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五行圖說
中國哲學的根基「易學」及「道家」和幾何學發源地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都認為「數」產生萬物是從「一」開始的。一切事物皆是由數決定的。「數」先於一切事物。「數」是一切事物的本原、萬物的原型、世界的本體。正如我國古人所說:「天地生成,莫不有數」。形數不分,數物一體,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畢派說:「一為點,二為線,三為平面,四為立體,五為物質之性質……」。伽利略在《關於兩種科學的對話》中說:「自然這部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字母就是三角形、圓和其它幾何圖形。沒有這些手段,人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東西」。馬克思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今天,數學已成為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同樣,醫學也離不開數學。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當時的數學方法「在生物學中等於零」。直至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醫學才開始進入醫學數學化的時代。然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醫藥學,卻已經用數學語言、數學思維及數學模型方法創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據目前所知,中醫應用最早、最經典的數學要屬三千年前的華夏文化之源,數學之祖的「河洛」之學。另外還有八卦圖象、五運六氣學說、九宮八風及靈龜八法等理論。科學開始於觀察。「河圖」「洛書」在3000年前,是我國古人在天象觀測紀理中發現的。它是古代以圖的形式表達天文物候規律的數圖;也是一個立體結構的數圖。那時這兩個數圖(如下圖)
河洛數字表
已經作為研究變數的「數學模型」來探索宇宙,概括、描述人與天地相應規律了。兩圖皆以黑點為陰、白點為陽;偶數為陰,奇數為陽構圖。河圖中陽數在上為天,陰數在下為地,以天地合五方。在其10個數之中,以1、2、3、4、5為生數,象徵萬物的發生,是說萬物皆隨五氣(風、火、濕、燥、寒)推移而生長;6、7、8、9、10為成數,象徵事物的形成。其數至10而向高位進1,象徵事物從一種有序穩態向著高一級有序穩態發展。五方之數生成對待以示陰陽相對應。河圖的東、南、西、北、中的五方之數皆陰陽平衡以示天地有序之穩態。其圖將奇數、偶數列入同一圖中表示陰陽相合之概念。黑白、里外、奇偶相對、陰陽互抱,正是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象。生數一、二、三、四、五在內,以生外層成數六、七、八、九、十,乃謂陰陽五行動靜相交以變生萬物之象。其數象結構,說明其內層五個生數是構成世界五種最基本的元素。其內層之五個生數依順時針運行則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即河圖中「一」為生數,以「天一生水」相應人體先天腎水之臟;依次以「地二生火」,相應人體炎上火熱之心臟;以「天三生木」,相應人體升發調達之肝臟;「地四生金」以應人體肅殺斂降之肺臟;「天五生土」,以五為母數,居中央,衍萬物,屬長夏濕土,具長養化育之氣,相應人體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的脾臟。由於河圖黑白圓點,奇偶、陰陽、五方、五行之數共居一圖,顯示出陰陽五行相互分屬,共居一體而不可分離的自然之象。說明陰陽五行的統一性是客觀的自然存在的。這也是陰陽五行相合,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原由。洛書則以陰陽合五行,其圖中一、三、七、九為陽,分居北、東、西、南四正方位;二、四、六、八為陰,分居西南、東南、東北、西北四隅方位。五居中央。諸數陰陽各自獨居,一陰一陽相間並行,呈方陣排列而互不相抱。又以正位之五奇數(陽)統四偶數(陰),即以陽統陰,而生「五行」之變化。洛書之數自一至九,不具數十,以示生生不已,動靜不息之象。說明「五行」亦是萬物屬性之源。其數字及其量的大小,象徵方位和一年四季光熱溫度的相應之變化。如正北之數「一」最小,是象徵一年(日)中光線最弱,溫度最低之冬季(子時),在人體則以主水之腎臟應之;南方之數九最大,是象徵一年(日)中光線最強,溫度最高之夏季等,余則類推。其九宮格中「三三方陣」將圖象換為數字,每行、每列,縱、橫、斜排之自然數(含陰陽數)相加之和又皆為15,是以數的對稱、平衡象徵天、地、人各自為五,來說明人與天地的協調,統一性,即以數來表示人與天地相通相應之規律。