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則
在佛陀出世以前的古印度,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家族,在同一 天,各生了一個男孩,一位是舍利弗,一位是目犍連。這兩個人 後來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這兩個家族是大家族,七代以來都是至交,居住在古印度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王舍城的附近。因為這 層關係,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起成長,是很好的朋友。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就在國王舉行的辯論會上辯才無礙,獲得勝利。因此,他們兩個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定的社會聲望了。一次,舍利弗和目犍連一同看戲。到第三天,舍利弗突然間就覺悟到人生的無 常和生死的可怖,同時反觀人間的生活,以及他們正在觀看的表 演,無聊感油然而生。目犍連也有相同的體會,兩個人經過交流, 決定出家修道,這時他們才16 歲。用現在的話說,舍利弗和目犍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雖然生在富貴家族中,他們並沒有追求世間享樂和成就的願望,而是想到了要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同時,他們意識到,當時的教育和文化中,沒有超越生死的智慧,於是追隨當時非常著名的一位宗教家修行。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這一教派的思想和智慧,之後他倆遍尋古印度的各 大名師,令人失望的是始終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教法。最終兩人相約分頭去尋找,他們堅信一定會有智者能夠給他們以生命智慧的答案。
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遊行,看到一位特別安詳的出家人, 正在挨家挨戶地托缽行乞。他一下子就被此人的神采折服了,堅信他一定是一位智者。於是他就一路尾隨著這位比丘,等到這位出家人行乞完畢,準備找一個地方坐下來用餐時,他就像弟子對待師父一樣,把自己的衣服鋪在地上,然後請這位尊者坐下。待尊者吃完飯,他先恭敬地禮拜,然後請教:「尊者,您的氣質光明, 舉止安詳,您一定是一位已經獲得智慧的尊者,請問您的老師是 誰?您的老師給您講什麼法?」舍利弗所遇到的這位比丘,就是佛陀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馬勝比丘在佛陀的弟子當中威儀第一,舉止最安詳。針對舍利弗的請教,馬勝比丘沒有 急於回答,他說:「我的師父是瞿曇沙門,我希望你能直接向我的老師去請教。」但舍利弗很著急,他說,您只要把老師傳給您的智慧簡單地向我介紹一下就可以了。於是,馬勝比丘就對舍利 弗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當下就證了初果,完成了由凡到聖的突破。
舍利弗非常興奮,告別馬勝比丘,就回去找目犍連。他們兩 人之前有約:誰遇到智者,一定要通知對方。兩人一見面,目犍連就發覺舍利弗與往日的氣質完全不同了,推測他一定是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就很急切地向舍利弗請教。舍利弗就把馬勝比丘講的這首偈子告訴目犍連,重複了一次以後,目犍連尊者也聞聲悟道,這就是舍利弗和目犍連悟道的經歷。接下來他們帶著 250 位同伴去見佛陀,隨佛出家,成為佛陀住世時期最重要的兩位助手。
按照我們漢傳佛教的傳統,大雄寶殿裡面佛像居中,佛像的左邊,是摩訶迦葉尊者,另一面是看上去很年輕的阿難尊者。據說在印度,佛像身邊站的兩位往往是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很年輕時就很有智慧,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遇到佛法之前,已經通達了當時印度的各種學問,辯才無礙,罕有對手。 同時他們也精通各種禪定,但還是沒有能夠實現生命的解脫。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呢?佛陀的教法,是由佛陀覺悟以後才在人間建立的,不是古印度宗教哲學發展的產物。在佛陀成道以前,古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中並沒有解脫的智慧。這是舍利弗和目犍連悟道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
佛陀的教法有非常明確的指向,就是要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 實現生命的解脫。佛陀所依據的智慧是他在菩提樹下親證的,這個智慧可以用緣起法來作總的概括。緣起法概括了佛教大小乘的一切思想傳統。虛雲老和尚曾講:佛陀說一大藏教,概括起來無非因果二字。古人經常講:「見緣起者則見法,見法者見佛。」 這就是緣起的重要性。古代建塔的時候,常把緣起偈刻在塔上, 意思是有緣起偈即是有佛在,即是有佛的法身舍利在,因此,緣起偈也叫法身偈和法身舍利偈。
下面有一個問題:既然緣起法則如此重要,是誰創造了緣起法則?是不是世尊作的呢?我相信各位同學一定會有這樣的疑 問。在佛陀時代,也有比丘這樣問佛:「緣起法為世尊作耶?為餘人作耶?」意思是說,世尊,緣起法是您創造的嗎?還是大自在天王、大梵天王或者其他萬能的神創造的呢?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佛陀告訴這位比丘,緣起法不是佛創造的,也不是其他人造的,沒有人能夠創造緣起法則。諸佛出世不出世,說法不說法, 作為緣起法則,它都是常在的。也就是說,緣起法則是我們這個 世界本有的規律。「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眾生分別演說, 聞發顯示。」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正是因為覺悟了此法,認識 了緣起規律,才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當代物理學家們一直在探 索宇宙統一場理論,也就是希望找到一個公式可以把宇宙萬有現 象解釋清楚。其實,佛陀早就揭示了緣起法則,而且諸佛可以從 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層次,以不同的方式,為眾生演說這一宇宙現象普遍遵從的法則。
