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三: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路徑 |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2018數博會實錄

對話三: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路徑 |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2018數博會實錄

5月26日,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在貴陽成功舉辦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聚智創——大數據領軍CEO高峰對話」分論壇。30多位大數據企業領袖用5場主題演講、3場圓桌對話勾勒大數據發展全景圖,剖析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和未來。

圓桌三由陝西農林衛視製片人孫希超主持。佳格天地聯合創始人張文鵬、慧雲信息董事長王筱東、 京海聯董事長姜春玲、美來生威董事長劉石、農信互聯副總裁於瑩、蒙草集團首席數據官王保林先生以農業實踐為例,剖析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路徑。

演講實錄

Q1:【主持人孫希超】:大數據和我們的實體經濟和傳統的模式之間是水乳交融還是水火不容?

【張文鵬】:概念上大家覺得應該是水乳交融,但是實際上是水火不容。在不同的行業比如金融領域已經做到了水乳交融,在蜜月期。但是農業和加工製造業,還正在實驗和碰撞的階段。水火不容這個形容不太好,但是正在激烈的碰撞火花,找到一條走向水乳交融的路子。

【王筱東】:存在水火不容的情況,但是一定會向水乳交融發展。農業互聯網為什麼這麼難?一方面是做農業的人想做互聯網,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做;另一方面做互聯網的人很少有人沉得下心去做農業了,這個是跟人才結構等等都有相關的,假以時日,未來一定是水乳交融的。

【姜春玲】:我是做互聯網+農業或者大數據+農業的創業者,是做蔬菜為主的生鮮B2B,我的直接感受它是水火不容的,因為水和火、水和油本來就不融,但是融起來肯定會發生好的效果,所以在現在新的技術,改良成分,希望水和火或者水和油發生一定程度的溶解,帶來一定的價值,我們正在做這種痛並快樂的事情。所以前兩位都說了,有點水火不容,但是肯定會堅定邁向水乳交融的光明大道,所以我們也一直堅持,也希望在座的台下的各位也加入到我們的探索中來。

【於瑩】:其實說水火不容我覺得有點嚴重,因為農業也希望擁抱互聯網,畢竟互聯網+農業還是農業+互聯網一直有幾年了,只不過沒有「+」好,不能說水火不容,但是要特別的交融還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是做農業裡面的養殖領域的豬聯網的互聯網+,我們把大數據、互聯網特定的加到了農業的養豬行業里來,這個行業相對於其他農業的規模化程度要高一些,所以相對來說容易一點,信息化接受程度也更高一點。

我們2015年推出了豬聯網,讓養殖場也能夠有數字化,有了數字化以後才能夠慢慢去交融,今年已經升級到3.0版本,像佳格展示的有AI來數豬、測豬的體長體重,已經慢慢進入到豬聯網3.0版本了,已經有場景應用了,所以慢慢的開始交融的,而且希望豬聯網在農業行業裡面在大數據里有新的突破,有更好的融合。

【劉石】:其實這樣的問題,在其他的會議室裡面答案可能就是水乳交融。但是在農業論壇裡面可能會出現異樣的聲音。其實農業的問題在於和工業和其他行業相比,就是產業自身的規模化和標準化並沒有完成,標準化沒有完成,沒有標準動作,產生的數據都是隨機數據,這種隨機數據是不可複製的,價值就會小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數據化,這本身就是挑戰,這個不是互聯網的問題,也不是數據化本身的問題,是產業自身的問題。

產業自身的問題說起來話很長,中國的小農經濟還沒有進入到大規模機械化,人的動作很難進行機械化,有了機械化以後,所有的管理技術、經營行為都會逐漸走向標準化,數據化在這個時候才會到一個真正比較好的發展時期。

正是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在農業進行規模化和標準化完成以前,數據化或者互聯網+的這種東西,實際上條件不成熟,是因為自身的問題,所以我們公司就從三年前開始了從農資投入到標準化生產,然後再到後期的糧食貿易,包括金融的數據,當然我們所做的金融數據都很少,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在全球,農業的數據化、標準化走得已經是很靠前了,特別像美國孟山都主導這個行業先期的研發發展方向,對於國外的發展做一些技術的方向,我們是非常清晰的,非常認同這個方向的發展,未來會走向水乳交融的一天,前途是光明的。

【王保林】:我們是生態行業,有土壤、水資源、氣象,還有植物、微生物,還涉及到好多動態需要調整。像我們這樣一個傳統的行業,現在遇到大數據,確實二者結合得比較好。可能我們起步比較晚,數據積累沒有那麼多,我們和張總合作,雙方的結合點找得特別好,在生態領域的建設,已經做出了很多原來沒有過的成績。

