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一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晚上好。

  《中庸》當中有講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整個國家民族將要興旺的時候,都能看到很好的徵兆。其實世間沒有巧合的事情,都是有前因的。比方,有沒有人今天坐在教室裡面說我怎麼會在這裡?有沒有人胡裡胡塗走進來的?沒有。必有原因。因為我們對家庭有責任,我們希望提升自己的智慧來承傳家道,才會走進來。可能真的有人還不清楚進來幹什麼,被朋友騙來的。這個時候你也不要生氣,為什麼?因為你要體恤這個朋友的良苦用心。因為我們是一起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它是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方法、理念,還有效果,代代都出聖賢人。這麼寶貴的智慧,我們真正肯領受,肯深入學習,那不止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後代子子孫孫,甚至於讓子孫的人生都是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來經營。

  其實我們冷靜看看,現在這個時代,人假如沒有經典的教誨,真的會很迷茫,沒有經典人生方向都不知道在哪裡,不知道在忙什麼。甚至於忙了幾十年,反而煩惱愈來愈多,家庭的問題愈來愈多,也找不到解決的方法。而事實上,人有一份責任感,為家族、為自己的家人,這一份誠心都會有感應的,都會接上老祖宗的智慧,因為老祖宗冥冥當中都在保佑我們。

  年初,大年初六,師長老人家就來到馬來西亞,這是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感應這殊勝的因緣。而且很重要的是我們馬來西亞的首相,我們納吉首相他在一月初的時候親自到了香港,請教師長這些治國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元首這麼親近仁者,讓人非常感動,一國之尊都能夠這樣尊師重道很不簡單。而且自己就請教師長,怎麼把馬來西亞治理好。師長講到,只要把「教育」辦好了,國家就能夠治理好。而納吉首相還邀請師長到馬來西亞來講學一個月,首相能理解師長的教誨以及傳統文化的價值,可謂師長的知音,所以老人家歡喜答應就來到馬來西亞。而且與我們首相賢伉儷見面,談的這些治國的智慧,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首相的夫人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就說到你不能只對我們講,你應該對全國的人民講,這個很可貴。我們首相夫人這個祈請,利益的可能是千千萬萬戶家庭。大家禮拜天有沒有收看,「你怎麼說」節目,還有前幾天「八度空間」的節目,兩次專訪師長老人家。這個是馬來西亞人民的福。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因為首相珍惜中華傳統文化。所以一個國家元首珍惜老祖宗的智慧,全國人民都受益。我們就想到清朝,為什麼有一百五十年的盛世?其實並不是很複雜。當時候康熙、雍正、乾隆這些皇上,他帶頭學習儒釋道的教誨,帶著自己的家人,這些嬪妃,還有他的孩子們,還有文武百官,一起聽儒釋道專家的課程,自己坐在最前面,「以身作則」。所以雖然清朝是女真族,它以異族統治整個大中國,但卻創了一百五十年的盛世,而且還超過「貞觀之治」,超過漢朝的「文景之治」。這是不簡單的成就。所以,以領導者以身作則來帶頭,這個國家必然興盛。

  所以,剛過年我們就看到馬來西亞這一片福地的禎祥,同時我們也看到祖國大陸的禎祥。國家領導人帶頭節儉不浪費,我們習近平主席,他提倡四菜一湯,提倡公務員官員接待客人不要喝酒。尤其喝那些酒,我聽人家說,有時候一個晚上喝酒喝幾萬塊錢都有。而且一罐酒,今天不知道有沒有賣酒的人,所以有時候話不是很好講,有時候酒需要拿來治病的時候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拿來咕嚕咕嚕,這樣太浪費了。因為千粒米都不見得能做成一滴酒。

  當這個世界、當國家還有這麼多人瀕臨飢餓,甚至要走上餓死的命運的時候,我們還花那麼多錢在這些比較昂貴的東西上,事實上是折我們的福報的。我們享這個福的時候,眼看著同胞,眼看著世界的人餓死,這個不是老祖宗教我們的,應該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些昂貴的東西,我們寧可不要消費把省下來的錢去幫助危機貧困的人。