緣起法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佛陀講:「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為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所謂此有故彼有」這是講的相待緣起,有因才有果,有此才有彼,「此起故彼起」,這個「此」跟「彼」是什麼呢?古印度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比丘,他們最關心的是什麼問題呢?是生命的根本問題。那麼,我們生命的緣起是什麼 呢?佛陀以他親證的緣起法則講述了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很多時候佛陀講緣起,就是特指十二因緣,講我們生命從過去生到今生到未來生的內在機制。今天由於時間關係,不可能詳細解釋十二因緣,希望大家找機會來研究,這是佛法的核心智慧之一。
充滿了矛盾、鬥爭和苦惱的世間,它的基礎是我們的身心; 為什麼我們會有身心呢?因為我們投生在母腹中;我們為什麼會投生呢?因為我們有強大的執著於生命現象的業識種子;為什麼會有業識種子呢?因為我們有無明,我們沒有認清生命真性的智慧,因為不認識和不能安住於生命的真性狀態,所以盲目地執取生命的部分物質和精神現象為自我,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向外探求,從無限遙遠的過去直至今天,我們就這樣為自己累積了無限複雜的生命能量。無明、行、識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內在原因。
「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熄滅了無明以後,因無明而起的種種的善行與惡行,以及種種的妄想就會熄滅,以每個人的身心為中心的這個世間,及其充斥的種種矛盾與痛苦因此將會一起結束。
為了能夠全面了解緣起法則,依據大小乘教法,我把緣起分成兩個層次,即根本緣起和深廣緣起。佛教是離苦得樂的智慧教育,佛陀依據宇宙本有的緣起規律建立了大小乘教法。有些藏地的大德稱小乘教法為根本乘,是獲得生命解脫的根本智慧,我們 也可以稱它為根本緣起或生命緣起。根本緣起的主要內涵就是四聖諦和十二因緣。
四聖諦講了兩重緣起。一是苦惱產生的原因——苦諦和集諦,這是我們凡夫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真相,雖然有苦有樂,但是以苦為特質。苦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就是集諦的智慧內涵,集諦揭示的是苦產生的原因。苦產生的原因就是無明、我執和慾望。 如何來熄滅集和苦呢?這是道諦和滅諦的智慧。道諦的內容就是 三十七道品,先是以四念處為入手的禪觀實踐,然後修習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分。三十七道品是解脫的因,通過修習道諦就能夠熄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獲得涅槃, 實證滅諦。以上是四聖諦的基本內涵,這是佛法的根本智慧。
佛陀在大乘經論中廣泛宣說深廣緣起。深廣緣起有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深緣起或甚深緣起,即是第一義諦。廣緣起即是世俗諦或世諦。講述深廣緣起的經論非常豐富。《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佛法的傳播有兩個輪子,一是第一義諦,一是世俗諦。世俗諦重點講萬事萬物的因果本末及其規律;第一義諦講世界萬物的真性,令我們超越一切假相的束縛。
緣起偈有多個版本。其中的兩個譯本最受尊重,流傳也最廣。 一個是剛才我們講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這個版本是對世俗諦高度概括的詮釋。諸法就是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界,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當組成這個事物的因緣存在,事物就存在;當因緣變化了,事物也就隨之變化乃至消失。不會有任何一個不變的事物。事物產生的原因來自於組成這個事物的具體因緣,不是由誰創造的,沒有一 個萬能的造物主。同時,世界也不會有一個從無到有的起點。
再一個版本,「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一切諸法」就是萬事萬物,有生命現象和非生命現象,它的本質是什麼呢?有沒有實在的體性呢?緣起法則告訴 我們,「因緣空無主」,都是由因緣組成的,它沒有實在性。既然沒有實在性,那麼我們向外追求生命的答案,向外寄託、向外追逐、向外探索的努力就可以停下來了。當我們的身心都不再向外貪求了以後,我們本有的無限智能就會自然顯現,成為解脫的沙門。這首偈子是就真諦來詮釋緣起智慧的。
下邊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幾個關於世諦緣起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世諦緣起最基本的規律是什麼?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是因,如是果。」這是世諦緣起最根本的規律。因果順流相生, 相似相續,如是因,如是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絲毫不會錯亂。這是緣起法則的根本規律。因果是一致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我們可以用它來看待一切事物。這一規律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我們可以用它來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善人受惡報和惡人得善果的例子,做 了好事卻被冤枉,自私邪惡的人卻飛黃騰達的案例時有發生,如何用因果法則來解釋這些現象?我們如何來理解這些貌似與緣起法則相違背的現象呢?
比如說,馬路上有一個老太太突然間暈倒了。很多行人從旁邊經過,但沒有人伸出援手。這時,你經過事發地點。依據因果法則,出於善心無條件地去救助老人,顯然是善行。但是,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老人送到醫院後,發現骨折了,因為她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被救助者撞的,也許這個老人的子女也這樣認為,因此救助者可能惹一身麻煩。這種例子,我們經常聽到。依據佛法的原則,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應當如何抉擇?或者說,你遇到這種情況,遭到無理的對待,我們能不能用佛法去消化它?
