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點也不難:《劉墉談讀書與做人》

寫作一點也不難:《劉墉談讀書與做人》

來自專欄劉二雜貨鋪

寫作是個靠天賦的手藝,然而頂級作家畢竟只是寥寥。對於普通人來說,通過大量地讀,持續地寫,加上一些技巧,寫作水平達到八十分總是可以的。

我們就來看看,作家劉墉交給兒子的寫作的「思想方法與重點」。

掌握「人 地 事 時 物

我們來具體看一個作者寫的案例:

好比《芭蕉》這個題目:

「人」是爸爸。

「地」是窗前。

「事」是種芭蕉。

「時」是種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

「物」是芭蕉。

於是你可以說:

今年春天,爸爸在窗前種了一棵芭蕉,沒幾個月,就長得高過了窗子。大大的芭蕉葉,逆光看去,綠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節奏真美得像音樂。但是秋天,才冷了幾天,芭蕉的葉子就一一變黃,先是黃得艷,好像楓葉一般,接著則成了焦黑的顏色。爸爸說「一葉生,一葉焦」,那枯了的葉子就像燒焦的一般,所以稱為「蕉」… …

我說芭蕉枯了怎麼辦呢?眼看這芭蕉就要死了。爸爸則指著樹根說「別操心!你瞧,這下面不是已經有小苗長出來了嗎?老的還沒走,小的已經生了,這芭蕉就像人哪… …」

回頭看看這篇東西,完全是以「人 地 事 時 物」為基礎,加上色彩、細節,整個畫面一下子就豐滿起來了。

藉由「人 地 事 時 物」我們來想一個主題:

今天一整天我都和祖父在後園裡栽花、種小白菜。

「人」是我和祖父。

「地」是後園。

「事」是栽花、種小白菜。

「時」是今天一整天。

「物」是小白菜。

我們來看一下蕭紅是怎麼寫的: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裡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裡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帶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裡會溜得准,東一腳,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

小白菜長得非常之快,沒有幾天就冒了新芽了,一轉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

這段文章,以「人 地 事 時 物」為基礎,加上動作、細節描寫,種小白菜的場景就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當用這種思維去看別人的文章時,你會發現另一方天地。

文章「不重形式,重內容,這必然是時代的趨勢。」

這是個重效率的時代,能用三百字講清楚的事情,何必用六百字去說?辭藻、修辭要用得恰到好處,一切都是為「主旨」服務的。

文章不要「賣弄學問」

寫文章如登山,你可以是裝備黨,也可以徒手走上山頭。不管怎麼做,最重要的是帶領讀者走向你的目標。

千萬不可因拘泥於形式、辭藻、典故,而像是行囊太重的人,半途而廢。也不能兩手抱空拳,連基礎的訓練都沒有,就去涉險。

總結下來:

寫文章,先確定主旨「人 地 事 時 物」,以「主旨」為基礎加上動作、色彩、聲音、細節等,適當地運用「賦 比 興」,切記不要刻意「賣弄學問」。

以上是對《劉墉談讀書與做人》這本書,關於寫作的一點點總結。我想照這個思路練習下去,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推薦閱讀:

3個寫作萬能公式,擺脫平庸流水賬
寫出10W+的文章竟然如此簡單?
寫不出有畫面感的文案,就去讀馮唐的詩
21天帶你養成閱讀與寫作的好習慣
像斯蒂芬·金那樣寫作,這30條夠用了

TAG:文學 | 讀書筆記 | 寫作技巧 |