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學入門書目
來自專欄清晨書單
1.《詞學論叢》:唐圭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06月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終其一生,專治詞學。編著有《全宋詞》、《全金元詞》、《詞話叢編》、《宋詞鑒賞辭典》等,著有《宋詞三百首箋注》、《南唐二主辭彙箋》、《宋詞紀事》、《詞學論叢》等。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輯佚,如石刻宋詞;《四庫全書》中宋人集部補詞;從《永樂大典》內輯出《直齋書錄解題》所載之詞。
第二:考證,如宋詞版本考;兩宋詞人時代先後考;兩宋詞人占籍考。
第三:校勘,如《雲謠集》雜曲子校釋;《全宋詞》跋尾;《詞品》補正。
第四:論述,如歷代詞學研究述略;我對詞學研究的淺見;論詞之作法;唐宋兩代蜀詞。
2.《唐宋詞論叢》:夏承燾(撰).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12月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年改字瞿髯,室名天風閣,浙江溫州人。被譽為「一代詞宗」、「詞學宗師」。代表作品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姜白石詞編年箋校》、《放翁詞編年箋注》等。
本書共收論文十二篇和附錄五篇。內容分四部分:
(一)關於唐宋詞聲韻的,有「唐宋詞字聲之演變」、「陽上作去入派三聲說」、「詞韻約例」等;
(二)關於詞樂、詞譜的,有「姜白石議大樂辨」、「姜白石詞譜說」、「詞律三義」等;
(三)關於作家和作品的行實和本事的,有「夢窗詞集後箋」、「易安居士事輯後語」等;
(四)關於詞書整理考訂的,有「詞籍四辨」、「四庫全書詞集提要校議」等。
本書對於唐宋詞學和音樂文學、聲韻學的研究,提供許多重要問題和文獻。書末另附「顧貞觀寄吳漢槎金縷曲征事」一篇,考證吳案始末甚詳。
3.《詞學通論》:吳梅(撰).中華書局,2010年08月
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厓,蘇州人。現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代表作品有《曲學通論》、《顧曲麈談》、《南北詞簡譜》等。
本書是一代詞曲大家吳梅先生介紹詞學基本知識及詞學發展史的經典作品。吳梅先生系統地介紹了詞與音樂的關係、詞的作法以及歷代代表性詞人詞作,並對唐五代至清季詞學的源流傳承和諸大家詞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當的點評。
4.《詞學概論》:宛敏灝(撰).中華書局,2016年06月
宛敏灝(1906-1994)著名詞學家。字書城,號晚晴。
本書對中國古代的「詞」學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講解,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詞和詞學
第二章:詞的體制
第三章:詞調的由來及其繁衍
第四章:詞的章法
第五章:詞的句法
第六章:關於音律
第七章:字聲在詞里的運用
第八章:詞的協韻
第九章:談詞譜
第十章:談詞韻
第十一章:談詞話
第十二章:餘論(詞作賞析舉隅;試談詞的寫作)
5.《詞學十講》:龍榆生(撰).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勛,晚年以字行,號忍寒。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東坡樂府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唐宋名家詞選》、《唐宋詞格律》、《詞曲概論》等。