  習主席帶頭做,連出差都是住三星級的飯店。那麻煩了,還有四星、五星。有沒有六星的?他們可能叫苦了,沒人敢來住四星、五星了。其實沒有關係,他們只要把一顆星星跟兩顆星星摘下來就好了。那隻要能夠熱忱服務,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其實物美價廉。我們做任何的行業,是以服務為目的,那個行業的喜悅在哪裡?不是你賺非常多的錢感到喜悅,那是一種慾望,最後它是無底洞。而是什麼?在這個行業服務人的時候,我們真正幫助了人,我們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這個才是快樂所在!所以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們為什麼現在各行各業沒有快樂,因為我們的目的已經錯了。

  比方說我們在學校教書,我們的快樂是什麼?孩子的成長就是我們的快樂,而且是一輩子的欣慰。假如我們當老師的是為了那薪水,為了去補習賺更多的錢,那我相信終究沒有教書的真正快樂。人生要真正找到真實快樂才行,不然會愈活愈空虛,愈活愈無奈了。包含當醫生的人,他的目的是什麼?救死扶傷。他會覺得救回一條命,他全家的人免於恐懼,免於哀傷,能真正有一個中流砥柱,來維繫這個家庭的幸福,都覺得這一生能救這樣一個人,這一生就很有價值很值得了,這是當醫生的人的快樂。假如現在醫院變成每一年的營業額要有十億、二十億、三十億,醫生會真正快樂嗎?我相信醫生可能最後會變成迷惘:我當醫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所以,我們感覺到,沒有遇到經典確實很多人生的道理會想不通。那剛剛我們提到習主席帶頭勤儉,師長老人家連過年都是響應四菜一湯。而我們了解到習主席這樣的帶頭,請問大家,一天幫我們祖國省了多少老百姓的血汗錢?所以我們很欣慰,整個祖國大陸文化的復興有習主席來帶頭,這是整個民族要興旺的徵兆。包含習主席巡視的時候,都不願意打擾老百姓,都是非常低調。在這麼細微的地方,都念念為老百姓著想。所以,馬來西亞很有希望,我們中國很有希望,而且我也在所有的長輩朋友們的身上看到希望。因為剛過完年,今天是我們第一天上《朱子治家格言》的課程。這麼多人一起來參與,代表在坐的所有的長輩朋友,你們一定都能以身作則來帶動家庭,帶動你們的小區,帶動你們所在的單位,來深入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因為你們都是師長的好弟子。師長有一句名言: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自身,從自己的心地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小區做起、從我單位做起、從吉隆坡做起、從雪蘭莪做起、從自己的鄉鎮做起。這一次我們還來了不少我們雲南的同胞們。師長老人家很欣慰,整個雲南文化的復興是我們中國的火車頭。還有北京,我們首善之區,北京。來,我們掌聲歡迎所有的同胞。

  從剛剛這一位朋友的回答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非常有使命感,他為善不落人後。況且他是北京人,住在北京首善之區,「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所以他忍不住就喊出來了,我們能體會,他很有志氣的。

  種種好的開始,我們還要把它保持,所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始還要加上恆心才能夠保持它,所以勤勞不只是一時間很積極,他還要能長久甚至於保持一輩子。古聖先賢也有一句提醒我們的話,「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人這一份志氣,這一份好學,不只要保持,還要不斷提升,每天提升,要有這種期許。當然今天我們第一天第一堂課一起學習《朱子治家格言》。

  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典,首先「學貴立志」。立定志向,這個志向變成我們學習的動力,立什麼「志」?首先這個「治家」,就是真正能把自己的家道承傳下去,這個是對得起自己的祖先。「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沒有做是有罪過,要盡自己的本分,所以期許整個家族的家道從我們身上振興起來。除了為自己的家族立這個志向,我們也為民族立這個志向,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弘揚,從我自身做榜樣開始,從我家庭做榜樣開始。為什麼做榜樣這麼重要?因為學習聖教,必須「信解行證」。他相信了,他深入去理解這些經典的教誨,理解以後他依教奉行去做。最後這個「證」就是他有感悟。他提升了他的境界智慧,以至於他契入了聖賢的境界,這個都是證。「信」排在第一位,他不相信怎麼會學呢?所以這個時代信心是最重要的,假如他覺得中華傳統文化這個已經是過時的東西了,他不相信他就不可能去深入。

  師長在昨天接受訪談,訪談的主題就是,古老的智能能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么嗎?這一個疑惑假如沒有解決掉,那他就不可能去深入。所以師長昨天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古人的心比我們清凈,清凈他才能生智慧,他看事才能看得深,才能看得遠。那我們現在心假如不清凈,慾望又很多,煩惱又很多,那就想的很短淺。慾望一膨脹,「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就看不遠了。所以我們冷靜看看,古人比較清凈,還是我們比較清凈?古人。你們說的,我沒有逼你們。

