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二)
第一、禪凈密修行區別
佛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宗教,禪凈密修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其具體實踐上。按照宗教學者的看法,這三個宗派所依據的佛教教義都是一樣的,都是四聖諦說,十二因緣說等等,在這個上面沒有區別,成佛的信仰也是一樣的。因此,這三個宗派的區別就在於如何實現成佛的方式上。禪為參禪打坐,凈為持名念佛,密為咒的力量、感應、功用。
一、禪宗頓悟成佛
禪宗認為成佛與否完全在人的一念之中,而這個一念就是人對人生的「覺悟」。什麼時候覺悟了,什麼時候就可以成佛。
因此,禪宗的修法講究修心。其實所謂禪,原意就是指在密林中靜思。
二、密宗修身成佛
密宗主張模仿釋迦摩尼佛成佛的過程才能成佛,因為釋迦摩尼佛給人展現了成佛的全部過程。所以,密宗認為只要人的思想、言行和身體都修行的和佛一模一樣,即所謂「身口意」和佛一樣,就可以成佛。
對於如何實現身口意,密宗的作法是師徒秘密相傳,簡單地說,就是師傅將自己修行的功力通過灌頂的方式傳給徒弟,然後徒弟再傳下去。
沒有師傅傳授,無法修習密宗,這是密宗與禪宗在修法上的最大區別。
三、凈土宗到西天修行成佛
凈土宗的成佛方法最簡單,念阿彌陀佛,然後就可以被接引到西天凈土,在那裡可以在佛的幫助下成佛。所以,按照凈土宗的方法,想成佛只要每日念阿彌托佛就行。
凈土宗的修法是基於這樣一個信仰,即人修行實現涅槃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即便是在人世間出家,也難以擺脫人世間的種種影響成佛的因素。因此,凈土宗的成佛是兩步修法。第一步先爭取阿彌陀佛的接引,到西天凈土,第二步,在西天凈土繼續修行而成佛。因為在凈土宗看來,西天凈土是佛地,有利於修行成佛。而取得阿彌陀佛的接引的修行實踐很簡單,就是念阿彌陀佛。
凈土宗與禪宗、密宗修法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適應性強,簡單,投入產出率高,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條件下進行,而且效果最大。
順便多說一句,佛教和其他的世界性宗教一樣,目前都處於一個世俗化的過程。其世俗化表現在宗教實踐上,就是宗教實踐越來越簡單化。凡是適應這個趨勢的,就傳承下來,否則就消失。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宗派不少,但都由於這些宗派的宗教實踐過於複雜繁瑣,難於實行而被淘汰。但另一方面,目前傳承下來的佛教宗派也汲取了其他宗派的某些修法為己所用。
第二、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
一、三藏:
「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義,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
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的佛陀教法,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律藏:梵語音譯「毗奈耶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心性,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凡對治眾生惡習所制定的教團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論藏:梵語音譯「阿毗達磨藏」,意譯「對法藏」,是佛弟子將經典教義加以論議、解釋、整理,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而成組織化、體系化的典籍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二、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契經:又稱長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
應頌:又稱重頌,和契經相應,而以偈頌重覆闡述契經所說的教法。
諷頌:又稱孤起頌,全部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長行,故稱孤起頌。
譬喻: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因緣: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
自說:是佛陀不待他人請法而自行開示的教說,如《阿彌陀經》。
本生:記載佛陀過去世種種大悲行。
本事:是敘述佛陀及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事迹。
希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等希有殊勝之事。
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論議: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記別: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證。
有一首偈語,正可說明上述十二部經的內容: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第三、八萬四千法門的內涵
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是八正道以及四法印或四無量心的密語。下面,分別予以簡要闡釋。
八正道:
1、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的正確法眼,
2、不執著善惡極端的正確思維意識,
3、不妄語、不惡口、不挑撥是非、不花言巧語的正確口業,
4、心念、言語、身體行為都慈悲的正確三業,
5、正確看待並且對待身命(不執著靈性、不視身體為臭皮囊、不製造分裂、不走極端、不產生煩惱痛苦)的意念和行為,
6、不執著愛恨極端的正確心念,
7、不執著表象不進行分別的正確禪定,
8、平等看待並且對待一切眾生的正確精進。
四法印:
1、諸行無常。我們的身體,是有生老病死的父母所生,必須遵循生老病死的存在規律;我們的靈性,則是不生不滅的宇宙賦予,不是父母所生,必然具有不生不滅的宇宙特性,不受生老病死的制約束縛,既能和身體結合而存在,也能在脫離身體之後,或因迷惑而再次投胎,報恩抱怨,不出輪迴;或因覺悟甚至覺醒而重歸宇宙,超越輪迴,和本源同在共存。實在說來,有生有死的身體,只是我們靈性寄託的載體;不生不滅的靈性,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明了身體和靈性的存在真相,便不會對無常存在的身體產生執著的意念行為,追求身體的長生不老,顛倒夢想甚至幻想,煩惱痛苦,而會坦然順隨身體的生老病死,心無掛礙。
2、諸行都苦。執著身體長生不老的意念行為,是痛苦;執著善惡極端的意識行為,也是痛苦;執著愛恨極端的心念行為,更是痛苦。只有不執著極端,才能使身心平衡和諧,變痛苦為極樂。
3、諸法無我。我們的主人,既不是身,也不是心(法),而是性。身是假象,心也是假象,只有靈性才是真我。但是,我們也不要執著自性,因為一切眾生的靈性都是相互合一併且和宇宙合一的一體存在,並沒有我性、他性、眾生性、長壽性、短命性的分別。