前面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 是」。在受與做當中,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它連接。現在我們所做的和我們現在受的,不能簡單地把它聯繫起來。但往往我們會按 一般的經驗把它聯繫在一起。事實上,一千個人遇到這樣的情況, 即便是一樣的選擇,也會是一千種不同的結果。不一定都如某些報道上的那種現象,這種現象和報道只是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大 家對道義認識的一般水準。
偶爾出現善人遭惡報的現象,則是生命的無限性和眾生善惡業因複雜性的反映。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在無限的生命長河中, 我們曾經造作過無限的善因和惡業,這些善因和惡業交織在一起, 構成了無限複雜的生命現象。在生命的任何一個局部片段中,我 們無法讓一切因果都得到完整地對應。尤其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出現行善的暫時受委屈,自私自利的人得意一時的現象不足為奇。任何一分的善業終將結為福樂之果,任何不如意的境遇都有或近或遠的惡因,絲毫不會錯亂。
既然有因就一定有果,沒有絲毫例外,這與宿命論的差別是什麼?如果因果不能改變,懺悔與修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雖然一切現前的果報都必然有其親因,過去種下的善惡因緣都在緣起法則的制約下影響著我們的身心世界。但在因緣變化的現前一念中,每個生命都有無限地造作善惡行為的自由。這種自由也是緣起的,這種自由由內外兩種無限的因緣構成:內是我們生命本有的真如佛性,我們的生命有無限的自由性;外是已經覺悟的諸佛依據親證的自由境界和緣起規律所宣說的開發生命自由性的妙法。事實上,這兩種無限的因緣是眾生無限複雜的心靈世界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惡用煩惱則必受因果制約,善用佛法則於因緣法中必得自由。悲慘的命運可以通過懺悔、積福和深入修行轉變為吉祥平安的命運。屠夫可以在佛陀和祖師的啟發下立地成佛,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緣起法則是對宿命論的徹底摧毀。善用現前一念心舍惡取善的自由能力,是衡量修行境界的重要指標。
佛陀時期有一位阿羅漢叫做央掘魔羅。他本來是一位殺人的狂魔,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甚至要殺自己的母親。後來受到佛陀的度化,在其座下很快成為阿羅漢。他的紀念塔保存到了今天, 印度人依然還在懷念他,這是一個「浪子回頭」的經典案例。這告訴我們,在因果面前,我們有無限的自由性,這個自由性的來源, 就是聖賢的智慧。佛陀的教法準確圓滿地把這個智慧傳達給我們, 只要能運用好佛法,每個人都可以徹底改變命運的走向。
「如是因,如是果」的緣起法則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處理複雜問題有哪些啟示呢?
既然如是因,如是果,那麼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得到的啟發就是要全力以赴地去修善法,除此之外其他的就可以置之度外了。台灣著名的比丘尼長老證嚴法師,是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 她有一句法語在台灣家喻戶曉,「甘願做,歡喜受」,對於一切善法心甘情願地去做;面對一切的因緣果報,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歡喜地去承受,永遠積極地種善因。
《寶積經》云:「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 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 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業果不壞,這是緣起法則中又一個重要規律,一旦我們付出言行了,它在我們身心世界中的影響就永遠不會消失。同時,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因果不可 替代。這是上邊兩首偈子給我們的智慧,是緣起法則重要的內涵。 業果不壞,所以我們要謹言慎行。任何行為,我們都將承受它的後果。即便是諸佛菩薩發願度眾生,代眾生受苦,但我們也還是要自己來面對這個後果。
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單純而清晰的因果實例,來證明緣起法則的真實性呢?
不存在真正意義上單純的因果關係。宇宙萬法,互為因緣, 相似相續,滾滾向前,永無逆轉。一切事物都是過去、現在無限因緣共同作用的結果。法界中不存在孤立的因果關係,也不存在任何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眾緣所生,有近因,有遠因,有親因,有助緣。宇宙萬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遷流不息。任何因緣的變化,任何事物的生滅,都是宇宙萬法大相續流的一部分。 因緣生法的妙理真實不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深度與廣度, 不是凡夫乃至因地聖賢的心智所能如實認知的,唯有諸佛的圓滿智慧才能徹底明了地照見因與果的內在聯繫。因此,只有佛陀親口宣說的因果實例才是最可信的。也唯有佛陀才能揭示緣起的甚深規律。非但一切外道不能認識緣起法則,睿智的獨覺聖者雖然能憑藉善觀因緣的智慧而悟道,卻也沒有能力對眾生宣說緣起的妙理。緣起法則只有佛陀才能準確和廣泛地宣說。
佛陀的教法在人間已經傳播了兩千多年,到現在為止雖然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各大宗教、各個哲學體系依然還是堅持著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解釋。這就告訴我們,真正能夠理解緣起法則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便是依據佛陀的教法來主動理解和接受緣起法則,也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學習和思維。
緣起法則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來思考,比如,緣起法則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和世界的關係是在因果法則的制約下不斷向前的,但這其中有一個樞紐,這個樞紐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 自心是因果的樞紐,因果相續的樞紐是每個生命的妄想心。一切因果的實現都離不開每個眾生現前念念相續的心念,每個眾生生活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無始以來造作的無限業因構成的。相似相續的妄念心是其造作者,也是其承受者。《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我們不妨思維一下,我們每一個人,能不能講一件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呢?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心了知的,不能了知的事物我們是永遠無從談起的,只不過在所謂的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事物看起來與我們沒有直接關聯,只以我們的生存和生活環境的意義存在著,但都是我們觀察範圍內的事物。自心是因果的樞紐,萬事萬物都在依據著因果法則演變著。因果法則的核心是自心,萬事萬物都和我們的心有關係。
以眾生的妄念心為核心的法界大相續流,無始終,無邊界, 沒有第一因,沒有造物主,亦非無因而有。每個生命現前的苦樂境界,是過去相應的行為的結果。現在發起的身、口、意的行為是未來世界的起點,不能離開現前的妄念心去尋找宇宙的起源。 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知識太多了,向外探求的力量太強了,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離我們的心就更遠了。大家反省一下,即便是遙遠星系的電磁波,也是反映在物理學家的電腦屏幕上,我們去發現它,最終還是要通過人的眼睛。當我們看到星光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眼睛和星光共同作用才產生了視覺,如果我們不關心、不了解我們的眼睛, 而一味地謀求在遙遠的天體上尋找世界的真相,這就離真理太遠 了!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何曾有一絲一毫超出盲人摸象的誤區!在我們生命當中,找一個跟我們的自心沒關係的事情是找不到的,只有先認識自心,才是認識世界真相唯一現實的途徑。
依「如是因如是果」的原則,我們有這樣一個複雜的世界, 它是無限複雜的一堆果報的組合。果報不同,它的因一定不同。 追逐下去的話,就會得出沒有起點的認識,過去的因無限,果報 當然就沒有終點。但是這樣的追逐也經常會令人迷悶,也有它致 命的誤區,所以要返觀自心。觀察自心的變化是觀察緣起的下手 處,而不是單方面一味地去觀察外部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
既然因緣是無限的,我們在因緣法中還有機會解脫嗎?如何才能得解脫呢?