  你看諸葛孔明先生,開頭就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假如我們的下一代慾望很強,他怎麼會有高遠的志向?你看現在慾望很強,光玩計算機三天不睡覺都有,他怎麼會有志氣?他只想著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已,他毫無志氣。所以要清凈要寡慾才有高遠的志向。他心都靜不下來,怎麼可能考慮得深遠?而我們冷靜來分析種種現在的社會情況,浮躁不能寧靜,看事情看得就會比較表面,看不到根本,看不到深處。像《大學》講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是根本,錢財是枝末。那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很多國家把德行教育擺第一位還是把經濟擺在第一位?那不是國家的方向把枝末擺前面了嗎?那他所思所想是知識,不是智能哦。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現在人都覺得經濟非常重要。而一個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專家講了一句話,「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句話在大學的教科書里已經傳了一、二百年了,請問這是知識還是智能?對啊,智慧是經過千年的印證不變的真理才叫智慧。我們現在很多教科書里的書都是近代人講的,很可能是講錯了。所以經濟學專家很多,可是全球的經濟危機有多大?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都教導我們怎麼用錢?量入為出,這個是智慧。可是大家想一想,現在這個時代怎麼教人用錢?先刷再說,而且還不是刷一張。大家到大學校園裡面去看,大學生皮包一拿出來,啪啪啪啪,可能平均我看三張跑不掉。你說他有沒有用信用卡的知識?有。他還會算那個利率多少還去比較,有沒有知識?我還算不清楚呢,他很清楚。你看他的聰明都用在哪?用在不要刷爆了。遲早會刷爆了,哪會不刷爆。因為他沒有從心地下功夫,他的節制力,他的定力沒有提升,遲早出狀況了。

  這樣子在教孩子,下一代怎麼不會亂花錢呢?所以您看下一代很多貴族都產生了,「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告訴大家,「月光女神」讀書都讀一二十年,她有沒有知識?但她不一定有智慧。慾望愈來愈增長,智能整個被蓋住了,欲令智迷。所以看到現在的社會現象,再想起古人講的這些話,包含《朱子治家格言》。我們今天深入去看,不得不佩服老祖先,也不得不感恩老祖先的慈悲,把這麼好的東西,代代相傳留給我們。

  好,那我們立了志向,為家族、為民族,乃至於身為中華兒女,要胸懷天下。沒有胸懷天下的人,不像中華兒女哦。你們好像不大認同我的話。我們學聖教說重實質不重形式,是吧。請問大家,中華兒女的實質,是黃皮膚是實質,還是他的心跟老祖先的心相應是實質?不是只有皮膚的顏色,也不是只有流的血吧?而是思想觀念跟老祖先相應。我們思想觀念都跟老祖先相違背,那是敗家子,那不是中華兒女了。

  而我們看老祖先在《大學》在經典裡面都講到,人要為天下著想。《大學》里講,「古知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那就是考慮事情都要以天下的利益來考慮。現在為什麼整個地球破壞成這樣,因為人的念頭裡面都是先想自己,他沒有想別人,他也沒有想後代。所以我們冷靜想一想,後代有沒有好的環境可以生活現在都打個大問號。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就想留好的智慧,好的生活環境給後代,怎麼到我們這代變成我們把環境破壞成這樣?我們假如繼續這樣下去,不止不是中華兒女,連當別人的爸爸媽媽長輩的資格都不夠了。要為後代著想,才是算當長輩的一個應有的心境,不能享有長輩之名,沒有盡我們長輩的實質。