用方陣數的陰陽平衡原則,來推斷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有序自穩態規律,或說明人體陰陽、五行生剋的和諧有序性,以示生命的陰平陽秘的有序自穩狀態。因此,上述可以看出:河、洛兩圖都是十進位制數學圖象。易學稱之為「天地數」。即二者皆以「數」分陰陽,奇數(為陽)、為天,偶數(為陰)、為地。奇偶陰陽天地之數相合而可變生無數之數。陽為天,主動;陰為地,主靜,以示天地陰陽動靜相合而變生萬物之象。兩圖的數字排列和太陽運行周期相應,在時位上與太陽視運動相一致,能反應一年春、夏(長夏)、秋、冬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氣化規律。同時,兩圖又皆以5居中央,5與生數1、2、3、4相加而得成數6、7、8、9、10。成數為生數加五而成,生數為成數減五而生。其以生數「五」為起始,為標準,即以數「五」為其「模數」,故居中心,表示「五」為萬物形成之母數。因而,生成數內含天地陰陽之屬性,象徵天地陰陽化生五行,五行衍生萬物之數象。其數「五」獨為和合奇偶兩數(陰陽)之本始,故皆以數「五」居於中央,即是以「五」為本體,為萬物生生之數。在天地自然之中,土生萬物,土為本體而居中,乃萬物之母。因此,上述可知生數、成數皆為五,五是生成數的基本數。其餘成數又必加五而成,故土與五相應,則土為生數之祖,「五」亦為萬物之母。
上述兩圖均以五為主,以陽統陰,陰陽相合以衍生萬物——「成數」之象,也說明五行相生規律是由「河洛」之一、二、三、四、五,這五個生數自然衍化而形成的,五個生數便成為五行學說之本始,也是五元素自然觀、五元素生命觀和五元素醫學觀的淵源。兩圖數字之排列,以數的奇偶陰陽相合為基礎,以數的時位排列關係為聯繫,構成內含陰陽五行結構的數圖,即現代所謂的「數學模型」。它可大而代表一個宇宙,小而代表一個人體,或一個事物。並以數圖之理將天、地、人三者作為一體來概括人與天地相應之規律,說明天人的陰陽五行運動之變化,為中醫藥學的人體時空臟象學說奠定了基礎。故其數圖的實質是以數、數性及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和變數,構成演示天、地、人的陰陽、五行運動變化模型,來揭示和體現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有序自穩態運動變化之象,推知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作為術數之源的「河洛」之學首開先河,為中國「天人合一」的系統整體之「五元素」自然觀、生命觀奠定了基礎。而運用「天人合一」觀研究生命科學的中醫藥學,亦因之而認為天地、日月、陰陽相交,則人身氣血亦必相交,臟腑必能調和,其生命狀態則自然會有序穩定。
所以,河洛之學蘊涵著宇宙和人體生命之奧秘,也是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和淵源。中醫藥學也正是因此建立在數學基礎之上才久經摧殘而不衰,一直旺盛至今。而且,正在走向輝煌。
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海森堡說:「我們觀察到的並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們提問方法所揭示的自然」。為了探索世界的本質,「科學的每個偉大時代都引出某個自然界的模型」(普利戈津)。數千年來,中國的科學家們把完整的理解宇宙有機體的統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諧性、相關性等作為中國科學和哲學探索的目標,產生了由元氣、陰陽、五行學說相交匯而形成有機的系統的自然哲學思想。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系統科學思想與學術的進步,中國的先哲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元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以元氣為核心將元氣、陰陽、五行學說統一起來。《春秋繁露》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朱熹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陰陽,氣也,生此五行之質」。所以,元氣學說和陰陽學說相結合形成了元氣分陰陽的理論,陰陽與五行學說相結合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也成為陰陽學說的邏輯展開和補充,陰陽又是元氣、五行運動變化中的功能屬性。由於元氣、陰陽、五行學說的相互統一,而形成了中國的系統整體自然觀和中國的系統科學。
