款也做普通的信用放款。寺觀的僧道也多經營這種事業。銀鋪(銀匠鋪)——經營兌換業。金元以來,白銀的使用遠過於黃金,所以唐宋時的金銀鋪改稱銀鋪,仍進行黃金的買賣和兌換,也兌換銅錢。(《史略》P54)明當鋪——主要業務是接當,產業發達,名稱繁多(名稱有解庫、解鋪、典庫、典鋪、解典庫、解當鋪、當鋪、質庫、質鋪、印子鋪等)。據野史記載,明朝當鋪同時大概也作普通放款,甚至兼營買賣軍糧、兌換銅錢等各種副業。是明朝的一種主要信用機構。官僚地主私人放款重利盤剝——以明初著名的高利貸者沈萬三為代表。錢莊——明末,成為當時的主要信用機關,從事金、銀、錢三者間的相互兌換業務。並攬作放款,對顧客提供鑒發帖子(如後世的支票)用款的便利。大糧商、大鹽商、大棉紗綢緞商等——均經營對有關手工業和小商業的放款業務。明末錢莊和同時期歐洲銀行的主要區別及原因明末錢莊同時期歐洲銀行主要區別的產生原因規模小規模大(1)前者民營,後者有政府支持(2)明朝鉅賈資本多來自達官顯吏,他們不需向錢莊借貸,導致錢莊缺乏「大客戶」。有放款業務,無存款業務,融資不足,難以做大既有放款業務,也有存款業務(1)明朝百姓因肥水不外流的傳統小農意識而不願把錢放在別人手裡(2)明朝中小工商業者選擇把閑錢存放在與自己有利益關係的鉅賈手中,不願存在新興的錢莊里(3)明朝高官鉅賈的收入多為不義之財,不願露出把柄。有匯兌業務無匯兌業務(1)明初,紙幣有匯兌銀錢功能。(2)明中葉以後,紙幣廢除,匯兌業務由政府辦理。明人繪製《南都繁會圖卷》,反映了明朝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信用事業的活躍。(《史略》P71-74)清主要包括典當業、錢莊、銀號、近代銀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名人 戰國策士之雄張儀
※文明辦不文明在中國比比皆是
※國外男子中國遊玩撿起一奇怪小蛇,朋友卻嚇得讓他趕緊扔掉!
※美教練機墜湖兩中國學員失蹤是怎麼回事?
※中國婚姻現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