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藝術】古代繪畫·秦漢
編輯/武馬
【古代繪畫】
中國馬畫是以鞍馬為題材的繪畫形式,亦稱鞍馬畫。中國馬畫歷史悠久,有圖文記載的近二千年。歷史上馬畫創作大致出現三次高峰。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為當世所重者,各有面貌,表現了各個時期鞍馬文化及發展沿革。從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及皇家文藝傾向。許多皇室人員亦參加了鞍馬畫的創作,使中國鞍馬文化更加燦爛多姿。
中國馬畫是伴隨著馬業的發展而進行的。自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3、4世紀,以馬為題材的各種藝術實踐開始出現並不斷發展。
【秦漢】
秦漢繪畫在藝術表現上技法古拙而風格鮮明。其總體風格具有質樸、雄渾、鮮明、奔放的特點。秦漢繪畫藝術,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帛畫、木刻畫與木簡畫、工藝裝飾畫等門類,兼有繪畫和雕刻特點的畫像石藝術。
西漢晚期畫像磚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東漢後期的畫像磚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漢代盛行的畫像磚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劃相結合,可謂雕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磚通常是作為建築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的門側的磚室上。
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中國漢代墓室中的裝飾壁畫,興起於西漢早期,流行於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強。漢墓壁畫對於了解漢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及審美思想和繪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表現墓主莊園中生產活動場面的農耕、桑園、放牧、射獵等;表現墓主仕宦經歷和身份的車騎出行、任職治所、屬吏、幕府以及塢壁等;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燕居、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這其中有不少是馬的繪畫精品。
漢代墓室壁畫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因而壁畫色彩歷久不變,發現時一般都很鮮艷。造型手法上繼承春秋晚期以來的寫實而誇張的傳統,在繪製技巧上則發展了戰國至西漢早期宮廷壁畫和帛畫上所見的墨線勾勒輪廓再平塗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還比較單一,到東漢晚期,出現了大筆塗刷的寫意法、沒骨法、白描法。在構圖上,它已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呆板的圖案式橫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講求比例和透視關係。這些成就,為中國繪畫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漢墓壁畫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統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產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別是東漢時期實行察舉孝廉的制度,是人們踏上宦途的必經之路。因此,所謂「崇飾喪祀以言孝,盛餉賓客以求名」的風氣四處瀰漫,厚葬之風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為父母或自己修建墳墓,在模擬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繪製表現生前權勢、威儀和財富的生活及歷史神異形象,以期獲得「孝」的聲譽,有利於仕宦之途,這就是漢墓壁畫盛行的社會根源所在。
《狩獵圖》
年代:魏晉磚畫嘉峪關5號墓前室北壁
尺寸:縱17厘米橫36厘米介紹:河西地區地廣民稀,又多山地,除了農業外,自古以來畜牧和狩獵活動一直受到重視,這類題材也反映到嘉峪關墓磚畫中。表現放牧的,有兒童放牧牛、羊,少數民族牧人放牧馬群等,畫幅眾多、形象生動、特點鮮明。而以狩獵為題的繪畫作品則更為突出,形象特點和構圖處理多樣,如有騎馬武士、獵人追獵逃獸的,也有專表現獵犬追逐獵物的。此幅狩獵圖是這類作品的突出代表。圖中表現一獵人騎馬射獵黃羊的場面,畫家不是單純地描繪窮追直趕的奔逐,而是選取獵手的乘騎與獵物疾馳交錯而過、獵手反身射獵的瞬間,突出了雙方奔跑的迅猛。與此同時,畫面還作了這樣的處理,即一方面是黃羊已中箭仍在賓士,另一方面則是獵手再次引弓待發的動作,表現了一名勇武獵人在矯健騎射中的瞬間形象,因而增加了畫面的表現力。特別應當提到的是,這種反身射獵的畫面形式,在古代繪畫中不斷重現,如定縣出土西漢錯金銀車馬飾中的射虎就有成熟的體現,高句麗墓室壁畫以及莫高窟249窟壁畫中均有此類形式的畫幅,這種形式的創作也常見於古代中亞地區的繪畫和浮雕作品中,這不但體現了古代畫家對這一繪畫形式的熱愛,也說明了古代中國在文化上與外域的交往以及在廣袤的土地上多民族文化上的統一。
漢畫車馬圖像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
1、車馬圖像象徵著墓主的官職地位或富貴。如山東嘉祥武氏祠中,「前石室第二石」之第四層,「車前一榜,上題『此丞相車』四字……此車前一榜,上刻『門下功曹』」四字。「前石室第六石」第三層「車前一題榜為:『此君車馬』……騎吏後,為軺車一輛;上乘二人,有榜題曰:『主簿車』」。
2、車馬圖像反映墓主的仕宦經歷。如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武榮祠中,畫像上的車馬旁題有「此君車馬」、「君為五官椽時」、「君為郎中時」、「君為督郵時」等銘刻。
3、車馬圖像表現人間生者的形象與活動。如山東微山縣溝上村石槨墓出土的「送葬圖」,圖中繪刻著生者為死者送葬的情形,即描繪著眾人引柩,墓主的孝子賢孫跟隨其後的畫面。