4、涅槃常樂。我們的靈性,雖然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存在。但是,投胎輪迴報恩抱怨的涅槃,仍是不圓滿不快樂的涅槃;只有超越輪迴重歸宇宙本源的涅槃,才是圓滿極樂的涅槃。因此,我們只有超越善惡愛恨的極端三業,使三業常保中性,才能使原本中性的靈性常在中性;只有使中性的三業、中性的靈性、中性的宇宙時處合一時,才能享受沒有極端的至樂,並且使靈性脫離身體之後,歸依宇宙本源,達成圓滿涅槃或合道境界。
當然,只有證得四法印的諸佛菩薩,才會發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
1、慈心無量,
2、悲心無量,
3、喜心無量,
4、舍心無量。
只有慈悲喜舍心愿無量,才能慈悲喜舍言行無量,終成八萬四千無量功德。
八萬四千法門,包含八萬四千覺門和行門。若要真正深入八萬四千法門,還需我們自覺自行、細覺細行、正覺正行、常覺常行直至圓覺圓行。
第四、十法界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眾生之外,其餘的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還在眾生之內,所以都叫眾生。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緣覺
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四、聲聞
聲聞修習四諦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輪迴六道當中。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即血塗、刀塗、火塗。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道。
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道;
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
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道;
貪業重者,墮餓鬼道;
嗔業重者,墮地獄道;
痴業重者,墮畜生道。
一、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痴。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二、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醜、高矮……等不同。
三、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四、畜生
眾生因貪慾痴想心,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
五、餓鬼
若慳貪不舍,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飢餓當中,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塗」。
六、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塗」。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於遊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痴,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能較高,最適宜修道。
第五、佛家修行六部曲
一、吃素戒殺
吃素是斷殺戒殺的開始,從此不再製造新的冤親債主,避免各種疾病災難蔓延,建立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活。
二、誦經消業
每天念誦《地藏經》,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讀誦者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得到超拔,業障逐漸消除,身心、家庭、事業等相應得到改善。
三、懺悔解怨
依《禮佛大懺悔文》懺悔,在佛前頂禮108 次,真誠祈請 88 尊佛慈悲加持,懺悔眾罪、迴向功德、發願斷惡行善,從心中消除罪障。
四、放生還債
放生就是還債,還累生累世以來無數的殺債,還殺債最快的方法就是放生。人類遭受疾病、各種災難、諸多不順大多都是殺業所致。放生可以培養慈悲心,徹底斷掉殺生習氣。
五、行善積福
每日起心動念要為別人著想,起一善念,這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談舉止中說一句有益的好話,這是口行一善。每日身體力行中,做一件有益別人、有益社會的事,無論大小,這是身行一善。日積月累,身口意逐漸趨於純善,這就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緣資糧。
六、念佛成佛
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在每天的生活中,心想佛、耳聽佛、口念佛,甚至將佛號帶進呼吸中,以此斷妄念,得定慧,早日蒙西方三聖接引成佛。
第六、佛教戒律
一、五戒與十善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寮*院亦禁止涉足。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凈,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凈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如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二、十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殺盜淫妄。已於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慾。導人邪念等。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三、沙彌(尼)十戒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鬚髮,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四、居士戒
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五、出家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
離不予取(離偷盜);
離非梵行(離淫慾);
離妄語;
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
離跳舞、歌唱、音樂、觀看戲劇;
離莊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
離(坐卧)高廣大床;
離接受金銀(錢)。
六、俱足戒
