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要略

分享 祈竹仁波切:( 告訴你皈依的真正涵義及目的) 來源: 謝博的日誌

祈竹仁波切2003年10月講於北京 

我們皈依後應該注意一些事情,應該知道甚麼是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如果我們做不到的話,皈依是沒甚麼意義的。這些在皈依證里有寫,我們稍後會略微提及。

  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經過一個皈依儀式才算信佛,但跟一般人單純因信仰去拜佛相比,正式皈依三寶有額外的利益。皈依前我們先要知道皈依的好處。

皈依的好處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可以列為八個重點,即八個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八大利益,第一是我們從此成為三寶弟子。人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有些人可能前世是佛教徒,而這輩子出生在一個不信佛的家庭,從未接觸過佛法。但在某次去寺院時,他一看到佛像,就因為前世的宿習,突然間毫無緣由地生起極大的信心,在那一剎那,他也等於是變成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例外的情況,並非如一般人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的。也有些人因為前世的習氣、種子,偶然間看到佛經里的一句話而生起一種特別的覺受,認定了講這個法的人非常特別、殊勝,所以他們發願自己也能修這樣的法。在那一剎那間,他們也自動成為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的例外情況。這種自然成為三寶弟子的情況,是因為過去世的業因現在突然在那一剎那碰到這樣的緣就成熟了。另一些人可能是因為聽了很多佛法,慢慢地有所理解,而對三寶生起了依止之心。區分是否為三寶弟子的關鍵,在於我們對佛法和三寶有沒有真正生起依止心,有的話就是三寶弟子,沒有就不是。如果是正式經過了皈依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功德相對來講會更高。分別在哪裡呢?那些因為過去世的善根而自然對三寶生起信心的人,雖然我們也定義其為信佛的弟子,但他們只是在座上懺罪或積累功德時懺凈罪障和積累功德,在停止修行而下座後,其功德的增長即告停止。正式經過傳統儀式皈依的三寶弟子,即使在睡眠中,因為仍處於皈依狀態,其功德仍會不停地增長,並不會因為停止了主動地修行而停止增長。這是分別之一。

  第二是我們從此有資格去受戒而積累功德。一些在家人,如果知道自己今天要做大的善事,如大的供養或布施,會在當天早上受大乘八關齋戒,因為在有戒和無戒的狀態下做善業,其功效和功德不一樣。皈依戒也是同樣的原理。漢人喜歡在每月的十五,或者佛菩薩聖誕時受八關齋戒並修行,因為在持戒的狀態下,修行的功德會更大。我們持戒的目的也是為了積累功德,而非為了喜愛受苦而守很多規矩。大乘八關齋戒的一個戒期是二十四小時。在這二十四小時中,即使在睡眠中也是在積累功德,因為在這二十四小時中,只要不破戒,即使甚麼也不做,也是在持戒的狀態中,這就是一種修行。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受戒的原因是為了功德的增長。受戒有這麼多的好處,但如果我們沒有受過皈依,就沒有資格受戒。所以皈依的好處之一是你打下了一個地基,以後就有資格去受戒,然後就可以積累功德。我們受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或密法的三昧耶戒都可以積累功德,但你必須首先是一個佛教徒才有資格去受這些戒,借持戒來積累功德。所以皈依為我們以後能受戒、持戒來積累功德打下了一個基礎,使我們具備了基本的資格。