4、車馬圖像表示幻想中的冥世仙界出行。如《武氏祠畫像石》中,後石室下層畫像,描繪了墳墓內有雲霧升騰,墓主夫婦乘車馬,隨雲氣升入了東王公和西王母的身旁。山東蒼山城前村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中,前室西橫樑上,三名騎吏開道,後面三輛車馬相隨過橋,表現了墓主由右向左,進入陰間的場景。
大體來說,敦煌的壁畫皆以宣揚佛教為主,描繪的大都是佛、菩薩,或天上的諸神,少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這種具寫實風格的壁畫,最多出現在供養人畫像中。畫者依人物肖像如實描畫,充分表現出不同民族的人物特徵,並通過人物的服飾、裝扮來刻畫人物的階級、身分與地位。此外也有部分是對狩獵生活的描繪。
先秦繪畫墓室壁畫《車騎出行圖》
西周、春秋時代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應用的範圍主要是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早期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其實物遺存,最早的見於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刻紋與鑲嵌圖像紋飾。繪畫的作者是百工。
《出行圖》
這類有「出行圖」的墓主人,一般在生前都為當地的文武官員。畫面用草草幾筆就勾畫出一個高傲的地方官僚形象。
《獵羊》
畫面36.5×17.5厘米,但在視覺上都顯得很開闊,馬、羊、人物都以最簡化的筆意畫出,幾乎少到不能再減去一根線條。
《狩獵》
獵人挽弓俯射,躍馬賓士的姿態極為洒脫。造型表現力上體現出魏晉時期畫師們的水平。
《馴馬》
年代:北周
規格:縱60cm、橫50cm
材質:壁畫
作者:佚名
此圖在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中心柱兩側,供養人行列種。畫面中馴馬的新人高鼻深目,戴白氈帽,正在教訓著一匹馬,馬兒低頭歪脖,提起一隻前腿,後腿往後退縮,寥寥數筆,反映出畫家對生活觀察入微和藝術上的造詣。
《磚畫出行圖》(局部)
規格:縱36厘米橫120厘米
材質:泥底墨彩
年代:魏晉
介紹:圖於1972年嘉峪關市新城第五號墓出土。此圖描繪的是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場面,突出地反映了嘉峪關魏晉墓室繪畫的藝術水平。此圖繪於一墓室東壁,畫的是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場面,墓主人的騎乘位於武裝騎隊的中間,前有騎吏四人合手執長矛的騎士作先導,麾和長矛的騎士為隨從。此圖色調明快,採用了勾填和沒骨畫法,還用勾勒畫法,線描用毛筆中鋒畫成,簡練概括,構圖疏密有致,顯示了隨行人員的眾多,整幅構圖生動且氣勢非凡。
《樓閣人物車騎畫像石》東漢、縱73cm、橫141cm。1980年山東嘉祥宋山村出土。內容是表現祠主居室生活的,雕刻技法與風格同武氏祠畫像一致。
《君車出行圖》(局部)
年代:東漢熹平五年
規格:高70cm寬134cm
材質:壁畫
介紹:1971年發掘於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墓中室北壁。這幅畫繪於墓室北壁上,場面十分宏大。複雜的人馬出行場景被安排組織得十分有條理,繁而不亂,顯示出壁畫作者控制畫面構圖的高超水平。畫上描繪了墓主出行的車隊,前有侍衛後有車隊,整齊威嚴,場面宏大,大有「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可見畫工渲染畫面氣氛的高超技藝.畫面顏色沉穩大方,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與西漢時同類作品有較大不同。
逯家莊壁畫墓向人們展示了過往時代的真實歷史面貌,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些空白。
《漢畫像磚》系列
漢畫像磚是兩漢時期主要裝飾在古建築物上的一種模製、模印、雕刻和彩繪的畫像磚。分布於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省。畫像磚成批模製,內容似乎簡單一些,沒有畫像石的豐富與複雜。與畫像石並稱淤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漢畫像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詮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睿智、熱情奔放、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知書達理及嚮往理想社會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富於動感、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技法,生動具體的展示了漢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兩漢時期民風、民俗的寶貴實物資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
漢畫像磚包羅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漢代歷史的大百科,現市面上多數以模印為主,雕刻的少見,雕刻還保留彩繪稀有,只以繪畫為主的大型空心漢畫像磚可稱國寶級,對研究漢代繪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單騎圖》
年代:漢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
遼寧省遼陽為漢代遼東郡故地,漢代遺址不少,漢墓壁畫也時有發現,題材多為車馬出行和樂舞,此圖即是伴隨官吏出行的各式車輛和隨從中的乘騎者之一。
遼陽地區漢墓壁畫,有別於其它地區行,先以白灰作底,再施以色彩和勾墨線的作法,而用赤、黃、綠、紫、白、墨等各種顏色,直接繪於青色頁岩的壁畫上。為了增加立體和光影效果,往往以於墨勾的輪廓線上渲染色彩,因此有一種特殊的肌理及藝術效果。從《單騎圖》中可以看出,由頁岩岩壁這種特殊材質所造成的枯澀和筆斷意不斷的線條,產生出一種後代畫家著力追求的勁細、蒼健的筆意。
白色的馬鞍、黑色的冠冕、紅色的袍服,本不易統一在一種色調里,但由於馬的淺棕色,便使它們協調在一個整體中而產生出一種古雅的美。
推薦閱讀:
※學藝術到底有什麼用?這個答案我服
※模型教程:環境材料
※【雅趣藝術館】名畫 | 1984年的肖像畫躋身世界一流藝術界,是誰畫的?
※2018美術藝考:盤點中國「八大美院」及「優勢學科」
※人工智慧掌控世界,花卉藝術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