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文化之根---儒,道,佛家誰之深?》
玩石賞石需要明白的概念很多,最常見也最常聽說的當然是質,色,型,紋,聲;其次就是傳統的皺,瘦,漏,透,丑的概念。這些概念與石密切相關,石友們初涉石圈就會有石界老師或者書籍告訴你這些概念。這些直觀的知識讓初學者很容易就進入角色,但玩石賞石如果作為一種文化來進行的話,就不是那麼簡單,也就不能不深究,石文化的根在哪裡?根深才能葉茂,了解學習石文化的根,對於提高賞石水平無疑會起到根深葉茂的效果。 如果孤立的看石之型,質,色,聲,紋,瘦,皺,漏,透,丑,秀,而不去透查體認其中的有機的,整體的,深層的造化生機,宇宙精神,文化內涵和價值基因的話,必然得其一,失其萬,得其表而失其里。這其中有機的,整體的,深層的造化生機,宇宙精神,文化內涵和價值基因,我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而解開造化生機,宇宙精神,文化內涵和價值基因的只有人類的思想。所以中華文化的根就是中華文化的思想,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體系的交相輝映。(其他哲學思想體系影響甚小,本文不作為主旨專門設題)。 賞石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土壤里的一朵奇葩,當然不可能離開中國文化的根。也就離不開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引領和指導。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天」和「仁」,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成為中國古代數千年的主導文化思想,而且對中華賞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儒家思想認為「天之根本性德,即合於人之心性之中」。孔子很早就提出把天作為萬物的本源,《詩經》《書經》中就有許多關於「天」的闡述,「天」具備智,情,意三者,和人沒有什麼區別,「天」漸漸被人格化,就形成了中國古代人的「天」的概念,「天」與人原來是合一的。 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從藝術上講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統一,把自然與人,人與物,主與客相互交融,整合而構成中國文學藝術的主要的審美特徵之一。 「天人合一」思想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關注人類行為和自然界的協調,它作為中國古代數千年的主導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特質的典型表現。(張培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和引領下的賞石觀,要求人與石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實質,人和天是不平等的,是人合與天的一種思想。反對人為破壞自然強調人意隨天意,天意不能違,尊重自然。 二:道家 道家思想同樣也主張「天人合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有什麼區別呢? 莊子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與人是統一的。他強調要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反對人為,主張「無以人滅天」,提出人與自然在本質上的統一。這一點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不同的,儒家的「主調仍然是宗法倫理,所以天人協調還是要歸結為人際協調。道家則有不同,它可以超脫社會倫常為目的,於是把復歸自然當作寄託身心的不二法門,這就使得天人協調從從屬地位獨立出來成為「第一義」。 老子告訴孔子忘掉萬物,忘掉自然,忘掉自己,就叫做返還自然。也就得道了。最後孔子得道,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終追求的就是返還自然。《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就是自然界有自己的運行規律,這種自然而然的美在莊子看來才是真正的美,大美,莊子因此強調「自然而然」的美,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我們賞石審美正是基與此。 莊子提出「心齋」和「坐忘」兩個觀點。即拋開一切慾念使心靈純凈,不以物累,不受形役,萬物融自身為一體,不分彼此,物我交融,才同與大道,回到自然本性與游心天地之間,也就是天人合一,才能達到至美的境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和引領下的賞石觀,確定了自然的美才是大美,本來就存在,不以人為轉移。你發現與不發現它,它的大美都是不言而喻,無須爭辯的存在著。奇石藝術是天然意化與意化天然相建構的藝術,也可以說,奇石的天然表象表現了人的審美意識,而人的審美意識也不期而然的與奇石的天然表象相整合,這就是奇石賞玩的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實質已經突破了人合與天的境界,要求忘記人,忘記我,忘記一切,我就是萬物,我就是一切,突破了人的從屬地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與天的合一。 賞石如果缺乏整體眼光,硬是從雜亂無章的圖案中找出一個象這或者象那的東西,這就是違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意強求天意的表現。還有一些人,在奇石處理上,隨意打磨,化學處理等;在奇石命名配文上,主觀臆斷;在奇石評價上,以個人喜好為依據等,都是人意強求天意的表現,因此水平難以提高。 三:佛家之禪宗 佛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影響中最深遠的當屬禪宗。 「禪」漢譯就是「靜慮」,靜中思慮,將心專註在一法境上,以期證悟本自心性。禪宗總是把生命藝術化,藝術生命化。禪宗從美學角度講就是以圓為美的審美思想論,推崇的是心物園融一體的「大圓境」,也就是最高的,極致的審美境界。 在物我關係上,禪宗認為「物我同根」,「物我為一」,與儒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但有不同,禪宗追求「心物園融」。在禪宗看來,心與物,個體自性與宇宙法性本來就是園融一體的。宇宙萬物,大至山河大地,高山流水,小到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切的一切,都與個體的生命律動息息相通,同契妙道。六祖慧能提出以「凈心」觀照宇宙萬物的思想,就是以「園求園」審美的觀念體現,更是實現以「園」求「園」審美追求的關鍵所在。 禪宗思想影響和引領下的賞石觀,由儒家的人合與天,道家的天人合一,上升到了一種空靈園融的境界,根本不再考慮人,也不在考慮天,把自己完全的投入到了實物,比如石頭中去,和事物同呼吸,共哀樂。拋開一切虛飾華麗的外表,直指人心,洞察事物的本質。在審美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審美審視也就自然而然的偏重於內心世界的感悟和品味上。所謂「從一機一境,萬物色相中悟禪機,體驗內心寧靜的禪理」, 禪宗藝術在感情上總是平靜恬淡,節奏上總是閑適舒緩,色彩上總是淡淡的,意象的選擇也總是大自然中最能夠表現清曠閑適的那些景物,因此總偏愛寧靜,淡泊,清遠,和諧,朦朧,恬美,平淡,虛融;而排斥衝動,激昂,熱烈,艷麗,刺激,振奮,狂歡,憤慨。所以在物象上,禪宗總是選擇幽谷,荒寺,白雲,月夜,寒松,遠山,暮雨,寒江;無視桃花,駿馬,大漠,陽光,山洪,烈火,狂風,怒濤。總之,凡品位高的禪石,或氣勢高遠,或景色荒寒,或清幽閑適,或自然淡泊,或虛融空靈,或靜穆曠達,或空寂寥落,或悠遠深長。 魏晉以後,中土的儒教和道教在佛教的衝擊下,不得不改弦更張。三教互相批判,相互吸收,為三教互動提供了新的參照系和新的價值導向,獨尊儒學、罷黜百家的文化傳統被三教的兼容並蓄所代替,兼容並蓄所蘊涵的價值取向,是融突和合三教而誕生的新的合體.朱熹的<理學>就是三教合一的典範. 賞石文化和賞石傳統千百年來,不斷發展變化,審美標準也是在發展變化的,過去的瘦皺漏透的標準,折射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視野和思想,今天,光怪陸離,五光十色,人們不再追求新奇刺激,而是要求穩定,安逸,園融。。。。。。無論什麼時代,也無論賞石的習慣和標準如何發展變化,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找到文化之根,才能真正明白賞石的意義――――那就是石為人所賞,石為人所需乃精神耳。離開了中國文化的土壤和根,無非一石頭也。
|
推薦閱讀:
※中華網-科技圖庫
※中華道藏 10_1---3
※「中華十五聖」之四:詩聖杜甫
※中華詩詞學院基礎二年級講義 (2)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九類·內丹學》辭條(三)_裴氏松果體智慧明珠裴氏智慧神丹與智慧屏幕 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