  第三是我們在皈依後,由於每天修行,我們的罪業和障礙會越來越少。

第四是功德會慢慢增長,這是建基於第三點的。因為我們的善與不善、功德與罪障,有如蹺蹺板的兩頭,一頭高時,另一頭就會變低。在我們罪障重時,功德不易增長;而當我們罪障越來越少時,功德自然會增長起來。每個人都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願面對痛苦,但僅僅有這樣的心愿並不能達到目的,要獲得幸福、避開痛苦,必須有足夠的功德。不努力去積累功德的話,任憑你如何辛苦經營,如果沒有功德,也無法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四點延伸到第五點好處,是因為功德自然增長,所以你的內、外障礙就會慢慢地自然消除。人都會有很多的障礙和痛苦,人生就是如此,讓我們無法選擇。有時上午很順利,而下午卻出了問題;下午很順利,到晚上卻出了問題。人生的本質就是這樣。凡夫因為不懂因果,常去找喇嘛、找算命師問:「最近我不太順利,有很多障礙,請幫我打打卦看看為甚麼!」,實際上打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者我們聽算命的人說自己今年沒有甚麼大問題就會很高興,但問題是事實是否如此呢?有很高境界的聖人,可能會真正看到因果,而告訴你有這樣的果是因為昔日種下了何種的因。像這樣的聖人所說的話,還有一定的可信性。一般替人打卦、占卜、算命的凡夫,他們連自己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情都不清楚,又如何能知道你未來會怎樣呢?所以,凡夫幫你打卦、算命或許並非毫無價值,或許會有一點點好處,但一般來說意義不大。人們有時候既然問到衲,衲也會幫他們打卦,但一般來說這的意義不大。同外在的障礙相比,內在的障礙——煩惱——更嚴重。有些人的煩惱、嗔恨心、嫉妒心和貪念都較重,這樣的人內心經歷的痛苦會更大。而那些沒甚麼脾氣、不嫉妒別人、也沒甚麼貪念的人,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相對來說會較小。衲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別人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如果真心要修習佛法,就應該學會不要總抱怨外境,總說別人如何如何不好,令我們倒霉,而應該指著自己的心。因為一切令我們倒霉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真正的仇人,是我們自己的心。只要我們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壓制住煩惱,無論到哪裡去,自然會沒有敵人、沒有仇人,沒有人會和你過不去。這並非玩笑,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心,不論去哪裡,你總會看到別人的過失,認為別人對不起你,認為世上只有自己一個好人。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在批評時手指不應指向外面,而應指向自己的心。當有些事情使我們發脾氣、生起嗔恨心時,我們應當學會反省問題到底是出在別人身上還是出在自己身上,從而使自己平靜下來,控制自己的嗔恨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法修持。碰到任何的問題我們就指著自己,因為問題其實是出自我們自己的心上。這樣有一天你的心就會略微安靜下來。如果你的手指不指向自己,那外境永遠都會給你很多的煩惱。內在的障礙是指剛才講的嗔恨心、貪念、嫉妒等種種煩惱,外在的障礙是指我們遇到的種種意外,如車禍、水災、火災等等。如果我們不依因果法去做人,當昔日所造的業因成熟時,就會碰到外在的障礙,即種種意外和不好的事情。當很多人都有共同的障礙時,就會成為共業,五大——地、水、火、風、空——的不協調就會出現,形成種種天災。我們無法防止或對治共業,只能承受其報應。當我們碰到人生中遇到障礙時,應該祈請、依止三寶,好好修皈依,但很多人在此時卻會去問上師我們應該念甚麼咒來對治,這樣做實際上是放棄很殊勝的、應做的修行,而去求一些次要的、不重要的修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怎麼做呢?比如說當我們生病時,應該明白所生的病是因為過去世中殺生等惡業所感的果報,所以我們雖然生了病,也應該高興業因現在成熟了,並祈求三寶凈化我們的罪業和障礙,應藉助三寶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又如我們生活窮困,或生意失敗、缺乏錢財等,很多人以為念一些咒語就能發財,這也是沒有抓住關鍵。我們應該明白,今生的貧窮必然是因為過去世中慳吝、偷、騙、搶人財物、借錢不還等等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這樣思維:除了我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眾生也種下過這種惡因,既然我現在已經受報而貧窮,那麼但願我所造的一切此種惡因,以及其他眾生所造的此種惡因,全都在我身上感果受報。如果能這樣去想,並向三寶祈求懺凈罪業的話,可以輕易地令困境好轉。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改變自己的業力。有些人不明白上述道理,僅去廟裡上香,對佛像說:「我現在很窮,請賜我財富!」,這樣做想求得財富是不可能的。想要求財必須首先懺凈貧困的業因,否則是不可能變成富有的。

  第六個好處,因為第五點——內在、外在都沒有障礙,所以世間的事業(如做生意等)和出世間的事業(修持佛法)會輕易成功。功德高的人會對所在的地區有好的影響,如農作物豐收、不會有天災等等,周圍的環境、眾生都會得益,因為功德高的人不會有障礙。對於有大功德的人,別人即使想加害,也無法成功。沒有功德的人即使沒有人迫害,他自己也會碰到種種痛苦和倒霉的事情。沒有功德的人就算生活富足,沒有人害他,他自己也會胡思亂想,為自己增添很多痛苦。這就是苦。所以因為第五個好處,沒有內、外的障礙,你的任何世間、出世間的願望都能輕易成辦。

