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日戰爭——白江口之戰

第一次中日戰爭——白江口之戰

這回老莫打算扯扯歷史上中日之間的正面戰爭(講來講去就是打打殺殺,老莫這種人居然能找到女朋友真是沒天理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在歷史上也就難免會產生激烈碰撞了,細數下來雙方總共發生過五次正面戰爭,分別是白江口之戰(白村江之役),元日戰爭(即文永、弘安之役,老莫並不認同「崖山之後無中國」),萬曆朝鮮戰爭(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甲午戰爭(日清戰爭),抗日戰爭(日華戰爭)。由於抗戰規模太宏大,牽涉面太廣,敏感性仍然較強,老莫自認為沒有能力做一個較為系統地闡述,所以暫時不打算講,其他四場戰爭會陸續奉上。

七世紀中葉,朝鮮半島正處於前三國時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末尾,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鼎足而立,紛爭撻伐。其中,高句麗作為東北亞「小霸王」地廣民眾,實力最強,大隋多次征伐高句麗,導致精兵耗竭,民生凋敝,終於亡了國,而「小霸王」也終因兵連禍結,內部矛盾嚴重,爆發了軍事政變,大將淵蓋蘇文(宇宙國電視劇里稱這廝為民族英雄)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王,大權獨攬,並與百濟聯兵侵攻南方的新羅王國。

新羅小國,獨木難支,國王金春秋(真的不知道他跟星宿老怪丁春秋有啥關係)馬上向老大——大唐求援,而大唐作為當時東亞的國際仲裁者當然要給小弟撐腰。經協商,高宗決定聯合新羅進攻百濟,然後再南北夾擊高句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三月辛亥,熊津道大總管(《新唐書》作「神丘道大總管」,以下皆作熊津道)蘇定方領兵征討百濟。

八月庚辰,蘇大將軍討平百濟,十一月戊戌,獻百濟王扶余義慈(百濟本為扶余別種)、太子扶余隆等五十餘人於則天門。並留下郎將劉仁願駐守百濟都城泗泚,左衛中郎將王文度出任熊津都督,招納殘餘,壓制四方,麾下兵馬不足萬人。然而很不幸,王文度病死異國,只剩劉仁願孤懸海外,坐鎮荒城,唐軍勢力不得不收縮,這便給了百濟舊將鬼室福信一個起事的機會。

鬼室福信這哥們人如其名——鬼的很。他聯絡上了一個百濟和尚浮屠道琛(《日本書紀》稱其為「僧覺從」),聚起一幫百濟遺民攻佔了周留城,反了!還別說,這哥們還挺有腦子,知道光靠自己來挑戰大唐完全就是蜉蟻撼樹,沒啥用,於是就像我國歷史上的某些傢伙一樣,鬼室福信決定用驅狼吞虎之計,借對馬海峽對岸的日本之力來抗衡唐軍(老莫沒能從史籍上找到這哥們是怎麼說動日本的,不過,想來也是石敬瑭的那種路數)。

日本與百濟之間,可以說是頗有淵源,比如日本佛教,就是從百濟渡海傳來的(也有新羅僧人往日本傳教,但相對較少),另外還有許多百濟工匠移民到日本,將大陸的高科技傳播到了偏遠落後的日本列島,大和朝廷還專門將飛鳥川的一條支流取名百濟川,並在百濟川附近安置百濟工匠。更重要的是,當時百濟的王子扶余豐璋就在日本當人質。(多說一句,曾經傳的有模有樣的任那日本府,目前已經證偽了,以大和朝廷當時的實力,根本無力在朝鮮半島長期保持軍事存在,無論是史料還是考古發現都不支持任那日本府的存在,老莫認為,所謂任那日本府純粹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在「皇國史觀」下編造的假歷史,以用來為「征韓論」和「日韓合併」提供依據,所以本文不採用任那日本府說法)。

當時的日本天皇是二進宮的齊明天皇,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沒錯,日本有女皇,還不止一個),這位老婆婆在公元642年第一次登基,史稱「皇極天皇」,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一個男人,胸能那麼大?!)與蘇我石川麻呂等人發動宮廷政變,當庭刺殺權臣蘇我入鹿,次日,皇極天皇讓位於其弟孝德天皇,立中大兄為皇太子。於是,中大兄大權獨攬,並於次年(大化二年,日本第一個年號)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律令制改革就此開始。白雉五年(654年),孝德天皇在難波駕崩,中大兄又重新把老媽搬出來二次登基,是為齊明天皇。