不同的醫學產生於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醫藥學是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生長發展起來的一門系統醫學科學。中醫藥學在上述中國哲學思想指導下,以元氣為核心,以陰陽五行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醫學理論。而且,也成為中國的系統整體自然觀和中國的系統科學中最具體最完美的代表作。元氣論認為天、地、人三者均由氣構成,三者之間就必有內在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在中醫藥學這種「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也就必然地產生了天人相應觀。所以,中醫把人體作為天地間的一個有機系統整體——「小太極」(宇宙)來把握和認識。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人體內充滿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運動。《靈樞》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素問》又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說明「五行」成為宇宙的普遍規律,天地萬物都是按照五行的法則而運動變化的。所以,中醫藥學中的五行學說是把天地之五行與人體之五行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整體。用天地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的功能屬性,類比人體整體的生命功能活動現象,聯繫人體的臟腑器官功能——「藏象—臟象」,形成配屬關係,相應地分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等人體的五個臟象(小系統),即「藏象——臟象——五臟」,而構成中醫的木、火、土、金、水之「五元素生命說」,並通過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系統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關係,來說明人體生理現象、病理變化,用以總結臨床經驗等。同時這也是中醫的「左肝右肺」原理之所在。傳統的五行圖示(如圖)
是通過對宇宙中客觀事物之現象的觀察,而將宇宙萬物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要素)或五大系統。以一個圓圈內的五角星形式的平面圖,將木、火、土、金、水五個點分布在同一平面上,來表示木、火、土、金、水的五個系統(或要素)之間,相生相剋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運動變化。這種圖示及其概念,不能完全和確切的說明世界的物質之間的關係和運動變化。根據宇宙中太陽系的地球自然界物質形態、結構、聯繫和運動變化,木、火、土、金、水儘管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五種物質,但他們並不是在同一平面上的五個元素,而是具有方向位置、四季時間等各自分立空間位點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運動中的五個時空系統。如左、東、肝、春、木;右、西、肺、秋、金;上、南、心、夏、火;下、北、腎、冬、水;「土居中央」,土為「五」乃「生數」之祖,「土生萬物」,有生化,承載,受納的作用。長夏濕土主化育長養而應脾,「脾土為後天之本」。但在現今的原有「五行」圖說中的「土」,由於受單一平面的限制,卻只是以其中的一個相等同的元素或系統出現,而被平行的排列在生克關係中,不能體現「土」在客觀世界中「母」「本」的關係和性質。更重要的是原來的五行構架,僅是由觀察,分析,抽象而得出的結論,即五行是由觀察時空中的日月運行,與木、火、土、金、水五星會於五方,而出現春、夏、長夏、秋、冬的變化產生的。不能從「本體論」的高度來解釋和體現「五行」是宇宙萬物的最基本,最初始的運動形式。為了能更全面,更確切的反映客觀世界事物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自然規律,根據中國哲學的「象以定數」,「數以徵象」的理論,將世界上客觀存在的,最簡單、最基本的,最少的點、線、面組成的體——「五點四面正三角體」作為新的「五行圖」(如圖)
和許氏的「四面體幾何定理」,一同引入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以求本原,來探索宇宙天地自然界的規律和中醫藥學的基本原理。
由於在宇宙中任何一個有限的物體都有一個中心(點)。所以作為幾何學中最簡單的四面體或三角體,同樣也必然有一個中心點。因此,觀察發現世界上最簡單、最基本的體,應該是由四個端點和一個中心點組成的「五點四面三角體」。故四面三角體實際是五點四面組成的三角體。五點四面三角體才是最符合客觀世界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形式的體。它不僅包含著幾何四面三角體定理,而且能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描述客觀世界本體,揭示其結構和性質。從五點四面三角體引申而導出的五元論思維,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這種自然觀,與中國古老的傳統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自然觀相一致。我們可稱其為「五元素自然觀」。