Q2:【主持人孫希超】:在自己的企業里,你認為大數據重要,還是實體重要,如何去達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張文鵬】:實體和大數據來講沒有任何選擇,我們沒有實體經濟。我認為實體經濟在農業領域更加重要,因為農業人最怕講概念,一談數據,農業人覺得看不見、摸不著,我們的數據是仰仗在座幾位有實體經濟,或者有實體運營的戰略合作夥伴才能實現很好的落地,以及把它的價值更大的體現出來。

【王筱東】:這兩個肯定都是重要的,但是在初級階段,實體經濟肯定是很重要的。如果說農業本身都沒有一個向數據化、標準化發展的趨勢的話,有再多的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都是做不了的。

今年我們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在廣西三個地方,南寧、崇左和河池,划了三個實驗地,完全按照系統指示來進行種植,全程不需要任何人員的參與,具體幹事的是農民,但是完全按照系統發的指令做,不管是對還是錯。從我們測試的情況看,系統的水平遠遠超過普通農民和普通技術人員的水平,達不到專家的水平,但是一定比普通農民和普通技術人員種得好。明年基本上完全可以代替專家進行全程指導的情況。

這個是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對葡萄的種植模型進行了完整的梳理,如果沒有這些數據的梳理是做不出來的,但是有了這些方法論之後,接下來大數據會越來越重要,所以這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情況不一樣。

【姜春玲】:我是原來做數據分析、做軟體,一開始想做農業大數據,是因為堅定的認為大數據是比較牛的。但是我現在特別敬畏實體產業,我甚至開始覺得實體產業是大數據的根。

我們做生鮮的B2B交易,大家說姜春玲你這個小身板,別跟農民打交道,就跟流通商合作就可以了,到地里就被坑壞了。但是互聯網就是要減少環節,從田間直接到餐桌,我們如果再跟傳統菜販子合作,變成平台,就多了一個環節,違背原理。原理的意是好的,但是還是盡量減少環節,我們應該從源頭進行直接合作,這樣產品品質、安全才可控。想的是很美好,但是從物流到支付都是問題。

這種問題是冰山一角,我們技術都到位了,為什麼交易會產生問題?因為實體產業整個機制、體制以及整體水平和能力,產業化程度都還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又不能等待他們成熟再做大數據+或者互聯網+。主持人已經要了兩次掌聲了,我不需要掌聲,我只需要一個認同的目光,台上的我們不是成功的企業家,但我們一樣是推動這個產業進步,能夠承受互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之重的前程的創業者。

【於瑩】:實體產業一定是大數據的身體,大數據也好、互聯網也好,科技金融也好,都是+在實體產業里的翅膀,只有加在身體上才能飛起來,如果沒有身體的話,這個數據是沒有來源、沒有根本的。

說到農業最難的其實是數字化,數字化的過程是需要培育的,光靠口頭來說甚至類似於扶貧這種輸血式的都不行,還是需要紮根來做服務的。我們做了一個免費的軟體,豬聯網給豬場用,不單免費,還派駐場人員去服務,手把手去教。

可能在豬聯網裡面,一些開發人員是聞著豬糞味做出來的,還要在豬場呆1~2個月,手把手的去教他們使用,這些都是無償的。這個東西一定要有人去深耕,有了數字化,數據才能累積,差不多用了半年以後,生產效率能比原來多提高一到兩頭以後,就會信任你。

信任以後,會有別的訴求,對於農業最在意的是能賺錢,而不是提升生產效率提升。所以最後還是得幫助他把豬賣出去,這個時候還需要B2B的電商平台,電商平台在農業裡面很難,生鮮都很難賺錢,我們做的是活體,把活體生豬放在網上交易。

2015年做了豬聯網,提升生產效率,數字化管理,2016年開始網上賣豬,當時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是用這種死磕精神,把活體生豬真的賣出來了,也是通過一定的標準化,比如可以錄入豬出廠的日期、出欄均重、配送方式、支付方式等等,買豬的人就像滴滴打車一樣,可以搜索周邊有多少豬可以售,如果之前用豬聯網養殖的豬場,就可以豬從生到死的記錄,這樣就可以賣一個好的價格。

賣出去之後,還要解決採購,就是大數據指導下的精準推送,比如說豬生病了,首先有人告訴他豬生什麼病,才知道買什麼葯或者注射疫苗,這樣才是大數據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們幫助豬場來進行在線問診,知道某個地區某個疾病有多大的爆發量,這樣跟電商直接來推送,所以帶農業裡面的電商不再是B2B、B2C,而是E2E,從ERP到ERP,我們叫做豬交所。

後來還有飼料企業、疫苗、動保企業,還有食品屠宰企業,這幾年說互聯網+的有點少了,因為互聯網已經變成基礎設施,未來E2E,每個數字化對接之後,然後大數據才是在產業連接共融的技術上發揮作用,還有可能金融進來,金融也是數據來做徵信,而且還需要場景,比如什麼時間買料、買葯、什麼時間賣豬,這個時候就會有金融的需求,金融的需求可以定製化,比如買賣豬的有收豬貸,利率周期不一樣、放的人不一樣,貸款徵信額度每個人都是精準的,這些都是來源於大數據的測算,大數據來源於信息化的提升。