具足戒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也稱近圓戒,出家者只有受過此戒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國唐以後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二者主要的戒條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條,稱"波羅夷罪",犯者被開除僧團("不共住"),有淫、盜、殺、妄(大妄語,妄稱自己得道成聖);其次為"僧殘罪",犯者經過嚴格的在僧眾面前懺悔的程序,才能被保留在僧團,有十三條,有手淫、觸摩女人身體、誣陷好人、破壞僧團等。此外還有很多情節較輕的戒條,以及有關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規則、儀規等。中國在唐以後依用道宣對《四分律》的論釋,他將此小乘律納入大乘佛教的體系。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為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的戒律,因與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
具足戒的內容,南北傳佛教所傳的戒本各異,按《四分律》所載,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可大別為八種:
1.波羅夷:有斷頭、無餘、極惡、不共住等義,為戒律中的根本極惡戒。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比丘(尼)若犯此法(殺、盜、淫、妄),則喪失其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死後並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永被棄於佛門之外。
2.僧伽婆師沙:意譯為眾余、眾決斷、僧初殘,簡稱僧殘。僧眾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一位殘廢者一樣,是次于波羅夷的重罪。《毘尼母論》說:「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為殘。」犯此罪者,若得清凈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凈大眾,不可除罪,是名「僧殘」。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毀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
3.不定:謂實犯與否及所犯何戒猶未審明,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有屏處不定戒、露處不定戒二種。為比丘受持具足戒的部分,比丘尼戒中沒有這一類。
4.捨墮:音譯為尼薩耆波逸提,波逸提的一種。此戒乃警戒由於貪心而集貯無用的長物,助長生死之業,於是墮落三途,故捨棄此等的財物、貪心、罪業,稱為捨墮。犯此罪皆與衣、缽等物品有關,故罰以沒收物品,並於大眾中懺悔。例如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他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條戒。
5.單墮:為波逸提之一。與前述捨墮不同的是,此法無物可舍,但乞懺悔,故名單墮。也就是說,捨墮必須捨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凈。
6.波羅提提舍尼:簡稱提舍尼。意為向彼悔、對他說。犯此過錯者,必須向一人發露懺悔,是輕罪的一種。
7.眾學:規定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等細則,其數眾多,應常習學,故稱眾學;又此戒難持,應加細心注意,故特以學為名。屬突吉羅的輕罪。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眾學的數目及內容,因事多而細小,因此諸律所載相異之處不少,其中《四分律》總為百戒,故一般稱百眾學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的百眾學法不相同。
8.滅諍:止滅僧尼諍論所設的方法規定。因有七種,又稱七滅諍。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第七、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六道又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其中的阿修羅道雖在善道,但是修羅天魔能力很強大卻德行不夠。
人和畜生道是以物質的形態存在,而其他四道是以無形或者說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一、天道。天道的人福德很大,壽命長,而且是化生,不用受胎生之苦,想吃的就有吃的,當然食物也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不用擔心食物中毒。 有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還有什麼非想非非想處天啊,具體名字記不清了。
二、人道。人道太熟悉了,生老病死,有物質就離不了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奔波。
三、阿修羅道。阿修羅道的眾生,能力很強,壽命長,神通大,以往積累了好福報,但是由於嗔恨心,嫉妒心和自私心,沒有天人之德, 常常為了私心與天人打仗,不快樂。有時候還會給修行的人搗搗亂。
四、畜生道。為生命擔憂,弱肉強食,凄慘。
五、鬼道。壽命挺長,日子挺慢,鬼的智力和能力有時候還挺強,燒紙的時候好的意念會給他們帶來福利。福報好的鬼其實生活跟人間相差不大, 但也有生活很糟糕的鬼。
六、地獄道。最為痛苦,是宇宙懲惡揚善的表現。做了不好的事會進相應的地獄。地獄一般都在火山啊,冰啊,陰樹下啊等等環境惡劣的地方, 而且他們壽命也很長,但是卻要不斷受苦,直到把該還的債還完了。這種苦比作用在人身上的滿清十大酷刑要疼痛的多。因為人的痛覺產生於 身體這個硬體上和真實的自己這個軟體兩方面,已經程度削弱了,但是地獄是把疼痛直接作用於真實的自己,很可怕的。
第八、三世因果報應
三世因果報應是指—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因果循環報應規律有三種形式: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一、現報:就是今世作業今世得報應。今世報有福報也有禍報。這種報應有的報在早年,有的報在中年,有的報在晚年。首先講福報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並沒有得什麼好處,這是因他上一輩子幹了壞事,這一輩子因他行善積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報和晚年得福報。早年得福報,一個是前世行善積德,或前世罪孽不多,這輩子行善積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報。禍報也有早年報、中年報、晚年報三個階段。如有的人本來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積德,繼續幹壞事,如偷盜、搶劫、坑害別人、詐騙錢財、嫉賢妒能、忘恩負……,結果在青年時期就受法律的懲罰或者生大病受傷致殘……等禍報。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銀行存的款一樣,還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壞事與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還不停止作惡,所以中年就得惡報。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結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火就是光留著自己孤老病重,無吃無穿,無人照管;或者老來殘疾,或者老來坐牢判刑等禍報,其道理和中年得禍報一樣。