  我們皈依後如果每天都念誦皈依文,功德逐漸生出,沒有內、外障礙的影響,即使別人硬要把你塞進三惡道,他也無法做到。這是第七種利益。

  第八個好處是皈依後我們就走上了成就之道。成就之道當然有快有慢,但我們會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目標。目標有兩種:如果我們走小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解脫;如果走大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成佛。

  以上為皈依的八大利益。皈依其實有很多種好處,我們前面所講的是主要的八種,而非只有八種。要使皈依儀式真正生效,我們在念皈依文時必須想著這八大利益,心中思念皈依的好處,生起想要得到皈依之心。如果沒有希求得到皈依之心,抱著試試看有沒有好處的心來參加皈依儀式,就不能肯定是否能真正地得到皈依。是否能得到皈依取決於受者的心。衲會按傳統的規矩為大家授皈依,但能否得到就要看你們自己了。所以我們同時要生出這樣的決心:「我的確得到了皈依,我圓滿地皈依了三寶!」

  按傳統正式授皈依時,必須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形像,我們這裡有世尊的圖片就具備了此種要求。皈依時,不論我們面對的是立體的佛像還是佛像的圖片,我們都應該想著我們是在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前。不單在皈依時要這樣想,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如此。舉例來說,當我們去寺里拜佛時,我們看到佛像不能想這是佛像,而應該想那就是真正的佛,我們就是在佛的面前。我們看到觀音大士像時,也應想這是真的觀音。當你真正生起這樣的心時,佛菩薩就會親自示現,通過你所面對的像來給你加持。如果你不能生起這樣的心,沒有想這是真的佛或觀音,那你在一塊銅、木頭或泥巴等造的東西面前放點水果,讓它幫你,又有甚麼作用呢?在家裡也一樣,如果我們供了釋迦牟尼佛的像或其他佛像,我們必須想這不是一尊像,而是真正的佛。如果我們能這樣想,佛的智慧自然會存在於佛像里來加持我們,最後也會出現一些神奇稀有的事情,如佛像的顏色、容貌會變得更漂亮等等。我們供一根香時,也不是供給面前佛像,而是想著供給所有佛菩薩。香的香氣雖然很少,但我們不用懷疑佛菩薩無法受供,因為佛菩薩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圓滿的,沒有局限性,並不會因為距離遠而無法看到、聞到。開個玩笑說,衲見過有些人把佛像放在玻璃櫃里,在玻璃柜上挖一個洞。這樣的做法反映了他們的心裡想法:「佛像在玻璃櫃里,我上香時佛像就受不到香了。」,也就反映出他們以為佛的鼻子是有局限性、會被玻璃所阻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年代,或許會有燒檀香粉的傳統,但並沒有現在這樣的燒一根一根的香。那時倒是有以下的傳統,當施主發心供養遠在外地的佛陀時,會到屋頂上點燃一根甘蔗,並發心祈請、供養佛陀。佛陀就會以神通從遠方飛來應供。佛來與不來分別在哪裡呢?不在於我們燒甚麼香,而在於我們祈請的心。

  傳統的皈依儀式流程,首先我們要想著我們面前代表佛的形像是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前,我們恭敬頂禮三次。對代表三寶給予我們皈依傳承的法師,我們要想著他的體性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然後再恭敬頂禮他三次。我們今天的條件雖然簡陋,但佛陀的身、語、意都齊備。這張佛陀的圖片代表佛像,這本包好的經書代表佛語,這個佛塔代表佛意。我們心裡要明白這六拜是有分別的,前三拜是頂禮真正的釋迦牟尼佛,後三拜是頂禮和佛一樣的法師。六拜以後,因為衲只懂藏文,衲會念藏文,大意是「阿闍黎請聽,我某某由現在開始直至成佛為止,生生世世依止佛法僧三寶,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大家在跟著念時,不僅僅只是嘴巴念,心裡也要想著所念的內容。

