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連鎖咖啡店的咖啡就一定是最好的了嗎?
來自專欄大家都該知道的咖啡知識
很高興看到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喝咖啡,不過更多地還是會選擇大牌的連鎖咖啡店。不知道有多少好奇寶寶會去想,藏在這些品牌營銷的後面,這些咖啡店的咖啡品質到底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
首先申明,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商業模式、咖啡店環境、品牌文化,單純只討論咖啡的品質,為的是讓大家知道一些簡單的咖啡知識,進而可以做出下一步正確的選擇。比如我覺得現在我喝到的咖啡已經挺不錯的了,很滿意,那繼續喝下去;我覺得我還想嘗試更好的口味,是不是所謂的大牌連鎖咖啡店一定就是最好的了呢??有這樣疑惑的小夥伴,不妨可以繼續閱讀下去,相信會對你有一定的啟發。嘿嘿。
下面我就將從生豆、烘培、保存、咖啡師技術這幾個方面做一些簡單介紹。
- 咖啡生豆
咖啡生豆的品質取決於它的生長環境和種植技術。這點大家可以理解嗎?就像茶葉和做葡萄酒的葡萄一樣,好的茶葉和葡萄酒的數量一定不會多,因為具有良好種植條件的地區不會多,就算在這些地區,還要取決於當年的自然氣候條件。滿大街的1982年的拉菲,想想就知道這是個笑話。
同樣,較好的咖啡豆一定是微批次的,價格相對較高的,無法滿足連鎖咖啡店大批量的進貨和成本要求。所以連鎖咖啡店的原豆渠道無論是從成本或者是數量上來說,只能選擇量較大品質較差的生豆。
咖啡生豆既然作為一種農作物,也會有它在當年賣不掉的時候,就如同新米和舊米。然而,咖啡生豆的保鮮儲存條件要求相對高一些,大量的陳豆不一定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陳豆的去向通常也是所謂的大牌連鎖經營者。
2. 烘焙
這其實是在咖啡豆處理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咖啡種植這行,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飯的。老天爺的臉是說變就變的,這就意味著咖啡豆的自然生長環境也是每年都在不斷變化著的。隨之改變的,就是咖啡生豆的化學成分。這些變化,對烘焙過程來說就是一項挑戰。有經驗的烘培師為什麼在歐美國家那麼受到尊崇,是因為他們就是有辦法讓不停產生微妙變化的咖啡生豆變成好喝的咖啡熟豆,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也好,常年累積的經驗也好,突然的靈光一閃也好,讓不同的咖啡豆儘可能地發揮出它特有的香氣和芬味。這既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咖啡有趣的地方。
你覺得連鎖店的供應鏈有辦法做到根據豆的批次不同一個個挨下來微調它的烘培程序嗎?還是會全都用統一的機器程序去處理呢?
3. 保存
這點著實考驗著商家們的良心。因為從食品角度來說,咖啡其實是一種保質期很長的商品。但是如果從咖啡本身來說,它的保鮮度是極其重要的,烘焙完以後,為了留住咖啡所特有的香味,最佳飲用的時間其實只有六周左右(這還是在良好的密封儲存條件下的,在這期間,一旦開封,時間會縮得更短)。在這之後,咖啡已然失去了它作為咖啡的最高價值,可以說變成了普通的含有普遍意義上的咖啡味道的「食品添加劑」了。
我不敢說所有的連鎖店都會在咖啡豆的最佳保鮮期以後還繼續使用,如果有在咖啡店裡工作過的小夥伴不妨留言說說你工作的地方,會注重咖啡豆的保鮮期嗎?一般豆子會用多久?
4.咖啡師的技術
同樣,一杯好咖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取決於製作這杯咖啡的咖啡師的技術水平。這一點
跟烘焙師的道理有點類似。好的咖啡師,製作技能是首位,其它對咖啡豆種類的了解,與客人的交流等等也都是參考因素。
連鎖咖啡店的好處就是一切都是系統化的,有標準的操作流程,跟著做,不會犯錯。同樣,他也不希望或者說允許員工去隨意改動,只希望員工去機械地操作,這樣出品的咖啡能保證口味的一致性。可惜,咖啡師本身就不會有太大的突破,同樣也很難在製作過程中傾注熱情或者融入自己的特色。也無法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咖啡本身的多樣性。
這一段其實有些一家之言,因為我個人覺得除了標準流程之外,有些軟性的因素對咖啡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總結起來就是大牌連鎖咖啡店會採購大批次的質量一般(覺得自己說的好客氣)的生豆,然後放進烘豆機流水線處理,最後拿到店裡經過程式化製作,一杯符合現代工業化的咖啡就完成了。
這樣的咖啡品質其實並非夠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好咖啡,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對它們的咖啡不滿足的小夥伴是可以有進一步的追求的哦。
想了解更多咖啡小知識、諮詢,實用的咖啡技術,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越南咖啡:品質還是產量,這是一個問題
※咖啡美食要怎麼拍才更好看?
※為什麼像「星巴克」「costa」「太平洋」的咖啡需要客人自己去拿?
※春節前的開題報告
※關於luckin咖啡的一些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