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 魏因加特納:音樂的黃金分割指揮家

6.2 | 魏因加特納:音樂的黃金分割指揮家

「他是個高挑、瘦削、筆挺、蒼白的人,鷹鉤鼻,高額頭,身體柔軟而靈活,從外貌上看毫無特別之處,直到他開始工作。他一開始,就有一種火花捉住你所有的注意力,那拍子的清晰和決斷令人嘆為觀止,好像鞭打一樣刺激著他的樂手們。那種清晰就是清晰本身。其精準度容不下一寸錯誤。接著這一切頓時消失了,因為他的左手充滿魅力。他用左手帶出了一段旋律,框出節奏,好像在刺激、在靜止、在召喚,讓一種樂器活了起來……」

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他是詮釋者,也必須是一個完美的音樂家。對於總譜的每一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並具有把這種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從而把樂曲塑造成一個統一的、令人信服的整體,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每個指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即便在同一個樂隊,不同的指揮所率領的表演風格往往有顯著變化。即使是同一首樂曲,經不同指揮家的精心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而魏因加特納,無疑是最精準的那個。

十九世紀末,歐洲的音樂風格從絢麗的浪漫主義過渡到了二十世紀的簡樸,魏因加特納便是這一過渡時期的大人物。魏因加特納是李斯特這位浪漫大師的學生,可他的風格卻與李斯特、德彪西一派很是不同。更有意思的是,他還頗為毒舌,尤其是在嘲諷「瓦格納-彪羅」一派的風格時,簡直不遺餘力。對於浪漫派的濫情在這個時代的瀰漫,人們對新風格的渴望已然勢不可擋。而魏因加特納,帶來了一陣不同的溫雅清風。

2003年發行的《貝多芬第5&6樂章交響曲》

魏因加特納生動地描述了「瓦格納-彪羅」式的自由速度指揮風格:「他們通過搜尋出各種細枝末節,讓最清楚不過的段落變得模糊不明。如今本來並不重要的部分被賦予了一種重大意義,本來只應點到為止的重音變成了極強音。那種所謂的『氣息停頓』常常被插入,特別在一段漸強後立刻弱奏時,好像音樂里綴滿了休止符似的...…在那些要求逐漸變活潑或是要求溫柔優雅地漸慢的段落,通常被一種毫無徵兆的野蠻的、抽筋似的突快或突慢代替了。」

魏因加特納從來不會出現這樣的指揮。有人說,魏因加特納的指揮里沒有浪漫主義,也沒有過度的開發自我。他幾乎忠於原譜,追求清晰的旋律線、形式上的平衡、穩定的節奏。他兩次錄製莫扎特《降E大調交響曲》時隔超過十年,但節奏、樂句和概念幾乎一個樣。

2004年發行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以及魏因加特納改編第29奏鳴曲》

「速度不能慢。速度太慢就無法辨別旋律,而速度太快就不再能辨別旋律。」

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中,魏因加特納的實力無人能及,他是最知道指揮的黃金分割比例,從不太慢、也沒有太快,毫不拖泥帶水,也從不太吵,永遠溫文爾雅。在所有指揮中,他幾乎是唯一一位能保持排練和演出速度一致的指揮。

2003年發行的《魏因加特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其實這些都能在魏因加特納錄製的系列唱片中得到體現。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為貝多芬全部交響曲進行商業錄音的指揮家。從這些唱片中可以聽得出,他從來沒有品位的誤差,沒有一個難聽的樂句。若是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應該是「清醒」吧,不故作特殊,以最誠懇與精細的態度來闡釋和創造音樂。

「 藝術品精賞 」

▲魏因加特納 簽名照及親筆實寄封

照片一幀、實寄封一枚

1933年6月24日作

14.5×10cm(照片)

15×12.5cm(實寄封)

說明:今日魏因加特納誕辰155周年。 魏因加特納是奧地利偉大的指揮家、作曲家以及鋼琴家。此為他的簽名照(被製成明信片)和親筆實寄封(郵寄此照片之用)各一幀,附其本人專用空白信紙一張。簽名照和信封上款符合,郵戳於1933年6月24日的瑞士巴塞爾市。簽贈此照片之時,魏因加特納正執掌該市音樂學院督導,並親自教授指揮課程,著名學生包括保羅 · 薩徹爾(Paul Sacher)等。

作者簡介:保羅 · 費利克斯 · 馮 · 魏因加特納(Paul Felix von Weingartner,1863~1942),奧地利指揮家、作曲家。生於扎拉(今克羅埃西亞扎達爾,當時屬於奧匈帝國)一個下層貴族家庭,先於萊比錫,後又在1883年到魏瑪從李斯特學習鋼琴演奏,之後在德國各地歌劇院擔任指揮。1891年他執掌柏林皇家歌劇院,後來又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接替馬勒的職位。1927年他移居瑞士,1940年在倫敦演出了最後一場音樂會。他是當時最出色的指揮家之一,其浪漫主義指揮風格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他留下了史上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音。作為作曲家,他也作有很多作品,例如多達八部的交響曲。



推薦閱讀:

李如春博士明天將赴上海音樂學院參加學術研討
【軼事秘聞】音樂巨匠貝多芬因何終身未婚?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布魯克納難題
如何對歌劇魅影中的古典音樂進行分析?
我又來安利布魯克納了,這回弄成了電影配樂

TAG:交響樂 | 作曲家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