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族宗室的最後結局
06-05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當農民起義的洪水將朱明王朝摧垮,將大明皇族宗室害得奄奄一息之時,滿清鐵騎又破關而入,向鳳陽朱氏猛撲過來。 滿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失陷,崇禎帝朱由檢殉國自殺,明朝滅亡之後,宗室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與潞親王朱常(氵+芳),周王世孫朱某、崇親王朱某一同避亂南逃,自河北衛輝逃亡淮安。四月,鳳陽總兵馬士英等迎朱由崧至南京。五月四日,福世子朱由崧在南京稱監國。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改明年為弘光元年,建置百官,領導抗清鬥爭。這便是明宗室建立的第一個反清政權——南明福王政權。當此之時,「諸賢響應,野無留隱,拭目太平」。但是,這位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弘光皇帝,卻是個昏庸無能、沉湎於酒色的昏君。他在位時,寵信奸臣馬士英,排斥史可法、高弘國等人,結果政治腐敗,中興無望,僅能在南京憑藉長江天險苟延殘喘一時而已。滿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渡江南下,南京淪陷,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逃到安徽蕪湖被俘,不久被殺害於北京。潞王朱常(氵+芳)在杭州投降清兵。至此,弘光抗清鬥爭失敗。 南京淪陷之後不久,又有宗室唐親王朱聿鍵在福州、魯親王朱以海在台灣分別建立政權,繼續領導反清鬥爭。 唐親王朱建鍵(公元1602——1646年),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親王朱(經糹旁改木)九世孫,原封南陽。1645年五月南京淪陷後,他在南逃時被總兵鄭鴻逵、南安伯鄭芝龍、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立於福州。初於閏六月七日稱監國,廿七日稱帝,改年號隆武,改福州為天興府,領導抗清。但因隆武政權由奸臣鄭芝龍獨裁,拒不發兵給餉,導致多次計劃北伐流產,復興反清無成。滿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黃道周出兵江西,兵敗殉國。二月,朱聿鍵親征至建寧。不久,清兵越仙霞嶺長驅直入福建,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俘,八月在福州被殺殉國。福建淪陷,南明隆武政權滅亡。同時殉國的還有益親王朱慈(厶頭+火)。 朱聿鍵死後,他的弟弟朱聿(釒+粵)自福建渡海逃到廣州,被原南明隆武朝的大學士蘇觀生、何吾騶等擁立下,於滿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一月初一在廣州稱監國,初五日即位稱帝,改元紹武。而早在此前,另一支皇族桂藩的永明郡王朱由榔便在兩廣總督丁魁楚與廣西巡撫瞿式耜的擁立下,於這年十月十四在廣東肇慶稱監國。朱聿(釒+粵)稱帝後,朱由榔便也在十一月十八日稱帝,改元永曆。大難當前,兩支皇族政權不是合力去抗清復國,反而自相殘殺,互爭正統。不久,李成棟所率清兵乘平閩之勢,揮師南下,連克惠州、潮州。十二月十五日,廣州淪陷,朱聿(釒+粵)被俘後自殺殉國,歷時僅一個月的南明紹武政權滅亡。同時遇難的皇族成員還有周親王、益親王、遼親王等24個藩王。 此後,朱由榔南明永曆政權成為西南最主要的南明反清力量。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又寫作由郎,是明神宗之孫,桂王朱常瀛的第五子,初封永明郡王,公元1646年稱帝,世稱永曆皇帝。永曆政權建立後,雖被清軍追擊,不得不從肇慶不斷後退至全州、武岡、南寧、肇慶、安龍、雲南,但仍依靠何騰蛟部農民軍和瞿式耜、丁魁時、孫可望等抗清將領,奮戰西南,一度抵住了清兵,使政局趨於穩定。後來,朝內派系林立,爭鬥不休,削弱了鬥爭力量,致使局勢再度危急。南明永曆十一年(公元1657年),孫可望降清,雲貴虛實盡泄。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入攻,雲貴淪陷,永曆帝朱由榔在將軍李定國保護下逃到緬甸。永曆十八年(公元1164年),朱由榔被緬甸人俘虜移送給平西王吳三桂,不久被漢賊吳三桂殺害於昆明,吉王、松滋王等宗室死於緬甸,「諸扈從宗室無一存者」。至此,南明永曆政權滅亡,大陸的反清復明鬥爭接近尾聲。 與南明永曆王朝相呼應,另一支宗室韓王朱本鉉則在鄂西山區建立南明定武政權,堅持抗清達18年之久。韓王朱本鉉,是明太祖第十九子韓憲王朱松的十二世孫,本名覃(土+背),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陷陝西平涼,他被俘,後逃脫。明朝滅亡,他逃亡到鄂西山區。滿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福建的唐藩南明隆武政權失敗後,他被劉體純、袁宗弟、王光興、譚文等農民軍余部將領擁立,在川鄂山區建立政權,改元定武,領導反清鬥爭。不久張獻忠余部郝搖旗、李自成余部李來亨等先後來會,號稱「夔東十三家」。他們以巫、興、房、竹一帶為根據地,屯耕山區,自給衣食,訓練隊伍,聯絡南明永曆政權,頑強地抗擊滿清異族,多次擊敗清軍的圍剿,堅持鬥爭達18年。直到滿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清軍數十萬大兵的圍剿下,終困勢單力薄,川鄂山區淪陷,郝、劉、李等先後戰死,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鉉殉國,內地堅持最長久的反清政權滅亡。 在清初的抗清鬥爭中,還有江西的益藩宗室所領導的起義也很著名。益藩是明憲宗第五子朱(礻+右)檳的封國,建藩於江西建昌府。