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功門十二大勁功 - 搜搜百科

地功門十二大勁功

摘要

目前沒有摘要內容歡迎補充

目錄-[隱藏]

  1. 1地功門十二大勁功
  2. 2第一式:按掌
  3. 3第二式:翹指
  4. 4第三式:握固
  5. 5第四式:平握
  6. 6第五式:舉握
  7. 7第六式:鼻拳
  8. 8第七式:擔拳
  9. 9第八式:壓趾
  10. 10第九式:耳拳
  11. 11第十式:山拳
  12. 12第十一式:臍拳
  13. 13第十二式:端拳
  14. 14結語
地功門十二大勁功

陳盛甫(傳授)

我國歷代著名武術家大多數喜練易筋經,將之作為看家養生功夫。陳盛甫教授生前所傳授的易筋經被武林人士稱為地功門絕學之一。在地功門中又稱其為十二大勁功,偏於練力。習練時配合呼吸,運用內家功法,靜中寓動,調節身體內臟機能,練氣練力,易筋通脈疏絡,意、氣、神並行,可達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增強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養生長壽功法。陳盛甫先生壽近九十時身體仍然健壯,當與習此功有很大關係。下面是這套秘傳地功門十二大勁功法的詳細習練法。

  預備式——無我無為入定式  每日清晨選空氣新鮮、環境幽靜的場所,面向東方,迎著東升旭日,自然站立,雙手自然環抱于丹田處,調整呼吸,全身由頭至腳逐節放鬆,通身不用任何拙力,採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靜氣寧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雜念,使大腦處於一種似覺非覺的安靜狀態,無我無為,此即為入定式。  待入定約15分鐘後,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進行演練。練習第一式如自我感覺已很純熟時,方可繼續練第二式,依次類推,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

第一式:按掌

  由預備式始,左腳向左橫邁一步,兩腿緩緩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約成75度角。雙手由丹田處緩緩回收至身體兩側,兩臂同時內旋,雙掌同時向上翹起,使手臂與手掌間成90度角,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地向上翹起。吸氣時,雙肘微微上提微屈,雙掌自然隨之向上抬起;呼氣時,雙掌隨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壓,氣沉丹田,內勁直貫雙掌。心中默數49次,意念隨呼吸而行,且氣貫兩掌,整個動作須著力而行,一提一按是為一次,自會感覺有一種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達肩井穴。

第二式:翹指

接上式,雙臂屈肘緩緩上提,至雙掌與腰部平行時,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下,再將雙掌其餘四指依次扣於掌心成握拳狀,拇指著力上翹49次,意隨呼吸而行。以自覺從虎口合谷穴產生一種酥麻感傳至肘部曲池穴為佳。  此式實作起來相當費力,但對於習練勁力、功力亦相當有效。學者切不可畏難而半途放棄。  此式尚有另一種練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兩腿外側,其餘四指緊握成拳。隨呼吸,拇指儘力上翹;同時,其餘四指握緊成拳,如此心中默數49次,自會感覺一種酥麻之感由掌心經合谷穴、曲池穴,直達肩井穴;同時,肩部之雲門穴、中府穴亦可得到很好地振動,其功效相當顯著。

第三式:握固

  接上式,兩臂緩緩放下,然後先將拇指扣於掌心,其餘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緊成拳,這種握拳方法稱之為「握固」。肘尖朝後,兩臂伸直,虎口朝前,兩拳緊貼於兩腿外側。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手臂內側之內關穴有脹麻感為佳。

第四式:平握

  接上式,雙手由拳變掌,然後兩臂由體側向上自然平舉,當與肩平時,雙掌緩緩向身前平行劃弧,使兩臂平行,高與肩平,兩臂稍屈,拇指扣握於其它四指之間,成握固狀,虎口朝上。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肘彎尺澤穴和胸肩前中府穴產生生脹麻感為佳。