《詞學十講》是龍榆生先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時所撰的教材。全書循序漸進,由宏觀的詞史、詞學規律,述及具體作法、欣賞鑒別等各方面,以至於哪些詞牌適宜抒寫蒼涼激越之情、哪些適宜兒女柔情,平仄韻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適當的轉換達成情感效果,長短結構安排的作用等等。
6.《詹安泰詞學論稿》湯擎民(整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01月
詹安泰(1902-1967),代表作品有《離騷箋疏》、《詹安泰詞學論稿》、《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李璟李煜詞校注》等。
本書分兩編:上編《詞學研究》包括論聲韻、論音律、論調譜、論章句、論意格、論寄託、論修辭;下編《宋詞研究》主要包括宋詞產生的社會基礎;宋詞的來源、作家作品、基本內容、藝術形式、風格流派及其承傳關係;理論批評。
7.《宋詞概論》:謝桃坊(撰).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年10月
謝桃坊(1935-),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代表作品有《中國詞學史》、《宋詞辨》、《唐宋詞譜粹編》、《敦煌文化尋繹》等。
本書從宏觀角度論述宋詞發展過程,著重探討宋詞與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詞體觀念的形成和宋詞的發展趨勢,對宋詞演唱情況、宋代歌妓狀況的研究探賾索隱,別闢蹊徑。中篇和下篇,分別論述了北宋和南宋十二名家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多有新的探討與成果。
8.《唐宋詞史》:楊海明(撰).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楊海明(1942-),師從詞學大家唐圭璋先生。
本書分為十四章:
第一章:唐宋詞——我國古典詩苑中的秀花奇葩
第二章:詞的原始和樸素的形態——唐宋民間詞
第三章:展苞初放的唐五代文人詞
第四章:北宋詞壇鳥瞰:詞的多元化發展
第五章:五代詞風的延伸與提高——北宋小令詞
第六章:柳永慢詞開啟了宋詞的新天地
第七章:「新天下耳目」的蘇軾詞——詞的充分「士大夫化」
第八章:北宋後期的詞壇
第九章:南宋詞壇鳥瞰:宋詞的「極盛」與「漸衰」
第十章:南宋前期的傷感詞、憤慨詞、隱逸詞
第十一章:被時代所召喚回來的「男子漢風格」:辛派愛國詞
第十二章:「雅詞」營壘里的「傷痕文學」:姜夔和吳文英詞
第十三章:「風雨如晦」、「春去人間」的宋末詞壇
第十四章:對於唐宋詞史的「反思」
9.《唐宋詞通論》:吳熊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吳熊和(1934-2012),師從詞學大家夏承燾先生。
本書分為七大章節:詞源、詞體、詞調、詞派、詞論、詞籍、詞學。
具體見後文,「詞」學大綱以此為例。
10.《讀詞常識》:夏承燾,吳熊和(撰).中華書局,2016年06月
本書主要講的是:詞的起源與特點,詞的名稱、詞調、四聲、分片、句式等,詞韻的分部與協法,還簡要介紹了各類詞書。篇末增加了數篇夏承燾先生有關詞學的小文章。
11.《詞學概說》:吳丈蜀(撰).中華書局,2016年06月
吳丈蜀(1919-2006),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大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側重於古典詩詞格律研究。
除了詞的寫作和欣賞方面的知識不屬於本書討論範圍,其餘有關詞的基本知識,幾乎都談到了。其中還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詞的格律。由於詞律與詩律、詞韻和詩韻有密切的關係,也扼要地介紹了詩的格律與詩韻。書後附錄《時古對類》和《聲律發矇》兩部聲律啟蒙讀物。
12.《詞學史料學》:王兆鵬(撰).中華書局,2004年05月