  那我們立了這個志,接著我們學習的態度很重要。我們中華文化是內學,內學就是向內,向自己的內心下功夫,不是向外去要求別人、去指責別人,所以我們一開始有這樣的觀念跟態度很重要。不然假如我們沒有這個態度,我們光是讀經心都定不下來。比方說,我們今天讀這一篇經典,說,「黎明即起」,對啊,我那個媳婦就起得很晚;「洒掃庭除」,我兒子從來不掃地;「要內外整潔」,我女兒那個房間很亂。你看他念這篇下來,那個腦筋很多鏡頭,都是向外在要求別人了。那這樣子繼續學下去,走回家裡去全家人都把門關起來,說那個警察又來了。所以先向內求。我們道家《太上感應篇》也教誨我們:「正己化人」。自己真正做的好,自然感化身邊的人,不是去要求的,其實我們只要有要求別人的念頭,我們心地當中控制別人的慾望那個貪求的念頭就沒有辦法減低,沒有辦法放下,它是非常細微的。所以這個內學心地功夫,「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那個是很細的東西,你不真正去非常真實的去關照自己的念頭很可能都發現不了,甚至自我欺騙。人家說你好像有點動怒了,「我哪有?我哪有?」那就沒辦法了,人家提醒了都不承認的時候,那人家也不敢再提醒我們了。

  所以首先這個內學的心態,在經典裡面也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假如這個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學聖教愈學煩惱愈多,因為要求別人,別人不聽我們的話,我們求不得的痛苦就來了。再來不止自己痛苦,身邊的人全部痛苦,壓力都很大。所以說聖教應該是讓人如沐春風不應該是讓人家壓力很大。假如我們身邊的人壓力愈來愈大,那就是學錯了,我們自己學錯了。應該是學到自己的家人,「我這個先生學了傳統文化以後,對我很好很體貼」,到處去幫聖教宣傳。這樣您就是給聖賢臉上貼金了,你就為人表演得很好了,做得很好了。

  再來,我們學習聖教「學貴力行」。學一句就要做一句,要有這個態度。假如沒有這個態度,那每一句經句它還是知識,我們只是讀過它了,只是把它背起來,沒有辦法知行合一,自己受用不了。不止自己受用不了還會增長傲慢心,《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讀了這些有時候還可以講講別人,甚至於人家在讀的時候我們會說「我也會,我背給你聽」,還在那裡表演給人家看,在炫耀,那個是傲慢。就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背了不少書,那這個「長浮華」就不知不覺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常常提到,說李炳南老師說的不能玩弄聖教,不能消遣聖教。什麼是消遣?拿來讀誦讓人家覺得我們挺有涵養,但是一句也沒有實實在在去做它,這就變成玩弄消遣,真不得受用。所以我們今天形成一個態度,學一句我們馬上做,好不好?好。來打勾勾,我們互相提醒。攝像機有拍到大家,「凡出言,信為先」。你們已經入了賊船,哦,不是,你們已經上了聖賢的大舟了,邁向幸福圓滿的人生大道!

  所以,比方說我們今天第一句話就是黎明即起明天就要早起!有沒有人說,「完了,我剛剛不應該說好,讓我緩衝幾天。」

  當然大家不要有壓力,因為學習聖教,別人不可能常常跟在我們旁邊提醒我們,最重要還是自我提醒。聖教在學習當中特彆強調「務本」,君子要務本。今天我們學的是家訓,要治家,「本」是什麼?「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根本我們找到了,就好像你在栽培植物,一定是在根上施肥澆水,你把水都倒在樹葉上了,還是把樹葉泡在水裡面,沒用啊!抓到這個「本」修身!所以今天我們是家長,我們要教育孩子根本是什麼?自我教育是根本。假如我們當領導、當父母、當老師,我們不能自我教育就不可能去教育下屬,教育孩子跟學生。所以這個觀念,老祖先教我們要「務本」,教我們要先從自身,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先看經題是:

  【朱子治家格言。】

  這個『朱子』是明末清初的朱伯廬先生,他又名朱用純,字致一。朱伯廬先生他又名用純,字致一。他的父親學問很好後來當官,在明朝末年抵禦清兵的入侵的時候不幸去世了。所以朱伯廬先生雖然學問非常好,他很有氣節,不願意去事奉異族,尤其他的父親又因為清兵入關戰死了,所以他終身隱居當處士。就是讀書人有兩個出入:一個是當官出仕,當父母官把聖賢的教誨完全用在治理老百姓上,當好的父母官;另外,因緣沒有成熟他當處士,當隱士,我們一般會覺得當隱士了,是不是沒有利益國家社會呢?其實這一些處士,他們都非常有能力跟德行智慧,可是他們不願意出來,他就給社會起了一個好的榜樣是重氣節。而且不跟人爭名利,他有能力爭他不去爭。其實整個世界只要效法他們不爭,這個社會就安定和平了。而且他們都會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然後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非常多優秀的學生,以後在家庭社會國家都做出非常大的貢獻。而且我們看朱伯廬先生又留下了「四書講議」,他對「四書」非常深入,我們研究四書的人都能藉由他一生契入的這些智慧得到很好的啟發。包含這一篇《朱子治家格言》,那不知道利益了多少家庭跟百姓。我們今天才一起來學習,可是這裡面好多經句我們幾乎都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還有一句叫三姑六婆,你看這些經句我們都非常熟悉。那可見得他這麼厚積薄發,潛下來深入經典,他對後世子孫的利益有多大!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他出來當官就覺得他貢獻一定比較大,他不出來當官就貢獻比較小,不能用這樣去看。其實讀書人進退之間都有它的因緣,我們不能在外表上看,要看他的存心,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同,當然他表演出來的就不一樣。