第五式:舉握

  緊接上式,兩臂由平行狀緩緩向上直伸,拇指仍握於四指內,虎口朝後,拳心朝頭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貼靠頭部。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缺盆穴至氣戶穴,最後到乳根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  此式尚有附式:即將兩拳變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後,意念有掌指托天之意。隨之有氣感後,不可強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無雜念,默默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屬地功門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學者切勿輕視。

第六式:鼻拳

  接上式,兩臂緩緩放下,兩臂劃弧屈肘,拳變掌對準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對,虎口向下。然後將大拇指緊握於其餘四指內,成握固式,雙手握拳如拉弦狀。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小海穴有一種牽制刺痛感為佳。

第七式:擔拳

  接上式,下肢姿勢不變。兩臂緩緩分開,並向左右伸展與肩部平齊,雙拳仍成握固式,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緊握49次。以自覺手三里穴至肩一穴有一種酥麻感為最佳。

第八式:壓趾

  接上式,雙腳腳尖著地,腳跟抬起;兩臂邊內旋邊徐徐向前劃弧,雙臂呈水平狀,與肩同寬,務必伸直,虎口向上,拳心相對,大拇指仍握於四指之內呈握固狀,姿勢不變。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每握一次,兩腳也微微上踞一次。以自覺手臂尺澤穴、腿踝處之崑崙穴及膝窩內委中穴有一種脹麻感時為佳。

第九式:耳拳

  接上式,雙腳跟著地後,身姿仍同第一式。兩手臂仍保持上式平伸,然後兩臂屈肘,使兩小臂向上,兩拳直對兩耳部,拇指仍握於四指內成握固狀。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以自覺從小海穴、肩貞穴、天宗穴至肩外腧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

第十式:山拳

  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兩小臂緩緩離開耳部,兩前臂與肩平齊,兩小臂上舉與頭部形成「山」字狀,拇指緊握於四指之內,虎口向內,拳心向前。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兩拳同時緊握49次,每握一次,胸部自然向前微挺。以自覺雲門穴、章門穴、期門穴產生一種脹麻感為佳。

第十一式:臍拳

  接上式,下肢姿勢保持不變。將兩拳翻轉至肚臍兩旁,拇指仍握於四指內成握固狀,拳心向內,虎口向上,兩拳拇指與臍同高,兩拳微微相抵,距臍約一寸。以此姿勢用暗勁將拳一緊,全身隨之亦緊,緊後即松,意隨呼吸而行,心中默數49次。然後,深吸氣三次,使氣直沉丹田,口鼻齊呼,出氣時丹田外鼓(另一種練法:用舌在口內輕攪,覺口中津滿,分三次緩緩咽下,隨氣送至丹田部位)。以自覺胸腹內濁氣排出體外為佳,丹田充實,胸部自然會舒暢,頭目清新,精神煥發。

第十二式:端拳

  接上式,身體姿勢不變。兩拳變掌,手腕外旋,使兩手掌心向上,仍處於臍部,十指自然分開,掌指朝前,雙手如端一重物,腿膝伸直,足尖點地,腳跟抬起緩緩屈腰向前,至手臂略擦地之後,又緩緩向上起,待身體直立後,兩手近鼻端,翻掌緩緩下壓,如此反覆三次,足跟方落地。然後,雙手自然放手身體兩側,靜立片刻,待意念解除後,收勢歸原,緩緩行步散功。  至此,全套功法全部結束。

結語

  此套功法乃練氣練力,易筋通脈之法,務須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每次二十分鐘至半小時即可,專心練習至百日,青壯年可全身勁力大增,神勇無比;年老體弱多病者也可強健體魄,舒筋長力,祛病延年,其效如神,惟專心習之者自明。  本套《易筋經》所涉及的穴位,讀者可參閱中醫針炙挂圖,亦可參考針炙方面書籍。此套功法無出偏之說,初習時應純任自然,自會功力上身。

推薦閱讀:

了解50種花茶的種類及功效丨百科
威廉·詹姆斯百科名片
古代歷史地理小百科
專業百科:肩關節
讀·百科丨紅薯六大不為人知的功效

TAG: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