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門宴到彭城之戰 劉邦的時運決定了其成功

從鴻門宴到彭城之戰 劉邦的時運決定了其成功2009年12月30日 13:31鳳凰網歷史專稿 漢元年十月,經過重重血戰之後的劉邦進入關中。漢元年十二月,項羽率領聯軍推進到函谷關,猛然驚喜的發現守關的是友軍,可是當他們走向關口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不是友善的面孔,而是弓箭和檑木……原來劉邦聽說項羽把章邯置為雍王,打算分關中一部分讓章邯稱王,這下劉邦就不幹了,自己投機取巧,不惜「誤傷」友軍(阻趙將司馬卬渡河入關),趁著秦軍主力牽制在河北的功夫一路狂飆,不就是為了關中王的位置么!眼見到手的關中王沒有了,劉邦於是在關中大量招兵,擴充兵力到十萬,派兵把守函谷關。項羽聽說劉邦把守函谷關的消息,怒不可遏,這擺明是與聯軍作對!聯軍弟兄們和秦軍主力拚命,倒被你把關中先搶了,雙方的火併一觸即發,先鋒英布很快攻下函谷關,全軍推進到鴻門。

鴻門宴的故事本文不表,劉邦讓出了關中,項羽為了不作為一個叛將被楚懷王絞殺,他奪取了天下共主楚懷王的分封權,主持分封。坦率的說,項羽對昔日的大哥劉邦也不算太薄,巴蜀之地雖偏於西南,交通不便,但是卻是當時少有的人丁興旺,糧草充足之地,早在戰國末期,名將司馬錯就看到了巴蜀地巨大的戰略價值,他指出巴蜀「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其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宋人郭允蹈在其《蜀鑒》中這樣評說巴蜀的戰略地位:「漢高帝留漢中未幾,反其鋒以向關中,足跡雖未嘗至蜀,然所漕者巴蜀之軍糧,陷陣者巴渝之勁勇,由故道戰陳倉定雍地而王業成矣,孰謂由蜀出師不可以取中原哉」!

項羽不僅給了劉邦富庶的巴蜀之地,還順勢把漢中給了劉邦。在鴻門宴之前,項伯為了報答張良之前的救命之恩,前往漢營通報消息,結果張良把項伯引進給劉邦,劉邦為了拉攏項伯,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日後不要談做兒女親家,項伯連姓都改了)。項伯聽信了劉邦的忽悠,在鴻門宴上為劉邦說了不少好話,後來又受張良之託為劉邦請漢中地。劉邦得到漢中地之後,可以說是如虎添翼,沒有漢中,困住劉邦的是秦嶺和大巴山兩道屏障,而得到漢中,劉邦只需要克服秦嶺一道障礙。

漢元年四月,諸侯自關中罷兵。項羽只允許劉邦帶走3萬部隊,劉邦在關中本來尚有10萬軍隊,另外7萬軍隊頓時無所歸屬;同時,各路諸侯所部中有未得封者,史料上所記載的未得封者只有彭越、田榮兩人,這是比較大的義軍領袖,未得封的比較小的義軍領袖應該也有一些;另外,各路兵馬中應該有少數暫時失意想「跳槽」的人,比如韓信。因此雖然項羽只讓劉邦帶3萬人入漢中,諸侯慕從者卻達到了數萬人。

漢軍一路南進,聽從張良的建議,燒毀了山間棧道,一路到達南鄭。當時交通條件很不發達,關中與漢中之間的道路尤其不便,只有西部陳倉有條平坦大道,其餘的道路都是山間棧道,跟著劉邦的軍隊大多都是關中以東的人,他們看到交通如此不便,害怕進入漢中、巴蜀之後就很難回到家鄉,於是紛紛逃亡。本來劉邦對這些士卒的逃亡也沒在意,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報告:「蕭何逃跑了!」這無異于晴天霹靂!豐沛故人如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灌嬰、周紲、盧綰等人一直是劉邦最為信賴的部屬,只要有他們在,部隊就不會跨。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只要有糧草在手,就可以召集大量士兵,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士兵對劉邦也沒有多少向心力,勝則趁勢打醬油,敗者一潰千里。真正能夠為劉邦赴湯蹈火的只有這些最忠心耿耿的老戰友,聽聞老戰友中的重量級人物蕭何逃跑了,劉邦頓時無比心慌,這意味著自己最忠誠的戰友已經對前途失去信心。如此久而久之,豐沛故人必然跑光,那麼劉邦到時候也就失去其核心力量,倘若他能經常領導麾下的士兵取得勝利,那麼可以慢慢培養新的核心力量,倘若他遭遇失敗,那麼劉邦就基本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劉邦之後能夠屢戰屢敗卻又能屢次東山再起,與豐沛故人對他的鼎力支持有很大關係。