二、生報:就是前生作孽今生報,今生作孽下世報。這種因果報應,同樣分福報和禍報。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銀行存的款還未用完,故轉到今生來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雖然享福仍行善積德,象銀行存款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為福報。有的人上世作的惡太多,或者老來作惡,當世清算不完,這一世就苦。如某人對前世的惡,後世的苦認識不到,繼續作惡,那他下一世還要繼續受苦難。
三、速報:就是報應來得快,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或者九點作壞事,十點遭惡報。因果報應不僅只是惡報,福報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
同樣得速報。速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人上世作的惡,這一世還未了結;而他更加變本加厲,幹了更加傷天害理慘無人道之事;如有的殺人放火,有的行竊搶劫,有的暗害別人,有的販毒吸毒,有的賣假酒假藥毒害群眾,有的行賄貪污,有的詐騙錢財……,所以被押上歷史審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槍決,有的或者遭禍而傷殘,或死亡之速報。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反而相害,這種人得惡報也特別迅速。
第九、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諸多不同。
一、分布情況。傳入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地的北傳佛教,都是大乘佛教,而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塞,以及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小城佛教。春秋中文的看法上,小乘佛教把佛陀釋迦牟尼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二、修持方法。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的「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在內的「菩薩行」。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
三、修行目標。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第十、四大菩薩
佛教里有四大菩薩,象徵四種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願。象徵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象徵智慧的是文殊菩薩,象徵實踐的是普賢菩薩,象徵願力的是地藏王菩薩。
一、觀世音菩薩。梵文意譯,又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文殊菩薩。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能、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能的菩薩,稱「大智」。文殊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
三、普賢菩薩。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四、地藏菩薩。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地藏菩薩發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使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經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託,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
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分別是中國的四大名山中地藏菩薩的九華山,觀音菩薩的普陀山,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這四大菩薩代表佛法教學的四個重要課目,等於四個學院,這也是佛法的綱領,不管多少宗派、經論,都出不了這四個範圍。
第十一、受持三皈
受持三皈分外在受持和內在受持。外在的受持是從形式上皈依三寶。內在的受持就是皈依覺、正、凈,也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覺是覺而不迷,為眾生念佛,為眾生做事,念念都是為了眾生去做就是覺悟;正是正而不邪,用佛的教誨當作為人處事的原則,不入自己知見,不如別人知見,自己知見和別人的知見都屬於邪知邪見;凈是凈而不染,對時間的一切,好的環境,好的緣分,我們不貪著,隨緣享受,遇到逆境我們深信因果,不生瞋恨。
佛是覺者,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悟;佛法是正確的知見,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的教誨;僧代表清凈無染,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凈心。如果內心比較符合覺正凈,即使沒有經過師傅做過三皈依,那你所做的一切,也證明你就是一個真正皈依佛門的佛弟子,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佛早就看見了,佛承認你。
推薦閱讀:
※往生凈土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關於輪迴和行善作惡的一個疑惑?
※假如釋迦牟尼那套理論真的是最好的,那為什麼佛教還有這麼多異端宗派呢?
※如何看待「最悲催的事,莫過於信了一輩子佛,死後見的是上帝」這句話?
※為什麼季羨林說禪宗走到了佛教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