在齊明朝,中大兄依舊吊的不行,他派遣大將阿倍比羅夫東征西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還幹掉了政敵有間皇子,小夥子覺得自己這是要上天的節奏啊。這時候百濟使者到達大和朝廷求援,還帶了百十個唐軍俘虜來,中大兄一看,我擦,就鬼室福信那兩下子都能抓那麼多唐人,看來唐軍不行啊,我大和兵馬要是上去,那還不輕輕鬆鬆滅了丫的。於是,這個大胸男人領導下的日本加入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東北亞世界大戰。

此時,鬼室福信瞬間有了種「我大哥要來,就問你怕不怕」的氣勢,率軍包圍了劉仁願。

大唐朝廷得知後,派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帶兵增援劉仁願。鬼室福信果然不敵,退圍而去。但二劉也困於兵少,無力反攻。百濟戰場上立馬陷入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

日本那邊,中大兄命死黨藤原鐮足留守朝中,讓他母親齊明天皇御駕親征,徵調全國各路兵馬,浩浩蕩蕩西征百濟來了。可當時的行軍不比現在,舟車勞頓,大軍拖累,齊明老婆婆剛到福岡就已經奄奄一息了,加上九州天氣炎熱,軍中瘟疫盛行,老婆婆撐了兩個月,終於在朝倉山行宮駕崩了。

然而,大軍在外,西征已箭在弦上,中大兄只得暫時稱制,指揮戰事。於是,日軍開始分批向朝鮮半島進發,首先是五千先鋒部隊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璋抵達百濟復國勢力的據點——周留城。同時,前將軍上毛野稚子率軍迅速攻佔新羅的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羅與唐軍的聯繫通道受到威脅。緊接著,中軍、後軍也陸續跨海而來,後將軍阿倍比羅夫更是日本第一的勇將,《日本書紀》記載其曾率水軍北上,三次「討蝦夷」、「征肅慎」,戰功赫赫。

百濟方面,扶余豐璋回國後很快殺死功高震主的鬼室福信,將本已佔優的局勢又一次斷送掉。

此時在朝鮮南部戰場上(北部戰場上唐軍與高句麗軍已進入僵持階段)之日軍已經達到了三萬兩千餘人,而唐軍僅原百濟駐軍不足萬人加上高中派遣的援軍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所部七千餘人,總計約一萬三千多人。於是,決戰開始了。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唐軍商議先攻水陸要衝加林城,劉仁軌表示,「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很明顯,唐軍諸將就是來給劉仁軌加智慧光環的,哈哈哈)。於是,孫仁師、劉仁願外加新羅王法敏帶陸軍進逼周留城,而劉仁軌與別將杜爽、扶余隆帥水軍自熊津入白村江(喂,老白,不是你家村口那小河溝,白村江真是人家宇宙國的,現在叫津江),朔流而上,夾攻周留,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而當劉仁軌的水軍到達白江口的時候,遭遇了日軍大部隊「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唐軍百七十艘戰船在劉仁軌指揮下列出戰鬥隊形,嚴陣以待。八月二十七日上午,日軍先耐不住,沖向唐軍船陣。當時唐日兩國的造船技術相差太大,兩軍現役戰船那是有代差的,唐軍戰船高大堅固,日軍小船根本不是對手,雙方戰船一接觸,日軍立刻處於劣勢。日軍將領雖然沒腦子,但是勇氣可嘉,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沖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軍。劉仁軌見日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

接下來就是一邊倒地殲滅戰了,《通鑒紀事本末》興奮地寫到:「(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降」。《日本書紀》則寫到:「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迎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甚眾,舮舳不得迴旋」。日本三萬多大軍算是徹底完蛋了,百濟復國也化為泡影。

白江口之戰是短暫的,而其帶來的影響卻深刻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局勢。朝鮮半島方面,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打破了半島均勢,新羅王國在大唐扶持下終於統一半島,終結了連續數百年的前三國時代,建立起新羅王朝,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對大唐方面,聯合新羅滅亡東北亞小霸王高句麗,將遼東地區納入國家統治,維護了大唐在東方的霸權。

對日本方面,日本國力大損,各地豪族怨聲載道,天智天皇(即中大兄皇子)不得不分權給皇太弟大海人皇子,致使其死後爆發壬申之亂,大海人殺嗣天皇大友皇子,篡位登基,這就是一代明君天武天皇,天智朝及天武朝,大和朝廷大力推進律令制改革,並大量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學習。唐風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終於迎來了「唐風文化時代」。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喜歡老莫,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moyexiachedan)哦,雖然更新不定期,但是每篇都誠意滿滿。

weixin.qq.com/r/bET85A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Soldier of Three Army——勞瑞·托瑞尼
妄稱派軍隊搶佔南海島嶼!菲律賓總統是不是牆頭草?
戰爭論
紅旗9:研製15年的中國第一種區域防空導彈
婆媳關係:兩個女人的進化戰爭

TAG:日本 | 歷史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