上述之五點四面正三角體中的1、2、3、4、5五個點,即四個端點和一個中心點:1在下為水,2在上為火,3在左為木,4在右為金,5居中為土,組成新的「五行圖」。此「新五行圖」以五個生數順時針旋轉即得木、火、(土)、金、水相生之「五行」。而且,我們可將河圖圖象換為數字,並將河圖中的1、2、3、4、5,這五個生數代表的點相連接,亦可得「五點四面正三角體」——「新五行圖」(如圖示)。
其時空結構及其順序、意義等,均與數千年前的中國古老的河圖內層的五個生數(點)一、二、三、四、五所代表的五行相生規律的五個生數的時空結構、順序和意義完全相同。如以生數五(點)為中心,以正三角體的1、2、3、4四個端點(生數)作外切圓,即可得一圓球即太極;繼之,再將外層之成數6、7、8、9四個點(成數)相連接,又可得出一個新的五點四面正三角體——「新五行圖」,再以6、7、8、9四個端點作外切圓,又可得出一個新的同心圓球——太極。如此繼續下去,則可得出無限(無數)多個「新五行圖」和無限多個「太極」。宇宙(太極)生萬物,萬物皆太極(宇宙)。說明「新五行圖」是世界之本體,乃萬物之本源。它具有不可詆毀的數學依據和數學基礎。「新五行圖」與「河圖」的統一,一則說明古老的河圖與現代幾何學中的五點四面正三角體——「新五行圖」都是揭示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界模型。二則河圖的數理邏輯和形式邏輯的科學性,為當今的幾何圖形正三角體——「新五行圖」所證實。河圖內層與「新五行圖」(正三角體)共有的1、2、3、4、5五個生數,皆以五為模數,與其餘四個生數相加而得外層相應之成數(萬物)。其結構也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體,是可衍生出自然萬物的世界本體。亦即說明二者都蘊含著世界本體論的特徵和意義,二者也都是最省能量的時空狀態。三則說明古老的河圖與現在的五點四面正三角體——「新五行圖」都是五元素自然觀、五元素生命觀、五元素醫學觀及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的淵源。
「四面體幾何定理為:(1)不在同一平面的四個點,可以構成最少面的體,即四面體——三角體。(2)四面體,或三角體是最簡單的體,也是最穩定的體。(3)正三角體,四個端點之間平衡互動。頂點的相對位置和各面的面積完全一樣,夾角亦相同。(4)正三角體的四個點做外切圓,形成的球體圓心即正三角體的中心,二者為和諧的統一體。或者說,一個封閉曲面的球體,其表面的四個特定點一定能形成正三角體。其內涵為:(1)四點構成的四面三角體是自然界最少面和最少端點構成的體。(2)正三角體的四個端點在任何情況下,不論排列組合是有序還是無序的,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是永恆不變的。(3)正三角體簡單、穩定、和諧。(4)正三角體能耗最小。其外延為:(1)事物的最簡單結構是四點構成的四面三角體。(2)正三角體四個端點的任一點變動,必定帶動其他三點的變動,其體積不變。這種互動是平衡互動。(3)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或實踐命題,最少必須是平衡互動的四方面組成,其判定才能可證,否則,命題不可能得到正解,即:命題成為無解的悖論。(4)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在於正確發現構成其基本結構的四點,可能以最少的能耗,最簡單的方式處理。」
中國哲學術語中的「太極」是指派生萬物的本原。《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即宇宙。宇宙中任何一個有限的物體,無論有多大或多小都有一個中心。太極(宇宙)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的立體系統,太極圖中的陰陽是由太極一元之氣分化而來,陰陽二氣又可合二而一,為一太極(元氣)。二者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因而,傳統太極圖則是一個內含陰陽的開放系統與閉合系統相互聯繫與轉化的統一模型圖。也是人類最早的宇宙穩態模型。如圖:
我們將「新五行圖」——五點四面正三角體,置於以正三角體之四個端點為外切圓的圓球(宇宙)中,球內為黑白對稱,相互環抱的陰陽魚,外切圓的圓心亦是新五行圖(正三角體)中心,組成了一個新的「太極五形圖」。其圖示為:
以正三角體的中心即圓心為基點,正三角體的左面的點為木,右面的點為金,上面的點為火,下面即底面的點為水,代表四個面。四面之內的球體圓心亦即正三角體的中心(點)為土,代表實體,也是事物的主體或本體。其正三角體四個端點的外切圓球為充滿元氣的宇宙—太極。在這裡,圓球為生數之始「一」,以生萬物,即為先天之元氣、為太極、為宇宙。三角體之五點為生數之終,即為由「一」化生之「五行」——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即所謂「陽變陰合而生木、火、土、金、水」。其正三角體中心點與球體圓心為同一個點的自然結構,也自然的體現和說明,此正三角體(五行)與其圓球體(太極),二者是和諧的統一體。這樣,其圖示在一個圓球內具有五點四面正三角體的結構,就構成為宇宙最基本,最簡單,最穩定的實體——「太極五形」結構,也是一個最基本、最初始的系統。新五行圖示結構(系統)——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則是宇宙中的事物最簡單的基本形式。《繫辭》說:「天垂象,地成形」。元朝.黃澤在《易學濫觴》中說:「象為主,數為用」。「河圖」把5稱為衍母,乃萬物生成之數。《洛書》有「五居中宮,總御得失」等。總之,「數圖」即今之「數學模型」是以應用為目的。故其新五行系統——五點四面正三角體中的木、火、土、金、水五個點成為組成宇宙中各種物體最基本的五個點(或五種元素),其五行(五生數)相生,可生無數之數,以促進事物的發展而生萬事萬物。同時,宇宙萬物亦均可還原為五個生數——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因此,它不僅能具體的體現「五」乃是事物之本體,為萬物生生之數,更能合理地說明宇宙太陽系中的地球自然界是土生萬物,以土為主而生有外圍的木、火、金、水四種元素的自然實體(自然系統)。由於中央是主體,中心點「土」就成為劃分木、火、金、水的標準。即法家韓非子所說:「一而固」。一切事物都要有一個統一正確的準則。故對此五元素的定位,則是應以先定三角體中心點即圓心為基準,來確定其餘四個點(元素)的位置。即中心為土,左點為木,右點為金,上點為火,與上點對應之下點為水。由此木、火、土、金、水五個點組成的正三角形四面體便是最簡單、最基本、最穩定的本體。再以居於四面體的中心點(即圓心)——土為基點作對角線與其它四點相聯繫,即可顯示出土與其它四點——木、火、金、水四元素的關係,可以說明土與其他四點(所代表的面)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即土生萬物以系四旁而緊密相聯繫。同理推之,如果我們將由正三角體的四個端點,作外切圓形成的球體看作一個原子,三角體之中心點作為原子核,木、火、金、水等四點作為電子(或粒子),則木、火、金、水等始終圍繞著「土」這個中心點—「核」,在各自的分立空間里不停的運動,形成一個最小的有序自穩態系統。或將其看作一個宇宙,或一個星系。如太陽系,圓球之中心點「土」作為太陽(恆星),其餘四點(行星)木、火、金、水作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則形成太陽系的有序自穩定狀態。所以,從最小的有序自穩態系統—原子到「五元素生命體」的人體,直至最大的有序自穩態系統—星系,則具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同構。原子、太陽系、人體五臟等和「太極五行」系統—「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圓球」一樣,都有一個統一中心,故其本身也就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系統整體。在這種「五元素」世界觀中,木、火、土、金、水是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五個點—五種元素,構成一個有機系統整體,各自處在不同的分立時空位點上,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生、相剋,維持著系統的有序穩自定狀態。因而,用五元素來概括宇宙萬物的「太極五行圖」是一個立體的有序穩態的時空系統模型,也是一個自然的有序自穩態系統。我們這樣用數學的或物理的方法,最終解決複雜問題的方式——即還原方法,把複雜的宇宙及其萬物還原為「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圓球」—「太極五形圖」—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形式,就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極其複雜的宇宙萬物。