當然,蕭何逃跑,只是虛驚一場。原來蕭何「出逃」不是為了真逃跑,而是為了去追逃跑韓信。韓信是淮陰(江蘇淮安)人,與項羽的老家下相(江蘇宿遷)不算太遠。在韓信同學沒有出道之前,混的可以說是慘、很慘、非常慘。本身就很貧窮,而且也不會什麼謀生的手段,只好經常在熟人那裡蹭飯吃(含淚同情ing!)……難免時不時遭人白眼。雖然偶爾也有好心人接濟韓信,但是同為貧苦大眾,誰又能長期接濟這麼一個非親非故的人呢。

從韓信的內心角度來說,他可能是十分自負的,他生得高大、帥氣,而且精通兵略,好帶刀劍,只是……內心如此自負,現實卻如此窘困!一文錢逼死英雄漢,說的就是韓信這種人吧。

貧和賤兩個字往往聯繫在一起,因為貧困,很多人看不起韓信,他也因此交不到什麼朋友,甚至有人想方設法侮辱韓信,讓其受胯下之辱,「一市之人皆笑之」!當時韓信一定羞愧得想找個地洞鑽進去,可是他不是土行孫。孤獨、寂寞、貧困、屈辱,如果韓信無力改變他的命運,他有可能就這樣苦悶的度過一生,籍籍無名,極其失敗。所幸韓信不久之後終於等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時勢造英雄,那些具備英雄潛質的人一旦獲取有利的時勢,必將鳳凰涅槃,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二年二月,項梁渡江西進,韓信「仗劍從之」,在項梁麾下沒有闖出什麼名堂,後來項梁戰死,項羽接任,項羽將其提拔為郎中,多次向項羽進言,項羽都沒有採納。

眼見項羽沒有重用自己,韓信在劉邦入巴蜀的時候投靠了劉邦,劉邦最開始並沒怎麼瞧得上韓信,有一次韓信和幾個軍官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連續斬了十幾個人,輪到了韓信,空氣此刻彷彿凝固!

絕望、悲傷、懊悔,統兵百萬不過是春秋大夢,浮雲一場,現在連性命都保不住,等待他的,不過是,冰冷的屠刀。

也在韓信命不該絕,正巧這個時候劉邦的親信夏侯嬰路過,韓信眼見夏侯嬰路過,看到了活命的希望,竭盡全力大吼一聲:「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歷史就在這0.01秒發生了改變!夏侯嬰見這個人出語不凡,而且生得相貌堂堂,器宇軒昂,於是立即救下了韓信。

夏侯嬰在平民的時候就與劉邦關係非常好,為人頗講義氣,在楚漢相爭中他不僅救過韓信,後來還救過楚軍勇將季布。夏侯嬰與韓信交談,發現這個人非常有才能,於是向劉邦舉薦,劉邦敷衍了一下,任命韓信擔任治粟都尉。

韓信又多次與蕭何交談,蕭何發現此人非比尋常,屢次向劉邦舉薦,劉邦仍然沒用韓信。韓信很沮喪,覺得劉邦也不可能重用自己,思來想去,還是走吧(再投項羽?)。韓信沒走多久,蕭何發現韓信走了,立即慌了神,好在韓信沒走多遠,一兩天內被他追上了。

在蕭何的要求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之所以能拜韓信為大將軍,一者是為了尊重豐沛故人的意見,表示自己對豐沛故人言聽計從;二者韓信可能空有大將軍之名,卻無大將軍之實,此舉卻可以收千斤市骨之效,讓那些不斷動搖的人看到封官拜爵的希望,收住他們逃跑的心;三者劉邦熟稔政治手段,善於收回他給予別人的任何權利,打敗項羽後收拾異姓王的事例可為明證。

漢元年五月,齊地實力派田榮首先發難、緊接著對項羽分封不滿的彭越、陳余也先後發難,關中以東頓時亂作一團。牆倒眾人推,此時不出關中,更待何時?同時,人普通有安土重遷的心態,一旦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不想再次遷徙,假如士卒在巴蜀地定居幾年,可能就不會再想著回關東,而且一旦深入巴蜀,從交通上講再出漢中亦是十分不便,現在士卒普通想東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韓王信語)。再者,三秦王帶著20萬秦軍投降諸侯,被諸侯坑殺,秦地百姓對三秦王正恨之入骨,一旦假以時日,三秦王在秦地站穩腳跟,再想擊敗三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漢元年八月,劉邦聽從韓信的策略,部署軍隊出關中。關中防禦漢中進攻的屏障是秦嶺,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作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秦嶺高峻,以至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南北交爭之際,多以散關也即陳倉為要衝。因此,劉邦把陳倉作為主力進軍的方向,而章邯則重點防禦陳倉。漢軍進軍到陳倉,發現章邯已經派遣了大量軍隊部署在陳倉,如果強攻,漢軍未必取勝。這個時候,天助劉邦,劉邦軍中有個人,名叫趙衍,可能對這一帶地形很熟悉,他指出了一條迂迴陳倉的小道,因此漢軍得以攻破當面的章邯部隊,進而還定三秦。趙衍指路一事記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之前很多人未曾注意到此條史料。

