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芭蕾王子】尼金斯基
俄羅斯芭蕾舞者和編舞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1950年4月8日在倫敦去世,終年60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十八、十九世紀芭蕾代表人物維斯特里斯和戈蒂埃的墓旁。
尼金斯基是佳吉列夫舞團中影響世界舞壇最傑出的一位芭蕾演員。這位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男舞者,他在舞台上雖然只有短短10年的光景,卻因他的高超舞技和異常的內心世界,成為西方舞蹈史上最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尼金斯基在國際舞台享有盛名,是因為在他的藝術中打破了因循已久的古典芭蕾模式,推翻了古典芭蕾的美學,因而被西方稱為「舞蹈之神」。然而,在30歲的盛年,他因為獨特的內心世界而成為舞蹈以外的另外角色——「瘋子」,他多次進出醫院療養,再也不曾回到理性的世界。而人們對他內心世界的了解也只能從他的《尼金斯基手記》獲得。
尼金斯基1890年3月12日生於烏克蘭基輔,為波蘭後裔。
1900年,尼金斯基從150多名申請入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聖彼得堡帝國芭蕾舞蹈學校錄取的6名學生之一。他在眾多的申請人中以「完美的體格」獲得入學資格,這時他才10歲。
1906年在著名的編舞家福金(Fokine)的作品《阿西斯和卡帝》(Acis and Galatca)中飾演牧神,開始受到普遍的矚目。
1907年完成學業,成為帝國芭蕾舞團的成員,在馬林斯基劇院獻藝,4月29日表演莫扎特的《唐·吉奧華尼》(DanGiovan山)舞劇,並在大多數固定的保留劇目的輪演中演出。這時他還不到20歲,卻已經在聖·彼得堡成名。
為了生計,他開始嘗試做私人舞蹈教師。也就在這時,他結識了著名的藝術經紀人佳吉列夫,這是尼金斯基生命的轉折點。尼金斯基與佳吉列夫成為戀人,同時佳吉列夫大量參與他事業的管理與策劃。佳吉列夫帶尼金斯基參觀畫廊、博物館,宮殿,注意他的閱讀和飲食,對他呵護備至,為他提供最好的創作條件,另一方面,又在他的周圍製造真空,不讓他接觸現實社會。佳吉列夫要讓尼金斯基完全附屬於自己,就像魔術師牽制木偶一樣,由不得他有半點自我意識。
1909年—1911年期間,尼金斯基參加佳吉列夫組織的巴黎、倫敦「俄羅斯演出季」,這次演出,在西方前所未見的俄羅斯芭蕾舞及歌劇大放異彩,獲極大的成功,亦令狄亞格烈夫與編舞米歇爾·福金及設計師利昂貝斯克創立了著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俄羅斯芭蕾舞團這個巴黎舞季在藝術界及社會引起極大轟動,對藝術,舞蹈,音樂及時裝趨勢的影響幾達十年。他在福金新編的舞劇《狂歡節》、《達夫尼斯和赫洛亞》中任主角,當時只有19歲。但他的舞姿在一夜之間征服了巴黎城,成為貴族沙龍和街談巷議的中心話題。此後三年的時間裡,佳吉列夫在巴黎舉辦的芭蕾舞季中,尼金斯基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形象:《希哈拉扎》(Scheherazade)中滿身慾火地埃及奴隸,《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中的花魂,《彼特羅契卡》(Petrouchka)中受盡虐待和歧視的木偶,《狂歡會》(Carnaval)中的丑角等。他下降時的速度比他上升時更為緩慢,能夠在一次騰空跳躍、兩腿迅速完成前後交叉擊打12次。 1910年,尼金斯基回到馬林斯基劇院,但由於在演出吉賽爾的阿爾博特時,未有根據慣例在緊身衣內穿上端莊的短褲,被投訴為猥褻而被辭退。
(《牧神的午後》劇照)
1912年5月29日在巴黎首演的獨幕舞劇《牧神的午後》是尼金斯基編導的處女作,標誌了尼金斯基編導生涯的開始。音樂為德彪西作曲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全劇僅由八名演員組成,表演時間十分鐘。舞蹈講述:夏日樹蔭的河岸,半人半獸的牧神撫弄牧笛,採摘葡萄,在陽光下懶洋洋地舞動。七個美麗的寧芙仙女,相繼來到河中沐浴。牧神不由萌動春情,本能地闖入了她們中間。眾仙女驚恐四逃,唯留下一位膽大的寧芙出於好奇立足未動。舞蹈中牧神的非分行為和粗野的求愛,終使她難以抵擋,也慌忙離去。牧神失意地吻著她丟下的頭巾,席地躺下,進入了午後的睡夢。
《牧神的午後》是一部手法和舞蹈語言完全嶄新的作品,它預示了二十世紀中葉現代芭蕾時代的到來。該劇在以後的演出中,由於表演者的不同理解曾有過各種改動。
