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廟:生死思考場
●●●
《泰囧》熱播,令國人聚焦清邁,而訪問清邁的遊客,往往不惜花上3個小時,顛簸於盤山公路上,去往鄰近的小城清萊——他們的動力從何而來?今天,跟著醍醐君去探訪清萊最著名的黑白廟,在一白一黑間體會生死的奧妙吧!
白廟:生不異死,向死而生
黑廟與白廟相隔不遠。沒有住持和僧侶,與其說是寺廟,不如說,它們更像建造者極盡揮灑靈感來致敬佛教的藝術作品——而對生與死的思考,就凝結在這雕梁畫壁間。
白廟其實是靈光寺的俗稱,因為寺廟幾乎為純白,所以才得白廟一名。建築的設計者,是泰國的著名藝術家Charlermchai Kositpipat(譯為「查大師」,以下均稱查大師)。
這麼詭譎奇幻的建築風格,從哪來?原來,白廟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這位虔誠的佛教徒的夢境。受此啟發,查大師力求還原整個夢境,不斷地修改圖紙,選材也不拘一格,使得整座寺廟外觀獨樹一幟。
白廟外觀
整座建築以白色為基調,在屋頂等高處鑲嵌玻璃以及黃金。在泰國北部的陽光照射下,整座建築閃閃發光,加之湖水的波光粼粼和蔚藍的天空的映襯,奪目耀眼。
查大師說,白是純潔,而光則意味著智慧。純潔和智慧的結合,是至臻的美好。因此,白廟一直被視作是天堂的代名詞。
根據遊覽的規定,白廟只能一路單向通行,即只能往前走。進入白廟,首先你就會走上奈何橋——地獄之路。
橋底,白骨森然,姿態扭曲。無數只手伸向窄而低的橋面,使得走上去的人不禁加快腳步。這裡是孤魂野鬼、妖魔鬼怪的集中地區。是死後靈魂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最迷茫的地方。
奈何橋下無數的手
走過奈何橋意味著什麼?當然是生的開始。走過陰抑蕭索,方能戰勝陰抑蕭索。只有了解死,方能徹悟生之意義。
過完了奈何橋,就可以進入白廟的主殿了。殿旁四周有醉心佛法的比丘,有盡心渡人的菩薩,也有嚴守持戒的護法。一切如極樂世界一般,井然有序,忘卻凡塵俗世。天堂之光凈化了所有的染污,使得人也變得通透。
白廟中的菩薩
在白廟,可以清晰的看到生與死的張力。同樣是光明到耀目的奈何橋,是建造者認為人通往天堂的必經之路。地獄和天堂的界限是細微的,一念之差而已。生與死同理。一念生,一念死,生死互通。深刻了解死亡的人,方能夠洗凈鉛華,以最佳的狀態來珍惜生、了悟生。
●●●
黑廟:死不異生,靜觀生死
泰國人更喜歡把黑廟叫作黑屋。和白廟相似,黑廟之「黑」,也同樣得名於建築整體色調。黑廟是一個小型的私人博物館。建築的設計者為泰國藝術家Thawan Duchanee,有人說,他與白廟的建造者查大師為師徒關係。
黑廟
令人震撼、或甚至是有些恐怖的是,黑廟陳列的物品多為祭祀用品、獵殺器具、生物標本、動物骸骨等——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安靜而又貼切地敘述著死亡及其過程。
死亡第一次變得如此直觀,一探便知。踏入黑廟,就宛若墜入地獄,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直逼人心的壓抑。
黑廟內的各色陳列
當旅人壓抑到極致,被逃離的本能催促、快步奪門而出時,等待他們的確是另一番風景。
屋外,有愜意吃草的馬,有肆意奔跑的小鹿;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林間突然出沒的小松鼠。陽光下,人與萬物渾然一體,溫暖而充滿生機。
黑廟附近吃草的馬
幾分鐘前,還被死亡之感壓抑到透不過氣;現在,卻有了心靈被徹底洗滌的暢快之感。此時,在陽光灑滿地的屋外再回頭看黑廟中的陳設布局,會發現,拉開了距離後,連那些展品都少了森然,多了冷靜。
它們彷彿只是死亡的記錄者,冷靜地向世人展示著死之靜謐,而在屋外眺望的你,成為了生死的旁觀者,靜靜立於一隅,感知生死,不悲不喜。
陽光下的黑廟
●●●
現狀:對於黑白廟的單向度的理解
現在,參觀的人數正在逐年上升,來往遊客絡繹不絕。如今,黑白廟真正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它們正在被符號化,成為泰國的標誌。
當地人也許會告訴你,白廟就是代表了天堂,而黑廟就是代表了地獄。初來的遊人也往往深信解說,因而許多人會與白廟合影留念。
能拍到白廟全景的地方並不多,於是就出現了標準的「到此一游照」:隔著湖水的白廟和岸邊遊客的半身。
白廟最常見的拍攝角度
這樣的旅行似乎也成為了現代生活的常態,重點在於打卡、「去過」,而對眼前的事物卻不求甚解。
這樣的誤解,白廟也曾經歷過。前兩年,就有一組寫真在網上走紅,卻引起了白廟的建造者查大師的不滿。
女子側卧在白廟佛像前拍攝寫真
作為主角的女子側卧於佛像前,似乎在表達著慵懶或嫵媚;不曾想,在一些觀者看來,這樣的模樣恰似佛經中魔王波旬派去打擾佛陀清修的魔女。
換句話說,在清萊,若是沒有穿梭生死的感受,黑白廟的美是否就空虛得只剩下軀殼呢?白廟黑廟走一遭,直觀感受生死圓融的整個過程,或許才真是不負三小時噩夢般的車程,不負清萊之旅。
推薦閱讀:
※食肉的人類能否問心無愧地說自己是善良的?
※圖書推薦:這本書可能刷新你的三觀
※What was I thinking when I was flying a kite
※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的,為什麼他們成功了,我們失敗了?從中我們能獲得什麼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