大數據在實體產業上面才能夠發揮作用。

【劉石】:同意於總的講法,大數據給實體產業安上了翅膀。種植業和養殖業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養殖業相對來講走得更超前,因為基本上都是現在形成規模化,規模化不僅僅是規模化本身,必須有設施和專業管理團隊。實際上有點像我們在種植業的溫室大棚,有很多的攝像頭,可以抓取我所需要的數據,這些應用的是互聯網的概念,接近於工業化。

我們從事種植業是開放環境里,冰天雪地里或者大太陽曬的,缺乏設施如何來抓取獲取,低成本的抓取有效數據,然後進行各個緯度的集成,然後進行運算,這對我們來講就是特別大的挑戰。

在美國由於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已經做得比較好了,而且這幾年不斷的進行合併,所以現在的農場從十年前的1萬多畝地已經平均到了4、5萬畝地,最新的數字還不太清楚,過去十年的合併非常多。已經把農業的典型場景和一部分地面的、遙感、無人機的數據,形成了比較好的種植、養殖、商業化操作模式,就是我過去已經講的AOS系統。

在中國,我們如何去做。我們就講兩個數字,美國的農業在美國GDP裡面只佔24%,中國現在是8%左右,美國農民是美國人口的1.7%,一個農民佔有的GDP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中國農村人口50%,農業人口大概是30%出頭,30%出頭分這8%的GDP一個農民大概只能分到四分之一,農產品的價格是低的,毛利率也是低的,所以他們真正賺到的錢要遠遠低於四分之一。

所以中國農民為什麼賺不到錢,不是因為投入,是因為中國農民太多,什麼時候中國農民到了10%以下了,就是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應用更高了。如果5%以下,就是世界發達的農業國,有了這個現代化技術手段,農業的大數據物聯網自然會隨著機械化操作,機械化是標準化操作,不是標準化操作是沒有數據的。

我是覺得,既然是論壇就要講真話,這是我個人的真話。

【王保林】:我想問一個問題,這裡面有多少深去過內蒙古看過大草原。還是比較少數,因為我們是內蒙的一個企業,現在有些草原是處於破壞、退化階段,我們會做這些工作,有些是砂石場、煤礦,還有後期的恢復,這裡面會涉及大量的環境要素。

第一、藉助遙感技術,每個月對這個地方的生態進行地面的掃描過程,到底地表植物和地表水含量處於什麼樣的層面;

第二、對地球會進行深度的體檢,取土樣和水樣進行化驗。基於這幾個層面,確定要不要修復。

第三、修復的過程中,確定需要人為干擾到什麼程度;

第四、會進行修復結果的評價。以前特別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帶著新畢業的員工進行作業,現在藉助大數據整體的手段,把原來的經驗,把一些員工真正變成這個行業的土專家。

Q3:【主持人孫希超】: 大數據+實體還是實體+大數據?您是怎麼認為的?

【張文鵬】:我覺得無所謂,能「+」上就行。

【王筱東】:我還是選實體+大數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姜春玲】:我也同意樓上的觀點,再追加一記,無論+什麼,我們從浮躁中沉靜下來,大數據+農業抑或是農業+大數據,我們不著急做獨角獸,我們想做匠人。雖然我們沒有上市,沒有三年500億,但是我們贏得了很多尊重,贏得了太多認可,贏得了太多的希望,這個是這個行業堅持的東西。

【於瑩】:其實誰+誰無所謂,如果是農業行業還是實體+大數據,如果是大數據從它的角度還是大數據+實體,關鍵是能「+」上就好。

【劉石】:大數據是一種方法論這個我不反對,但是一定要有實體,再有+大數據、+互聯網。

【王保林】:這個方面我的觀點也一致。

【主持人孫希超】:這個事業需要我們牽手走下去,無論虛與實,彼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未來更屬於那些獨立思考,且思考如何更好地實體+大數據的人。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數聚智創:大數據領軍企業齊聚2018數博會

「數字中國:新時代 新動能 新體制」論壇成功舉辦

對話:落實國家戰略,構建產業生態 | 2018數博會

新華社 | 行業人士:大數據服務於實體融合更能提升服務品質

【閱讀推薦】

四倍農業豬聯網數字富平

軍民融合數人計劃數字中國

數字生態論 | 數字經濟要素的重構 | 聯盟使命

推薦閱讀:

剛買的肉牛犢水土不服怎麼辦?貴州肉牛養殖場黃牛價格低
貓爪草2018最具潛力投資項目展途貓爪草
農業栽培:栗蘑的栽培管理技術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農業的發展(第一部分)
豐景(沙河站)農業資源大市場創新共享農機服務

TAG:大數據 | 農業 | 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