1913年尼金斯基編導了《春之祭》。音樂由斯特拉文斯基負責,斯特拉文斯基與尼金斯基的合作衝突不斷,常常不歡而散。斯特拉文斯基總是抱怨尼金斯基不懂音樂,想像力太多。其實尼金斯基早已跨越了節拍、曲調和節奏,一顆狂野的心直接讀取了音樂中的原始神秘,就如同斯特拉文斯基早就看見了這個男舞者的非凡體質和他的天才對他的傷害。尼金斯基與佳吉列夫熱愛這部革命性的作品。在排演《春之祭》的時候,尼金斯基總是用自己的方式數拍子,斯特拉文斯基也鬧不清他數的是什麼爪哇拍,他對舞者大喊:「我數到40,你們上。」
依據俄國原始雕像的造型,尼金斯基為《春之祭》設計了基本姿勢:雙腳呈內八字,膝蓋微屈,脊背彎駝,包括旋轉、跳躍在內的所有動作均由這個姿勢衍生出發。這讓當時把「外八字」當基本訓練與身體特徵的芭蕾舞者受盡了苦頭,也引來她們的不滿和消極怠工。在經過130次的排練後,這部有著鮮明俄羅斯風格,也有著強烈原始表現主義色彩的作品於1913年5月29日被搬上巴黎香榭里劇院的舞台。如今已經找不到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舞譜了,只有一些黑白攝影作品和1913年《春之祭》首演那天的日報,存檔在巴黎圖書館。在片段的舞譜中,舞者身穿俄羅斯民間白袍子,領口、袖口和裙裾綉著深深淺淺的民間圖案,額上綁著同系列的頭飾。他們臉上塗白,顴骨緋紅,神情獃滯,像剛從古老壁畫中走下來。
舞團南美巡演途中,尼金斯基與本團的一位匈牙利女演員羅莫拉·普爾斯基墜落情網,並很快私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了閃電式婚禮,這次婚姻造成了他與佳吉列夫關係的徹底破裂。佳吉列夫發給了他一封電報,告訴尼金斯基:他已經失去了他在芭蕾舞團的職位。女兒吉娜(Kyra)誕生。同年尼金斯基自組了一個小型芭蕾舞團在倫敦演出,並與倫敦的宮廷劇院簽訂了周薪一千英鎊的巨額合同。1914年3月2日,他帶著自己的舞團演出了《仙女們》和《玫瑰精靈》,但由於經營不善,使劇院虧損過重,結果兩周後便結束了合同。 1917年9月26日最後一次演出《玫瑰花魂》、《彼特羅契卡》等作品。之後兩年精神疾病癒來愈嚴重,被做出了不同診斷。他開始寫日記——也就是後來的《尼金斯基手記》——記錄他對事物和生活的看法。
1919年因患精神分裂症,被送入克勒茲林根(Kreuzungen)的「美景」療養院,從此永遠告別了芭蕾舞台,這年他才29歲。弗洛伊德和榮格等著名精神病專家曾對他進行過治療。在聖·莫里茲,他曾受邀去為當地觀眾跳舞。這是他最後一次表演舞蹈。在許多觀眾面前,他站著不動。凝視觀眾近半個鐘頭。羅茉娜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觀眾就像被催眠了。最後,他告訴觀眾:『我要為你們舞出戰爭,舞出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死亡……你們沒有盡什麼力來防止這場戰爭,所以,你們對它也應負責。』他的手勢都是偉大的。觀眾像是被弄呆了。他跳出了一種像畢加索的《格爾尼卡》(Guernlca)那樣的舞蹈。」幾個星期後,蘇黎世的一位精神病專家對羅茉娜說:「你該勇敢起來……你的丈夫已經不可救藥地瘋了。」這位舞蹈藝術家從此徹底沉入到他個人的世界中,再也沒有能夠回來。
尼金斯基手跡
作為演員,尼金斯基以超群技巧聞名,特別是他結合大跳、急速轉、多次擊腿等高難動作和富有表情的啞劇表演,為世人所稱道。他特有的騰空跳躍及前所未見的舞蹈轟動了巴黎。人們認為他是芭蕾史上的跳的最高的人,能在空中擊腿十二次之多。
尼金斯基還是一位出色編導,自1912年編排《牧神的午後》後,又創作了《春之祭》、《遊戲》和《梯爾·歐倫施皮格爾》等四部作品。前兩個作品由於打破芭蕾傳統動作規範,並在舞台上描繪兩性行為,曾引起巨大爭議。但實際上他對擴大芭蕾動作語彙,增加塑造形象的表情手段作了有益的貢獻。他設計的舞蹈動作獨特而難度極高,沒有受過嚴格訓練的演員一般無法勝任。
尼金斯基在芭蕾藝術上達到如此高超的修養,全來自勤奮。他不僅刻苦進行芭蕾技巧的訓練,而且博覽群書,對音樂、繪畫、雕塑和文學都特別感興趣並具有廣博深厚的知識。他的妹妹尼金斯卡在回憶錄《獻身創作》中說「他對高更的作品著了迷,極端欽佩這位藝術家」,他認為高更的作品「是原始時代的復原」。顯然,他在《春之祭》等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原始主義」思想,與他對高更作品的仰慕有關,但也反映了尼金斯基不滿現實而產生的悲觀厭世情緒。
推薦閱讀:
※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忠臣
※讓歷史告訴未來——評韓毓海《重讀毛澤東》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 「中國福爾摩斯」的誕生 (圖)
※組圖: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十大經典戰例_13歷史_環球網
※那些歷史書上看不到的照片 官兵簽名誓抗敵(組圖)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