明朝滅亡後,益藩尚得到保全。滿順治三年(公元1645年),福王失敗,南京淪陷,南昌隨即也被清兵攻陷,益藩所在的建昌府危在旦夕。六月,益親王朱慈(厶頭+火)在江西儒生鄧恩銘、建昌知府王域、湖東布政使夏萬亨和廣大江西鄉紳的積極擁護下,在建昌起兵反清。他傾資招募勇士七八千人,歃血誓盟,誓死抗清。但由於朱慈(厶頭+火)不知兵事,又所用非材,再加上另一支宗室保寧王與清兵暗中勾結,前線叛變,七月二日,起義失敗,建昌淪陷,朱慈(厶頭+火)逃亡福州(福州淪陷時與唐王一同遇害)。建昌淪陷後,益藩分支永寧郡王朱慈炎和羅川王朱由(木+玄)逃到寧都,後從廣東率蕭升、閻總所部出兵湖東,於八月收復建昌,乘勢一舉收復撫州及進賢縣,並得到江西鄉紳支持。後因彈盡糧絕,朱慈炎在建昌兵敗被俘,壯烈殉國,江西再度淪陷。益王朱慈(厶頭+火)的世子朱和某,則在建昌再度淪陷後率領殘部逃到廣東鎮平(今廣東蕉嶺縣),與諸生賴其肖一同繼續領導抗清。滿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益世子還在廣東鎮平大敗清軍,殺死清軍總兵。第二年,賴其肖又奉益世子攻克福建漳州府,收復永定、平和二縣。不久,福建淪陷,益王朱慈(厶頭+火)殉國,益世子投奔廣西南明永曆王朝,被進封襲爵為益王,後遇難。 在宗室皇族的抗清鬥爭中,另一支以魯王朱以海為首的力量,則在鄭成功支持下轉戰東南沿海,最後堅守台灣十餘年,與內陸的抗清鬥爭相呼應。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是明太祖第十子魯王朱檀的十世孫。公元1644年他繼任魯親王不久,明朝滅亡,魯藩所在地兗州隨即於四月淪陷於清兵,他南逃到浙西,率部駐在台州(今浙江臨海)。滿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京失陷。六月,朱以海在儒生鄭遵謙,大學士朱大典,明將張國維、方逢年,總兵方國安的擁護下,自台州來到紹興,號稱監國,建官封將,領導抗清鬥爭。但因初期魯王一派與福建的唐王政權互爭正統,自相殘殺,結果清兵大軍壓境。滿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魯監國義軍損失慘重,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均在金華殉國。浙江失陷後,朱以海在定西侯張名振的護衛下逃亡海上,後轉輾於浙江福建海上,最後駐守舟山群島,並一度收復福建建寧、邵武、興化3州及漳浦、海澄等27縣。滿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舟山也失守,朱以海逃亡金門,投依國姓爺鄭成功。滿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他取消了監國稱號。他在海上與鄭成功聯合各部義軍,堅持抗清10多年,直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九月十七日在金門去世。他的王妃陳氏與遺腹子朱弘桓等則在遼藩寧靖王朱術桂保護下渡海到台灣,投奔鄭氏政權。直到滿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滿清收復台灣,明朝皇族的抗清鬥爭才徹底終結。 當年,明太祖確立封藩祖制,希望以此悍衛朱家天下。但是,這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皇子王孫們,長期養尊處優之後,變得柔弱無能,完全喪失了朱氏祖先的「尚武」品質,結果終於阻擋不住滿族異族的掃蕩。 龐大的明朝皇族——鳳陽朱氏數十萬成員,大部分在第一場劫難中被農民軍屠殺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國的戰爭中壯烈殉國了。除了這兩部分外,在這場空前浩劫中僥倖逃生的皇族成員,又開始了更加艱難的生活。 據歷史記載,在明清鼎革之際,有一部分皇族成員,如皇太子朱慈(火+良)、明崇禎朱由檢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火+召),秦王朱存樞、晉王朱求桂、代王朱傳(火+齊),先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後,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歷史疑案。 為了躲避滿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員,在國破家亡之後,紛紛隱姓埋名,或竄伏山林,或輾轉流徙,開始了艱難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寧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後,便自動放棄了朱姓,自號雪個,後來乾脆出家當了和尚,只是把明朝滅亡的日期,偷偷地組成花押簽在他的畫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孫。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肅渣,在安昌淪陷後,逃往浙東,投奔魯監國以海。舟山失敗,他戰死,其子安昌長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攜帶逃出,後為躲避清廷迫害,來到杭州杭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為師,做了和尚,後來到松江一個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臨死時將王印交給兒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結果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同庵僧人受牽連而死者數百人。 