雖然因果沒有始終,但因果相續的樞紐是每個生命的妄想心,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心是一切因緣果報得以實現的最重要的因緣,經典中稱為遍行因,也就是在一切的因緣果報當中,我們的妄想心都是其基礎。只要熄滅了妄想心,一切因果不了而自了, 輪迴當下便出。所以永嘉禪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當然這裡面也分兩個層次,阿羅漢熄滅了我執,不再執取一個從來未曾實有的所謂自我,當下就出了三界,雖然世界依然紛擾,阿羅漢過去生的因緣果報也未必都償清了,但是由於證入了涅槃的阿羅漢有能力不再來三界投生,一切因緣果報都找不到承受的主體,因此阿羅漢有權不受後有,對人間的一切舊賬有權不受。這是阿羅漢解決因果束縛的方案。
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環環相扣的十二因緣,是我們痛苦產生的原因。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十二緣起智慧的目的是熄滅無明。無明熄滅了,生老病死這個因果鏈條的束縛也就解除了。
證了我法二空的大乘菩薩們,雖然在三界內度化眾生,但是由於法身菩薩們不執取一切因緣的自性與幻相。不但不執取自性, 也不執取幻相,受了如同未受,可以現大神通,於因緣法遊戲自 在,瀟洒無比。這是解除因果束縛的兩種境界。一是阿羅漢們可以不來三界,二是法身大士們在三界和眾生同生同死,但是他不執取這個身體是自我,也不執取有能度的眾生相。就如《金剛經》 所講的,他是在因果中,但不受因果的束縛。所以,緣起法是以無明和妄想為根本的,破除了無明和妄想,就能於因緣法得解脫。
因緣既然是沒有始終的,相信緣起的真實與廣大必須相信生命有無限的前生與後世。因為因緣法的樞紐是每個生命的妄想心, 離開了無限的生命的延續,緣起的廣大與無限則無從談起。接下來就有問題了,如何能證明前生後世的真實存在呢?
離開生命的無限性,廣大的緣起就不能安立。然而對於絕大 多數人來說,不記得生前的經歷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 是否相信前生後世的存在,成了有無信仰的分水嶺,對於前生後世不同的認識,則是區別不同信仰體系的重要標誌。生命的無限存在與緣起的無始無終是兩個交織在一起的問題,對前生後世的懷疑是現代人確信因果的一大難點。
首先,顯然不能用我們局限的今生經驗證明前生後世的存在與否。其實所謂前生後世,無非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時間概念在每一期生命層面的具體體現,昨天、今天和明天與我們前生、今生和來生是一個性質的概念。我們可以用空間換時間的角度來體會這個問題,比如我們這個法堂,我們是在此間,離開 了這個法堂,出了門,那就不在法堂這個空間了。如果我們大家都不離開,只有其中某一個人離開了,他離開之後到底還存在不存在?我們在房間里的人誰也沒辦法證明這個問題。即便是他回來以後告訴我們他一直是存在的,我們也只能是相信他而已,我們不能證明他離開的那段時間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也就是說, 我們只有今生的經驗,以我們今生的經驗,是無從證明前生與來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的。所以,最理性的科學態度是應該對此存疑。我們無從知道前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證明不了存在,也證明不了不存在,對前生後世的問題存疑是最科學的態度。
然而,相信必有前生後世才是最智慧的態度。因為,經驗達不到的地方,理性可以彌補;凡夫經驗達不到的地方,可以借鑒聖賢的經驗。現在智慧不能認知的領域,可以通過精修定慧來開發智慧。我們過去生的經歷都在我們的心田(阿賴耶識)中絲毫 不錯地憶持著,只要智慧開發了,每個人可以給自己以證明。《普賢菩薩行願品》里講,「我於一念見三世。」聖賢對前生後世、 生命無限性的證明是在當下證明的。他於當下一念中能夠頓觀無窮的過去和未來,而不是靠思維、靠實驗。靠思維的沒那麼可靠, 複雜的事物不是實驗能證明的範圍。
我們這一世是人身,上一世是動物或者天人都有可能。那麼來生,又不可知了,這叫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一般人為分段生死所困,很難記得前生的經歷,不能依據一般人的經驗證明前世的存在,但更不能證明前世的不存在,相信沒有前世更成問題。 同時,一般人的常識經驗只是人生的部分經驗,有極大的局限性, 不能僅僅以此作為普遍真理的認識基礎,這點是需要認真反省的。 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的特殊經驗,尤其是佛菩薩以真實語傳達給我們的生命經驗,可以彌補我們一般經驗的不足。
佛陀宣說的自己過去生的故事是經典的重要內容。我們說經典共有十二部,意思是佛陀的言教歸類起來共有十二大類,這十二類中,其中一類是本生經,講的全是佛陀和弟子們過去生的 經歷,非常生動,真實不虛。以佛陀教法中的智慧來說,即使他不說自己前生後世的故事,他的教導也足夠偉大了,他用不著說那些讓我們懷疑的思想和知識,授人以把柄,讓我們來懷疑和排斥佛法智慧。
我們無限的過去生的經歷在幾十年的人生中總會通過特殊的經歷或夢境有所顯示,也許你們當中就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 事實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大多數人被堅固的沒有前生的信念嚴重障礙了,不肯面對和接受一般經驗之外的寶貴的特殊經驗, 於是天天重複著狹隘的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的錯誤。