王兆鵬(1959-),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學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曾昭岷教授學習唐宋文學。1987年赴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唐圭璋先生研治詞學。
正文部分分八章,依次為:
第一章:詞體研究的史料
第二章:詞人研究的史料
第三章:詞集研究的史料之一:書目
第四章:詞集研究的史料之二:叢編
第五章:詞集研究的史料之三:別集
第六章:詞集研究的史料之四:總集
第七章:詞論研究的史料
第八章:詞學研究的工具書
13.《詞話史》:朱崇才(撰).中華書局,2006年03月
朱崇才(1954-),曾師從著名詞學大家唐圭璋教授,後又跟從郁賢皓教授學習唐代文史。
詞話,是中國古代詩學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詞話可從寬定義為「及詞之話」。歷代詞話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成卷的詞話專著,唐宋以來各類典籍中的散見詞話。其內容主要是有關詞的本事,品評,引用,考證,論述等。詞話史,應在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對歷代詞進行比較系統的敘述,評論和探討。
本書《緒論》部分講了詞話的定義,歷代詞話的基本狀況,詞話史的研究。
正文部分溯源歷史分為十五章:
第一章:晚唐五代:詞話的開端
第二章:北宋:詞話的成立
第三章:北宋:蘇軾及其門生幕吏
第四章:南渡前後:詞話的繁榮
第五章:南宋中後期詞話
第六章:張炎《詞源》及宋末元初詞話專著
第七章:金元詞話
第八章:明代詞話
第九章:清前期詞話
第十章:浙西派
第十一章:清中期詞話
第十二章:常州派
第十三章:近代詞話
第十四章:常州派的推廣及中興
第十五章:王國維與古典詞學的終結
「詞」學大綱
以吳熊和《唐宋詞通論》目錄為例,對於非專業與專業學生研究了解詞之一體裁,「入門」足矣。
第一章 詞源
第一節 燕樂與詞——我國詩、樂結合的新傳統
第二節 唐教坊曲——唐五代詞調的淵藪一、隋曲二、唐曲第三節 從選詞以配樂到由樂以定詞一一詞體的形成過程
第二章 詞體
第一節 詞的創作——按譜填詞
一、音譜二、詞譜第二節 詞體的形成——依曲定體一、依樂段分片二、依詞腔押韻三、依曲拍為句四、審音用字
第三章 詞調
第一節 詞調的來源
一、來自民間二、來自邊地或外域三、創自救坊、大晟府等樂府機構四、創自樂工歌伎五、摘自大麴、法曲六、詞人自度曲第二節 曲類與詞調一、大麴、法曲、曲破二、令、引、近、慢三、其他曲體曲式第三節 詞調的異體變格——樂曲移調變奏一、轉調二、犯調三、偷聲、減字四、添聲、添字、攤聲、攤破五、疊韻、改韻第四節 選聲擇調一、擇聲情二、擇新聲三、捍曲名第五節 詞調的演變一、唐五代詞調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並存二、北宋新聲競繁,眾體兼備,詞調大盛三、由於音樂文藝重心轉移,除詞人自度曲外,南宋詞調發展呈現停滯,最後衰落
第四章 詞派
第一節 唐宋詞分派的由來
第二節 倚聲椎輪大輅一一敦煌曲子詞第三節 齊粱詩風下的《花間集》第四節 南唐君臣與宋初詞壇第五節 有井水處皆歌柳詞第六節 蘇軾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詞風第七節 從秦觀到周邦彥第八節 靖康之變前後的李清照第九節 辛棄疾與南宋愛國詞第十節 姜夔句琢字煉,歸於醇雅第十一節 眩人眼目的吳文英詞第十二節 宋元之際詞人與亡國哀音
第五章 詞論
第一節 唐代評論罕及於詞,後蜀歐陽炯的《花間集序》,或可視為有專文論詞之始
