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安福蔣家」:豪門世家是闖王李自成後裔?

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著名女作家丁玲都出自——
臨澧「安福蔣家」:豪門世家是闖王李自成後裔?

2013年11月26日,保險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原臨澧縣常務副縣長朱甘寧,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組米脂縣的李自成行宮圖片和文字,引來不少評論。

「闖王」李自成魂歸何處?臨澧蔣家真的是李自成的後裔?這個百年謎團一直吸引著學界和民間的關注。

范治勇攝

洞庭西、澧水旁,臨澧的「安福蔣家」是個代表著榮耀與傳奇的名詞。清代中葉以來,財富無數、官宦輩出的「安福蔣家」,稱為全國「三個半財主」之一。被孫中山稱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擔任武昌起義總指揮的蔣翊武,著名女作家丁玲(蔣冰之)都出自蔣家。

1980年,76歲的丁玲老人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根》,一起筆就是「安福蔣家」。

這部沒有完成的最後作品,丁玲只寫了大約3000字。但時光已將安福蔣家的榮耀,書寫在湖湘山水之間,也把闖王李自成最後的傳奇留給了後人。

(一)臨澧傳奇:血脈與人傑

「安福縣蔣家,是一個有錢的人家,是一個人丁興旺的人家。在我的爺爺時代,據說那些爺爺們,這房、那房、遠房、近房,究竟有多少房、多少人,連姓蔣的人自己也分不清楚,外人就更無從知道。只知凡是安福縣的大房子,一片一片的,都姓蔣。」

——丁玲《根》

傳奇母女:這地方的女人比男人更開放

這是丁玲遺稿《根》的開頭。丁玲原名蔣冰之,1904年出生在安福縣(今臨澧縣)西鄉黑鬍子沖村。她是「安福蔣家」主脈的直系後裔,也是中國現當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

丁玲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她與胡也頻、馮雪峰、馮達、陳明的四段愛情無一不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又在風雲流散後的今天仍讓人唏噓不已。這位傳奇女性的果敢與英氣,來源於母親的熏陶,也來自氣度不凡的家族氣質。

丁玲的母親原名余曼貞,是常德鼎城區(原常德縣)長茅嶺鄉人。她嫁入蔣家後改名蔣勝眉,取巾幗不讓鬚眉之義。她愛吹簫弄笛,被夫家視為「賣唱的」,幸得留過洋的丈夫蔣保黔開明庇護。此時安福蔣家已逐漸衰落,蔣保黔過世後,已30出頭的蔣勝眉竟提出變賣屬於自己的那份家產去讀書。最後在開明的四老太爺允諾之下,蔣勝眉帶著兩個子女回到常德。在常德,蔣勝眉遇到了向警予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婦女解放先驅者,她帶頭籌建了「婦女儉德會」,提倡婦女讀書,不敬神,不纏足,不梳粑粑頭,並在桃源創辦女校,把常德城攪和得風生水起。這也許就是常德絲弦里唱的「這地方的女人比男人更開放」的歷史淵源吧。

這樣的血緣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丁玲?1980年年底,歷經風雨的老人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一起筆就是「安福蔣家」。遺憾的是,她只寫了大約3000字。

清雍正之後,方有「安福蔣家」的稱謂

「安福蔣家」並非指一個單獨的家庭,而是指居於臨澧縣境內好幾處地方的蔣氏家族。

據2013年8月20日中國家譜網發布的《臨澧縣蔣氏五美支祠後裔錄》記載,開啟兩百餘年「安福蔣家」傳奇的,是一位叫蔣官一的湖北籍普通軍人。蔣官一原籍湖北黃安,大約生活於元末明初。朱元璋年間,明朝政府派軍戍守湘西,蔣官一便是駐紮在黃州的軍士。

明朝初年,朝廷對軍人採取強制移民政策,於是蔣官一落業於今臨澧縣佘市橋鎮馬鞍村屯墾,定居臨澧,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蔣官一去世時,遺留的田產僅有在祖藉湖北黃安的三石六斗六升(約合今三十多畝),在當時只是小戶人家。但據《蔣氏五修族譜》卷二《黃安縣合據》載,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蔣家第七世孫蔣富在湖北麻城購置了大批田產,開始了蔣家的發跡史。