  比方,漢朝末年的鄭玄,他學問非常好。當時候漢朝已經內亂了,他沒有明主可以侍奉,他深入五經,結果把古聖先賢五經、十三經這些教誨,他都把它批註的非常好,利益後世。當然在亂世當中,也有出來當官的,但是你不能看著他出來當官,「哼又是為了名聞利養,走狗。」你比方說他去侍奉其它的民族,你就說他是走狗,這個都不能看外向的。

  比方耶律楚材,他是遼國人,但是他深入中華傳統文化,去事奉元太祖成吉思汗。因為古人他會看時節因緣的,他知道宋朝的氣數已盡,元朝立起來了,這不可改變。可是元朝立起來,元朝是蒙古人,他們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都是坐在馬上,所以他們武藝高強。假如沒有這些中華文化給他們提醒熏陶,可能要多殺多少生靈?多少百姓?所以耶律楚材就在這個時節因緣,他不為名、不為利輔佐元太祖,結果不斷的勸他要戒殺,上天有好生之德。到底利益了多少百姓我們不談,就光談元朝派兵攻汴京(攻開封),攻了很久沒攻下來。最後那個帶兵的將領,氣到已經決定入城以後一定把所有的軍民全部殺掉,要屠城,都已經決定要這麼做了。耶律楚材趕緊勸元太祖,最後下一道命令不可亂殺,救活多少人?一百四十七萬人。所以這些讀書人的進退,都給我們人生啟示。

  大家說怎麼都是舉戰爭的例子?包含我們現在沒有戰爭,生活物質上也沒有匱乏,但是精神生活的匱乏卻是五千年來最嚴重的。人的思想觀念偏頗了,人心沒有依歸了。現在正是文化復興的大時代,我們都遇上了這個大時代。湯恩比教授又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聽過。大家聽完有沒有覺得自己的人生不一樣?沒有哦?所以聽有用耳朵聽,也有用心聽,不一樣。假如用心聽這句話會振聾發聵,你會突然間覺得:啊,我終於明白了我為什麼來投胎了。這句話你假如用心聽能開悟。很多人這一生會覺得我到底來這個世間要幹嘛的?難道就是吃飽睡睡飽吃,然後工作領薪水,然後就這樣日復一日人生就過了。

  我那天聽一個長輩說,他的人生過了四十歲以後感覺好快。我聽到這裡腳都發涼,因為我今年剛好四十歲,我會想我是不是開始要坐雲霄飛車了,一年兩年三年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古人很慈悲,示範給我們看,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神時光,不要蹉跎。師長老人家也講,人生短短數十年總要做有意義的事,不要空來人間一招。現在不只是空來人間一招,更嚴重的是我們的靈性快速墮落。請問大家,我們的德行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現在?小學的時候不闖紅燈,現在?小學的時候「爸爸說、媽媽說。」現在呢?「我怎麼說。」小學的時候單純,現在呢?我是比較不單純。所以想一想,人生,應該是不斷提升智慧跟靈性,而不應該是靈性愈來愈墮落,這個路走錯了。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孔孟學說儒家,大乘佛法佛家,就是中華文化。就是說救這個世界要靠中華文化。請問中華文化在哪裡?我好期待有一個人拍著胸脯說「在我這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懂老祖先的教誨,其它民族還不懂。然後現在這個世界唯一能救的法寶就是中華文化,然後我們又是中華兒女,我們不是就已經明白這一生來這個世間幹什麼了嗎?