  正確的頂禮必須有五點著地——頭、兩手和兩膝。今天的場地較小,受此局限大家不一定能做到完美的頂禮動作,但必須要保持五點都著地。合掌時應該把拇指含在掌內,這是大乘的傳統。我們時常要記住,合掌時不應把拇指放在掌外。如果大家以後有機會去印度旅遊,會知道拇指朝外是印度教的合掌方式,這不是佛教的合掌傳統,所以這樣做是不好的。我們必須要把拇指放在裡面,這個手印叫「持寶印」。四臂觀音的像有兩隻手也作此印,合掌的兩手中持摩尼寶,只是畫像時沒有畫出來或表現不出來。我們頂禮時應做標準的姿勢,就像軍訓時出操一樣有規有矩,而非馬馬虎虎。當長官經過時,軍人會迅速起立敬禮,我們站起時也應如此,手掌碰地後要馬上站起。我們頂禮時雙掌碰頭頂,是積累一個善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無見頂;合掌碰眉心,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眉間白毫;合掌碰喉嚨,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六十妙音。佛語有六十種特徵,我們稱為「六十妙音」。這裡我們舉佛音的其中兩個特徵而說明:舉例來說,我們大家來自不同地方,都說不同的方言,如杭州話、瀋陽話等。而佛陀說法時,瀋陽人會聽到瀋陽話,杭州人會聽到杭州話,每個人都會聽到自己能聽得明白的語言。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特徵,佛陀以一音說法,每個人都會聽到各自需求的法,想求小乘法的人聽到的是小乘的開示,想求大乘法的人聽到的是大乘的開示,想求密法的人聽到的是密法的開示。所以我們這樣合掌碰喉嚨就積累了將來成就如佛一樣六十妙音的因。掌碰心輪,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智慧。佛意是遍知的智慧,這並不是指一般的智慧。舉例來說,我們每人從自己的家鄉拿一粒砂來混在一起,放在佛面前,佛能分辨出每一粒砂來自哪裡,這一顆來自五台山,那一顆來自上海......沒有甚麼是佛不知道的,這就是佛意的特徵。

下面要說的有六點,不論是已經正式皈依三寶的佛教弟子,或是對三寶很尊敬但並未受皈依的弟子,都應該遵守這六點。

  因為皈依了佛寶,我們不應該再皈依天界的神,或者土地、鬼、龍等等。我們可以去供養一下,但供養時的心態應該是「這個請你吃,這個請你喝......」,而不能依止。依止是指「我今生所有的幸福、我未來生所有的前途都付託給您了!」的心態。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心去依止龍、神、土地等,就違犯了皈依三寶的戒條。為甚麼我們不皈依他們呢?因為他們跟我們的分別不太大,他們跟我們是一樣的境界。他們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無緣的悲心。如果給些飲食以討得他們的歡心,他們或許會幫助我們,賜予一些福報;但如果我們忘了供養或者不再供養,他們可能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加害於我們。這樣的對象其實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資格成為我們依止的對象。如果我們僅僅去供養,並不會違犯皈依。供養的意思是「這裡有一些好的飲食等供品,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幫幫我的忙,達成我的某心愿;不願意的話,也請你至少不要加害於我!」以這樣的心態去供養是可以的。「如果你在這裡,我就供養一些東西給你!」,應該是這樣的心。衲看到很多佛教徒在寺廟裡看到神像、土地公或龍神等就去拜,這是很不好的,千萬不要去頂禮。拜一些民間信仰的或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這樣做有時候會把很多很不好的東西帶回家。很多人家裡鬧鬼或碰到鬼上身之類的事,多半是因為自己因不懂而到處亂拜所致。拜或依止世間的鬼神,往往會帶來很多的麻煩。雖然偶然會有一點點的好處,但很多時候我們惹到的麻煩比得到的好處還多。如果我們臨死前去拜世間的鬼神,生起「我快要死了,請你快點救我!」的念頭,我們死後牠會把我們的心識帶走,我們就會成為牠的侍從、下屬等。我們做人時都會很害怕鬼,如果因為到處亂拜而導致自己下世墮於鬼道,那又該怎麼辦呢?如果我們自認為是佛教徒的話,就不應頂禮世間的鬼神。我們真正皈依三寶的人,功德比世間的天神、鬼更大。

