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洶湧而來,澎湃而去」

「洶湧而來,澎湃而去」[經濟]

雖然每年全國各地有上百萬人湧向珠三角,但當地的企業們仍然抱怨招不到人。這種人才結構不均衡、流動頻繁的局面將直接影響到珠三角的未來。

  今年5月,作為中國最大的電視機製造商之一的TCL集團下屬分公司的幾個研究所招聘數名高科技人員,但連續數月,一直沒有找到理想人選。

  這是TCL集團的人力資源總監虞躍明一直感到頭痛的事情。TCL目前最缺的是三類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一是相對高層次的研發經理,二是人力資源的高級人員,三是對產業有獨特見解的分析人員。而這些,虞躍明認為:「在廣東的地界很難找到。」

  事實上,缺乏高端人才並不是TCL集團一家企業的困境。據了解,僅東莞一地就缺5萬名高技能人才,每年還要引進近1萬名高工。而今年香港貿發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其中大量置身珠三角的港資公司反映缺乏管理人才。

  而在過去的20年間,藉助政策優勢及香港製造業轉移而迅速崛起的珠三角一直是中國最吸引人的區域,也正是從全國各地洶湧而來的淘金大軍造就了珠三角今天的繁榮。據今年最新統計,在珠三角4.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有永久居民2337萬人,而外來暫住人口卻達到了2100多萬人。

  但即便如此,珠三角的眾多企業仍然在抱怨招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而更著急的卻是廣東省政府,在新近制定的「泛珠三角」戰略規劃中,政府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跨國資本落戶本地,而為此提供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產業大軍已成當務之急。

  人才困境

不久前,深圳市一位官員偶遇微軟中國公司的副總裁,他很奇怪地詢問道:微軟為什麼在上海而不在華南設全球技術中心?這位副總裁的回答是:你們的人洶湧而來,澎湃而去。

  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沒有哪一家公司希望自己的員工時刻暗藏著跳槽之心,但在珠三角地區,那些洶湧而來卻長期沒有戶口的人們普遍有著移民心態,篤信「樹挪死,人挪活」的準則,更多的人有著自己開公司的想法。以TCL集團為例,該集團每年的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率就在11%左右。

  而在最近兩年因跨國公司積聚而突然勃興的長江三角洲,很多人仍然抱持著古已有之的「安土重遷」的觀念,戶口多在本地,他們正是跨國公司所需要的人。

  人才結構不均衡則是珠三角地區面臨的另一個難題。1980年代,珠三角早期承接了大量從香港轉移到內地的三來一補產業,其後的十年間,又吸引來大批的台資IT業的中小企業。這批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企業群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不高,因此在上千萬湧向珠三角的移民中,大部分是低端的廉價勞動者。

  據調查,廣東在兩大類人才上存在缺口,一類是「高級藍領」即高級技工,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方潮貴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整個廣東存在大量高級技能人才缺口,其中單數控機床工人就缺50萬。另一類就是中高級企業管理人才。

  那麼,珠三角地區自我造血的功能又如何呢?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數,珠三角為3560人,長三角為4493人,珠三角具有大學文化的人口為308萬人,不及長三角的一半。此外,長三角擁有兩院院士220多人,珠三角僅22人;長三角有全國重點大學17所,珠三角4所;高校國家級重點專業設置布局方面,長三角門類齊全共有48個,珠三角門類單一隻有5個。

  很顯然,在「泛珠三角」的戰略規劃中,無論是本地企業的產業升級,還是承接新一輪跨國資本進入,都急切需要解決這一人才瓶頸問題。廣東是看到這個問題的。現任省委書記張德江到廣東工作後第一個考察的地方,就是中山大學,重視教育的信息從中強烈地透了出來。

  如何重塑?

  今年10月15日,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引進人才實行〈廣東省居住證〉暫行辦法》——持有《廣東省居住證》的來粵工作、創業的國內外人才,除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外,其他權利完全等同於當地居民。

  這項被稱為「廣東綠卡」的工程,可以視為廣東省穩定民心之舉。

  現在珠三角有1700多萬外來暫住人口。掃除外來人才的後顧之憂,由此珠三角的人才結構方可重塑。

  而從長遠來看,發展高等教育是根本之道。事實上,廣東早在李長春主政時,就提出了建設大學城的計劃,目的是將廣東高校在校生人數從43萬增加到80萬。現在,廣東省已經在廣州大學城項目上投了30億資金。先期進駐小谷圍的各所大學,每所大學也向銀行貸款25億。預計廣州大學城建設完成需要300億,這些都由廣東省「一手操辦」。

  與此同時,廣東也加大了對廣東省內三所主要大學的投入,其中中山大學獲得985工程地方配套款3億元、華南理工大學獲得2億的補貼,暨南大學的補貼也在原有的3000萬元基礎上增加了5000萬元。

  在此基礎上,廣東正逐步形成以廣州為龍頭,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為骨幹的高等教育五大集聚群。

  其中,珠海市以吸引全國著名高校異地辦學為特色,1999年就開始興建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並規劃大學園區,短短几年,珠海的高校數就由零上升到13所;深圳大學城以北大、清華大學等高水平名校進駐為特色,成為珠三角東翼大學群落中心;東莞則投資10個億重新打造東莞理工學院;佛山則以佛山科技學院為中心,整合周邊的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華師大南海學院、廣商三水學院、東北大學軟體學院等教育資源。

  但僅有熱情可能是不夠的。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認為,廣東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缺乏高水平指導教師,而這一點可以和香港合作解決。香港實行全球招聘師資,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師資與人才,香港高校的管理和治校機制與國際接軌,資訊發達,這正是廣東高等教育發展所需要的。

  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國忠也有同感,他認為,廣東應該考慮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加強與香港的教育合作。

  但目前粵港之間的高校僅僅是開展正常的學術交流,沒有出現緊密合作的跡象。

  此外,廣東高校的學科設置也與珠三角現有人才結構不均衡有一定的聯繫。「工科弱,學生數少。」暨南大學校長劉人懷認為,要加強工科建設,使之先行符合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需要。(編輯:祝乃娟)

  


推薦閱讀:

「南方周末應該成為北方報業的典範」是什麼意思?
《南方周末》的受眾是誰?
刺死辱母者:我有話要說
鄧科老師從哪裡獲得知乎邀請碼的?
死且不避,峻法安足辭

TAG:南方 | 南方周末 | 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