  我看到你們的眼睛都發亮,已經明白這一生為什麼會來投胎了,這叫「見義勇為」,這是對自己的同胞民族以至於對世間人應該盡的道義,總不能看著世界走向滅亡吧?所以要見義勇為,這也是孔夫子的教誨。(一位聽眾回應說:中華文化在我這裡。)好,謝謝我們掌聲感謝這一位同胞,他確實有這一份承擔,也給我們做出示範來。當然該承擔要承擔,不承擔就沒有盡本分。所謂見死不救,見義不為就無勇也。是不是?是哦?我沒強迫你們。對呀,見義不為無勇也,見死不救有罪過。所以,諸位朋友,你們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你們只能往前走。

  事實上,人生真正的快樂在哪?孟子講得太透徹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了,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嘗到人生真正的快樂。假如很多我們該做的事我們都不做它,繼續追求名利,良心會不安的。其實很多的人,他可能權力很高,每天應酬很多,可是他沒有把孩子教好,他沒有把父母孝順好,我相信夜闌人靜,他的心會非常空虛的。所以人真正的快樂一定來自於良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愧於自己,這是打從內心的喜悅。

  我們走在這個大時代弘揚文化,我們可以選擇出來做教學的工作、做護法的工作,我們可以選擇在我們自己的單位行業做出榜樣來。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可是有沒有人會選擇自己厚積薄發,我讀十年之後再出來,有可能。這個時候我們出來奉獻,看到人家沒出來,我們會不會說,「你看這些人都沒有愛心,都沒有責任心。」那不能自己出來了就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別人。每個人他的因緣跟他存心跟選擇都不一樣的,我們禮敬每一個人,尊重他的選擇。就好像出來當官的人,就不能說那個沒出來當官的人一定是沒有為百姓服務,他可能是著書立說利益後代子孫。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看法,其實我們對每個人禮敬尊重就對了。

  包含我們自己現在已經出來做弘揚文化的工作,那也是一個因緣,也不代表我們比較高尚,也不代表我們學得比人家好,甚至於我們已經出來弘揚像我就比一般的人危險。為什麼?盛名所累。出了名以後,「人怕出名豬怕肥」,很多人會給我們讚歎,坦白講那個讚歎絕對都高過我們的程度太多太多了。像我九年多前剛好有個機緣去了海口,自己對經典的深入都遠遠不足,就剛好因緣成熟了就開始跟大家分享了。假如自己不警覺會迷失在讚歎當中,迷失在掌聲當中。所以雖然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但很可能自己本身也處於很危險的境地,更應該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可染著。

  我剛好前幾天跟一個同仁,他已經在一個地方從事教學的負責工作了。我就跟他交流到,我們學聖教目標是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可是假如沒有時時這麼觀照自己,隨時都會染著、貪著。比方今天我跟大家交流,我坐在台上,請問大家,台上會不會貪著?我們有一個同仁還說,說「可以在講台上蓋一個房子給我住,說我上台像條龍,下台像條蟲。」其實這個話中我自己要很冷靜了,在台上很歡喜,台下就不歡喜了,那是不是已經有得失心了?已經陶醉在這個講台上的這種感受了,甚至於已經錯估了自己的程度了。大家都這麼讚歎我,我就以為自己很高了,其實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比方說我自己脾氣不好,要把這個脾氣去掉那怎麼是三天五天做得到的。要時時警覺,可能要三五年甚至於十年二十年下真功夫才能夠去掉了。

  所以我跟這個同仁在聊,我說人不警覺,吃東西就會對食物貪著。今天吃榴槤真好吃啊,明天沒得吃就流口水了,那貪就來了;聽好話聽得歡喜,聽別人一批評就難過了,那聽也會染著;穿也會染著,今天穿名牌的,明天不穿名牌的就難過了;坐車子今天坐BMW的,明天換一台國產車坐起來就感覺「哎呀,還是昨天舒服了」。物質會染著,精神也會染著。像我們這麼年輕出來分享傳統文化,走到哪裡都被人家照顧呢,連坐車車門都不是自己開,都別人開,突然有一天沒人幫我們開了,還有點不舒服,完了。當那個不舒服起來說「今天怎麼沒有人開門」,自己墮落了。假如還沒有看到又生氣,今天怎麼不尊重我,完了,。所以,人年輕出名very dangerous,是非常危險。所以隨著這些經歷跟體驗,慢慢愈來愈懂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肥」,所以有時候這些道理隨著人生的體驗,他會愈來愈深刻。