從1691至1829年的一百餘年,是蔣家不斷走向興盛的階段。第十二世孫蔣其奇生有六子,屬永字輩。民間傳說其長子永欽(1677-1746)一輩人還只是炸油餅的小攤販。但到永欽的孫子蔣大璽(1731-1802)時,蔣家就開設了當鋪、商號等第三產業。再至大璽長子、著名大財閥蔣光業,終成巨富。

雍正年間,清廷置安福縣(民國時因與江西省安福縣同名,乃取壤聯澧水之意,改稱臨澧縣),社會上即有「安福蔣家」之稱謂,此稱謂當始於蔣光業這一代。

至民國末年,安福蔣家已歷二十五代,族眾散布在東起澧縣道河,西至臨澧佘市的廣袤地帶,以蔣家坪祠堂為總祠。蔣家人傑聞名天下,族中有官品頭銜者竟多達兩百餘人。

辛亥革命前驅蔣翊武:

嶽麓山上有他的墓地

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的蔣翊武,是臨澧「蔣」氏傳奇的另一條註腳。

蔣翊武1884年出生於澧州(今澧縣)一個城市平民家庭。他雖然出生在澧州府城,但世代居於蔣家廟,屬於蔣氏支脈。湖南文理學院的副教授周星林曾這樣分析這一家世和蔣翊武性格的關係,「澧水流域的蔣家本支自清朝乾嘉以來,富甲一方,逸官貴人層出不窮,為當地望族,這使得蔣翊武所在的蔣家廟分支相形見絀。正是在這種家族背景的影響下,蔣翊武形成了埋頭苦幹卻又勇於抗爭的性格。」

1903年秋,他投考設在常德新式學堂,並結識了宋教仁。從某種意義來說,沒有蔣翊武就沒有辛亥革命。起義前夕,革命軍總參謀長孫武在漢口試製炸彈失事,武漢軍警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相當危急。被推舉為總指揮的蔣翊武當機立斷,下達了第一道作戰命令,促使起義在倉促中爆發的情況下有序地走向成功。

1913年9月9日,蔣翊武被槍殺於桂林城麗澤門外,年僅28歲。1921年12月,孫中山出師桂林,親筆題寫了「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

1912年,蔣翊武在北京任都督府高級軍事顧問官時,「擬在京都通修族譜。到1915年,蔣翊武的父、兄等族中人士再次倡議澧水流域蔣姓實行聯宗修譜。之後歷經30餘年,終於在1948年實現全澧州的全族聯宗,修成聯宗譜共22卷。這次修譜,各氏族一致共尊官一公為遷澧蔣氏始祖,後代子孫取名全部遵循蔣官一氏族的世次排行。

嶽麓山上,蔣翊武墓碑,掩映在蔥蔥綠木之中。

1931年2月底,丁玲與母親、兒子在常德的合影。

(二)財富神話與身世傳奇:闖王李自成後裔?

安福蔣家是李自成後裔?

安福蔣家有許多傳說,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財富之巨,田產之廣,屋宇之闊,與陝西霍家、山東尉遲家、湖北黃家並稱為全國「三個半財主」之一。

地處內陸,並非商賈重地的臨澧蔣家為何如此巨富,一直有許多傳說,其中蔣家與闖王李自成的關係最為人樂道。

傳說,清初順治年間,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帶著一個孩子來到湖南石門縣的一所寺廟,在這裡做了和尚,那個孩子則依於鄰縣臨澧蔣家,從蔣姓。孩子長大後頻頻出遊,聲言外出經商,每次必帶回一大筆錢財,實際上是把埋藏在這一帶的金銀財寶一次次取回來,數年後已成大富。他將寺廟修復一新,對住持也關心照顧甚周。這個住持就是李自成,那個孩子就是他的兒子,代代相傳,丁玲就是他們的後代。

新中國成立後,蔣家還曾將一批傳世文物上交國家,經鑒定,都是明代宮廷器物。1999年,湖南石門第八屆明史國際研究討論會上,石門夾山寺中發現的不少歷史遺址和文物資料,使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李自成是在夾山寺禪隱而不是戰死於湖北九宮山……

李自成歸隱夾山寺?