劉邦定三秦之後,出關東向準備與項羽一決雌雄,懾於劉邦軍隊的威勢,河南王申陽投降,魏王豹出於對項羽的怨恨,帶領軍隊加入劉邦的聯軍,殷王司馬卬被俘,陳余遣軍加入劉邦的聯軍。出關的短短几個月間,劉邦的軍隊迅速膨脹到56萬人,項羽的西部防線無法阻擋劉邦的席捲,四月,劉邦聯軍攻入彭城。這些諸侯之所以敢於協同劉邦攻入彭城,主要是因為項羽首先選擇了強齊作為打擊目標,並且在齊地的戰爭陷入僵持。劉邦攻入彭城之後,一時為勝利所麻痹,產生了輕敵思想。這支56萬聯軍,看似強大,其實戰鬥力有限。其一,各路統帥與劉邦同床異夢,他們更多持觀望態度,屬於典型的牆頭草,他們既想打敗項羽再次宰割天下,同時又害怕項羽的威勢,劉邦實際上可以倚重的部隊只是他從關中帶出的數萬核心部隊,一支如此龐大的聯軍,自身核心軍隊所佔比例卻如此之小,那麼戰鬥的勝負必然大大為這些盟友的態度所左右了;其二,56萬大軍不全是戰鬥部隊,必然有大量後勤部隊,而且這龐大的人群也給後勤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其三,龐大的軍隊給指揮帶來極大阻力。因如上缺點而導致軍事行動失敗,我們在戰史中不難找到相應的典型例子。

彭城東南北三面水網密布,且有小山橫亘,泗水自北向南貫穿其全境,蘇軾論及彭城地理位置的時候曾說:「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延敵,真若從屋上建瓴水也。」呂蒙談及彭城的地勢,認為徐州西面「地勢陸通,驍騎所騁」。項羽聽聞漢軍的動向,立即率領三萬精銳南下彭城,自齊地走了一個s型行軍路線繞到彭城的西面,劉邦的56萬聯軍根本無法抵抗項羽三萬軍隊的襲擊,短短一天之內就全線崩潰。項羽調回齊地的士兵追擊漢軍,一直追擊到滎陽、成皋一帶,雖然他沉重打擊了劉邦所部,但是不得不放棄在齊地的戰果。

彭城之戰,作為之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的三大異姓王都未曾直接參与。韓信在彭城之戰中空有大將軍之名,直到彭城之戰失敗之後,韓信收集殘部擊敗楚軍於京、索之間,劉邦才開始重用韓信;英布在彭城之戰中態度曖昧,劉邦也未曾派遣使者前去遊說;彭越曾在一年前與劉邦協同作戰過,劉邦東進彭城遇上彭越所部,劉邦拜他為魏相,讓他掠取梁地,也並未帶他進攻彭城。顯然易見,劉邦並不想依靠這些自己無法全面約束的外系將領來擊敗項羽。劉邦自認為依靠自己的豐沛故舊的力量必然能擊敗項羽,假如依靠這些外系將領的力量擊敗項羽,必然會增長這幾人的勢力,打敗一個大強,卻製造幾個小強,這是劉邦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之後項羽的3萬精兵擊碎了劉邦的美夢,這之後才有了劉邦痛定思痛,作出重用韓信,聯絡英布、彭越,組織多方面戰場的決策。

在彭城之戰中還有一事值得一提,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嘆歷史往往就在短短一秒鐘就可以改變了其走向。此事一般為大多數讀者所忽略,記載在《季布欒布列傳》里。彭城大敗之後,劉邦一路西逃,丁公作為楚將,率領部隊正好追上劉邦,部隊已經短兵相接,眼見邦哥就要性命不保,這個時候劉邦開始忽悠:「我們都是英雄好漢,為什麼要過不去呢?」丁公頓時收兵。小編愚鈍,很難理解,丁公放走劉邦,他就不怕項羽對他不利?劉邦現在是項羽的死敵,捉住劉邦是難得的大功。利弊權衡,實在難以想像丁公就如此輕易的放走了劉邦。唯一比較合理的解釋,就只能理解為劉邦曾經有「晁蓋」、「宋江」般的名聲,天下的好漢莫不拜服,這樣才能屢次脫險。

歷史中充滿了偶然性因素,誰說不是呢?假如此戰劉邦被項羽俘虜,從而項羽底定天下,那麼後世對劉項的評價又將是如何的呢?

推薦閱讀:

鴻門宴練習題及答案
鴻門宴教案
楚漢相爭—鴻門宴
劉邦闖過了鴻門宴,卻差點在漢王的封爵前敗亡?

TAG:成功 | 鴻門宴 | 劉邦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