我講一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的歷史故事。蘇東坡差不多是我們這個民族素質教育的一個典範。無論人格、文采,還是行政能力等方面都非常了不起。他與許多大禪師都很友好。他的弟弟蘇轍被貶到江西高安時,一天,去拜訪著名的真凈克文禪師。真凈克文禪師對他講,昨天做了一個夢,很奇怪,夢到他們兩人和省聰禪師到二十里外迎接五祖師戒禪師。五祖師戒禪師是雲門宗第三代祖師,已經圓寂了半個世紀。過了不一會兒,省聰禪師也來了。
蘇轍就問,今天你不會也跟我們說夢吧?省聰禪師一聽就笑了,他講昨天確實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把夢的內容一講,和真凈克文禪師的夢完全一樣。二人同夢的故事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次發 生在他們身上,三人都覺得很奇怪。正談得開心時,蘇東坡的部下送來信函,信上說蘇東坡正要來見他們,信上講:很快,說不定傍晚前就能見面了。於是他們三位就騎著馬去迎蘇東坡。很巧, 就在兩位大禪師夢到的那個寺院,他們三人和蘇東坡打了個對頭。 於是,四人坐下來喝茶。兩位禪師把他們的夢說給蘇大學士聽, 聽完之後,蘇東坡也笑了,說他七八歲以前,天天做夢自己是個出家人,在陝佑一帶遊走。他的媽媽曾夢到一位壞了一隻眼的老法師到家裡借宿,然後就懷了蘇東坡,十個月以後,蘇東坡出生。 他們一算時間,五祖師戒禪師去世正好五十年了,蘇東坡當時是四十九歲。五祖師戒禪師經常在陝佑一帶弘法,晚年在高安地區弘法,並在高安圓寂。後來,蘇東坡曾給兩位禪師寫信,希望再回到以前的境界,並經常在家裡穿僧裝。這個典故在很多文獻里有記載,宋代的惠洪覺范禪師的《冷齋夜話》和《高安縣誌》中有記載,蘇轍在他的文章里也有記載。
對於禪師來講,徹悟的境界相當於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的境界,蘇東坡的一生即是《普門品》里講的「應以宰官身得度,即 現宰官身而為說法」的境界體現。歷史上沒有關於蘇東坡悟道的記載,但是他與很多大禪師有交往,對佛教貢獻很大。比如說, 焰口文裡面的頌詞是蘇東坡寫的,而且他還培養了一位開悟的士大夫,蘇軾的門人黃庭堅是禪宗門下公認達到開悟境界的士大夫。
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清朝的紀曉嵐就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事實上,從古到今有很多類似的現象,這是彌補我們一般人生經驗的重要知識。
沒有前生後世的信仰顯然不符合邏輯。每個人雖然都是父母所生,但卻是不同於父母的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是無需論證的事實。如果沒有前生的話,我們的生命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則是無因 而有。我們的生命以及一切境遇於我們自身而言都成了純粹的偶 然。或者,我們只是父母和社會的純粹產物,我們生命的獨立性 和自由性就不能成立了。人生任何的成就都變得沒有了意義,人生中任何不如意都可以歸為外在的原因。我們不需要承擔過去的因緣果報,也不會想到為自己未來的生活負責任,因為「人死如燈滅」。我們無需考慮來世的事,生命因此除了及時行樂之外就 失去了一切價值和意義。近一兩百年來人類的道德和價值觀正是 受到了這種所謂科學認識的嚴重影響。
達爾文 的《物種起源 》問世已經一百五十多年 了,這 一百五十多年正是人類道德迅速滑坡的一百五十年。其中的原因就是很多人簡單地接受了人是由動物進化來的這樣一個並不高明或者說並不嚴肅的結論。作為人類來講,我們顯然沒有能力通過幾塊骨頭化石就能定性生命演化的複雜過程,生物進化論只是一 家學說而已。但問題出在,現代科技社會普遍把進化論當作唯一 的真理來接受了,這真是特別值得反思的問題。
誰勞動,誰收穫,誰種因,誰得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生命中沒有純粹的偶然。這些認識用我們的常識經驗和樸素的推理就可以證明。
每個人一出生就不同於別人,即便是雙胞胎的生命世界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果報不同,因必有異。這叫驗果知因。自己的一切果報,一定是自己種下的因緣的感召,因此,即可推知必有前生。
因緣無限,沒有第一因,生命有無限多的前生,生命不可能無因而有地被創造,生命沒有起點。同時,我們任何行為都會反作用 於我們自身,我們要為我們的行為負永恆的責任,今生沒有成熟 的果報來生定能遭遇,生命沒有終點。生命的一切積極意義和可 貴价值都將因此而建立。
對於生命的性質缺乏客觀深入的觀察與思考,簡單地把生命 的存在形式和生命的功能作用當作生命的本質和主體,是形成不 相信前生後世錯誤觀念的根本原因。新華字典里是這樣定義生命 的: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這是把肉體當作了生命的主體, 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性錯誤。西方的哲人講:我思故我在。因為 有思維,所以生命才存在。思維是生命的功能,是我們心念的能力, 這是把生命的功能當作了生命的主體。這兩種錯誤認識很有普遍 性。把肉體當作生命的主體,把思維和其它心理活動當作生命的 主體,這都犯了概念性錯誤。禪宗被稱為人天眼目、正法眼藏, 要先打開我們的心,先認識我們的心,這時才能夠對這些問題有 一個明確的證明。這個證明是要自證,而不是靠一個推理或者一 個實驗。當我們自己通過修行打開了本有的心靈智慧,才能確知 生命本性的內涵,關於生命問題的這一切錯誤認識將冰消瓦解。
生命有自由性,有自主能力,雖然受制於因果,但在因果法 則中,我們有自由性。而一切物質的存在沒有絲毫自由性可言, 即便是最發達的電腦,它所謂的智能也都是軟硬體工程師們賦予 的。完全沒有覺知能力的物質顆粒再怎麼複雜,也不可能產生有 自由性的生命體,這幾乎不需要證明,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 正確的結論。因此,生命是由肉體賦予的這個結論和認識將不攻 自破。打破了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錯誤觀念,就能認清生命的性質,清楚了生命的本質屬性,生命的無限性就能被輕鬆地接受。