種種證據似乎都指向李自成與蔣家的關係,雖然學界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民間有很多人士對此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保險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原臨澧縣常務副縣長朱甘寧就是其中一位。

上世紀80年代,朱甘寧曾任臨澧縣團委書記,因發起為丁玲塑像,與丁玲一家來往密切,對蔣家是李自成後裔這個傳說非常感興趣,數十年來一直熱心收集相關資料。他說自己從小就聽老人說起不少關於李自成與蔣家淵源的幾種說法:一是李自成兵敗後禪隱在石門夾山寺,派軍需大臣蔣光業化裝成商人在臨澧經商;二是其侄兒李過在蔣家養傷,給蔣家送了一張藏寶圖;三是李自成將兒子託孤於蔣家,並改姓蔣。蔣家因此發家,蔣家錢莊一路開到北京,據傳也是想打聽京城動態,以圖東山再起,蔣家人上京城從不住別家店,是為憑證。

關於李自成的歸宿,當地也有傳說,稱李自成兵敗後闖進夾山寺,寺內鑼鼓突然不敲自鳴,正應了方丈圓寂時關於自己轉世的預言。李自成於是在夾山寺落髮出家。

當年修建烈士公園,從蔣家坪運去整整80大車石雕和假山石

安福蔣家為何巨富雖然謎霧重重,但蔣家的富有卻是有目共睹。據相關記載,鼎盛時期,蔣家在安福、石門、桃源、常德、澧縣、安鄉數縣擁有地產60餘萬畝,在本縣及外地開設有大批當鋪、錢莊、商號。蔣家的財主們還喜歡建造富貴大氣而又別具韻味的花園,形成「屋在園中,園在屋中」的格局。這些花園曾廣泛分布於臨澧各處,為尋常百姓嘖嘖稱奇的「蔣家花園」,成為安福蔣家的一大象徵。

位於佘市橋鎮的蔣家坪花園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破土動工,經歷十幾個春秋才建成。時人描繪:「布局雅觀,不亞於北京的紫苑;風景宜人,遠勝於長沙的朱園。」少年時代生活在臨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也說:「連《紅樓夢》里的房屋也沒有那麼華麗」。傳說蔣家坪花園被一條內河環繞,被稱為「水繞四門」,奢華如同宮殿,被人告密是「私造皇城」。蔣家驚恐萬分,於是拆了東門,並以錢財賄官,才免除災禍。這段有驚無險的插曲,也是蔣家極盛時代的一個印證。

據說,當年長沙市修建烈士公園,從蔣家坪運過去整整80大車石雕和假山石。直到如今蔣家坪幾乎每家大門口都有一對工藝精湛、古色古香的磉墩,屋邊的大樹下還有不少石雕的大水缸、條凳,依稀可見安福蔣家的昔日榮光。

「黑鬍子沖」因蔣家財主得名

安福蔣家鼎盛時期,財富主要集中於兩支,一是五美堂,一是黑鬍子沖。

所謂五美堂,是指蔣光業的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子。這五個「明」字輩兄弟並稱」五美」,以後這一支的後裔就都統稱為「五美堂」。「五美」中除一子早年外出為官外,其餘「四美」則每家都建有一處大宅院。五美堂中首富當推蔣光業的侄子蔣明試。族譜上說他有田園萬頃,在鰲山設立了「滙豐典」當鋪,並發展成為湘西總當鋪,幾乎壟斷了整個湘西北地區的典當業。他還在縣城設立「滙豐典」錢莊。從常德至北京會館,沿途設有48家典當鋪和72家錢莊。蔣家人從臨澧往北京投考或辦事,沿路不要住旅館,住自己的店就行了。曾國藩建湘軍時,蔣家一次就捐贈了一百擔白銀。

黑鬍子沖的傳奇色彩更濃。這一支的蔣其魁,就是後來被人們認為是李自成幼子、那個「從山中撿來」的侄子。到蔣光清(1764-1849)時,其財富雖不及蔣明試一支,但亦是「家道興隆」。蔣光清居於現佘市橋鎮高豐村境內一個山沖,此地原並不叫「黑鬍子沖」。只因當時蔣光清長有濃密的黑鬍鬚,族中人冠以綽號「黑鬍子」,其所居之地遂被人稱為「黑鬍子沖」。