  剛才講的第一點是對應佛寶的。第二點是針對法寶的。既然皈依了法寶,我們不能傷害任何眾生。我們常常自稱為「佛教徒」。當你宣稱自己是佛教徒時,也就等於是在說:「我是一個不傷害任何生命的人!」,所以我們不能殺生。當然,我們每天都可能殺害數以百計的生命,比如我們去花園散步或在路上走時,會無意中踩死很多生命。因為我們是無意中殺死了牠們,並沒有殺生的動機,所以我們並沒有違犯這一條。這樣無意中的殺生多少也會有業報,但這並不是一個圓滿的殺業,這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殺業。可是如果我們看到一隻蚊子飛過來,因為怕被牠咬,很討厭牠而拍死牠,這樣就是一個圓滿的殺業,這是完整的殺生,因為你心裡想著:「我要殺掉牠!」,有了殺生的動機。圓滿的殺業有很大、很重的果報。如果我們最初看到蚊子而想打牠,但突然記起我是一個佛教徒,不應該傷害眾生,結果沒有打,這樣的情況應定義為起點為不善業但最終得到功德的行為。我們不能生嗔恨心,更不能殺生。碰到這種情況我們不但不應生起嗔恨心,還要生起安忍的心,多為牠念「唵瑪尼叭咪吽」等咒語,不應心裡想著:「但願你去死!」或把牠弄死。所以善業和不善業的區別在於我們的動機。如果我們以嗔恨心去殺生,果報會很重。如果出於悲心去殺生,業報會輕一點。比如說因為蚊子攜帶病毒,怕牠咬了小孩後小孩會生病,甚至可能會死,由於這樣並非出於嗔心,而是基於悲心去殺生,果報會不同。大家應該明白,衲現在只是在解釋業報的輕重,並不是說可以基於悲心去殺生。我們皈依後就不能殺生。如果我們有動機、有對象,然後完成殺業,這樣的殺業是完整的,而完整的殺業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對於因果的取捨必須很謹慎,要學懂善惡因果法則,知道甚麼事情對我們有利、甚麼事情對我們不利。業力因果是很奇怪的。比如說有一隻黑羊、一隻白羊,我們本打算殺黑羊,可是不小心殺錯了白羊,雖然同樣是殺生,但果報會有很細微的分別。殺生的業報也有很多細微的分別。被殺的動物體積越大,業報就越大,例如殺一隻蟑螂的業報比殺一隻蚊子的業報大,殺一隻老鼠的業報又比殺一隻蟑螂的業報大。陸上的動物中,或許大象的體積是最大的,殺象的業報就比殺牛的業報更重。為甚麼有這樣的分別呢?因為動物的身體越大,被殺時所受的痛苦就越大,而你給眾生的痛苦越大,你殺生的業報就越大。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要殺生,也不要指著甚麼說:「我要牠死!」,或指著某個對象讓人去殺,比如說我們去海鮮餐廳,指著一條魚叫人幫你殺了牠,作為一個皈依了三寶的佛教徒,我們不能這樣做。昨天已經死了、不是為你殺的魚、肉等等,如果我們不吃素的話,吃這些是可以的。牠們已經被殺,且不是直接為你而殺,你雖然去吃牠,但並不是你令牠死的。所以我們如果不吃素的話,買肉時不能叫人幫你現殺活物,只可以買現成的、過夜的肉類。比如說有八個人去吃飯,點了一條魚而導致牠被殺。雖然死的只有一條魚,但因為每個人都有動機,其行為也是完整的,所以每個人單獨都累積了殺一條魚的業報,而非殺八份之一條魚的業報。八個人加起來總共累積了殺八條魚的業報,而實際上死的只有一條生命。這是很微妙的。我們要很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自己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動物當然也很珍惜牠自己的生命,我們這樣去想就會明白了。人最珍愛、最怕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難道我們以為動物不是這樣的嗎?比如我們去公園裡觀察昆蟲,雖然我們不能跟牠們溝通,但牠們的反應會怎樣,我們能猜得到。我們可以推論出牠們跟我們是一樣的。比如我們拿一片樹葉去碰一個正在移動的昆蟲,牠馬上會一動不動地裝死。過一分鐘後,牠覺得好像沒人留意,牠又會突然逃生。雖然彼此無法溝通,但如果你觀察,很明顯動

...
推薦閱讀:

讀誦地藏經前的祈請 開示 皈依 發願 懺悔, 以及讀誦後的迴向和禮送。
頂禮、供養、皈依金剛手菩薩(大勢至菩薩)
佛教基礎學(3.皈依篇)
真密&真皈依~真正的如來秘藏&歸依處就是佛性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