  結果我們那麼年輕,分享了這些課程,這也都是老祖宗教的,是師父教的,也不是我們契入的。可是很多人一聽完就會把我們當很高看,給我們的讚歎,包含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三四十歲的人過的生活像被人家照顧的像皇帝,你說他會不會暈倒?會不會趴下來?逆境磨鍊人,順境淘汰人。尤其那個順境淘汰的時候,人家一照顧,第一次照顧你誠惶誠恐,第十次呢?第三十次呢?從誠惶誠恐不知不覺變成理所當然就完了。所以人最危險的是被自己給賣了。

  所以我在跟他交流到,我說很多時候這些長輩都照顧我們了,甚至於把我們的衣服都拿去洗,那硬搶過去我們心裡確實是誠惶誠恐,可是搶一次搶兩次沒有高度警覺,算了算了給他洗,洗到最後你就完了。我們感恩李師公的慈悲!你看老人家的示範,到九十五歲都不願給人家照顧,我不到四十歲給人家照顧難怪長不胖,福都花光了,福氣都折掉了,怎麼會有福報?所以我們看到弘揚文化的很多人愈長愈圓滿,你看就我愈長愈瘦,所以不找到原因就是太折福了,要習勞,要自己來。所以你看第一句就提醒我,「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所以老祖宗慈悲,冥冥當中知道我很缺這些東西,趕快把自己給講明白,來講這部經典。那我跟這個同仁一交流,聽說他隔天幹活非常勤勞。跟他在一起的這些同仁說「他現在非常積極,協助很多工作。」他不簡單,我只是講而已,他馬上就做了,我還要跟他學。

  後來又跟他聊到,我說我們不小心執著、貪著會產生。比方說人家都叫我們老師,這兩個字也會貪著。「我是老師」,那別人要教我們就很難了,我們就覺得我們就是要去指導別人了。可是我們那麼年輕,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又那麼短,就覺得自己是老師了,就執著在老師的這個名字上了。所以師長很慈悲,都教誨我們台上是學生台下是老師,我們給大眾是做學習彙報,而經典裡面也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只有我們是學生,這樣才不會著在老師這個名相上。而且孟子也告訴我們,「人皆好為人師」,這個好為人師的傲慢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起現前。所以我們從事教育工作,人皆好為人師的習氣比一般的人起得更快,甚至更嚴重。那我們已經著了,執著了貪著了,我們清凈心不可能提升,我們也不可能進步。

  《弟子規》又說「聞譽恐,聞過欣」,假如自己從事教學工作聽別人勸又不能歡喜、感恩的接受,那自己連弟子的態度都沒有做到,那繼續當老師當然非常危險了。就已經不自知自己的程度,最後變成自己欺騙自己了。所以我跟他聊到雖然我們被稱老師,但是我們的程度是連聖賢的學生的基礎我們都還沒有扎穩,這是客觀的狀況。那我跟他講你身邊的人提醒你一定要聽,最親近的人看我們看得最清楚。我們在大眾面前,有時候因為有群眾的眼光,我們最起碼會比較警覺性,smile(笑容)也會比較多,微笑也會比較多。可能一下台走入房間,門一關,臉就臭起來了。台上台下不一樣,這個是很危險的。

  所以,別人勸一定要聽。我講到這裡,剛好我是跟他們夫妻一起通話。他太太馬上都接著說:沒有啊,他都不聽我的話。結果這一位老師說:我哪有?我哪有?我馬上跟我們這個同仁說,剛剛跟你講完,你考試馬上沒過關。我們不能住在老師上,你太太勸你你就是學生,她勸的對你就是學生,你馬上就說「我哪有,我哪有」,你已經不能接受她的勸了,你講《弟子規》已經講了好幾遍了,那這句「聞過欣」怎麼沒有馬上能夠提起來?所以這個「住」,不能住在我們的這個名相這個身分,因為這個身分是因緣。當爸爸是因緣,當老師是因緣,是藉由這個因緣真正盡我們的本分,真正提升我們的智慧跟德能。所以我們今天被叫爸爸,不代表我會做爸爸了。是孩子來了,這個因緣來成就我們真正要當好一個爸爸的角色,那有這麼樣態度了,時時要給孩子好榜樣,那我當爸爸了,煙我不抽了,博我不賭了,那這個孩子的因緣不就在提升我們的德行嗎?所以藉由因緣來「明明德」。真正讓自己的智慧不斷提升,進而才能夠去利益家人,利益有緣的人,這叫「親民」。我們人生的價值就很明顯了,就是「明明德、親民」,成就自己再利益他人,那成就自己利益他人能夠做到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好,那朱伯廬先生,他的道德學問能夠傳幾百年,這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效法。再來,『治家格言』,「治家」,怎麼把家治理好從修身下手?從格物下手,從自己的德行開始。再來,具體下手處,格除慾望,格除習氣。這個「格」在格物當中是格除格鬥的意思,在這裡又是另外一個意思。『格言』,這個「格」是指標準,是法式,就是大家效法的標準。其實就是亘古不變,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叫「格言」。那我們體會到治家的格言它是從放下習氣格物下手。我們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學每一句都是先在心地當中下功夫,就不會變成去要求他人了。