「太極五行圖說」是在原來的以一個圓圈中具有「陰陽魚」的太極圖基礎上,按照河洛之學、易學原理和幾何「四面體定理」等,把太極圖公式化。其圓圈(示為圓形球體)大而可代表宇宙(太極),小而代表一個原子,或一個人體,或一個具體事物。即「一」為萬物之本。圓球內充滿了由混沌未分的元氣所分化的相互對立、消長,能化生萬物的元陰、元陽二氣(陰陽魚)。由此也揭示出宇宙及其萬物創生於無的基本結構。圖中以圓心為中心的中央代表土地,是主體。由於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衡量它的標準,故據天地及其萬物的自然運動變化之象,進行類比,同位排列。居中央者則布四旁,則以圓球內的中心—土為基準,劃分出東方為木、西方為金、南方為火、北方為水,亦即中土、左木、右金、上火、下水之圖象。「新五行圖—正三角體」則又揭示出世界具體物質的最基本結構。由於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構成太極五行圖圓球的五個要素—四個端點和一個圓心點,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中不停的運動著。三角體的任意一個點(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其它四個點(要素)的相應變化。亦即新五行圖中的每一行的運動變化,都會引起其它四行的運動和變化。也會引起「陰陽魚」即元陰元陽的變化,只是輕重大小不同而已。因此「太極五行圖」結構是一個初始的,最簡單,最基本,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整體,也是一個最原初,最基本、最穩定的實體,更是一個具有自動穩態調節機制的穩態運動調節結構。此圖顯示,太極的一動一靜產生出陰陽五行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創生出今天的世界。同時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統一性。所以,這裡也體現著中國哲學的「分化觀」和「有機論」。即元氣分陰陽變五行而化生萬物,由整體產生部分的整體觀和陰陽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等有機的,內在的聯繫和運動變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太極五行圖」中,位於圓球內的陰陽五行結構,是一種立體的對稱的時空結構,也是一種有序自穩狀態的立體結構,更是有序穩態的宇宙結構。「太極五行圖」這個內含立體的「陰陽魚」和「新五行圖」為一體的有機系統整體的圓球,它既是一個宇宙模型,也可以是一個人體模型。其原理包括了宇宙間無窮無盡,所有大大小小事物最原始、最基本、最初始的狀態和變化規律。它的圖示和理論概括了中國哲學和中醫藥學的元氣、陰陽、五行學說,說明無極為零「○」,是宇宙的本體;太極為「一」為宇宙的模式。「五」乃萬物之根本,「五行」是萬物屬性之本源。所以,「太極五行圖」也就能成為中華民族有序,和諧,穩態的系統整體自然觀的最確切,最簡單,最基本的表達形式。
這種「太極五行」的五元素世界觀,從點—線—面—體的系統整體高度來對待和認識世界萬物,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由五種基本元素(物質)組成最簡單、最穩定的運動的體。不僅能符合,而且能較為全面地揭示、說明土居中央,土乃萬物之母,土生萬物,為後天之本,以及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生、克、乘、侮相互關係和作用等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也能形象的從根本上說明五行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意義,更能體現出中國的從系統整體把握世界的系統整體自然觀及其正確性,以及從多面體的角度觀察事物的全面性。而且,這種「太極五行」自然觀,也說明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而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人和當代霍金所提出的宇宙創生於「無」的宇宙自給自足理論。
元氣—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元氣)分為二(陰陽),二化為五(五行),又統一於一元之氣的「一」,而顯示於五行之「象」的「五」中,故元氣、陰陽、五行三者實為一有機整體即一元論。「五行」即五個生數是構成元氣的五個基本元素。中醫藥學是一門以元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基本理論的系統科學學說。中醫藥學認為人體是一個與天地相統一的有機的系統整體。五元素世界觀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所組成,人體又是宇宙天地自然界分化產生的小宇宙,小系統。其本質自然也是由「五元素」所組成。正如漢代醫聖張仲景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傷寒雜病論.原序》)。根據天人合一理論,中醫學的臟象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天人合一的「藏象」系統(或五元生命系統),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個系統。因此,中醫學的人體臟象學說應該是一種時空「藏象—臟象」說。