第二節 宋人詞話始於元豐初楊繪的《本事曲》,多數偏於紀事,重在品藻與議論的則較後起第三節 蘇門始盛評詞之風,對推尊詞體和推進詞的評論起了重要作用第四節 李清照創詞「別是一家」之說,闡明了詞體的音律、風格特點,為詩、詞之別立下界石一、詞須協律二、詞須典雅,有情致第五節 靖康之變後,詞風慷慨任氣,論詞亦多重在家國之念,經濟之懷一、批判花間詞人的流宕無聊二、肯定蘇詞的革新,讚揚駿發踔厲的詞風三、主張以「經濟之懷」入詞四、倡導「復雅」第六節 南宋後期論詞,重點轉向講習與傳授詞法,這一過程始於姜夔,而備於張炎一、姜羹始論詞法二、楊纘、吳文英、張炎三家詞法第七節 鼓吹蘇、辛詞風的,不如周、姜後學之盛,但在金源末及南宋末,也並不寂寞一、金源特重蘇、辛詞二、宋末詞風之弊,在於厚周、姜而薄蘇、辛第八節 張炎《詞源》是周邦彥、姜夔一派詞學的總結、它同時反映了宋詞的最終衰落一、主雅正二、主清空
第六章 詞籍
第一節 叢刻
第二節 總集第三節 別集一、唐五代詞別集二、北宋詞別集三、南宋詞別集第四節 詞話第五節 詞譜 詞韻一、詞譜二、詞韻
第七章 詞學
第一節 關於詞樂
一、燕樂二十八調,兩宋詞樂不出七宮十二調二、二十八調的用音與結聲三、宮調聲情與依月用律四、宋詞的歌法第二節 關於曲調考證一、從《教坊記》、《樂府雜錄》考詞調之源二、《碧雞漫志》的曲調考證第三節 詞學的展望
附錄
《彊村叢書》與詞籍校勘
從宋代官制考證柳永的生平仕履陸遊《釵頭鳳》詞本事質疑關於鮦陽居士《復雅歌詞序》
大學古代文學課,宋元部分要求選一本詞話或詞學專著做讀書筆記。自己沒有「貪小便宜」,放棄了比較熟悉且主觀性較強的詞話,精讀了吳熊和先生的《唐宋詞通論》。
高二,疲於應付高考。突然開竅,愛上了看「課外書」。每周五放假,用節約下來的生活費,到新華書店買書。集中於詩、詞或散文。打開一本本詩詞集,才知道某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金句」竟然出自這裡,遂潛研於長短句,兩年之間,遍觀群集。舉凡蘇子瞻、辛稼軒、柳耆卿、李易安……
不過!以前讀詞,不求甚解,目的性極強。有時為了收集名句;有時為了去「無知」、快速增長知識;或為了同學聚會給自己增談資。讀一遍即過,幾乎沒有思考。只求一眼便能打動自己的辭句,遇到好詞,也不輯錄。僅在書本上勾畫出來,並且從不背誦。
大學時,憑藉積累的淺薄「小學」知識,一邊大量閱讀歷代文選,一邊閱讀詞話、詩話等批評理論。略有所得,逐漸形成一些關於學習古代文史哲的經驗:
1.知人論世:不讀史,莫學文。對於研究古代文史哲此為金玉良言。第一了解這個人的生平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情況;其次古人寫作喜歡用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
2.整體與部分:單獨欣賞評價古詩詞的一兩句幾乎是不行的。平時摘出來化用可以。要聯繫上下文,不可割裂。結合全文,從整體上來分析。有時甚至還需要參考作者的其他文字。
3.文本最重要:那些批評理論的作用四字概括:錦上添花。不管看何種類型的書,原文、原著最重要。其他解讀性批評著作,可以為你提供一種思考維度。
4.關於「古代文論」閱讀建議
兩步驟:第一,先看歷代詩、文、詞集原作。熟悉各代詞作。先在自己心中留下某些印象或觀感。
第二,看有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學術專著。比如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了解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大致追求。或郭紹虞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先從整體上了解,高屋建瓴。再慢慢細化精讀。有餘力或想深入研究接著再看歷代文學批評原著,如《文心雕龍》《詩品》《滄浪詩話》等。
最後,不要被批評著作里的觀點限制了,詩話、詞話都是讀者個人之見。任何評論型著作適合讀了原文之後再來看。
5.形式與內容:本人是一個「義理派」,對「文字方面的技巧形式」幾乎不關注,某些文學理論批評術語也不太喜歡使用,側重於文字背後傳達出的意義、主旨。即「辭達而已矣」。
推薦閱讀:
※拆解《3G資本帝國》第十三章
※十八歲的女孩子應該看些什麼書來提升自己的談吐和內涵?
※以一劍抗一國,為什麼復仇式的重生總能引發共鳴?
※《絲綢之路》第七章導讀
※如何在除了書評和朋友推薦發現適合自己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