  我們看第一句說到: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其實這些經句,隨著我們讀誦的次數,都會感覺到古人每一句、每一個字意義都很深遠,不可小看這一字一句。比方《弟子規》有一句話講到,「父母責,須順承」。「責」,責罵我們,責罰我們,須順,這個「順」是要順從不能忤逆,哪怕父母的責罰有誤會我們了,但是剛好父母在氣頭上,你不要解釋不要反駁,很有可能讓父母更生氣。父母縱使誤會我們,都要順,講我們對了我們要順,古人是父母責罰對了,自己去拿棍子來給父母打。而且順了以後還要什麼?「承」。不能讓父母白教訓我們,教訓以後要後不再造,把這個教誨要承傳下來不能再忘了。不然罵我們一次又重複再犯,那不是在折我們父母的精神氣力嗎?所以這每一個字都是心法,

  所以今天我們看『黎明即起』。「黎明」,早上,代表什麼?從事相上看要早起,從心地上看他是生活有規律,他持戒。學聖教是內學,一定要守規矩因戒才能得定。大家想一想都晚睡晚起的人有沒有定?你看他每一次鬧鐘三次五次叫不醒,然後他一起床就叮鈴噹啷東西都掉了,因為他很匆忙。所以這些生活規矩都屬於戒,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慧。

  所以學聖教首先要學規矩,規矩在哪?可以說每天一言一行都是規矩。所以從早起就是規矩,而且早起也是盡孝道。所以早起跟孝道有沒有關係?有啊,「身有傷,貽親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只要不早起的一定是晚睡的,晚睡一熬夜幾天都緩不過來,怎麼拿父母給的身體,幾十年這樣拉拔我們長大的身體拿來糟蹋揮霍,而且父母看在眼裡擔不擔心?鐵定擔心,所以這個孝道都有虧了,這個德行的根就不具足了。而早起就是學道,要道法自然。天地有它的次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跟自然跟老天作對,那這個沒有辦法修道了。

  而人能夠早起,那他一天就能多很多的時間出來,他的時間會寬裕,他的整個生活,整個一天的規畫就不會很凌亂。而曾國藩先生也講到,看一個家能不能興盛,可以看三個事情:第一,看子孫睡到幾點?第二個,看他子孫做不做家務?第三,看他的子孫讀不讀聖賢書?從這三點可以判斷出來。曾國藩先生對家道能不能興盛的判斷,剛好從這句話當中就有提到,『洒掃庭除』,這個就是做家務勤奮了。

  好,所以「黎明即起」,早起我們也是自愛,對自己健康有幫助。而早起的人他對自己每天都是有規律在規畫,所以他安排事情也會比較穩妥,他的做事能力也會隨著提升起來。所以從心地當中看聖賢的教誨,其實每個教悔都能啟發他非常多的善根。我們從這裡去體會,對聖教的信心,會非常的強,就不會懷疑,趕緊要去做。「洒掃庭除」是勤勞,一個人勤勞對他的心性有哪些影響呢?比方他很勤勞他會負責任;比方他很勤勞,他會體會別人的辛苦,他會感恩別人;比方他常常做事,他能設身處地別人的不容易。這個都是因為勤奮對他內心整個心靈的改變。

  好,所以,我們每句對心性所啟發的善根,我們在每句當中,再跟大家好好來交流。那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做人」!這7點一定要學好,終生受用!
八字學習基礎之十天干
看看你是否適合學習命理預測
《約翰·湯姆森簡易鋼琴教程》(小湯)第一冊教材學習說明
TOC筆記

TAG:學習 | 分享 | 格言 | 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