在這一生命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真正為 自己的生命盡到責任。
佛教,尤其是禪宗,對於生命的無限性或者說對於生命的輪 回說,並不是到過去生或者來生去找答案,而是就在此時此刻認 識我們的自心。說到底,這一切問題都是由於我們不認識自心帶 來的。進一步說,我們只有今生,只有此時此刻,過去生和未來 生都只是在我們的憶想中。佛教講緣起、講輪迴,也不是為來生 服務的,那是第二義的。最重要是要建立今生的價值和意義,建 立起我們對人生可貴的認識。我們本有無限的生命智慧有待開發, 這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大課題。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親 證,在自己未來的修行實踐中親自體會,來為自己證明。
接下來的時間,關於緣起法則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交 流,請大家問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我們來互動一下。
營員提問:如果有前世和今生,那麼為什麼我出生的時候, 關於前世都忘了呢?沒有辦法記得,而只能通過夢境,通過偶然 的事情記得?如果有前生和來世,那麼前生的我和今生的我到底 在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明影法師:我們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早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事情,我們記得多少?這是我們智慧程度最現實的反映。大多數 人由於智慧的局限,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很少記得,經歷生死 劇變,又在母腹中懷胎十月,記不起前世的經歷是很自然的。而 且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前世往往不會是人身,因此,那些在其他 道中生活的經驗就更難回憶起來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記 得,八地以上的菩薩就有足夠的智慧入胎不迷,對過去生的經歷記得很清楚。開啟了宿命通的修行者,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過去生的經歷。 至於前生的我和今生的我之間的關係,這就像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一樣。一方面,嚴格地說,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之間沒有 絲毫的精神和物質成分是完全一樣的,生命在剎那剎那地發生著 變化;另一方面,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中間沒有絲毫的間隔,今 天的我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是兩個人,今 天的我要為昨天的行為負責。生命是相似相續地向前演變的。前 世和今生的關係也是這個道理。今生的我和前世的我中,身心沒 有絲毫組成是完全一樣的,但不管是否記得前世的經歷,我們今 生都要面對前世行為的結果。每個人不同的際遇和機會就是前世 善惡行為的具體體現。
營員提問:您說的緣起法則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明影法師:當我們討論佛法的時候或者說當我們討論真理的時候,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個是聖言量,我們相信佛陀是覺悟 的聖者,他的智慧和他所宣說的道理是可信的,他不會欺騙我們, 我們在辨析問題的時候要以經論為依據,這叫依聖言量。我們所 有的問題都可以依經典作為標準,依據經典的智慧來分析討論和 證明,這是其一。再者,思維能力是人類認識真理最重要的工具, 我們可以依正確的分析和推理來討論問題,這叫依正比量。既然 緣起法則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那就意味著這個規律無處不在,不 管是在宇宙誕生時,還是宇宙消亡時;不管是地球的演變,還是 地球上發生的具體的社會現象,或者這一杯茶,乃至每一個起心 動念,它都在發生著作用。
下面我們就用正比量來研究思考一下,比如這杯茶,我們說它完全是緣起的,這一杯茶可以代表萬事萬物。在宇宙的基本規律上,這一杯茶的規律與宇宙萬法的規律是一致的,當我們討論 基本規律的時候,它一定是隨時隨地都在的,這是我們一個基本 的信心。這杯茶是如何產生呢?首先,顯然這個世界沒有第二杯 茶跟它一樣,在我手上這杯茶,不管它的溫度、茶水泡的情況等 等它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新的一法。但是這一法它有新的東西 出現嗎?在這一杯茶中有任何一點新的東西是無條件發生的嗎? 一個水分子?一片茶葉?沒有。毫無疑問,沒有新事物發生。用 來泡茶的水當然是處理過的,因為我們的環境已經污染了。但是 水是來源於地球的,有地球才會有水源,而且是極具特殊條件的 星球才有水源,僅僅水的這一面就直接與我們這個世界密切觀聯 著;還有茶葉,乃至茶人的沖泡等等,所以它是由無限多的條件 組成的,沒有一環是無因而有的。這杯茶如此,萬事萬物也如此。 這就是對緣起法最樸素的證明。緣起法則是一切客觀真理的總的 基礎。
營員提問:很多學佛的人會執著於因果,執著於前世今生, 我想請師父再一次開示一下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佛教的因果以及 解脫的事情。
