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拜山

廣東民俗--廣州人清明拜山俗舊俗「祭墓」,一名「拜山」,又謂「掃墓」,從前祭墓,分春秋兩季,大抵以春祭者為多。春季舉行的,多在春分至清明前後,亦有在春分前的。惟春分、清明之間,農事緊迫,也有提前到元宵節前後的。以前祭墓人往往以男為主,反映出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到民國時期,也有女人去的。祭墓有公私遠近之分,如祭私墓、祭祖墳、祭近墳和祭遠墳等,其情景亦同中有異。插柳清明節前一日,家家戶戶必須把楊柳插於門首。傳說清明節前後,陰間鬼門大開,任由那些鬼四處漫遊,放肆無忌。人們恐怕鬼進入屋內作怪,故把楊柳插於門前,作為抵禦之計。現在廣俯人這一風俗已有所改變,但插柳這種風俗還依然存在。大概是用一個小紙筒貼在門邊,寫上「大吉」兩字,將柳枝插在其中。清明節也是掃墓節,因為清明將到的時候,離鄉別井的人們,雖道途艱阻,但都要回家掃墓。是日,家家必備雞、燒豬肉、油豆腐、卷蒸、白蔗、酒(三杯)、茶(三杯)、白飯(三碗)和紙錢、利市錢、香燭、元寶、冥鏹等物,裝在竹筐里,用肩挑著或背著,扛著鋤頭,偕著家人,去掃祖先之墓。祭掃時必將祖墳掃除乾淨,挖草兒和瓦礫,黏上新利市錢,故名曰「砸紙也」。奉祀這一天,所用之祭品有雞、燒豬肉、卷蒸、白蔗……祀時,要焚化冥鏹。這一天,人們要吃些卷蒸和白蔗。現在,廣州人的祭品多用柑、橙、蔗等水果。近些年來,廣俯清明祭拜活動多集中在廣州火葬場、銀河公墓,清明節便有很多人去拜祭。1988年4月,廣俯地區出現了一種新的殯葬風俗,提倡海葬和樹葬,把先人骨灰撒向大海或葬於樹下。廣俯人有一句歇後語,叫「買路瘞錢———引死人」。一般人不認識「瘞」字,故寫成「溪」(同音字)。這句話與廣俯的出葬風俗有關,人死抬棺向墓地時,路上要燒單響的炮仗,還要散發「瘞錢」。「瘞錢」起源於漢代。漢代風俗,常用死者生前各種器物陪葬。錢,作為財富的象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出現了「人間地獄,輪迴轉生」之說,人死了在陰間也要錢用,因此,民間拜神要燒紙錢。為了滿足死者的要求,人們便發明了用紙剪成錢形,焚化代替「瘞錢」。由於人們把陰間的「鬼」人格化了,剛死的新鬼要進入地獄,就要籠絡那些遊魂野鬼,以便通行順利,於是出殯之日,就要沿途送瘞錢,故此事稱做「買路瘞錢」。人死後,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為死者超度亡靈。重要儀式有「頭七」、「三七」、「五七」、「百日」設壇解亡靈等。據傳古代有些孝子要守好幾年。孔夫子守孝,連鬍鬚也不能剃。一般說來,到了民國時代,這些禮節都已簡化了,主要的儀式僅是「做齋」超度亡靈。做齋必須設壇誦經,懺悔生前是非,一般由道士來完成。死者家屬要準備「靈屋」、「金山」、「銀山」、「紙馬」等。靈屋上有聯:「已完今世事,難復舊時容」,橫額是「逍遙居」。顯然,這是受佛教輪迴說的影響。金山、銀山作為死者在陰間的財富,紙馬則是負責超度亡靈到天堂。「做齋」根據各家不同的經濟情況而定,大齋有九日、七日、五日、三日,小齋一晝夜。做齋時要點主。神主牌上的神主之「主」字,同祀之「祀」字,頭上兩點均不寫,要待點主之日再寫,還要邊寫邊說什麼「一點福,二點祿,三點子孫萬萬福」之類的話。廣俯人拜山很重視,港澳台同胞、海外的僑胞和親屬都趕回來拜祭。墓上有無新土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鄉間有「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的諺語,老百姓口頭禪也說:「有添丁,好拜山。」意思是說生個兒子,老(死)了好有後人拜山。於是,民間一直自發形成一種習俗壓力。人們通過掃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同時,又深感後代繁衍興旺。據說祖先在墳墓里安住,關係到子孫的繁榮,子孫的興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因此,祖先墓地不僅是生命之根,同時也是情感之結。春風吹綠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時,讓我們懷一顆虔誠之心文明地祭掃吧。灑淚之後,別忘了仰頭挺胸微笑。把根留住,盡忠盡孝,只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並沿著先輩開闢的生命大道奮勇前行!
推薦閱讀:

與其魂斷哀愁,不如一醉方休|【明】唐伯虎《飲中八仙圖》
【清明】清明詩句知多少?
清明節去杭州玩,3號下午到,6號上午走,怎麼安排行程?
老墨的VR周記——清明特別篇 新時代掃墓計劃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