中醫學的人體則是以五臟(五元素生命體)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一個有機的系統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按照「天人相應」規律,我們將這種「太極(陰陽)五行圖說」——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圓球觀念,即「五元素生命觀」引入生命科學——中醫藥學中,將圓球及分布在圓球球體曲面上的正三角體的四個端點,和三角體之中心亦即圓心的點,共五個點與人體及其「五行—五臟」相聯繫,以應人體及其五臟。首先以圓心亦即正三角體的中心點為脾作基準,左面的點為肝,右面的點為肺,上(正)面的點為心,與心相對應的下面的點為腎,其正三角體四個端點的外切圓形成的球體為人體(小宇宙、小太極),也可寓意為元氣,就構成了一個人體的「太極五行圖」。其居於四面體的中心(即圓心)點—脾是主體,與其它四個端點的對角連線為聯繫,說明脾與其它四點—肝、心、肺、腎(四元素)的相關聯繫,以表示人體脾臟與其他四髒的關係和作用。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以溉養其餘四臟—肝、心、肺、腎而緊密地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維繫著人體的有序自穩定狀態。所以,由「元氣—陰陽—五行—五臟(五藏)」構成中醫的「太極五行圖說」,實際上是運用「太極五行圖式」對人體生命規律的演示與求證。不僅說明中醫是一種「五元素」生命觀。同時,也體現了宇宙及其萬物的結構和狀態,反映了宇宙間的和諧有序性。
「太極五形圖」作為新的自然界模型,是從系統整體的高度來還原和把握世界的本質。說明宇宙及其萬物(大小系統)都是由位於外切圓圓球內的立體空間,相互分立的,處在不同方位、時序中的木、火、土、金、水等五種最基本的元素構成的,它們時刻都處在不停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運動變化中。在「太極五形圖」中,圓球內的正三角體互動的五個點—「五行」,代表以五臟為中心的相對穩定的人體內環境,與其周圍的圓內空間即「陰陽魚」所代表的元陰元陽之氣的外環境之間,時刻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從而構成了一個開放的有序穩定狀態的生命系統模型。這種從多面「體」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形式,來探索生命的本質,更能體現中醫藥學的整體系統觀,也更能較為全面的把握人體生命現象和世界的真相。所以,「太極五形圖」是一個宇宙系統模式,也是一個人體系統模式。我們可將新的「太極五行圖說」稱為「五元素自然觀」、「五元素生命觀」。故「太極五行圖」亦可稱為「五元素生命體系圖示」或「五元醫學模式」。中醫藥學的陰陽、五行,臟象學說和本人拙作《數理中藥學新論》所創立的中藥藥性「歸經」「四氣」「升降浮沉」及其「臨床應用」的定性定量法則等。也都是在「河洛」學術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生命觀和醫學理論,是人類進入數學文明發展時代的產物。新的「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圓球」的「太極五行圖說」,說明宇宙萬物的運動是一種有序自穩態運動變化。其本質不僅體現著宇宙萬物的有序自穩態趨向規律和自組織機制。也反映了宇宙萬物的整體性、系統性、有序性、協調性、和諧性。為系統科學,生命科學、更為中醫藥學提供了數學基礎和科學依據。它不僅與河洛之學一脈相承,是河洛之學的學術思想的應用和發展,也更進一步說明了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元氣—陰陽—五行」學說的合理性、科學性。
「理需數證,物因質成」。
總之,上述「太極五形圖」示結構是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也是一個新的宇宙自然界模型。「新五行圖——五點四面正三角體」則為具有陰陽屬性的五元素組成的世界本體。在其簡單的數圖形式里蘊含著大千世界無窮無盡的奧秘,在其陰陽五行的變易之中揭示出宇宙及其萬物的根本法則。「太極五形圖說」中的「五元素自然觀」、「五元素生命觀」,說明中醫藥學一開始便運用數學原理建造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五元醫學」體系,是一門以哲學和數學為堅實基礎的系統醫學科學。同時也說明宇宙的歷史時空中包含著現在所有一切。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內三合、外三合」 李秒豐(花非花)
※張三丰太極拳理法初探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
※馬保國站在擂台上對徐曉東喊話:你上來啊,你上來我打死你!
※24式太極拳中「野馬分鬃」的內功修鍊內涵是什麼?他是循經是如何表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