明影法師:佛教的一切智慧,包括對於前生後世的認識,都 是為今生服務的。事實上我們也只有今生,到了來生,還是今生。 如果沒有對於生命無限的認識,沒有六道輪迴的知識,沒有對聖 賢境界的知識,我們就無從建立今生的價值,就無從發起全面改 造自己和全面開發本有無限智能的力量,這是佛教講輪迴和緣起 的根本目的。如果離開了緣起的智慧,對於生活中的善惡是非就 很難做出正確判斷了。如果我們真的認為只有一生的話,有人要投機取巧就太理所當然了。關於輪迴和三世因果的認識,我們要抱持科學的態度,即便我們不從信仰的角度,而從科學態度來講, 生命的無限性也要被認真地來思考。
我們知道,很多科學結論都是等待著被證偽的,或者說到現 在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學問證明它是百分之百的真理,科學家們 只能發現相對真理。依據科學的態度,任何思想和信仰,都是一 家之言,我們都應辯證地看,都要認真選擇和取捨。該選擇哪一 家的認識作為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礎,這是非常嚴肅的人 生課題。
一個選擇的依據是要看它對於我們人生有怎樣的價值,它能 帶給我們什麼,能不能合理地解釋生命當中發生的種種現象。能 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思想或學問就是有價值的,就是可以被我們接 受的。如果它能帶給我們巨大的人生利益,我們就應毫不猶豫地 選擇接受。所以,拋開輪迴的真實性、生命的無限性和佛法的真 實性不談,到底是生命無限性的認識,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 惡果這樣的思想有價值,還是其他的思想有價值?哪一個能給我 們人生以希望,給我們人生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哪一個思想能給 人生中種種複雜的現象以合理的解釋,讓我們能坦然面對一切問 題,並能放下一切負擔,自由而積極地主動承擔起一切責任?我 們要站在理性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信或者不信。 我覺得這個時代的人與傳統的中國人是不一樣的,我們受了太多 理性教育,所以,今天的佛法,要鮮明地提倡理性的信仰。事實上, 在所有的宗教傳統中,佛教是最理性的,它是一個理性的智慧傳 統。我們要充分運用理性來面對我們生命當中這個嚴肅的課題。
營員提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命是無限延續的,人通過去除分別心能夠解脫,那得到解脫以後,生命還是否延續呢?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呢? 明影法師:這可是個千古難題。智者們對這個問題是不回答的。(眾鼓掌),因為任何回答都有可能被曲解,從而障礙我們 對分別心的破除。解脫了以後的生命顯然不是沒有了,而是熄滅 了煩惱的生命機制,打開了聖者清凈自由的生命境界。聖者的生 命境界是如何存在的呢?我建議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法華 經》、《楞嚴經》、《華嚴經》和《涅槃經》。在去年第二十屆 夏令營專輯的《自凈其意》一文中,依據祖師的智慧,我對這個 問題,有過兩個版本的回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那篇文章。 我今天學一下智者們的風範,在此就不啰嗦了。
營員提問:我想問一下,在您的講解中多次提到了善和惡, 我們如何來定義善和惡?第二個問題是在當今的科學界認為,到 了寒武紀,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門類都已大體發育完畢,但據說是 不包括人類。那麼人類出現的 5.4 億年前一直到出現人類的這部 分時間,人道在哪裡?
明影法師:首先,佛教中的善惡觀是辯證和明確的,一個總 的原則,順於解脫和淡化我執的是善法,順於生死和強化我執的 是惡法。具體在人道和天道的層面,五戒和十善是善惡的標準, 順於五戒和十善的是善法,悖於五戒和十善的是惡法。
第二個問題,所謂人道不是指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也不是以 地球為參照平台的,人道是指有能力修行善法和追求解脫的善惡 交雜的生命狀態,人道是以人為中心的。在地球的自然環境還不 利於人類生活時,人類就生活在其它適合的宇宙空間,當地球的 自然環境適合生存時,與地球有緣的人類才會出現。因為賢愚的人和不同種族的人差別巨大,驗果知因,我相信地球人類的起源是多元的。《優婆塞戒經》中記載,我們東方人的祖先是來自於光音天的天人。
明影法師:本次夏令營的主題是吉祥人生。最後,我想依據 緣起法則來回應一下這個主題。請一位女營員把這節經文讀一下。
(營員讀經文長行部分)。有位天神向佛請教,請教的內容就是 希望得到幸福,希望得到利益。我相信這是所有生命的共同期盼。 佛法並不排斥功利,但是功利要有價值,要真實。今天所剩餘的 時間已經不足以用緣起的法則來講解《吉祥經》了,留待後面的 法師作微妙的開示。但是,既然我們學習了緣起法則,緣起法則 是佛陀宣說的,我們掌握了也就變成了我們自己的,那麼一切經 文都是佛陀依據緣起法則宣講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緣起法則 來回答經典當中的任何問題。我們不妨設想,我們就是佛陀,這 時有一位天神來問我們,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 如何做才能獲得最吉祥的結果?我們按照剛才講的如是因如是 果、自因自果這樣的智慧,該如何來回答這個問題呢?大家不要 急著看吉祥經,先來思維一下。佛說,你想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讓你天天開心,不管你努力不努力都可以天天享受幸福和自由, 這可能嗎?顯然這不是佛教要給予人類的答案。那麼,這個答案 如何來給呢?有沒有營員來試著做一次佛?