而在廣東梅縣地區也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北京淪陷後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火+良),其實與翰林院編修充東宮講讀的嘉應人李七淳一起潛回了李的家鄉梅縣。後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髮為僧,取法號「(大下面加羅)和尚」。並在梅州陰那半山中人跡罕到之處,建了一座廟,名叫「紫殿」,又叫「聖壽寺」,後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後,他被當地人尊為「太子菩薩」。 《清稗類鈔·姓名類》記載,明亡後,「天潢貴胄,轉徙流亡,無不改姓自晦」。《罪惟錄·楚昭王楨傳》也記載,楚藩分支祁陽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淪陷後逃到福建。後福建淪陷,他與一個叫嚴煒的書生一起「更姓名入瑤中自保」。因此,今瑤族中,也應有明皇族的血統。 《罪惟錄》還記載,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諸生,明亡後絕望出家,初在無錫太子庵做和尚,後人又在界燈寺做住持,法號個納,能詩會畫,在當時頗有名氣,但從不與人講起舊時故事。 還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員,則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滿人的統治,以使家族免遭絕嗣斷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藩王朱常(氵+芳),其後裔不明。最後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灣的那一批。當年國姓爺鄭成功父子收復台灣後,優禮宗室,所以公元1661——1663年間,有大批宗室成員渡海來到台灣。如1663年,遼藩王長陽郡王之子寧靖王朱術桂保護魯監國朱以海妃陳氏及遺腹子朱弘桓東渡至台灣。此間來台灣避難的還有瀘溪郡王朱慈(火+著)、瀘溪郡府將軍朱慈某、奉新郡府將軍朱慈(火+廣)、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鎬、舒成郡王朱慈(火+喜)、樂安郡王朱義浚、巴東郡王朱尊(氵+柬)。這些宗室皇子王孫們受到鄭氏父子禮遇,在台灣留居幾十年。但到滿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滿清施琅攻陷台灣,鄭氏政權降清,逃到這裡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滿清統治。據說當年施琅來到台灣,立即收繳這些皇族宗室的譜牒和印信。滿清至此一統全國,大局穩固,便假示寬仁,沒有再殺害這批明朝宗室遺民,而是將他們強迫內遷大陸,安置於山東、河南、浙江等郡縣。這部分宗室後裔因此能夠傳遞下來。 在台灣失陷時,寧靖王朱術桂不忍做亡國奴,上吊自殺殉國。他沒生子,以比他低一輩的益王朱怡鎬之子為嗣,取名朱儼珍,當年才七歲。據史書記載,這位朱儼珍被強遷回到大陸後,於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後裔遂居於此。 又據資料表明,寧藩的一部分宗室後裔,明亡後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這支家族在清末民國時還續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譜》,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館。另湖北沔陽一帶,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後裔存在。 每當朝代鼎革時,新建的王朝總要剷除前朝皇族。滿清王朝一樣,所以清初對明皇族宗室實行血腥的屠殺政策。這給鳳陽朱氏帶來了比明末農民起義更殘酷、更可怕的災難。直到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情況才稍有變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愛新覺羅·玄燁才下了這樣一道聖旨:「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裡;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時,又兩次到南京拜祭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孝陵,並下令求訪明朝宗室後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無法訪察,沒有結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礻+真)正式訪查出明宗室後裔朱之璉,封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襲,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這樣,明皇族後裔又有一支加入滿族)。至此,明宗室後裔才結束逃亡生活,恢復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史稱明王朝一代近三百年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的確,明朝的眾多藩府和龐大的皇族宗室隊伍中,大多庸庸碌碌、無所作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會錄用這樣的應聘者嗎?結局絕對出人意料
※【嫁給男人的結局】
※87版紅樓夢結局如何?
※w兩個世界的結局是什麼?
※愛情公寓4大結局?
TAG: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