丁玲的祖父蔣定禮就屬於這一支系,官至貴州普安廳同知(大約相當於副市長)。

樂善好施,流芳今日

安福蔣家在常德民間名聲最噪,除了大富大貴、人才輩出,與他們多行善舉不無關係。

擁資百萬,有「荊南巨室」之稱的蔣明試,處富貴而不吝嗇。他有感於宋玉數千年前在荊棘之鄉澧陽郡開設私塾、首開鄉風文明的創舉,攜家族歷經8年艱苦,修葺了宋玉墓、宋玉廟、九辯書院等諸多古迹。自此,本地崇尚風雅、尊師好學之風久傳不衰。特別是書院既成,「桃李濃郁」,「子夜誦讀,聲與松風水韻雜遝於黑山道水之間」,小小書院「一時名聲鵲起,直追紫陽、白麓、嶽麓等名區學府」,給後世留下了深遠影響。不僅如此,蔣明試還為重修學宮、考棚、奎星樓等,捐贈數百金;為增建東鄉義學、育嬰堂,割膏腴之田百餘畝,並每年供給所需經費。

據時任縣教諭尹襲澍撰寫的《蔣公桂亭賓興碑記》記載,為振興學校、培植人才,蔣明章首捐賓興田二百畝,甚至臨終時還遺命其子加捐一百畝。明章次子蔣錫瑞,熱心為寒門士人資助參加鄉試的路費,使之不因路途遙遠而放棄考試,不少人因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到清代,安福蔣家還一直承襲著儒醫的傳統。但他們不以行醫為務,也不開診所,只在人急難時,才把脈開處方,收費低廉,多免費幫忙。時人評價他們「究歧黃之書,以醫活世不索謝。」曾為臨澧和平解放作出過貢獻的蔣蒸初,自學中醫,在鄉間施醫送葯,不取分文,被譽為臨澧有名的清官和善人,至今遠近有口皆碑。

文/實習記者王安琪(參考資料《湖南省臨澧縣蔣氏五美支祠後裔錄》《蔣翊武家世考》等)

「這些人都是財主,大財主、小財主,家家都做官,這個官、那個官,皇帝封敕的金匾家家掛,節烈夫人的石碑坊處處有。對這家人的傳說很多,安福縣蔣家是湘西一帶遠近聞名的大戶。」

——丁玲《根》

相關鏈接

臨澧名人錄

蔣翊武(1884-1913),湖南澧州(今澧縣)人。我國近代傑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09年投入湖北新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為辛亥首義在武昌爆發奠定了堅定的組織基礎。1911年被推舉為武昌起義總指揮。1913年在廣西桂林犧牲。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蔣作霖(1860-1931),近代著名教育家,臨澧蔣族中人。清末官費留學日本,畢業於弘文學院師範科,歸國後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民國前夕,先後在常德西路師範、上海中國公學、復旦大學、長沙高等工業學校任教。1912年回臨澧,主持全縣學務。先在佘市殷家溪辦起了裴家巷學堂,1915年,將安福學堂改為臨澧高等小學堂,又改道水書院為縣立中學,兼兩校首任校長。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1928年,丁玲以敘寫「五四」運動後一代迷惘青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登上文壇,引起轟動,成為當年最受關注的女性作家。後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奔赴陝北,成為丁玲革命生活和創作的新開端。其反映華北農村土改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榮獲1951年斯大林文藝獎。

林伯渠(1886—1960),湖南省安福(今臨澧縣)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中共五老」。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

推薦閱讀:

豪門的催財與壓絕迎生枕白催丁旺族秘法
從舞娘到賭王四太,生了浪蕩千金和網紅兒子,如戲人生從不肯輸
寫給那些想嫁入豪門的女孩(轉自天涯論壇)
女人有此手相,貴人助你嫁豪門
天生豪門貴婦命的星座女

TAG:世家 | 李自成 | 豪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