營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告訴他智慧。
明影法師:對,非常好。我再問一下,告訴他什麼智慧呢?
營員:吉祥的智慧。
明影法師:什麼是吉祥的智慧呢?依據剛才我們講的如是因如是果的原則。
營員:怎麼樣去種善因,然後才能得善果。
明影法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眾鼓掌)
明影法師:他做了一次佛。有女營員願意回答天神的這個問題嗎?
女營員:我覺得關於緣起法則,最重要的不是說得善因得善果,而是要明辨善因,明辨善果。所以佛祖接下來的回答可能會 是關於什麼是善,然後才能得到吉祥吧。(營員有些哽咽)
明影法師:做佛不容易啊。(眾鼓掌)
女營員:拿著話筒講就緊張。
明影法師:你的回答挺好的,正好補充了剛才那位營員的回答,《吉祥經》中佛陀告訴天神的是什麼是善因,什麼是吉祥的因。 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佛陀時期,有一位牧牛人,經常去照看當地一位長者家的牛。這位長者曾多次請佛陀到家裡應供。 一般而言,應供之後,佛陀會按慣例講法。牧牛人覺得這樣的機 會非常珍貴,就多次請求佛陀也到他的家裡應供,但是佛陀始終 沒有答應。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們正在街上游化,突然決定去 牧牛人家裡應供。於是,佛陀帶著一隊比丘來到了牧牛人的家裡。 牧牛人非常感動,他準備了上好的食物來供養佛,請佛陀和弟子 們用齋。佛陀應供之後照慣例為牧牛人講法,講法之後,這位牧 牛人就完成了由凡到聖的成長,實現了初果的成就。牧牛人非常 感動,他以牧牛人的身份,實現了對生死難題的第一步突破。出 於感恩,他護送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一直回到了祇樹給孤獨園,送 到以後,他再三禮拜,帶著感恩離開了。但是就在他回家到住處 的路上,被一個仇人殺害了。於是很多人議論紛紛,甚至有些比 丘也覺得不可理解,然後去向佛陀請教:供養佛陀應該是非常大的福報啊,但正是由於供養佛陀、護送佛陀,牧牛人才在回家的路上被仇人殺害了,這如何理解呢?佛陀給弟子們開示:你們不 要懷疑善法的價值,這個牧牛人他的惡業早已成熟,不是由於他 供養了佛陀和比丘們才有這樣的果報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 便佛陀也沒辦法代替我們去面對果報。我們也許會說:那佛陀智 慧的價值是什麼呢?他的價值在於幫助我們在這種因緣果報的變 換中實現解脫,讓我們學習和掌握種善因的法門,掌握遠離惡行 的智慧。這就是戒定慧三學教給我們的,是佛法中的主要內涵。 牧牛人雖然被仇人殺害了,但他已經在佛陀的開示下打開了超越 生死困境的大門,已經有足夠的智慧讓仇恨就此結束,從此開啟 聖賢的生命旅程。
下面我們看佛陀是如何來回答天人的。(合念吉祥經)我向大家的彙報就到此結束。
明海大和尚:非常感謝明影法師,他只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 就把釋迦牟尼佛教法中最核心,我覺得也是最深奧的教義——緣起法則給我們作了一個清晰的介紹,我聽後也很有收穫,我的收 獲不僅來自於法師的講解,同時也來自於各位同學的討論和提問。 我希望能用簡單的話來交一個答卷。通常我們把佛教的教義用三 句話來概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所以我覺得 法師今天他其實就講了這三句話。在緣起法則中體現善惡就是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什麼呢?這個實際上是實踐,是行動。 同學們的提問在法師的講課裡面都有答案。有同學問得非常好: 這樣辨別善惡的能力不就很重要了嗎?!怎麼樣才能辨別善惡 呢?你的心,你的心的智慧,心的鏡子的光明要出來,所以才有 「自凈其意」。法師剛才講到無分別心,那就是在講這第三句話:自凈其意。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充分地展開。我們全部的修行 其實就是兩個問題,第一是知,第二是行。我們都知道要去行善 止惡,但是這個辨別力,這個「知」,這種智慧要通過修行才能 提高。你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一下:我自己有這種辨別能力嗎?這 種能力本身是善還是惡?這個很有意思,在佛教里都有答案。我們老和尚提倡生活禪,生活應該就是止惡揚善,禪就是自凈其意。 禪是什麼 , 未來幾天你們還有機會去了解,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 聲向法師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比套裝還省心的穿搭法則,照著買就行了
※八字大象直觀讀象法則
※「手掌法則」讓你永遠不會吃超標
※單親家庭的陽光法則
※火珠林法一爻動訣流年應用——格局法流年推論法則之一(中級教材節選)
TAG: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